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命的均衡》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6:2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命的均衡》有感

                                                                  ——了解边际效应

     在阅读《致命的均衡》这本书之前,我不会相信这些高深的经济学原理能以如此通俗的话语来阐释,我也不会相信经济学原理居然能够成为破案的关键。但是这本书打破了这两个不可能,通过对《致命的均衡》的阅读,我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边际效应的概念,其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是增加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喝饮料,并拥有足够瓶数的饮料,但你并不会毫无节制地在短时间内痛饮。因为随着喝下的饮料越来越多(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虽然越来越解渴(总效用增加),但你已经越来越接近不渴的状态,所以带给人的心理满足感越来越弱(单位效用逐渐递减)。然而,又如何解释自动贩卖饮料机和自动贩卖报纸机的区别呢?人在使用自动贩卖饮料机,只有付款后,才能在出饮料口获取他们所购饮料,但自动贩卖报纸机则没有那么复杂,随付随取。有一个假设:就是人们在使用自动贩卖报纸机时更诚实。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因为人们今天没有喝的饮料可以留到明天,后天,甚至保质期内的任意一天,所以当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花一瓶饮料的钱拿尽可能多的饮料。饮料的边际效用递减在长期来看可以忽略,而报纸则不同,如果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那它会立即失去它的边际效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使用自动贩卖报纸机时更“诚实”。通过亨利.斯皮尔曼教授的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的通俗的关于经济学原理的阐释,我实现了从门外汉到略窥门径的经济学学习者转变。这是第一个被打破的不可能。

再说破案方面,斯皮尔曼教授一直觉得戈森自杀,贝尔教授和贝瑞特教授被谋杀的案件另有蹊跷,他想不明白一个通情达理的女士会因为未婚夫没有获得晋升的自杀而去谋杀投他反对票的两位教授,本身戈森自杀已经是一件很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位通情达理的女士还为了给她的未婚夫报仇,去做了两件更不理智的事,这实在是不符合边际效用。要知道谋杀可是重罪,更何况她的未婚夫是自杀,意味着她的所需效用几乎没有或不存在,再者说,她为什么要冒更大的风险去杀两个人,而不是杀罪魁祸首——克莱格(最后投反对票的人)。案件有太多疑点难以解释。最后,在看无意翻看克莱格教授的著作时,他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一切疑点都解开了。戈森、贝尔、贝瑞特这三个人都是知晓克莱格教授数据造假这件事内情的人。戈森通过效用最大化原理发现了克莱格教授的数据造假,于是他拜访贝尔、贝瑞特,以期获得他们的帮助。因为克莱格教授害怕他们泄密,所以杀了他们灭口。在破案过程中我发现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的行为。这是第二个被打破的不可能。

这两个不可能都是皆是主要依靠边际效应来打破的。在阅读中,我不知不觉就把边际效应学会了。
17210180238 金融工程2班 吴曜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2-2 20:48 , Processed in 0.15983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