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斯皮尔曼教授小时候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裁缝父亲为什么在店里对客人的态度一直那么好,而回到家里对家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坏。当然,这对于成为经济学家后的斯皮尔曼先生来说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市场决定了服装加工的价格(当然这里隐含了服装加工水平相当这样的前提),对于顾客来说,相同价格条件下,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相当于服装加工之外的额外受益,而且对有些顾客来说这种自尊心满足的效用有时比起他为之付费的服务本身更重要。这种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到饭店吃饭,特别是请别人吃饭,内容差不多的菜肴在一些服务细致周到、环境幽雅的饭店会比一般的饭店价格高很多,但你会发现那样的地方同样门庭若市。老斯皮尔曼显然深谙此道:面对其他店铺的竞争,他必须努力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否则把顾客吓跑了,等待他的将是门前冷落。而对家人,他即使是乱发脾气,一般来说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对此,中国有句老话叫“和气生财”,说的其实就是这“脾气经济学”,无论你心里有多少不痛快,对顾客都必须笑脸相迎,因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于把良好的服务态度也当成是产品质量的一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家的态度一定会好。比如老斯皮尔曼,他仍然有机会在顾客面前卸下伪装。比如因为特殊的情况使得找他做衣服的人排起了长队(极端的情况就是他垄断了这一地区的服装加工)或者他降低了收费标准,即出现需求远大于供给时,他就没必要再委屈自己。不过,这两种情况是有差别的,那就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老斯皮尔曼没有损失,也可以说他发脾气相当于提高了收费标准,而对第二种情况来说,他的坏脾气相当于把收费标准提到了原来的水平,老斯皮尔曼自己为自己的坏脾气买了单。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老斯皮尔曼的收人固定,即他的收人与他的表现无关时。这种缺乏制度激励的情况,在我们以前的计划体制下应该说是司空见惯的。
这“脾气经济学”背后是个均衡问题,以克制自己的脾气为成本,你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你选择以经济利益为成本时,就可以让自己的脾气得到发泄。
21国贸 胡苗轩 2121012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