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标题: 作业 人文学院20中本1班 20210611114 缪佳馨 [打印本页]
作者: miu 时间: 2021-6-6 15:19
标题: 作业 人文学院20中本1班 20210611114 缪佳馨
1、自己和电影的故事
说实话,从前我一直都觉得看电影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个视觉冲击的画面相连,永远触动不了我的心灵。
最初看的电影还是那种露天的,一块幕布,一个投影仪,几张板凳就构成了我童年的电影院。人影绰绰,鼎沸人声是我所怀念,又有谁真的在乎幕布上的播放的电影呢。
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电影的魅力,是周星驰先生的《大话西游》,虽然那时不懂爱情,却还是会为屏幕里的爱情故事而动容,还是会为情节里的悲欢离合而落泪。电影相比文字,可以更加直观的戳中一个人的情绪敏感点,也会更容易产生共情。但这一切,都基于这是一部好电影。
2、电影打分
《活着》:10分 该片反映了大时代前进车轮的裹卷下,个体生命的无奈感和无力感。影片名字叫活着,剧里却充斥
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而这种矛盾,却越发给了人向死而生的希望。影片的叙述结构是多次反转。两次正反转和两次逆反转,而这多次反转,也预示了我们的生活,除了活着和死亡本身以外,世事难料。
《居家男人》8分 该片表面上是在亿万家产和幸福家庭中做出选择,把两种选择后截然不同的人生演绎的淋漓尽致。但不免还是落入的刻板印象的窠臼。事业还是家庭,是个永恒的选择难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排序,有人能从事业中获得家庭永远给不了的成就感,有人能从家庭中获得独一无二的温泉,两种选择都应该值得尊重。
《美丽心灵》:9分 这是一部很浪漫的电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尽的理解和爱。真实的东西会打破幻想的假象,爱可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这部电影很细腻的拍摄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一份永远不会失联的爱,一份永远只减不增的爱,是所有人都渴求的,而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
《伪钞制造者》:9分 在面临生死威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保全自己独善其身,还是应该奉献自己做一个有骨气的人。电影中的索洛维奇和博格都做出自己的选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每个人的选择。这个电影我最喜欢之处,在于他尊重了每个人的选择。虽然电影没有大格局俯瞰,构建史诗的野心和架构,从始至终,他只是在讲,活下去。整个电影非常克制精炼,但是有些镜头如果长一点会更有感觉,比如说主人公萨利的独舞。
《无依之地》:8分 很喜欢这部电影自然的叙事风格,弗恩像一个游牧民族一样,骑着她的房车,从孤身一人,到结识新的朋友,从自我的封闭到自我的和解,全文没有太多矛盾冲突,都是淡淡的呈现生活的样子。但是内核的矛盾是,现实和理想的选择。
《入侵华尔街》:7分 一个普通人的崩溃实在太容易了。当主人公吉姆负债累累,丢掉工作,妻子自杀,房子被收回,朋友的无能为力,世人的冷漠,一切都逼迫这吉姆成为仇恨的复仇者,让他走上了极端方式复仇之路。而我在思考的是,当不正义手段成为实现正义的唯一方法时,我们该不该用。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不适的地方在于,最后的大屠杀局面,你说那些资本家可恶吗?可能部分是的吧。你说该死吗?倒好像也不至于。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要将资本家包装成一幅丑恶的嘴脸,万人唾弃,这是我困惑的。
《开水房》:8分 这部电影展现了手贪婪控制下的互骗型社会下的致富指南。在互骗型社会里,想要生存,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贪婪;想要成长,就要熟稔别人的套路。但是个人认为,里面对于开水房内的股市交易的描写,镜头有些繁复。
《你整我,我整你》:8分 资本如果尝试暴露任性,那就同样需要面临人性的恶反过来吞噬他们的风险。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将人性和商业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两级反转。但我感觉不合理之处在于瓦伦丁作为一个贫困的街头混混,有朝一日平步青云,他对于现状的维护的渴求是无法想象的,他也不可能轻易与温索普合作。
《浪潮》:8分 这部电影就是讲了一个速成纳粹班的故事。独裁统治到底有没有可能重演,是我们都需要思考和警惕的。导演用极为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独裁统治的危害,及时将专制及时扼杀,也会带来难以意料而可怖的恶果。影片的结尾,一个学生因为丧失纳粹理想饮弹身亡,文格尔老师也被捕。但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告诉我,这种恐怖行为的可能发生,却不告诉我原因和解决方式,只是徒增烦恼和恐慌。
《首席执行官》:8分。该部电影讲的是海尔的创业史。其中凌厂长的匠人精神或者说企业理念都很值得现在企业学习。该影片的纪实性比较强,缺乏戏剧的故事性,可看性稍弱。
3、推荐一部电影
《误杀》
黑与白中间的地带,由什么填补?
灯光从头顶落下,地上是光明和阴影的相互交织,不是那种冷硬的切割,而是有生命力的滋生与蔓延。我看着那黑与白之间的过渡,不知怎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误杀》这部电影。
我其实很难讲出《误杀》到底是讲什么的,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它缜密推进的剧情、环环相扣的推理其实做的非常到位,但真正会让我灵魂战栗的是这部电影的更为重要的核心——对人性、正义的拷问。
这部剧有趣的地方在于,里面的任何一个人物,你都不能简单的判断他的善恶。普罗提诺曾经讲过讲过的一句话,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而部剧将人性的摇摆体现的淋漓尽致。
来谈谈李维杰吧,在影片的前半段,他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好人形象。年近四十的他是一个好父亲、好老公,为人善良、淳朴,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唯一特殊的,可能就是对电影的狂热,尤其是犯罪影片,大大小小已经看了近千部,而这也为后续的人性摇摆提供了契机。
整部电影,李维杰人性的摇摆总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他发现素察并没有死。你说,他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拯救这条年轻的生命还是放任他死去以避免后续的更猛烈的报复?其实这个答案很明显,聪明的人大多都会选择后者,李维杰也是这么做的。他决然的选择不去挽救尚有一丝气息的素察,放任他窒息而死。影片后面棺材上的血抓痕也证实了这一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亲手真正的杀死了素察。最后,李维杰成为了一个聪明的人,却再也成为不了一个善良的人。如若有一天,当非正义成为实现正义的唯一方法时,你会怎么选?
第二次,是他利用身边人对他的信任。李维杰之所以能够瞒天过海,成功实施他“完美的犯罪”,与他身边朋友、邻居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可对于李维杰来说,这些人反而更像是他的“棋子”。李维杰利用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并施以巧妙的手法,让他们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做了伪证,而事实的真相群众们却并不知情。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羊”,其实也在隐喻“被蒙蔽的群众”。在电影中,提到“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脱离羊群,被大型动物吃掉”,而支持李维杰的民众们正如被蒙蔽的羊群一样,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表象,相信李维杰一家一定是清白无辜的。殊不知,他们认为弱小的李维杰,才是真正的大型动物。
第三次,是他偷换尸体,制造暴乱。李维杰最恐怖之处在于,他算计到了每一步,甚至是自己的小女儿的招认。他清楚的知道,想要了结这件事,最重要的是把拉韫拉下马,而他要做的,就是给民众一个宣泄愤怒的理由。当小女儿安安顶不住拉韫的恐吓,招认了埋尸地点,拉韫带领着一杆子警察横冲直撞的挖坟掘尸,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场景,民众在不断哀嚎,对于泰国这个宗教信仰十分虔诚的国度,这种行为是不可容忍的。当民众发现所谓的尸体是一只被桑坤打死的羊时,他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此时李维杰是否有罪已经不重要了,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站起来反抗的理由。自此以后,小镇没有了往日的和谐安宁,镇里的人们前赴后继的奔赴“前线”,与政府对抗,放火烧房屋、推翻汽车、抢劫商店,甚至还有人在暴乱中失去生命。李维杰恐怕很比一般人更清楚暴乱带来的严重后果:警察调查他的对白里有一句“自幼是孤儿,父母死于暴乱”。这是李维杰主导的一场,针对这个社会的报复。
这三次人性的摇摆,其背后是李维杰内心不同砝码的衡量。第一次是一个混蛋的生命,第二次是朋友的信任,第三次是社会的稳定。而天平的另一端,那牢牢掌握李维杰内心的,是他们全家人的幸福。而无一例外,天平永远的倾向了另外一端。你说他做错了吗?他仅仅只是个想要保护自己家庭的父亲;你说他是对的吗?但他以朋友和无辜人为筹码。经过这三次人性的摇摆后,你还能坚决的判断李维杰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吗?
黑与白从来不能简单的判断,大多数人都只是活在其中的灰色地带,善恶也是这样。人性如雾,善恶相依。人性需要留白,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其实很多时候,是立场的不同。穷凶恶疾之徒也会可怜路边的乞丐,慈善榜上的人也会剥削他人……不要轻易界定人性的善恶,人活着的这些年,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杆秤,或者说自己坚持的底线。如若有一天,你丢失了那杆秤,那就让法律成为你的那杆秤。这可能就是电影结尾李维杰自首的意义。
人就像一个经过多次切割的多面体,不同的面反射着不同光。善恶无法被评价,只能自我选择。善良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能力。
黑与白中间的地带,由善填补。
4、人文学院20中本1班20210611114 缪佳馨
欢迎光临 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http://wdjjlt.org/yy/)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