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与电影的故事 真说起来我也算是阅片无数的电影爱好者呢,自从初中开始,我就带着MP4到网吧下载电影,后来MP4淘汰了就换了手机看,《活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活着》我是后来在网上看的,最开始看见《活着》是在电视上看见的。当时《活着》是一部电视剧,我当时应该是在读小学吧,时间真的有些久远了,整部电视剧看下来,从富贵从不学无术的少爷身份到后来的落魄佃户,然后战争爆发后,富贵不明不白地被抓去当了壮丁,解放后没有过上几天安生日子便又开始了大跃进,女儿死于难产,儿子早夭,人生真的是大起大落,当年的我只觉得这个电视真的好看。 然后无意中在网上看见了《活着》的电影,勾起了同年的记忆,于是观看一遍。然而我的人身阅历不够丰富,看不出电影所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我是一边刷着影评一边看者电影。然后,哦,原来是这样,豁然开朗。影评我就不复制了,没啥意义。 二、 1. 《活着》 10分 片中对于人性的反思与对于“活着”的探讨始终能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动,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自省,“就像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但却始终坚信自己要活着一样”以前一直感觉《活着》有什么我无法诉诸语言的地方打动了我,现在我知道了。 2. 《美丽心灵》 9分 其实是看起来并不美丽的心灵,一个高智商的男人和自己进行了一辈子的斗争。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幻觉,要命的是幻觉里存在的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他比谁都聪明,比谁都内向,实际上他比谁都渴望着交流和出路。所以他憋坏了。这三个幻视幻听的对象,表达了他内心的三种渴望,应该也是反映了任何男人心里的三种渴望。 3. 《入侵华尔街》8分 为了给妻子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家产,保险公司拒赔,唯一指望的积蓄,却被经纪人的投资失误石沉大海,负债累累,连工作也失去,妻子自杀,房子被法院会收回。朋友的无能为力,世人的冷漠,美剧中少有的现实主义,在片头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都想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可这些在现今的社会中变成了一种奢侈。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
冗长的铺垫,让人有一种想要按快进键的冲动。结局的大快人心,应该是现今国产电影所缺乏的吧。美国电影一如既往的个人英雄主义,政府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就自己解决。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想要而没有勇气的。所以,当看到最后吉姆同时拥有正义和自由时,我相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吧。
看到剧中的时候,吉姆妻子自杀的时候,感觉略有点忧伤。失意到了谷底,但吉姆却仍然强打精神收拾心情回家,那是因为他对家庭的那一份责任心,可是,他的妻子却在这个时候选择自杀,也许,是因为内疚,也许,是因为不想再连累吉姆,可是,这样却在另一层面上讲所有问题都丢给吉姆一个人了。不过,或许这也正是造就了吉姆的英雄主义的原因。
一个人,当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要么低迷不振,要么就站起反抗。当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碰撞,理想会被现实所吞噬。当现实给你致命的一击,这个时候,你是选择认输?还是站起反击? 4. 《伪钞制造者》 6分 电影展现了德国集中营中存活下来的犹太人的战后生活,而卡尔·马克维斯在影片中扮演的男主角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的一角,他们显得苍白,对世事的恐惧,害怕他人提起自己的过去,为此他们隐藏了自己的过去。 犹太人在世俗的眼光中他们是智慧和财富的佣有人,他们少数的人,占有了大部份的社会资源,为此他们着到政治的迫害,希特勒只是利用集中营这种工具去剥夺犹太人的财富,杀害犹太人而来凝聚日耳曼人,和其它欧洲民族的手段。
同样是政治的考虑,影片的故事的导索伪钞也成了德国人的政治工具,他们计划用犹太人制造英磅和美金去打乱盟军集团的国家经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那知事实难料,在伪美金开始批量生活不久,德国人已经战败于盟军的手下。 5. 《开水房》5分 剧情平淡,背景的嘻哈音乐拼命鼓舞观众的兴奋,可惜失败了。台词粗鲁无趣,虽然向《华尔街》致敬了,但是完全没法相比,更无法与《拜金一族》相提并论。期待的高潮一直没出现。 6. 《居家男人》 5分 同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是爱情还是事业? 事业有成的杰克在面对这一选择时义无反顾坐上了飞机选择了事业,他成功了!住豪宅开豪来往经手着上亿美金,他一脸肯定说出“我什么都有了”,我什么都有了真的什么都有了吗?当他拥有了他曾经放弃的爱情家庭,体验到了从未体验的亲情;当他为了家庭放弃自己争取来的进入一流大公司机会时,爱情还是事业选择就在心中。 7. 《出租车司机》 5分 出租车司机可能是最寂寞的职业了,他们同样每天穿梭于灯红酒绿之中,却始终无法融入其中,他们目睹了一切幸福和肮脏的事情,却也只能冷眼旁观,他们每天与很多人交谈,却从来没有和谁成为朋友。 8. 《你整我,我整你》 4分 我曾经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环境到底对一个人会有多大的影响,故事一直留了一个悬念,知道看到瓦伦丁听到杜克兄弟的对话,差不多可以预测到故事的结局了。瓦伦丁在得到一个好的环境时牢牢把握住了,再加上他本身就有这方面的才能吧,再知道事实后也是去不理想办法,而不像另一个主人公,知道事实真相后只想到怎么用武力解决。这一点上明显瓦伦丁更胜一筹。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此片成为沃尔顿大学推荐的片子,它展示了交易市场经纪人的生活状态,故事后面交易市场的场面,那热闹的场面,在里面有多少人一下由富豪一下变成穷光蛋,此片有许多戏剧成分在内,把矛盾突出表现。 9. 《浪潮》 4分 理性被抑制,感性迅速传递到每个个体。就算偶有理性也被这种半疯狂的原始的状态所忽略。所说的不就是所有这一切运动--人类之间形成的群体的狂热,短时期的、疯狂的、偏执的、放弃了思维能力的个体所不能办到的事情。平日里要遵守的法律、道德,内心的怯懦、往日的压抑、生活的不满。在此刻都可以发泄。所有人都认为法不责众。在这一刻往往越是怯懦的、身份低的压抑的人越是变的一反常态的暴虐、凶残。因为只有在这一刻他才可以感到从未有过的群体的力量,也只有此时他才觉得自己和群体内的人是平等的。每一个人似乎哪怕无意识中都有被控制的可以暂时放弃思考的愿望,渴望归纳到群体中打破生活中的孤独的愿望,摆脱现状对生活有明确清晰的看法不迷茫的愿望。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这种,和纳粹并无区别。 10. 《首席执行官》3分 80年代末的一场政治灾难,使全民素质大滑坡,爱国热情受到沉重挫伤,人们以爱国为笑柄,以中国为耻辱。所幸,这个时代,还有一批人在奋斗,他们不仅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尊严。在政治救国显得虚无,全民族处于价值真空的时候,实业救国成为相对容易得多的道路。但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从爱国和救国,走向了忘国和卖国。丧失了这么多,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丧失的了,就像那个离开海尔,后来又想回归海尔的翻译。 三.《星际穿越》 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基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理论成果,而他的理论成果基本都在他的著作「黑洞与时间弯曲」一书中,本文的科学知识基本都是我在这本著作中看到总结的。
该片剧情将涉很多的科学概念,包括虫洞、黑洞理论、相对论,万有引力等等。
一、黑洞
基帕·索恩在「黑洞与时间弯曲」这本著作的开篇讲了一个一支太空探险队在太空中探索黑洞的经历,故事挺无趣的,基本上就是形象地说了现代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成果:
1.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空间中有着强大引力的超高密度的天体,假如太阳质量不变,大小却变成乒乓球那样,这就是太阳坍缩成了黑洞。
黑洞的特点就是有进无出,即:
①任何东西都可以掉进黑洞,黑洞外围有一层“事件视界”,任何东西只要过了这个“视界”,都要掉进黑洞。
②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黑洞里逃出来,包括光。
另外,因为没有光从黑洞逃出,故无法直接观测黑洞,但是从物体被黑洞吸入之前放出的紫外线、X射线等边缘信息可以获取黑洞的存在。
2.黑洞潮汐力
一只很大的飞船飞向一个天体,飞船头部距离天体比较近,受到的引力比较大,而尾部距离天体比较远,受到的引力比较小,头部和尾部的引力大小的差距,就会在飞船中间产生撕扯的拉力,这个拉力就是潮汐力。
如果天体是黑洞,质量非常大,飞船距离黑洞距离越小时,造成的引力差就会越大,这就是黑洞潮汐力。这个力甚至可以把飞船撕成碎片。飞船里的宇航员也同样会受到潮汐力的作用,
对于一般我们接触的物体,即使我们到达它的表面所产生的潮汐力也没有多大,但是,如果是黑洞这种超大质量超大密度的天体,则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潮汐力将物体撕碎。
这个感觉很有可出现在电影剧情中。(其实第一个星球上的巨浪就是由黑洞巨大的潮汐力造成的。)
二、虫洞
下面就说说「黑洞与时间弯曲」的第十四章虫洞和时间机器这一章的内容:
首先,基帕·索恩说了一件他的趣事:
1985年,基帕·索恩接到多年老朋友卡尔·萨根的求助。卡尔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希望把小说里的科学理论写的准确一点,想让基帕·索恩指点一下。基帕发现书中的女主角居然掉进黑洞然后时空穿越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于是基帕写信建议卡尔要依靠虫洞做星际旅行。卡尔欣然接受建议,那小说叫「Contact」。后来被拍成电影叫「超时空接触」,也是马修主演,评价很好。
四、机电工程学院 15工业工程 15211420124 牟祥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