一、我和电影的小故事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那时侯是跟着隔壁家的哥哥还有一大群小伙伴们看的。记得第一次看的电影是林正英的经典电影《僵尸叔叔》,那时候因为年纪不大,胆子也小,所以根本看不到这部电影喜剧性,只看到了那里面的僵尸很吓人,导致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大被盖过头的睡觉,而且有时候还会憋住气,那时候真是被吓破胆了,后面几年都是这样的,现在想想还真是好笑,这世上哪有什么僵尸啊。
二、电影点评
1.《活着》 9分。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2.《居家男人》 8分。 关于选择。人们更愿意偏爱自己当初没选择的那条路通向的地方。就像是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像是一个圈,没有终点。好在电影没有那么不负责任地只抛下了命题,它给出了它的答案——爱。不单是男女之间,这更广义的爱会让选择变得简单,因为若是真的爱时,根本不需要权衡。3.《出租车司机》 9分。 《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韩国首尔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原来的懦弱以及贪小便宜后来蜕变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伸张正义的英雄,最后又回归不贪名利回归平凡的故事。本剧中无论是记者、主角还是光州人民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之美,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正义必胜。
4.《开水房》。10分。 这是一部比较精彩的股票类的经济学电影。
很早就知道这么一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静下。还是数不胜数,为何?因为他们具备成功的要素。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过曲折磨难,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在成长,成熟。
5.《你整我我整你》8分。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位股市大佬因为随意玩弄他们眼中的两个小人物最后引起了小人物的报复最后一无所有的故事,本片笑点十足并且让人明白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的道理。6.《首席执行官》9分 作为一个企业而言,细节,以人为本,善于把握机会,创新,是企业战无不胜的根本。最后引用海尔总裁的一句话: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的做好它,就是不容易;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让我们以此共勉。7.《美丽心灵》7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生活中充满坎坷与波折,也有喜悦于快乐,没有悲伤的痛苦就无法感受快乐的喜悦,就想没有死就体会不到生的意义一样。世界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关键在于你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生活中得智慧还是需要我一点一点去体会、学习。 8.《入侵华尔街》8分。 电影的情节就不具体赘复了,这是一部复仇电影,亦是一部爱情片。 磕磕盼盼的生活,男主在女主遭遇重病时的无力到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人离他而去是整部电影的导火线。一个人活下去需要有支柱,对啊,但是当这个支柱不得已消逝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要么更好的去生活改变自己,要么去报复导致这一切的不公平的世界。最后,电影中的男主选择了第二条路,复仇。
复仇计划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惩治了很多华尔街的毒瘤,这样的电影情节在现实社会是不推荐的,而导演在荧屏了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想做不敢做的场景。但在整个复仇计划中丧生的那么多人中,每个人都有家庭,男主懂得失去挚爱的感觉,却忽略了别人曾经拥有的温暖。
整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男主因为失去希望而复仇的计划,前面一部分叙述和女主的爱情,到失去,后面的部分进行男主的一步步复仇计划。
其实我们可以换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活下去。女主在要离开的时候,镜头里她哭得那么用力,是啊,怎么能忍心自己深爱的人因为深爱着自己而日渐苍老呢?她会不想么?不想努力和她爱的人一起生活下去么?可是也许没有了自己,他可以有新的生活呢?男主如果能想到女主也希望他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结局就是一种不一样的滋味了。
“回忆是美的,所以更要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回忆,而不是靠着回忆过生活“
“我不怕失去一切,我只是怕因为一无所有而失去你”
人生总避免不了低谷期,但是总会过去的。
9.《伪钞制造者》 9分。揭露了社会现实。工作还是死亡,仅仅隔了一堵木墙。墙那边的囚犯在被肆意屠杀;墙这边的囚犯却在快乐的打乒乓球。从奥斯维辛活下来的犹太人,并没有成为英雄,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命,选择了替纳粹工作。劳动使人体现社会价值,当印刷工人重新见到印刷机时,他们会激动的流泪,这或许只要在二战集中营里才能见到。影片中除了博格,所有人都在苟且偷生里逃避,他们甚至不再仇恨纳粹,忘记了自己同胞的苦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哪怕这工作是在制造伪币。‘这样做就是在帮助德国人,改变战争的进程’ 索罗维奇们心里其实很明白,却选择了视而不见。以管窥豹的回顾这段历史,受害者的自私和无奈是如此的清晰。抛开战争的罪恶,看看如今的白领们,不也和‘伪钞制造者们’一样嘛,被资本家剥削的几无所剩,还为了工作完成而庆功高歌,沾沾自喜。
10.《浪潮》8分。在现在的大时代背景下,要重现影片中所说的纳 粹帝国是不现实的,尽管电影中它做到了。 很大程度上,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人们的发展倾向。以前我对这个词语其实并不感冒,大多数情况下以为只是生活形式上的一种差别罢了。但在"浪潮"中,还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共性与个性,集体与自我,独 裁与自由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独 裁主义课的老师提出大家都穿同样的制服时,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标榜集体力量与精神信仰的另类方式,在自由主义盛行的西方,这种举动往往能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尽管在一开始对他们而言只是好玩而已。
三、推荐的电影 《青春派》
这年头,怀旧青春的电影很多,怀念高考的也不少。我始终认为,高考这一题材只能拍成纪录片。故事片的导演无能怎样启承转折,都能难将高考的残酷性表现的真实,更不要说感人。于是刘导在青春派里直接放弃了这样努力,直接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一场在高考的故事背景下发生的有关青春爱情的故事。而最终电影呈现的效果,却是意外的让人感同身受。呈现的效果是,电影的节奏把握的相当流畅,时间轴也异常的清晰。
这样一部电影谈论什么场景调度、构图简直没有必要。我想就其电影本身的人物和故事性来说,已经相当的复杂了。而且对于高考这样的题材来说,形式永远只是辅助,故事才是人生赢家。
在主线故事下暗潮涌动的是家庭这一暗线的时隐时现。家庭元素的插入,是刘导深刻的理解chinese gaokao的独特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独特性在于高考的科举性质从未被剔除过,chinese gaokao是一种科举制的现代性表现。“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高考”是多么犀利的一句台词啊,考得考不上大学永远不是你自己的事。居然的妈妈在他第一次高考失利时说“我的梦想全都破灭了。”多么犀利的反讽,或者又是一种多么心酸的悔恨。这里即看到了微观权力在教育领域渗透,也能看到人性在这个权力渗透下的善。
父母在高考过程中的付出,在性善论者看来是一种天生的善,在性恶论看来是一种父母利用自己的专制父权对于其子女的无偿压榨。刘导没有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为居然在最后也选择了家庭,他为了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留在了北京。但是,我想刘导还是将父母在高考中的付出看成感恩,当做一种心酸的感受。但是,他不得不指出,在阶层固化的今天,高考也只是给予底层群众一种希望或者是一种“教育改变命运”的信仰。但他也借着秦海璐饰演老师之口说出了高考的一种欺骗性,或者一种法西斯式的狂热性,她在骂那个什么智的时候说,“你爸有钱吗?你爸是中石化的吗?你知道他爸是干嘛的吗?你不好好学,不考的好大学,拼爹还拼不过别人,你以后能干嘛?滚出去!”“滚出去!”今天滚出的是教室,明天滚出的就是社会!影片最后的字幕告诉我们那个什么智复读一年之后考了一个400多分的大学。多年后,同学聚会,当居然他们重新聚在一起,可能会发现,哎,为什么只有他没来?大约那个什么智的确是死了吧。刘导在最后用了一个《孔乙己》式的留白,醍醐灌顶,可悲可泣!
建工学院 17土木四 郭豪 学号:1721151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