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4|回复: 46

21国贸专升本2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3 21: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业直接在此贴回贴提交。每人占一楼,不要重复发贴和回复。
个人作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选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叙述该情节内容并注明来自于第几章。
2、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3、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

5、注明个人班级学号姓名。
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这四个方面,但应该尽量从这四个方面来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6 11: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命的均衡 第四章

1.情节
出租车沿着布拉托大街朝吴教授家驶去。突然,后面传来的一阵车喇叭声打断了吴教授的思绪。他听到前座的雷蒙德一边在低声咒骂一边把车往路边靠,以让那辆超速行驶的车过去。在波士顿地区,充满挑衅性的驾驶方式是一种很普遍的策略。但是敢在十字路口和拥挤的街道上也这样驾驶,的确是很大胆的行为。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超过去的那辆轿车的速度都非常罕见。“那个家伙急着去给自己奔丧啊。”当那轿车超过去时,雷蒙德骂骂咧咧的。吴教授没理他。他的思绪又转向了边沁,转向了计算。一个功利主义者会辩解地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的。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一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2.原理
原理:有舍才有得,人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取舍,考虑机会成本,考虑回报率。文章中,回报是赶上约会,相较于迟到来说,可以给约会对象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成本是出车祸或者被抓住,那么不仅仅是迟到的问题了,还面临起诉、拘捕,而且在拥挤的道路上,发生车祸的概率也相对较大。但是司机权衡利弊之后,考虑到被抓或者对自己车技的信心,选择了超速行驶

3.例子
例子:①专科毕业后,有的人选择了工作,有的选择了专升本,有的人选择了出国,彼此之间都是取舍。

4.感想
感想:生活中都是处处充满了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利弊。也就是做这件事的价值和不做这件事的价值那个比较大。我们当然是选择价值大的来做。当然这个价值不是光用金钱来衡量。也有一些道德,人生的价值。我个人认为一件事情的输赢、得失,关键在于决策人有没有权衡的能力和取舍的魄力。只有冷静地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学习权衡取舍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学会怎样在生活中进行权衡取舍,做出良好的决策。

21 国贸专升本2 陈庆滨 2123012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6 12: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19029457 于 2021-12-31 10:17 编辑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十五章
1.主要内容:斯皮尔曼回忆自己曾在法庭作证的一个案子,一位母亲被喝醉酒的司机撞到了,要修养一年的时间,不能做家务,于是她的丈夫不得不花钱雇人来家里帮忙,因此多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而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只支付这五千美元。但是这位母亲是位注册会计师,像她这样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但是最后法官声称无法理解斯皮尔曼的证词,这家人仅仅分得五千美元。2.故事中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文中被司机中撞到之后赔了5000美元,但是他不得不放弃作为家庭主妇的收入10000美元。
3.身边的经济学原理:当我们快要毕业的时候,就即将到了面临选择的时候了,就业或者考研。当你选择考研的时候你就必须的放弃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和锻炼的机会。当你选择就业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放弃提升学历的机会,还有提高自己眼界和知识水平的机会。这就是机会成本,有舍才有得。
4.感想:首先,根据定义,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这要结合稀缺原则,在生活中,我们有无限的需求和愿望,可是可供我们享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太难得了,错过一次以后可能就难有了。我就会衡量。最后做出选择,可能约会,可能复习。要请我看电影。我就必须要在两件事中选一个。而我就会纠结。如果和朋友一起复习(因为这是说好的),不但我做到遵守信用,其次还能提高成绩。 但是,学长请我看电影这种机会实在是很少。所以选择是比较苦难的,天下不可能什么好事都砸到自己的头上,有舍才有得。

21国贸(专升本)2  舒陈凯212301212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7 19: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故事情节
      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二、蕴含原理
      蕴含的经济学原理是机会成本原理。亨利.斯皮尔曼如果回家就意味着他要损失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小时时间,所以他回家的机会成本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亦或是一笔客观的收入。
三、身边事例
      拿大学生举例,大学生读了四年的大学,但是这四年大学生可以去打工,打四年工赚到的钱就是大学生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再拿大学老师举例,大学老师可以去企业上班,但他们选择当老师,而他们当老师的机会成本就是他们去企业上班所能获得的收入。
四、结论感想
      机会成本其实可以理解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机会成本出现的本源是理性人的选择问题。通俗讲就是经济学中假设每个人都是十分理性的,在做选择时都会坚持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选择更是如此。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相对的, 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有选择,所以就会有得失,所以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尽量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机会成本最小的选择。

21国贸(专升本)2班 廖雨洁 21230121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7 20: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1.情节(致命的均衡 第七章)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 ”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2.原理
机会成本是指我们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人们总是会同时面临多个机会,而在这些机会中只能选择一个,因此你选择了其中一个机会就是放弃了他的机会,有的必然有失,每一次选择都是以失去其他机会为前提的。所选情节中,亨利•斯皮尔曼为了不浪费时间,放弃了可以买到价格更低的削皮刀的机会。用经济学的说法更低价的削皮刀就是这次的机会成本。
3.例子
在专科毕业时,一部分人选择了专升本继续读书,而一部分人选择了直接就业,那们对于继续读书的人来说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让他们放弃了每月稳定的收入以及工作经验。
4.总结
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人们需要随时做出大量的选择,但任何选择行为都是有代价并且需要支付成本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读书也罢,工作也罢,都取决于行为者对其成本收益角度进行的自我评估。因此我们既要擅长选择,也要擅长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中做出理性选择,获得最大收益,选择应选择的,放弃应放弃的。
21国贸专升本2 王蕾 212301212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7 21: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小说情节
来自第五章
多年来管理这个百货大厦的林肯·菲琳是个管理天才。他在很久以前就为他的这个坐落于波士顿市区的商厦里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完全不同。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
这时候,如果还有商品没有售出的话,根据菲琳百货大厦的政策,它们将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除了浮动的折扣外,菲琳百货大厦和传统的廉价商品部不一样。他们廉价出售商品不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差。恰恰相反,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商品原先都是摆放在上面楼层一些最时髦的商品部的货架上的。除此以外,你还经常可以发现其他的商品贴有美国一些最著名的百货大厦的标签。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2、经济学原理
上述情节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所谓的消费者剩余。
3、例子
一件商品,我最多愿意支付100元,再贵我就宁愿不买他,但是促销的时候,这件商品标价80元,低于100元,心理感觉得到了20元的便宜,这2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
4、结论总结
消费者剩余只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感觉,是人们从购买中获得一种满足剩余,并非实际收入的增加。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来衡量消费者购买并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得到的经济福利的大小。在购买商品时,每个购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商品,而拒绝以高于意愿支付的价格购买该商品。因此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将商品标价提高,留出消费者剩余的空间,也因此获得丰厚盈利。由于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物时要理性消费,正确评估商品,真正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商家也可以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吸引更多的客户。
5、21国贸专升本2 21230121229 章丽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8 16: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1、故事情节:在学习经济学之前,斯皮尔曼一直没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在自己的裁缝店里,老斯皮尔曼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一名裁缝,父亲的良好声誉不仅仅是因为他衣服做得好,更是因为他对顾客的礼貌与友好。但是当父亲沿着楼梯爬到裁缝店上面的褐砂石房屋时,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在家里,他从来就不知道,也不关心妻子和孩子们需要些什么。亨利·斯皮尔曼还记得母亲曾经对父亲说过:“本,我真的很搞不懂。在店里,你对每个人都那么和善。但是一回到家,你就总是满腹牢骚。当西尔弗曼先生在和你说有关袖口的问题时,你会认真听他所说的每个字。而对我呢,即使是谈论我们女儿的结婚礼服,你也漠不关心。”
2、蕴含原理:①市场决定了服装加工的价格,对于顾客而言,在相同的价格下,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相当于获得产品的额外收益,对于有些客户而言自尊心的满足也是比他付费所要获得的商品本身更重要。因为从事裁缝这个行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大,不需要太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所以商家良好的服务态度便显得十分重要。可以吸引到顾客,招揽回头客,通常市场里的反复购买行为都是通过对卖家经商品质的考核来节约考核商品品质的费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让商家每天都在取信于顾客。②还有就是基于权衡投入产出比,成本和收益的均衡判断。
3、现实例子:例如海底捞的服务理念就是他们家的特色,其不断推出完善的服务措施也是引得同行竞相模仿,市场上火锅行业的竞争非常大,有好多种品牌竞相出现。但是海底捞却能脱颖而出成为很多顾客出去搓一顿的首选。是因为他们的服务细致入微,服务意识也非常积极,让每位顾客都感到舒心,做到察言观色。这就会让很多顾客觉得这顿火锅吃得很值,除了食物本身带来的满足感,还有服务员良好的服务态度带来的愉快体验。会让顾客觉得很温馨。在这个现象的背后还有价格本身相差不大的基础上,有市场价格的均衡存在,如果一旦火锅店的价格被约束住了,且火锅店就那么几家,那么服务员的态度就不一定会那么好了。
到饭店吃饭,大家都会发现在饭店菜肴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环境幽雅,服务细致的饭店就会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比一般的饭店价格也会高很多。消费者其实早已习惯将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舒适的体验感作为衡量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4、个人感想及认识:原来经济学是可以用来解释个人日常的经济生活,从这个小说情节中可以体会到人们都非常擅长于权衡利弊,会考虑成本和代价。哪怕是发脾气,对于家人发脾气并不会有什么经济上的损失,但是对于客人发脾气,就会降低收入。同时这也是建立在裁缝这个行业本身的竞争大,价格固定相差不大,如果只有老斯皮尔曼一家,以及顾客排起了长队,那么商家也许就不会再那么热情地对待顾客了。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还是均衡问题,以克制自己的坏脾气为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或是说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溯其根源还是我们对于商品效用的一个理性评价,例如在生活中我去一些同类型的商店,商家良好的服务态度总会让我更加愿意花钱,我们都是会选择对成本和收益的均衡判断。
21国贸专升本2班 王玲玲 21230121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9 22: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1.情节(来自《致命的均衡》第十三章)
      船长的鸡尾酒晚会进行到尾声时,斯皮尔曼夫妇和索非亚•乌斯提诺夫来到了为头等舱游客们准备的三个餐厅之一的哥伦比亚宫。索菲亚认为这个餐厅的食物太好吃了,她在剑桥城从来不会要这么多菜,光那些面食就足够当一顿饭吃了,但是她像一个傻瓜一样吃了。斯皮尔曼认为索菲亚在餐厅吃得多的原因不在于食物的美味而是在于食物的价格。在大多数的餐馆里,在决定点不点面食之前,人们会先看看价格。如果面食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不点这个菜而省下的钱带来的满足感,就会点这个菜了。在这个餐厅点菜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里的菜都不用钱。因此,只要更喜欢面食而不是价格,就会要面食的。如果面食能带来哪怕是一丁点的满足感,也会点它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人们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时人们的心里就平衡了。”
2.原理
     效用是指人们从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是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品每增加一单位的额外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
3.例子
     虽然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节目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们还是认为以前的春节晚会精彩,对现在的春节晚会评价越来越差。
4.总结
     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用,并且实现效用最大化。人的欲望是无穷大的,只要不断地进行满足各种消费的欲望,其效用就会不断地增加。那么企业得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减少边际效用规律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21国贸专升本2班 王一雅 21230121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9 23: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小说情节  摘自第五章
斯皮尔曼所熟悉的是新英格兰的乡下拍卖会。他和布里奇都很喜欢在暖和的周末下午去参加这样的拍卖会。拍卖人会从很低的价开始叫价——许多竞拍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喊价——但是价格会不断上涨,直到最后只有一个人出价了。但是在荷兰,整个程序恰恰是相反的。没有拍卖人在有节奏地叫喊着价格。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一个表盘上。但这不是真正的钟。表盘上面的数字并不表示时间;它们代表的是价格。而且只有一根指针,而不是两根。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会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二、原理
情节中提到荷兰拍卖会,拍卖会中以标价从高到低的形式进行竞拍。反映了消费者剩余原理。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某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

三、例子
在商场买衣服时,自己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衣服,自己有500块钱并且愿意支付500块钱买衣服,而衣服的标价为400块钱,其中自己的消费者剩余为500-400=100块钱。

四、对原理的认识与感想
消费者剩余能反映消费者消费心理状态的改善。当消费者对一商品愿意支付比较高的价格,而实际上消费者是按市场实际价格支付时,就会产生一个差额让消费者觉得是值得的。在荷兰拍卖会中,人们在一开始会担心商品会被别人拍走,因此愿意以比较高的价格拍下,当拍卖价下降后,成功拍下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价是值得的。荷兰拍卖会就是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来进行拍卖。
在生活中,往往人们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心里满足感大于所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而实际获得的利益未必大于所付出的经济代价。

21国贸专升本2班 陈伊资 21230121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 1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小说情节(来自第十一章)
      “关于可乐有两件事情。我敢保证你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太普遍了。但是它们对效用理论有很大的暗示。第一件事情是: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但这个观点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

二、原理
该情节反映的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

三、现实案例
在生活中,比如谈对象,当谈第一个对象的时候,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谈第二个对象印象就没有第一个那么深刻,第三个没有第二个深刻,以此类推。在这里,感情的效应值随着你所谈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在减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初恋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的原因。尽管第一次谈的对象,不一定是最合适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难忘的。因为第一次,感情难忘值是最高的。

四、自己的感想
经济学家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为什么出售可乐和报纸的机器会有如此不同。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是,人们对于物品的消费遵循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新增加的消费的效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衰减的。这个定理现在不学经济学的人也有许多知道的,但他们不清楚的是,经济学还认为不同物品消费的边际效率递减的速度和情况是不同的,并且与消费的时间有关。就可乐来说,一小时内喝10听可乐,肯定是一听不如一听好喝,边际效用递减得会很快,但如果买100听可乐在家里,并按一定的速度来喝,比如每天只喝一听,那么每听可乐的带来的效用并不见得会有多大差别。不过,对于报纸可就不同了,消费报纸的边际效率下降得飞快,并且与隔时消费无关,我们几乎可以说,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无论是在今天还是明天以及下个月,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有边际效用的东西人们就会保留以进行消费,而边际效用为零的东西人们将弃之如敝屐。所以,虽然人们的道德水平是一定的,但在购买饮料时一定不会象购买报纸时那样“诚实”。正因“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道理,出售饮料就要花大成本装备精良的自动售货机,而出售报纸时只需采用成本低廉的自动售货机就行了。
                     
21国贸专升本2  陈舒婷  21230121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3-29 13:53 , Processed in 0.27763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