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国贸专升本2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1-12-1 23:15:23 | 只看该作者
1.小说情节(摘自第二章)
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最初,正是对这些矛盾的揭示吸引斯皮尔曼来学经济的。

2.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3.现实例子:你有一小笔创业的初始资金,但刚好只能拿来投资一家奶茶店或者只能开一家服装店,二者不可以兼得。你选择了开奶茶店,就失去了开服装店的资格,选择服装店,就没有资金再开一家奶茶店。这就是机会成本,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放弃另一个。

4.对原理的认识、感想
机会成本是选择成本,就是你做出一个选择,就可能损失另一个选项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的存在,我认为是为了说明你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是有成本的,千万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你是冒着损失其他机会的成本来尝试的。就比如说,很早之前,你有一笔钱,你拿来投资买房还是买车,但是现在来看,如果当时有一笔钱去投资房产,会赚的盆满钵满。在贯彻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原理之后,会帮助人在做各种选择时,尽可能深思熟虑,避免一时冲动。明白机会成本之后,就不会被某种虚妄的构想绑架,在面对选择时也会更加谨慎。

21国贸专升本2 林晓霞 21230121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12-2 20:16:38 | 只看该作者
一、故事情节(选自第十一章)
       心理系教授瓦莱丽·丹齐克认为高森所有的作品都源自功利主义,用‘人会做他们做的事,是因为这件事带来最大效用’这种说法来解释人类行为,高森所提出检验的每一条假设,都是基于这个假设。社会学系教接奥立弗·吴认为高森他仅从单一面向切入人类行为,他用到了归谬法,也就是每一个行动都要计算,社会结构可能会瓦解。经济系教授斯皮尔曼认为丹尼斯·高森的分析可能有不足之处,但没有任何一点足以视为严肃的批评。
     斯皮尔曼指出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理论前提并不切合实际,当丹尼斯·高森假定,人具有高度理性并且追求最大化效用的时候,并不表示这是他所相信的真实的人性观点,他只是采取了必要的手段,才能以实证方法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主题。他用报纸和饮料举例:你从瓶子里喝的第一口饮料,会比最后一口带给你更大的满足。如果你买了一百瓶汽水储存在家里,可以自行决定饮用的时间,每一瓶都带给你同样的满足感;报纸的边际效用递减非常快,只要拿到一份今天的报纸,第二份的边际效用几乎等于零,因为报纸只要一份就够了。
   接着化学系教授索菲·尤斯蒂诺夫提出了关于高森所写的最佳品牌数目的不同意见,斯皮尔曼指出丹尼斯·高森在这篇优化品牌数的论文里,开始的前提是消费者有不同偏好,而高森所试图检验的,便是利伯维尔场经济体如何在其间权衡取舍。”索菲·尤斯蒂诺夫举起高森那叠论文,问斯皮尔曼教授,如果没有广告,没有不同的品牌,我可以省多少。斯皮尔曼教授回答道:广告是做生意的一项成本,但是广告也让我们知道有其他选择,对于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以及是否有竞争商品可供选择,它可以给予我们更多信息。”所以广告增加了竞争,结果是消费者获得更低的价格。

二、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最后一单位的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或者说当消费者的连续消费过程中变动一个单位的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

三、现实中相应的例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例子: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这时我们可以称之为负效用。
     消费者偏好在生活中的例子:众所周知女性下相对于男性来说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表,所以在自己外表上投资的也越多,比如衣服、化妆品、护肤品都比男性花费的要多,而男性会更加倾向于购买游戏装备、电子产品等。

四、总结:
        边际效用总是递减的,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消费同一种商品时,所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低。如果我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贪小便宜”的特性,设置比如第二杯半价,第二件八折等,再比如免费续杯的可乐,健身的年卡,游乐园的年票等等,这些都是利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没有多少人会在一年内去游乐园几十次的人们在连续吃,连续喝,连续玩儿以后,边际效用不可避免的趋近于零,甚至是负数。
      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偏好,当我们作为商家时,可以利用消费者偏好这个特性,对于特定的人群推出特定产品以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
     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没学习经济学之前,我们不会将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比如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影响供求的因素几乎都可以用人的行为或者心理解释,比如要素投入有投入者的收益考虑在里面。假设处在一个理性的状态下,学习了经济学可以避免把钱花费到一些不会产生效益,注定不划算的事物上去。
21国贸专升本2  刘梦蕊    21230121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12-4 17:59:29 | 只看该作者
1.原文
第6章
“为菲琳百货大厦尽可能多地索取消费者剩余。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常的拍卖会中,你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你非常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竞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你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但是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2.原理
消费者剩余 :
指消费者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而价格差造成消费者“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感觉。文章中当拍卖会的价格达到购买者心理预期的价格之下时,其为了想要的商品不被其他人买走,往往会在该价格下出手,从而得到一种内心的满足剩余,而这个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格,因此卖家也能够收获丰厚的盈利。

3.例子
①淘宝双十一活动期间,许多商品降价以及其满几百减几十的活动会导致我多买一些本来并不是急需的产品凑单。即,“捡了便宜”的满足感会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
②飞猪、美团等平台买火车票的时候经常会有拉几个人砍价得优惠券的活动,使得其价位比12306的标准价格要低一些,即,低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4.感悟
我认为消费者剩余更像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只要把握好消费者剩余就可以在定价上做到利润最大化。荷兰拍卖会更是将这个现象用的淋漓尽致,表面将价格权交给了消费者,其实是又利用了竞拍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心理博弈,在我看来实在是太高明了!
该原理对于生产者来说,可以想办法提高自身产品给消费的心理预估价值,这样有一个较大的价格空间可以做促销之类的,使得消费者认为物超所值。比如钻石的营销:钻石本身并不昂贵,只是后来被人誉为爱情的象征才导致其附加的价值增加。
对于消费者来说,因为消费者剩余,所以消费者在购物时要理性认识,正确评估商品,真正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

21 国贸专升本2 汪佳俊 2123012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12-6 17:54:15 | 只看该作者
1、(《致命的均衡》(二)取第三章)
       他的父亲就印证了这一点。在学习经济学之前,斯皮尔曼一直没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在自己的裁缝店里,老斯皮尔曼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一名裁缝,父亲的良好声誉不仅仅是因为他衣服做得好,更是因为他对顾客的礼貌与友好。但是当父亲沿着楼梯爬到裁缝店上面的褐砂石房屋时,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在家里,他从来就不知道,也不关心妻子和孩子们需要些什么。亨利·斯皮尔曼还记得母亲曾经对父亲说过:“本,我真的很搞不懂。在店里,你对每个人都那么和善。但是一回到家,你就总是满腹牢骚。当西尔弗曼先生在和你说有关袖口的问题时,你会认真听他所说的每个字。而对我呢,即使是谈论我们女儿的结婚礼服,你也漠不关心。”
  现在,亨利·斯皮尔曼能用一个理论来解释父亲那令人费解的行为反差了。这种反差并不是说比起妻子和孩子来,父亲更喜欢西尔弗曼先生。相反,亨利知道父亲很关心全家人。但是学习了经济学之后,小斯皮尔曼学会了用另外的角度去看问题。父亲做生意要和其他的裁缝店竞争。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要从事裁缝这个行当,你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的投入或接受什么专门训练。而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因为对父亲而言不存在经济成本。
  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斯皮尔曼先生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2、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同时也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供不应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供大于求。说的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大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这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候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主动地位。
       三、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供给与人们的需求达到了理想的对等状态,即供给刚好满足需求。这种平衡只是种趋势,只能是相对的平衡,这需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处于对等关系,双方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稳定的。
3、现实例子:
       口罩在全球战役过程中也就将这3中供求关系演绎了一遍。因为在我国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冠状性流行性传染病毒,当专家确认该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特征,以及病毒整成攀升状态的时候,口罩一度买到断货。
       春节期间市场已经处理休市状态,仅在药房有零星的库存,而这些库存量并不够大家每人100个或者200个的购买量。此时口罩就是供不应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供求关系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处于有利的低位。正式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商家们也不会放过哄抬价格的机会。
       随着国家防控措施的推进和升级,要求居民呆在家中,同时紧急联系组织联系口罩原材料和生产厂家加班加点的声场,此时的疫情进入防控阶段。购买量教疫情初期有所缓解,也正因为控制人员外出,口罩需求量的下降,就形成了供求平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等于供给,买方和卖方处于对等关系,双方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稳定的。
       正当中国疫情趋于结束的时候,国际疫情却突然激增,为了帮助全球共同抗击疫情,中国将持续生产扣账,在保证国内使用情况的前提下,将多余口罩出口到全球 各国,这对我国来说也算是供大于求。说的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大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这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候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主动地位。
4、总结:
       供求均衡用来表示经济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个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暂时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经济行为人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再调整决策已不可能使利益继续增加了,从而不再有改变行为的动力和趋势;或相互作用的两种相反的力量势均力敌,使力量所作用的事物不再发生变化。但这种均衡只是暂时的稳定,如果相互作用的各种力量发生变化,这种均衡就会被打破,然后继续相互作用达到新的均衡。当供大于求时,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低,只有提高自身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才能吸引住客流量,当客流量到达一定数量,价格回升达到新的均衡点。当供小于求时,价格高,会有其他企业加入生产相应地商品或劳务,商品或劳务数量增加,价格下降,达到新的均衡点。
21国贸专升本2班   21230121246  周林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12-7 19:13:27 | 只看该作者
一、小说情节(来自第十二章)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法庭是像会计师那样来看待成本的。它只会问丈夫要支付的工资是多少。而经济学家把成本看作是放弃了的最高成本。任何事情的成本都是你所放弃的最可取的选择。而对于这位妇女来说,则是一万美元。作为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家人自愿放弃一万美元,这是她作为注册会计师能获得的收入。这就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而一旦她失去了提供服务的机会,这就是她应该获得的赔偿。但是法官声称他无法理解我的证词。尽管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我还是说服不了法庭。这家人仅仅得到了五千美元。
二、原理
这段中运用到的经济学原理是,机会成本,同一种资源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在我们选择了其中一种用途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的其他各种用途,那些放弃的用途就是我们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而机会成本指的是你放弃的那些机会中,能给你带来最大收益的那个。
三、例子
就比如说我们的大学时光,我们可以用这些时间来学习,可以用来打游戏。如果我们将这些时间都用来打游戏那么就失去了学习带给我们的知识和提神,那这些利益就是我们的机会成本。
四、自己的感悟
一切的“得到”都是以“失去”为前提,是以放弃其他机会带来的利益为前提,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产生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在选择之前,应当谨慎,并合理估算我们为此得到的利益和为此失去的损失。
21国贸专升本2 肖渝凡 21230121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12-7 21:14:04 | 只看该作者
一、情节(《致命的均衡》 第四章)
吴教授合上公文包,走出魏德纳图书馆。他在想应该偷走这本书吗?偷书会付出什么代价呢?门口的管理员可能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但是,他如果跟管理员解释说他不是有意的,管理员会乐于接受的。他又担心自己会由于不良行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在他成长的家庭里,偷窃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如果违反了如此严重的禁忌,他会很自责懊恼的。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经过他的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吴教授心想戈森也不会偷书的。
二、原理
理性人: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就是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成本效益原则: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机会成本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三、例子
就拿我之前去手机贴膜来举例子。如果不贴膜手机屏幕会在长期使用中刮损,屏幕日常使用显示效果会大打折扣,会影响使用心情。而要是去手机贴膜那就要贴原装膜,需要去官方手机售后店,从温大北校区到官方手机售后店,需要1.5h公交,并且因晕车的特殊情况,这就意味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只能听歌或睡觉。当然每个人都会权衡相关成本和收益,我权衡之后还是决定要去贴原装膜,当然最后就是公交三小时贴膜五分钟。
四、总结
现实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和解释。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决策时,就需要比较成本与收益。在人生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不能仅凭感觉做选择,二是要把所有选择的机会成本列出,机会成本最小的选项就是最佳选择。通过经济学,可以从客观上指导我们的行动,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现象,解决问题。之前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烧脑的学科,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读完这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21国贸专升本2 李斯琪 21230121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12-7 21:51:03 | 只看该作者
一.小说情节  致命的均衡  第六章
在一个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那里的商品标价有点与众不同,在这个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而是价格每周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四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如果商品到最后没有售出,它们将会被捐献给慈善机构。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出售的可不是廉价产品,恰恰相反,这些商品都是原先摆放在上面楼层一些最时髦商品部上的商品。在这三十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消费者无法预知其他购物者是否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去买走他。

二。经济学原理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 它是对消费者从交易中所得利益的一种货币度量。

三。现实案例
当一个人进入农贸市场的时候,他想买一斤西红柿。当这个人走到摊位面前的时候,看见这一个摊位的西红柿又红又大又新鲜。他情不自禁地说:“这个西红柿真好,我今天特别想吃西红柿!”卖西红柿的小贩子心想:这个人看中了我的西红柿,我可以贵- -些卖给他。其实,这个买西红柿的顾客表现出很想买的样子,这表明他具有比较多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当这个顾客问:“西红柿多少钱一公斤?”小贩子回答:“两块五一公斤。”本来西红柿只卖一块五一公斤。由于这个顾客表现出有较多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小贩子故意提高了价格。当把价格提高以后,这个顾客还觉得挺上算,他毫不犹豫把西红柿买下来了。

四。自已的感想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我们到个体摊位那里去买东西的时候,如果我们想买一件东西,最好不要表现出对该商品的浓烈兴趣,而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可买可不买的样子,卖东西的小贩以为您不太想买,就不敢提高价格。

21国贸专升本2 陈鹏程 2123012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12-8 17:03:17 | 只看该作者
《致命的均衡》第十五章片段节选:“大部分的餐厅当然不是这样,在你决定要不要点意大利面之前,你会先看价格,如果你从意大利面获得的满足感,大于你必须付出的金钱,你就会点它。在这边也是同样的情况,只不过价格是零,所以只要意大利面的价格超过它的价格,你就会选这道菜,也就是只要意大利面能够产生一点点的满足感,事实上是只要大于零,你就会点它。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到多吃一口的边际效用等于零,到了这一点你就达到了平衡。”
经济学原理:效用理论:1.效用--人们从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是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人从意大利面中获取效用来满足自己饥饿的欲望。 2.边际效用递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当饱腹感逐渐上升,意大利面的对的效用也就越低。

生活中的例子:当在剧烈运动过后,口干舌燥,急需喝水。此时,第一口喝的水往往最令人感到满意舒畅。之后喝水也远没有第一口那么爽快。其中人从水中得到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也就是人们说的“一瓶可乐3元钱,第一口值两块半。”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也体现着人从水中获得的满意程度。

我的感想:    要把握好边际效用的原理,考虑好自身的消费能力,不能一昧的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同时了解自己的喜好与商品的价格,进行充分定位。这样来进行权衡取舍,选择一定的商品组合来使自己获取的效用水平最大化。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拒绝盲从,理性消费。
21国贸专升本2班  王海波  212301212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12-8 18:11:54 | 只看该作者
《致命的均衡》第十七章
1. 故事情节:莱格叙述说,在岛民的饮食中,山药是一种不经常吃的很便宜的食品。而独木舟则是大件商品。买一个独木舟要花去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我之所以知道丹顿·克莱格是凶手,是因为在圣塔克鲁兹岛上,山药价格的变化相对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小。山药的价格从4 条到5 条红色羽毛腰带不等,只是一条腰带的差异。而独木舟的价格是从780 条到1100条。那可是320 条红色羽毛腰带的差异——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而与之相比,山药的价格差异是25%。但是如果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种价格差异应该是相反的。山药价格的变化相比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大。那是效用最大化原理可以预测的结果。
2. 蕴含原理:消费者在收入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不管是家庭还是居民,都需要从市场上花钱购买各种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小说中的岛民要花费红色羽毛腰带从岛上的市场购买山药和独木舟两种不同档次的商品。岛民的收入是有限的,岛民用自己固定的收入去购买这两类商品有很多种搭配,在这些搭配中,岛民选择一个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搭配,即实现了其效用最大化。由效用最大化原理可推断出对于高端高价产品(独木舟)来说,不同地域的相同质量的独木舟的价格差异小于低端产品(山药)的价格差异。
3. 现实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选购一辆新车,但是不会花很多时间去选购一只勺子。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汽车这种奢侈品的价格相对于勺子的价格更加稳定,而勺子的价格更加随意,勺子的价格变化相比于汽车的价格变化要大,这是效用最大化可以预测的结果。
4. 个人感想及认识:效用即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指人消费某种产品后所获得的满足感。比如,一个人吃馒头,第一口相当好吃即效用最大;而吃得多了,幸福感就越来越降低,吃到太饱了的时候,就反胃不好吃了。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效用最大化,就要认清自己所拥有的有限资源的约束。比如,想要购买的东西很多,但收入金钱却是有限的,这就是一个约束。
 
21国贸专升本2班 王舒琪 21230121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12-8 18:24:22 | 只看该作者

情节概括
贝尔因为化工污染问题,想要搬离英格兰去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但是他们心底还是想帮助英格兰改善环境的,所以最终选择留下来。
原文:“‘污染执照’让我想起了詹姆斯·邦德的杀人执照了。”贝尔心中想到。他很讨厌这种说法。为什么不也卖抢劫执照和强奸执照呢? 贝尔希望通过立法,从而彻底地杜绝空气污染。他有许多朋友也同意这种观点。他的担心并不只是出于对自己幸福的考虑,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野生动物的热爱。莫里森·贝尔和他的妻子都很担心新英格兰的空气污染,特别是从这个地区的工厂里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来自中西部的酸雨,会危及到他们两个女儿的健康。曾经有段时间,贝尔认真考虑过到西南部教书,以便把他的家人带到那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但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并联合了谢拉俱乐部的伙伴们一起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致命的均衡》第八章
原理及内容:
1.        人们面临一种东西所选择的取舍: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如文中的贝尔教授,在选择是否离开英格兰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决策与取舍,是应该去环境更好的地方生活,考虑自己的幸福与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将家人带去更健康的地方,还是与伙伴们留下来一起改善环境。
2.        理性考虑边际量:-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文中的贝尔教授选择留在原处,我猜测也许是考虑到搬家的成本太高,会失去现在稳定且社会地位高的工作,污染也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留在这里也许可以为自己的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教授选择了留下。
现实示例:
    我们人生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与取舍,比如我选择到南方读大学,而不是留在北方。如果留在北方,交通便利,人际关系广泛,回家较近,而且很快能适应生活环境,但同时意味着人生少了一点探索精神,不能离开舒适圈去更好地发展。而且选择南方,距离成本也可以接受,还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体验南北之间的学习生活方面上的差异,所以我选择来南方上大学。
感悟:
  我们生活的各种大事小事都可以通过经济学原理来权衡利弊,所以在做任何大的决策时,应仔细考虑自己的得失,根据经济学原理来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21国贸专升本2班 戴鹏鑫 21230121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29 18:53 , Processed in 0.262194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