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5|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金融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此书,仿佛被作者带着,走进了经济学的幕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读了一遍经济学原理,那些曾经只是因在书本上的概念一下子融入到了生活中。
《致命的均衡》是一本以“奇案中的经济学”为卖点的侦探小说,案情大致如下:哈佛大学某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主席丹顿·克莱格在他的人类学巅峰之作里使用了自己编造的数据,不幸的是这被经济系天才的年轻人——助理教授丹尼斯·戈森发现了。担心身败名裂的克菜格设下圈套杀死了戈森且几乎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但故事并没有结束,还是那些数据,让睿智的老经济学家斯皮尔曼教授识破了克菜格的阴谋,绝望的院长先生只好跳海自杀了。很显然,故事的情节并不十分离奇,真正吸引人的是书中对成本、机会成本、均衡这类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精妙阐释。
人的“脾气”是好是坏,我们一般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生理学问题,要不怎么叫“脾”气呢?但书中却对人的脾气作了深入的成本、收益分析,我们不妨称其为“脾气经济学”:斯皮尔曼教授小时候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裁缝父来为什么在店里对客人的态度一直那么好,而回到家里对家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坏。当然,这对于成为经济学家后的斯皮尔曼先生来说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市场决定了服装加工的价格(当然这里隐含了服装加工水平相当这样的前提),对于顾客米说,相同价格条件下,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相当于服装加工之外的额外受益,而且对有些顾客来说这种自尊心满足的效用有时比起他为之付费的服务本身更重要。这种情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到饭店吃饭特别是请别人吃饭,内容差不多的菜肴在一些服务细致周到、环境优雅的饭店会比一般的饭店高很多,但你会发现那样的地方同样门庭若市。老斯皮尔受显然深谙此道:面对其他店铺的竞争,他必须务力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否则把顾客吓跑了,等待他的将是门前冷落。而对家人,他即使是乱发脾气一般来说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当然,我们在哪儿都尽可能不要发脾气)。对此,中国有句老话1*和气生财”,说的其实就是这“脾气经济学”,无论你心里有多少不痛快,对顾客都必须笑脸相迎,因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于把良好的服务态度也当成是产品员量的一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家的态度一定会好。比如老斯皮尔曼,他仍然有机会在顾客面前卸下伪装。比如因为特殊的情況使得找他做衣服的人排起了长队(极端的情况就是他垄断了这一地区的服装加工)或者他降低了收费标准,即出现需求远大于供给时,他就没必要再委屈自己。不过,这两种情況是有差别的,那就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老斯皮尔曼没有损失,也可以说他发脾气相当于提高了收费标准,而对第二种情况米说,他的坏脾气相当于把收费标准提到了原米的水平,老斯皮尔曼自己为自己的坏脾气埋了单。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老斯皮尔曼的收入固定,即他的收入与他的表现无关时。这种缺乏制度激励的情况,在我们以前的计划体制下应该说是司空见惯的这“脾气经济学”背后是个均衡问题,以克制自己的脾气为成本,你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你选择以经济利益为成本时,就可以让自己的脾气得到发泄。福者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找出人们行为中的一系列均衡,直至此书题目所说的那种致命的均衡。比如点菜,你会花5块钱点一盘土豆丝,而花S00块钱点一具鲍鱼。这巨大差异的背后是你对上豆丝和鲍鱼效用的理性评价。也就是说,我们的理性其实就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成本、收益的均衡判断。因此,同一段路,下雨的时候你可能选择打的,而大多数情况下你宁愿挤公共汽车。而当把惩罚作为成本米考虑时,就离书中所说的那种那种致命的均衡不远了。
对于克菜格院长来说,当年轻的丹尼斯•戈森找上门来的时候,他知道他一向平静而高尚的生活只能是回忆了。戈森以他对经济学的饭感识破了克莱格院长在《美拉尼西亚人的风俗习惯》一书中编造数据的丑行,并以替他保持秘密为条件要他支持自己在即将到米的评审中获得晋升。克莱格院长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立即开始杀人灭口的谋划。因为克菜格知道,这是勒索,而且只是个开始,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除非他除掉那个勒索者。他有几个选择:第一,它可以选择与戈森先生合作,但正如刚刚说过的,他将生活在一种心理极度不安定的状态之中,他无法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不能满足戈森的要求而被弄得身败名裂,这显然不是他能接受的:第二,他不与戈森合作,那他将直接失去多年的努力获得的声望和地位。显然他还要去寻找别的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他想到的是谋杀。于是他假意答应戈森的要求,然后在委员会的投票中不让戈森通过。他谋杀了戈森并制造出戈森因晋升失败市自杀的假象。他进而杀死了委员会中投戈森反对票的两位教授(因为戈森曾试图与这二人联系,克菜格无法确定这两个人是否已经知道他的劣迹),然后又成功地制造了戈森的女友香农为报复而杀死这二人的假系。事实上克莱格成功了:營察认为戈森确实死于自杀,而香农也因证据确凿而被陪审团判处有罪正如克菜格事前所谋划的,他消除了威胁,保住了自己的声誉,也没有付出什么明显的代价。
但他最终还是被识破了,因为那些编造出来的数据还在。克莱格的书中说在美拉尼西亚人居住的圣塔克香然岛上最贵重的商品是独木舟,质量一般的独木舟的价格从780到1100个货币单位不等,而山民们的一种次要食品山药每篮子的价格则在4到5个货币单位之间。问题就出在这些数字上。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价格是外生给定的。对单个供应者米说,任何使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行为会立即使其销售量下降为零。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水平差异以及运输成本等问题的存在,相同产品在不同地方的售价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当然不会因为这种价格差异而大惊小怪,但价格差异存在的事实决定了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会积极询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比三家”。询价是有成本的,比如在北京,即使坐公共汽车,跑三、五家商场去比价的直接经济成本也得十元以上,这还不算你损失的时间。因此,如果我要买-支笔,即使我知道某个地方有可能只卖三块,还是会在身边方便的小店为它花上五块钱甚至六块钱。也就是说,因为买笔机会成本的存在,我可以忍受100%的价格差异。但当要买一辆十几、二十几万的汽车时,相信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会认认真真的比价,有时甚至会跑不同城市去询价比较。因为汽车价格哪怕具有1%的差异,询价者就会有两千块的收益,而消费者的询价成本并不会因产品不同出现多大差别,这时询价是有利可图的。人们在作出购买贵重物品之前“货比三家”的结果必然是这类南品在市场上的差价很小,而克菜格给出的圣塔克鲁滋岛上的价格体系恰恰与这个经济学常识相佐,这正是戈森和斯皮尔曼对克米格数据应生疑问的原因。很显然,克莱格给出的圣塔克香慈岛上山药和独木舟的价格变化范围与经济学常识相抵触。当然,斯皮尔曼教授识破克来格的阴谋起始于他对戈森自杀的怀疑。在斯皮尔曼看米,戈森即使不能留在哈佛任教也不过是在面子上有所损失,但这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方面,哈佛每年都会淘汰很多年轻人:另一方面,他仍然可以到一些相当好的学校去教书。因此,斯皮尔曼无法相信年轻的经济学家戈森会自杀,因为他这点面子上的损失和宝贵的生命相比太微不足道。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维,将一个大案子插入经济学的探讨中。
21金融本3李尚锴2121020829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5-2 23:20 , Processed in 0.15859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