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潘 于 2018-6-28 20:36 编辑
原文:“弄懂了这个现象之后,斯皮尔曼突然觉得很多其他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当法律的规定使租金达不到和市场供求关系相应的水平时,出租房子的人态度就会很粗鲁、很无理;二战期间的屠夫对待顾客会很粗暴无礼,因为那时候牛肉的价格受到了人为控制;那个时期,对销售同类商品的其他商人关注很少,这使得顾客大清早就排队等候在这些商店外,只有那些足够幸运的人才能买到尼龙针织衫。”
这段话表面浅显易懂,但逐渐深入发掘这段话发现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包含在内。这段话阐明了市场供求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它涉及到了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学与心理学,融合又产生了经济心理学这样一门新的学科,它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读心理学行为。(经济心理学雏发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的经济学家"和"具有良好经济学头脑的心理学家"共同倡导而形成。经济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人物为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乔治·卡托纳,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一书被视为 "一部富有开拓价值的重要著作","经济心理学的开山经典")。上面这些心理学现象用经济学原理解读就非常容易解释:当市场供不应求,商家拥有的商品就显得赤手可热,消费者争相购买商品,商家占据强势地位,他们不需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销售手段来吸引顾客,也不用隐藏自己的情绪而表现得和颜悦色,他们的本性就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相反,消费者需要讨好商家以获得商品,即使商家和商品价格显得并不友好。而当市场供大于求,情况就不一样了,商家之间会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他们若不能拉到顾客前来消费,商店、工厂便会失去盈利的机会和再生产的资本,而消费者则可以随处选择价格合适,商家服务好的商品和商家,消费者占据优势地位,商家的本性从而被压制。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现象也很多,各大垄断产业例如烟草、石油、通信等行业服务态度等明显不如手机零售商的服务。因为烟草、石油等行业基本上不存在竞争对手,他们的价格属于垄断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关系控制,而仅仅取决于自身;而手机竞争对手众多,例如华为、OPPO、三星等等,如果他们不带给消费者良好的服务及优惠的价格,其市场份额必然会被竞争对手占据。不仅仅是这种大企业,各行各业这种现象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到跨国公司,小到学校食堂等等。所以,每一个社会行为背后必然有一个经济学的原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以及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每一个小的点深入挖掘后总会有更加深刻的道理存在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