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错过晨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着》

  [复制链接]

3

主题

51

帖子

1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9
151#
发表于 2021-12-25 20:37:59 | 只看该作者
不管生活怎样,只有活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1

帖子

1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9
152#
发表于 2021-12-25 20:38:16 | 只看该作者
活着赋予了我们一切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9

帖子

1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3
153#
发表于 2022-5-27 19:58:15 | 只看该作者
人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活着,也就是个人的追求,当你对生活没有追求,没有希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无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0

帖子

2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7
154#
发表于 2022-11-2 18:58:37 | 只看该作者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2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5
155#
发表于 2022-12-4 21:08:00 | 只看该作者
国家走了一小段弯路,对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辈子。生活不易,还是得这么活着。笑中带泪,死人堆里暗暗许下活着的誓约,可谁也不曾想大环境下生活的艰辛。国师在第五代导演最好的时期奉献了极其有温度的作品。经年以后,鹤发的富贵摇着蒲扇回想那天不让有庆上学,少买几个馒头就好了,可生活不曾回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8

帖子

2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8
156#
发表于 2022-12-4 22:31:00 | 只看该作者
“义乌的经济奇迹起来以后,上海、北京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去调查义乌奇迹,义乌人告诉他们三个字‘胆子大’,就是胆子大,创造了义乌的奇迹。所以《活着》为什么现在受欢迎,也是三个字‘运气好’,没有别的可以解释。”  ——余华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那种阅读,什么都不要带上,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广,如果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就是挑食似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狭窄起来。为什么不少当时争议很大的文学作品后来能成为经典,一代代流传下去?这是因为离开了它所处时代的是是非非,到了后来的读者和批评家那里,重要的是作品表达了什么,至于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了,和作者同时代的人都不在了,是非也好,恩怨也好,也都不在了。这里面涉及的是当代文学面对的种种干扰,比如人际关系,比如审美趣味等。当代文学也好,当代音乐也好,当代美术也好,它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8

帖子

2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8
157#
发表于 2022-12-4 22:31:55 | 只看该作者

小说《活着》看似讲述了一个关于长寿的悲剧,其实作者余华是想通过福贵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突出“命运”与“个体”之间矛盾与共存的关系。促使主人公福贵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坚韧、嚎叫、进击,而仅仅来自于忍受。忍受现实给予个人的幸福、苦难、无聊、平庸。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虽然福贵的一生跨越了国共内战、土改、文革等动荡时期,但作者的笔触却始终流畅平实,着眼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描写,而相对弱化了社会变迁和政权更迭的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戏剧性。电影《活着》则将重心从“人”移位于“时代”,环境大于人。首先,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字幕卡提示中,可以看出导演张艺谋对于政治背景的特别强调。炼钢炉、毛主席语录和画像、大锅饭食堂、大字报、红卫兵袖章等道具的精细刻画,无一不透出特殊的政治环境对个体的精神压迫。其次,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死亡都经过了改编,比如原著中的凤霞死于难产,二喜死于施工事故,而馒头被活活撑死。他们的死亡来自于命运的无常。但在电影中,个体的死亡都与政治事件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凤霞难产而死的意外被嵌套进文革的环境中,并通过加入王教授这一角色,侧面讲述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在文革时期所受到的迫害。同时,原著中人物对命运的态度,从“忍受”转变为“坚忍”,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动,使电影的整体气质在灰暗中透出昂扬,比如原著中死去的家珍、二喜、馒头三人,在电影中都得以幸存,再比如电影结尾那一群鹅黄色的小鸡,代表了未来的生机与希望。从叙述方式上说,原著中作者的口吻始终是平铺直叙的,甚至带有一点旁观者的置身事外。作者余华对于人物的情感描写显得节制而高级,甚至带有一点残忍。在凤霞死后,叙述的节奏猛然加快,家珍、二喜、馒头等角色像是纷纷赶赴死亡一样,毫无迟疑,宿命般的主题在加快的时间线中得以凸显。如果没有记错,余华在书中唯一一次袒露的柔情,来自于有庆死后。“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立刻出现月光洒向地面的空镜头。但这句话妙在作者将月光比作盐,盐的咸涩让人联想到眼泪,又进一步联想到人一生中所要经受的艰难与苦涩,读来令人心碎。在小说电影化的过程中,不知导演是否也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因而在电影中反复多次出现了月光照耀地面的镜头。一次出现在福贵赌博输光家产,颓然站在巷子中央。一次出现在福贵从军队归来,与妻女在巷子里相遇。最后一次出现在春生道别福贵一家,走入巷子深处。这几个镜头都舍弃了特写,皆为色调清冷的远景或大远景:月光如水,人影绰绰,巷子里飘着青色的薄雾,喜怒哀乐在普照的月光下似乎渺小到不值一提。这是电影对原著叙述方式的延续,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旁观和凝视,一种不动声色的悲悯。但是,拿掉导演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单从台词上来说,电影文本相比于原著的叙述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电影创作者在处理电影台词时,把原著的平实风格转变为一种诙谐的语调,甚至带一点黑色幽默。比如,福贵得知自己的家被一把火烧了,心疼不已,但为了立刻和龙二划清界限,他马上辩解,“那不是我们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再比如,原著里炼钢成功后,队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这句话已经足够令人捧腹了,而在电影中,“羊棚”被改成了“茅坑”,临了还加了这么一句,“让他睡不成觉,吃不成饭,拉不成屎。”更加鲜活生动地体现了百姓的生活用语和思维方式。剧中也出现了台词的前后对照,在原著中,“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这段话在原著中本是福贵的父亲说给福贵听的。但在剧中,福贵分别说给了儿子和孙子听。儿子听了这段话,反问福贵,“牛养大了会变成什么?”,福贵说,“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注意此时的时代背景正是大跃进时期。而文革结束后,“共产主义”和“天天吃肉”则变成了“坐火车,坐飞机,过上好日子”——从政治到经济,如此工整的对照,体现的不仅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福贵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些台词的改编,无一不透出导演的巧思。当然,提到张艺谋对小说的改编,一定会提到他对道具的妙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时,灯笼这一道具给电影加分不少。在本片中,皮影戏的作用则功不可没。原著中故事发生的环境是南方农村的一个山村,福贵的身份是从地主到农民。而在电影中,故事背景改为了北方小镇,福贵的身份是从地主到皮影戏艺人。这可以看做是电影拿到国外参赛时,作为输出中国元素的刻意改编。但这一改编也是成功的。首先,皮影即是某种隐喻。皮影戏是受艺人双手摆布的,它们的角色是被动的、任人宰割的。反观福贵等人的命运,他就像手里的皮影戏一样,被时代操控、摆弄,他对命运同样是被动且无力的。同时,皮影戏作为福贵这个人物颠沛命运的见证,参与了福贵的一生。从龙二将皮影道具给福贵开始,到他被抓去做壮丁,到他参与土改,直至皮影在“破四旧”时被毁,都代表着福贵讨生活的希望。直到电影结尾,残存下来的空皮影箱被福贵用来给小鸡们做窝,此时,皮影又以另一种方式在福贵一家的生活中延续着活下去的希望。这个符号从一而终,较之于原著中耕作庄稼的方式,更利于创作者用丰富的视听语言诠释主旨,洪亮高亢的秦腔配以光影中灵活翻飞的皮影,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其实,电影和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电影的改编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忠于原著,对比小说和电影的目的,更多在于看电影是否在小说的既有基础上有所突破。个人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在原著的基础上保留了希望。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99

帖子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6
158#
发表于 2023-6-13 12:50:19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小时的电影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变迁,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悲剧基调,在结尾寄予了对新生活的希望,福贵这一生沉沉浮浮,风光时不可一世,落寞时苟延馋喘,可他一直“活着”。在历史的巨变中,家珍的坚韧与乐观深深吸引着我,不论是生完有庆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徒四壁的福贵身边,还是在福贵被抓去革命时一人肩负起一个家的重担,还有原谅春生时说的那句话,巩俐把中国女性顽强不屈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电影没有书那么悲惨,还是给了温情的结局,这也是人们向往的结局。电影十分精彩,能够让观众十分投入,其实经过岁月的冲刷,也不失为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3
159#
发表于 2023-6-14 17:27:11 | 只看该作者

人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活着,也就是个人的追求,当你对生活没有追求,没有希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无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9

帖子

2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2
160#
发表于 2023-6-14 18:38:2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活着》各种评价有褒有贬,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艺术作品。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触及了那段历史的悲哀,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社会中,悲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每个人苟且偷生,生活没有保障,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即使拼命努力也很难得到好的结果,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悲呀。整片作品跌宕起伏,在小小的喜悦后总是跟着更大的悲剧,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女儿一个一个的离开了他,痛苦越来越深,电影经过了改编,还为富贵留下了最后的希望留下了馒头,并且妻子也尚未离世,这也算是整片最大的欣慰了。电影中我最感动的片段是:春生半夜来到富贵家,将自己的所有积蓄交给富贵并且表明了死志,这时因儿子的死恨了春生大半辈子的家珍主动邀请春生到屋里在坐,并祝福他好好活着。我相信此时,家珍已经放下了仇恨和痛苦,她原谅了春生,她是这么的善良。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其实也是家珍,她经历了这么这么多的苦难但是她依旧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人性最难能可贵的闪光点。综上所述,我喜欢这一部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GMT+8, 2024-12-2 18:43 , Processed in 0.2281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