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标题:
活着
[打印本页]
作者:
好想喝奶茶
时间:
2020-5-17 09:23
标题:
活着
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几句比较经典的台词。当年儿子问福贵:“小鸡长大了变成什么?”有庆的回答是“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结尾处,孙子再次问起他同样的问题,他不再回答“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对社会寄托的塌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语美好梦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终还是落实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所有的修饰都显得多余,这就是活着最坚实的表达。
作者:
海枯窟
时间:
2020-6-2 15:07
活着真难 活着好幸福啊
作者:
木棉
时间:
2020-6-2 23:36
社会太艰难
作者:
箨龙
时间:
2020-6-3 09:50
看《活着》这部电影时,看到每当一个人物的落幕,总是觉得心被揪了一下,虽然我已经远远无法触及那个年代,但是《活着》这部电影往往能引起我们跨时代的共鸣。但是电影中友庆的死却显得突兀而缺乏深意,对此我又去看了一遍原著,友庆的死本蕴含着一个时代悲哀,电影改动之后虽说使得主人公的身上又提一笔悲哀,但浮于表层的悲哀虽说催人泪下,却难以引人深思。
作者:
lws
时间:
2020-6-15 16:03
当生活一次次被苦难与死亡折磨,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的活着。
作者:
流星、星空使者
时间:
2020-6-15 17:42
活着往往比死去更难
作者:
Tagaki
时间:
2020-6-15 23:00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作者:
19中文1班薛怡晨
时间:
2020-11-21 20:11
当然的社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吃人因素,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安宁的社会里,更应该好好珍惜,好好活着。
作者:
19国贸詹文杰
时间:
2020-11-22 18:03
每次福贵一家享受着温馨幸福的生活时,他们家就会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那个时代,他们有太多无可奈何。
作者:
wx_A3MiGzJC
时间:
2020-11-25 16:41
剧中福贵嗜赌成性,终于在一个晚上输掉了家中的宅院,把老爷子气死了,把妻子逼走了,带着生病的母亲流落街头,后来上街摆摊。他已不是少爷了,曾经平起平坐的人现在要点头哈腰。可妻子家珍并没有真正抛弃他,不久后带着一儿一女回来了,福贵也变好了,似乎一家人可以幸福的生活了。可福贵不知道的是,这才是悲剧的开始。就在福贵唱皮影谋生时,他被抓做了国民党的壮丁,好在他命大,最后做了共军的俘虏被放回家了。在电影里不知是几个春秋,福贵回到镇上是凌晨,天还没亮,街上的灯光昏昏暗暗,他看见了女儿凤霞,他的眼里流露出来了爱和自责,还有对女儿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凤霞指着远处灌水壶的家珍咯咯地笑,她的笑淳朴又天真。福贵迈着小碎步跑过去抱住了妻子家珍。福贵回来后发现母亲走了,女儿哑了,家珍三口靠灌水为生。他又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文化大革命。张艺谋把每一个时期都拍出了可以人置身其境的感觉。福贵经历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窘迫和不幸。大跃进家家户户要制钢,陪了他半生的皮影差点没留下来。他唯一的儿子有庆去学校在墙下睡着了,墙倒了把有庆压死了。命运弄人的是撞死有庆的是和福贵一起唱过皮影,上过战场的春生。后来啊,文化大革命,福贵的皮影到底被文革给毁了。也正因为文革,知识分子被打压,医生教授被关进牛棚。福贵的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医院里颐指气使的红卫兵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为文革被关进牛棚里的大夫吃了几个馒头被撑的不省人事。可怜的凤霞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死去。凤霞的死是那个时代注定该有的悲剧。还记得凤霞结婚拍的全家福上没有有庆,春生一直内疚着,都是时代造成的,家珍是个好女人,原著上福贵外孙馒头吃豆撑死了,最后就剩下他和一头牛,有这么一段话出现了两次: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变成一头牛......一次说给有庆,一次说给馒头。很多人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影片。张艺谋选择了余华的《活着》就注定他要拍出来一部悲剧中的悲剧。好的影片不仅要归功于导演,最重要的还有演员。葛优和巩俐的把原著中的福贵和家珍表演的惟妙惟肖,真的让观影者体会到了主人公命运的悲惨,生活的跌宕起伏,希望和绝望的交替变换。张艺谋也用心拍摄拍摄了每一帧画面,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革时期,凤霞和二喜从订婚到结婚这一时期。这些细节及大力度的讽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好日子来之不易,希望我们都珍惜着。我们活着就有希望。
作者:
快乐裤崽
时间:
2020-12-3 16:36
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在有庆的尸体前大喊“爹来了,有庆叫爹啊有庆”,家珍被人群拦着,拼命地想看看有庆最后一眼,哭着喊着“让我看看,有庆,让我看看”,然后她看着被血染红的白布盖着他的有庆,从她面前走过。 我想起小说里那天晚上,福贵背着死掉的有庆往回走,深夜里他坐在村西的田埂上,一遍遍的看着他的儿子最后在天亮前,悄悄地埋掉了他,他怕死掉的有庆带走重病的家珍。后来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往村西走,家珍说“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夜晚他们站在村口,“有庆再也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那条路,那条有月光撒下来的路像是撒满了盐。 小说里重病的家珍没看到有庆最后一眼,也没看到凤霞最后一眼,电影好在让妈妈再痛苦也最后一刻陪着孩子。 电影的福贵没那么悲惨,最后他的家珍还在,二喜还在,馒头也还在,真好。
作者:
19金工1骆周衡
时间:
2020-12-4 20:23
生活不易,好好珍惜!
作者:
wx_Bme2JPSB
时间:
2020-12-4 22:10
庆幸活在当下
作者:
19金工1班刘赛雅
时间:
2020-12-5 20:18
生活中有苦难,有欢喜,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强的活着。
作者:
19金工1骆周衡
时间:
2020-12-6 21:23
活着很难还是要活着
作者:
yolo_Ga8j2
时间:
2020-12-7 18:25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们都是小人物,每天奔波劳累,也只是为了活得更好,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不为别的任何事物。
作者:
wx_UE65x1K7
时间:
2020-12-9 19:48
活着不容易
作者:
周六
时间:
2020-12-10 09:49
福贵因为赌博输光家产,把仅有的一栋祖屋败光,典型落后封建糟粕的苦果。四十年代国内解放战征,皮影戏的南奔西跑,生与死的经历。最后福贵回归家庭陪伴妻子儿女。落后的医疗观念导致女儿成哑女,过于争强好胜导致儿子睡在墙下被倒塌的墙压死。对生活常识的无知导致女儿难产时救急的医生吃了7个馒头,医生被馒头噎晕。整个电视剧充斥着落后封建社会的糟粕,落后的科技,落后的生活常识, 很多悲剧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落后导致的.
作者:
wx0905
时间:
2020-12-10 21:06
当人生之事皆事与愿违之时,又该怎么去定义活着的意义呢?
作者:
潘琰琰
时间:
2020-12-12 12:09
影片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观众身边一样。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好,二胡拉起的渺渺空间里,渺渺人生的种种无奈就流泄而出了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39
以文革为背景的《活着》,被认为是张艺谋作品中最贴合时代和最丰满的电影,黑色幽默贯穿其间,笑中有泪,令影片具有温情和悲悯的胸怀。《活着》曾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人道主义精神奖等,不愧为张导的巅峰之作。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0
这部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两次政治为经,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曲折命运为线,以时间为明线,以皮影戏为暗线,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彰显了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延续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0
《活着》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个人的命运也反映着社会的命运,让我们更加看清历史的面容。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0
《活着》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个人的命运也反映着社会的命运,让我们更加看清历史的面容。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1
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他几乎经历了那个年代所有的风雨,在他的身上或多或少的能看到我们祖辈的影子。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2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了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生死之间的苦笑,命运的无情。在福贵的一生中,最初当少爷时纸醉金迷,为赌钱舍妻弃子,气死父亲,到五颗子弹的恐惧,打倒地主豪坤,儿子夭折之时的悲痛控诉。如此多的不幸戏剧般的降临到他身上,像是命运使然,无可奈何,只能承受!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2
由此揭示出个人命运往往与时代命运相结合,由时代大河所袭卷。 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为活着不断挣扎奋斗”的生活观。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2
独具匠心的一场皮影戏在《红高粱》中,观众是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里的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2
无一例外的,皮影戏是电影《活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增添了观众的视觉享受,更是把电影的主题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3
皮影戏在这部影片中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输光家产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时,那既是他"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3
但在片子最后,箱子还在,只是用于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承载着新生命,使"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4
音乐是一部影片调动气氛、渲染情感的主要道具。影片始终贯穿着一段安静的旋律,导演将曲子精心编排进不同的环境中,赋予曲子不同含义,给观众不同的感觉。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5
如在福贵从部队回到小镇上时,一年没有见到爹的凤霞开心的拉着爹在石子路上奔跑,乐声缓缓响起。通常,在影片中表现欢乐的场景,背景音乐往往节奏明快,而在这里,导演大胆采用安静的旋律,反而更能显示出人物内心的安详、幸福,这样的快乐只当是苦中作乐吧。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5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很成功的用叙事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探讨和诠释,这也许就注定了作品的经典和不朽,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是渺小的,语言是苍白的。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5
或许,活着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太多悲惨和苦难,活着本是不易,那么,就让我么更加珍惜这份活着的幸福吧。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6
小说《活着》看似讲述了一个关于长寿的悲剧,其实作者余华是想通过福贵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突出“命运”与“个体”之间矛盾与共存的关系。促使主人公福贵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坚韧、嚎叫、进击,而仅仅来自于忍受。忍受现实给予个人的幸福、苦难、无聊、平庸。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6
虽然福贵的一生跨越了国共内战、土改、文革等动荡时期,但作者的笔触却始终流畅平实,着眼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描写,而相对弱化了社会变迁和政权更迭的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戏剧性。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7
电影《活着》则将重心从“人”移位于“时代”,环境大于人。首先,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字幕卡提示中,可以看出导演张艺谋对于政治背景的特别强调。炼钢炉、毛主席语录和画像、大锅饭食堂、大字报、红卫兵袖章等道具的精细刻画,无一不透出特殊的政治环境对个体的精神压迫。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7
其次,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死亡都经过了改编,比如原著中的凤霞死于难产,二喜死于施工事故,而馒头被活活撑死。他们的死亡来自于命运的无常。但在电影中,个体的死亡都与政治事件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凤霞难产而死的意外被嵌套进文革的环境中,并通过加入王教授这一角色,侧面讲述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在文革时期所受到的迫害。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8
同时,原著中人物对命运的态度,从“忍受”转变为“坚忍”,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动,使电影的整体气质在灰暗中透出昂扬,比如原著中死去的家珍、二喜、馒头三人,在电影中都得以幸存,再比如电影结尾那一群鹅黄色的小鸡,代表了未来的生机与希望。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8
从叙述方式上说,原著中作者的口吻始终是平铺直叙的,甚至带有一点旁观者的置身事外。作者余华对于人物的情感描写显得节制而高级,甚至带有一点残忍。在凤霞死后,叙述的节奏猛然加快,家珍、二喜、馒头等角色像是纷纷赶赴死亡一样,毫无迟疑,宿命般的主题在加快的时间线中得以凸显。如果没有记错,余华在书中唯一一次袒露的柔情,来自于有庆死后。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8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立刻出现月光洒向地面的空镜头。但这句话妙在作者将月光比作盐,盐的咸涩让人联想到眼泪,又进一步联想到人一生中所要经受的艰难与苦涩,读来令人心碎。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8
在小说电影化的过程中,不知导演是否也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因而在电影中反复多次出现了月光照耀地面的镜头。一次出现在福贵赌博输光家产,颓然站在巷子中央。一次出现在福贵从军队归来,与妻女在巷子里相遇。最后一次出现在春生道别福贵一家,走入巷子深处。这几个镜头都舍弃了特写,皆为色调清冷的远景或大远景:月光如水,人影绰绰,巷子里飘着青色的薄雾,喜怒哀乐在普照的月光下似乎渺小到不值一提。这是电影对原著叙述方式的延续,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旁观和凝视,一种不动声色的悲悯。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09:49
但是,拿掉导演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单从台词上来说,电影文本相比于原著的叙述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电影创作者在处理电影台词时,把原著的平实风格转变为一种诙谐的语调,甚至带一点黑色幽默。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1
比如,福贵得知自己的家被一把火烧了,心疼不已,但为了立刻和龙二划清界限,他马上辩解,“那不是我们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再比如,原著里炼钢成功后,队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这句话已经足够令人捧腹了,而在电影中,“羊棚”被改成了“茅坑”,临了还加了这么一句,“让他睡不成觉,吃不成饭,拉不成屎。”更加鲜活生动地体现了百姓的生活用语和思维方式。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1
剧中也出现了台词的前后对照,在原著中,“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这段话在原著中本是福贵的父亲说给福贵听的。但在剧中,福贵分别说给了儿子和孙子听。儿子听了这段话,反问福贵,“牛养大了会变成什么?”,福贵说,“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注意此时的时代背景正是大跃进时期。而文革结束后,“共产主义”和“天天吃肉”则变成了“坐火车,坐飞机,过上好日子”——从政治到经济,如此工整的对照,体现的不仅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福贵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些台词的改编,无一不透出导演的巧思。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2
当然,提到张艺谋对小说的改编,一定会提到他对道具的妙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时,灯笼这一道具给电影加分不少。在本片中,皮影戏的作用则功不可没。原著中故事发生的环境是南方农村的一个山村,福贵的身份是从地主到农民。而在电影中,故事背景改为了北方小镇,福贵的身份是从地主到皮影戏艺人。这可以看做是电影拿到国外参赛时,作为输出中国元素的刻意改编。但这一改编也是成功的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2
首先,皮影即是某种隐喻。皮影戏是受艺人双手摆布的,它们的角色是被动的、任人宰割的。反观福贵等人的命运,他就像手里的皮影戏一样,被时代操控、摆弄,他对命运同样是被动且无力的。同时,皮影戏作为福贵这个人物颠沛命运的见证,参与了福贵的一生。从龙二将皮影道具给福贵开始,到他被抓去做壮丁,到他参与土改,直至皮影在“破四旧”时被毁,都代表着福贵讨生活的希望。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3
直到电影结尾,残存下来的空皮影箱被福贵用来给小鸡们做窝,此时,皮影又以另一种方式在福贵一家的生活中延续着活下去的希望。这个符号从一而终,较之于原著中耕作庄稼的方式,更利于创作者用丰富的视听语言诠释主旨,洪亮高亢的秦腔配以光影中灵活翻飞的皮影,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4
其实,电影和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电影的改编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忠于原著,对比小说和电影的目的,更多在于看电影是否在小说的既有基础上有所突破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4
个人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在原著的基础上保留了希望。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4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5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5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6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6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6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7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7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8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8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8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9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9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19金工2班毛辰玲
时间:
2020-12-13 10:19
看完原著和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余华在最近一次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者:
坏家伙
时间:
2020-12-21 23:43
活着就是一切!戛纳评委会大奖,老谋子最好的电影。
作者:
Gofu1207
时间:
2020-12-21 23:4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和可笑,你能在别人心酸的故事中读出些许温情,也能从自己的平凡中领会些许荡气回肠。
作者:
Gofu1207
时间:
2020-12-21 23:46
电影少了原著的惨烈,但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悲凉还是存在的。
作者:
Gofu1207
时间:
2020-12-21 23:47
有些人活过来了,有些人死去了,命运,往往不肯将幸福给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们, 反而让那些人们一惨到底。
作者:
youzi
时间:
2020-12-22 23:05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努力活着或许是最好的期望
作者:
添添喜欢喝望仔
时间:
2020-12-23 13:36
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作者:
添添喜欢喝望仔
时间:
2020-12-23 13:37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在内战以及刚解放时期。当时中国社会动乱,也为主角福贵一生坎坷的经历埋下铺垫。而福贵也只是当时社会下的一个小小缩影。电影在整体压抑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了幽默的手法,吸引观众的观看兴趣,而一次次的死亡与离去,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活着不仅仅是或者,也是在感受人间冷暖与万物人心。所以,活着即是幸运,我们更要在这和平年代好好珍惜生命,把握当下。
作者:
添添喜欢喝望仔
时间:
2020-12-23 13:37
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作者:
添添喜欢喝望仔
时间:
2020-12-23 13:37
活着即是幸运
作者:
林家豪
时间:
2020-12-23 14:00
活在当先珍惜时间寻找到生命中的价值
作者:
19211357230沈淇
时间:
2020-12-23 14:22
电影很精彩
作者:
LikY_
时间:
2020-12-28 19:32
不管是怎样的的生活水平,活着总是好事
作者:
wx_zd6jZ3IO
时间:
2021-4-3 16:16
曾经的福贵还是个年轻大少爷,爱赌博,老爷子气死,媳妇出走,到最后赔光家产,又被抓去充军,回来后才找到妻子女儿,这才慢慢成长起来,他们的一生活在旧时代的艰苦时期,确实对人们来说,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家人的陪伴
作者:
19211410333
时间:
2021-4-18 16:50
好,活着很好好,活着很好好,活着很好好,活着很好好,活着很好
作者:
吹雪丶
时间:
2021-5-3 18:54
“活着”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词。带着经历过很多痛苦的无奈,却铿锵有力整聋发聩。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妥协,但也是最后的极力抗争。
主人公福贵这一辈子啊,真惨。所有他爱的人全部都死了,就留他一个人在世上过日子,无父无母,无妻无子,剩一头老牛和他作伴。
在大家看来,他这一辈子都在经历苦难,何曾享受过真正的快乐,可是当本书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时候,会发现福贵认为自己的一生苦乐交织:他曾经有过世界上最好的妻子,最孝顺懂事的儿女,最机灵乖巧的孙子……他曾经风光过,也尝试过落魄的百般滋味。
作者:
咕噜咕噜
时间:
2021-5-9 21:46
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完一部沉重的电影。《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特别是在了解了小说里的结局之后,在电影的后半段我真的是为电影中的人物走向他们各自悲剧的命运而唏嘘不已。但是,好在影片的结尾比起小说原著要更加温和,只将悲剧停留在凤霞难产逝世的那一刻。即便如此,这样的收尾仍让我们感受到了被时代浪潮裹挟着的小人物的无奈。
作者:
冬子本冬
时间:
2021-5-12 20:17
好悲伤好绝望的电影啊 但是又好真实 真的很经典了
作者:
冬子本冬
时间:
2021-5-12 20:18
这部电影好真实,令人印象深刻,剧情让人摸不透,但又让人感受很深
作者:
陈芬
时间:
2021-5-24 17:14
突然觉得,活着挺不容易的,
作者:
陈芬
时间:
2021-5-24 17:15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很成功的用叙事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探讨和诠释,这也许就注定了作品的经典和不朽,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是渺小的,语言是苍白的。
作者:
贺朝夫斯基
时间:
2021-5-25 16:00
苦难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作者:
1533097751
时间:
2021-5-25 16:13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
作者:
fyxfzxglh
时间:
2021-5-25 21:25
我在高中的时候,同学送了我《活着》的小说,和电影有些出入但大体剧情相同,讲述了一个地主儿子福贵的故事,原本家庭富裕,但染上赌博恶习,将家产尽数输完,经历了妻女离去,改过自新,被抓做苦力,与春生相遇,再与妻子重逢等等,书中友庆是为春生的妻子输血被抽血而死,福贵外孙也是吃豆子撑死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亲人们都离去,就剩自己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作者:
梁博钧
时间:
2021-5-26 11:20
余华的小说我基本都有看过,课程上是第二次看《活着》的电影版,上次看还是初中时候。随着年龄改变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第一次因为年龄关系只是根据小说的情节感觉福贵的悲惨命运。现在却能发现小说与电影的区别所在:小说中有庆之死是由于人性的卑劣—由于有庆的血型和大出血的县长夫人一样,小小的有庆被抽血至死;凤霞的死是由于不可制止的产后出血,也没有什么王教授;老全的死是事出偶然;春生由于文革中的折磨得自尽了;家珍死于疾病;二喜死于事故;馒头是撑死的;小说中只有福贵自己活了下来。这样的安排也让电影多了许多温情,而更多给我带来的思考,我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在心里自己体会。
作者:
应艳蓉
时间:
2021-5-26 18:32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者:
wx_SF7u777M
时间:
2021-5-26 21:11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跌宕不断的,活着也成为了一种勇敢
作者:
wx_SF7u777M
时间:
2021-5-26 21:13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跌宕不断的,活着也成为了一种勇敢
作者:
20210220424
时间:
2021-5-27 21:52
箨龙 发表于 2020-6-3 09:50
看《活着》这部电影时,看到每当一个人物的落幕,总是觉得心被揪了一下,虽然我已经远远无法触及那个年代 ...
活着不容易,但是更是因为不容易所以更加要努力地活着
作者:
wx_SF7u777M
时间:
2021-5-30 11:06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跌宕不断的,活着也成为了一种勇敢
作者:
常瑜
时间:
2021-5-31 21:56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momozi
时间:
2021-6-2 00:16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有跌宕起伏,让我们一起加油
作者:
wx_JLhIefzC
时间:
2021-6-5 01:03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几句比较经典的台词。当年儿子问福贵:“小鸡长大了变成什么?”有庆的回答是“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结尾处,孙子再次问起他同样的问题,他不再回答“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对社会寄托的塌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语美好梦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终还是落实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所有的修饰都显得多余,这就是活着最坚实的表达。
作者:
疯疯疯,咋咋咋
时间:
2021-6-5 11:05
人活着很难,能直面生活的都是勇士
作者:
蔡许若兰
时间:
2021-6-5 21:45
这个影片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如同戏剧一般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我认为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让我觉得自己所认为的苦难的悲惨的经历,原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作者:
青瑾
时间:
2021-6-9 22:01
对于《活着》各种评价有褒有贬,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艺术作品。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触及了那段历史的悲哀,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社会中,悲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每个人苟且偷生,生活没有保障,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即使拼命努力也很难得到好的结果,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悲呀。整片作品跌宕起伏,在小小的喜悦后总是跟着更大的悲剧,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女儿一个一个的离开了他,痛苦越来越深,电影经过了改编,还为富贵留下了最后的希望留下了馒头,并且妻子也尚未离世,这也算是整片最大的欣慰了。电影中我最感动的片段是:春生半夜来到富贵家,将自己的所有积蓄交给富贵并且表明了死志,这时因儿子的死恨了春生大半辈子的家珍主动邀请春生到屋里在坐,并祝福他好好活着。我相信此时,家珍已经放下了仇恨和痛苦,她原谅了春生,她是这么的善良。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其实也是家珍,她经历了这么这么多的苦难但是她依旧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人性最难能可贵的闪光点。
欢迎光临 经济影院--温州大学公选课网站 (http://wdjjlt.org/yy/)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