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金融二班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9-12-26 22:58:55 | 只看该作者
节选自小说的第一章:“戈森研究的方向是经济信息学这个相对崭新的领域。经济信息学起源与芝加哥大学。它对社会研究的各个中心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息理论学说最初研究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搜寻、获取那些使得交易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信息。交易毕竟是经济学的根本主题:买方和卖方为了交换商品和服务而相互寻找对方。戈森和他的同事——”交易与成本“分析学家们致力于探究和模仿这个买卖双方相互寻找的过程。令许多经济学家对某些领域的传统研究方法非常有启发。比如产品的质量、期货市场、应对失业的政策、广告的作用和其他一些经济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把他们的试验模型设置为零成本信息。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是很有用的商品,就像是钻床和一罐玉米。谁拥有它,谁就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知识。经济学家推断说,和任何有用的东西一样,只要信息价值远远超过它们的成本,人们就会大量收集信息。
  经济学家们用信息来衡量价值。在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为了交换商品和服务而相互寻找对方。首先,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赖的,它们互为条件,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个因素,都不能称之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一种商品是最本质的因素,一种商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所以,商品的交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承担着买方与卖方之间的有效连接。商品交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是实现帕累托有效率的最基本的途径。这个时候,信息化的交换开始出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介的出现是信息化交换的必然产物,同一种信息在中介内汇集,通过融合贯通,中介工作者在为别人带去中介的服务的同时也赚来了自己的一份生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中介是经济发展的枢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姓名:毛辰玲
学号19210180225
班级:19金融工程2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9-12-27 16:02:31 | 只看该作者
概况:亨利·斯皮尔曼从红色羽毛,猪,独木舟和山药知道克莱格伪造数据联想到有很强烈的动机要将戈森除掉。
出处:《致命的均衡》第17章分析
理解:“买一个独木舟要用300根红色羽毛,这跟用一百万根红色羽毛有什么不一样吗?”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格不可能是任意的,一件东西相对于另一个件东西的价格是由经济一力量决定的,价格会对这些经济力量做出反应的,至于如何反应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原理进行预测。”“山药的价格从四条到五条红色羽毛腰带不等,只是一条腰带的差异,而独木舟的价格是780调到1100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虽然十生十圈,但是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他的价值为轴心,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使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相差很远。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他价值,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他价值,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或者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的升降是可以相互抵消的。“买独木舟时节省1%,可能是十条红色羽毛袋儿山药呢,减少1%,只有1/10跟红色腰带。”上述情况说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小商品生产者会出现贫富悬殊导致两极化,但是小商品生产并不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
例子:生活中像克莱格的人有很多数据作假,有些人有些公司为了公司利益做假账,最后查出来与实际不符,最后被法律追究责任。
感想:我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要获取更多的金钱利益是正常的,但是要通过正当手段,也要把握好价格价值尺度,而不是铤而走险做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政治经济问题,看看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或者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那样做是否正确的。
姓名:潘嘉妮
学号:19210180228
班级:19金融工程2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9-12-29 10:58:25 | 只看该作者

1.片段选自第三章:
概况:斯皮尔曼父亲对裁缝店里的顾客礼貌友好,但对家里人总是漠不关心。
情节:在自己的裁缝店里,老斯皮尔曼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当父亲沿着楼梯爬到裁缝店上面的和褐砂石房屋时,他就完全变了个人似的。原来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在家里他从来就不知道,也不关心妻子和孩子们需要些什么。亨利·斯皮尔曼还记得母亲曾经对父亲说过:“本,我真的搞不懂你。在店里,你对每个人都那么友善,一回到就家就满腹牢骚,对家里的一切漠不关心”。现在,斯皮尔曼能用一个理论来解释父亲那令人费解的行为反差。这种反差并不是说比起妻子和孩子来,父亲更喜欢西尔佛曼先生。相反,亨利知道父亲关心家庭。他知道父亲做生意和其他的裁缝店竞争。裁缝这个行业,几乎不需要什么自己的投入或者接受什么专门训练。而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是他支付显得太少,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的话来讲,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亚他可能会粗鲁的或有差别的对待某些客人。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来回头客。
对情节的理解:这段描写主要应用了经济学中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原理。
也就是说,生产者的服务态度随着顾客的需求来变化,当同行人增多时,市场中的供应量会增大,市场中的竞争者会增加,这个时候需求量和供应量相等了,顾客优先考虑的是生产者的服务态度。这章后面也讲到了油价,当市场油价提高时,需求量会增加,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对顾客服务粗暴,一旦油价下降,工作人员服务会变好。所以当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生产者会想办法提高服务质量,赢得顾客,保证顾客回头率。
现实例子:买菜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夏季菜的品种会比较多,供应量很多,商家之间的竞争会比较激烈,到菜市场人们往往会选择服务态度好的商家买。但到冬季菜品会减少,供应量减少,需求量增加。但是你一定得买菜烧饭,这时候商家知道价格和服务无论怎么样,人们肯定会买,所以服务态度会有变化。
感想: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市场供应量直接影响市场物价,进一步影响生产者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的变化。

班级:金融工程2班
姓名:祖力皮亚·吐尔洪
学号:192101802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9-12-29 18:08:02 | 只看该作者
片段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十六章
   但问题的关键就是在这里,斯皮尔曼比他的同事们更加心烦意乱。他又重新看起了书,看着看着,一丝困惑涌上他的心头。在他缜密的头脑里,他突然觉得有些事情不合乎情理。突然,他灵光一现。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过去曾经让他大伤脑筋,但是现在却拼成了一幅合理的画。每一块都被拼凑起来了,就是那一瞬间,他十分确信地意识到,正如他所期望过的那样,梅丽莎·香农不是谋杀贝瑞特和贝尔的凶手,她是无辜的。而且,他现在也同样肯定,丹尼斯·戈森也并非自杀,他是被谋杀的,他知道凶手是谁。确认凶手是谁并非本能的意识,而是一种完善的逻辑。一种流淌在所有经济分析中最稳固的原则之一里的完善的逻辑:消费者要最大可能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个主张的可靠性和它惊人的预测能力已经无数次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了。因此,在斯皮尔曼的学科中,它是正确推断的基础之一。但是他刚才读到的那些宣称和事实相符的叙述是和强有力的经济学概括完全矛盾的。

1、情节内容叙述:斯皮尔曼在船上吃过晚餐后无心参加那些娱乐活动,便回到船内看书。对于漫长的夜晚来说,他还有很多的阅读时间,但他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自从对梅丽莎·香农的审判结束后,克莱格轻松了许多,其他人也是。但斯皮尔曼内心总是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平静,因为他总感觉审判没有公正进行,审判和判决都不能令他信服。他忘不掉却又很无力,他总感觉在梅丽莎·香农和丹尼斯·戈森的整个事件中,有东西不对劲,于是他又继续读这本会引起一个经济学家兴趣的书,慢慢读下去,他陷入了无尽的沉思,因为他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真相。原来,梅丽莎·香农不是谋杀贝瑞特和贝尔的凶手,她是无辜的。而且,丹尼斯·戈森也并非自杀,杀害他的就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丹顿·克莱特。

2、对该情节的理解:他之所以能够找到凶手并非本能的意识,而是出于一种完善的逻辑。这种逻辑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个原则是在所有经济分析中最稳固的原则之一,而他刚才读到的那些与事实相符的叙述是与强有力的经济学原理相矛盾的。这也从侧面佐证了经济学原理在我们生活甚至在刑侦事件中的应用,让我们了解关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意义。这个原则就是让消费者在有限的条件下去消费,从而达到自己的最佳满足程度。也就是要让消费者在各种搭配之间选择一个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搭配。
经济学原理:效用最大化原则。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

3、举证:每个人都要从市场上花钱购买各种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在购买之前,我们都会有预算的制约,那我们就要在有限的预算内尽情搭配出我们认为最满意的方案。比如我们现在有1000元,可以买衣服,也可以买零食,但是每个人搭配的方案不一样,所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有些人把这1000元全拿去买衣服,这对她来说就是效用最大化,但有些人爱吃零食,这1000元拿去买零食,这对他来说也是效用最大化。所以,每个人的预算不同,搭配方案不同,市场所提供的东西也不相同,那么他们就会有不同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4、自己的感想:其实这个效用最大化原则就是想告诉我们,在一定的限度内消费,要尽可能到达越高的满意值,所以我们在市场上各取所需的时候,就需要货比三家,同价选质,同质选价。要多加了解消费品,合理运用有限的预算,最大程度满足自己。

                                                                                          19金融工程2班
                                                                                   19210180214 姜聪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9-12-29 18:25:18 | 只看该作者
1.        情节:第6章
“消费者剩余? 我在怀疑,作为一个英语教授,我在所领的薪水中,是否得到了很多的消费者剩余。”韦伯装出一副对他朋友的这一经济学论题很感兴趣的样子。
  “卡尔文,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你不同。就拿你衬衫衣袋里那支圆珠笔来说吧。你是多少钱买来的? ”
  韦伯低头看了看别在衣袋里的那支绿白相间的圆珠笔。“50美分。”他试探性地回答道。
  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
2.        在这个章节里韦伯愿意话多余50美分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因为圆珠笔书写更方便,而不是因为便宜而去买钢笔,但是韦伯也不愿意花18美元甚至16美元来买圆珠笔,这说明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3.        现实世界中的实例:
你爬山,爬到半山腰 口渴 有卖矿泉水的,价格是五元(山下才一元)但是因为你实在太渴还是高价买了,说明这时候一瓶水给你带来的边际产量能值五元,当你喝了一瓶 ,但是还是有点渴,但比刚才好多了.考虑到价格高,先忍忍吧 ,不再买水了这就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实例
4.        人们在消费时不一定只会考虑所消费物品服务的实际价值,往往还会考虑周围的环境状况就比如刚刚的买水现象,水的实际价值只有一元但是水从山底到山腰水所处的环境变了,这个时候人们买水的价钱也就高了,但是这个高的价钱也要合理人们才会去消费,一旦价钱高的超出了人们的接受范围也就没人消费了。消费不一定完全依靠商品服务的实际价值,往往要看他带来的效益。
5.        19金融工程  毛杨壕  19210180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9-12-30 19:24:12 | 只看该作者
片段来自《致命的均衡》的楔子
1.原文片段:许多经济学家把他们的试验模型设置为零成本信息。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是很有用的商品,就像钻床或是一罐玉米。谁拥有它,谁就能够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知识。经济学家推断说,和任何有用的东西一样,只要信息的价值远远超过获取它们的成本,人们就会大量收集信息。
戈森所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在这个领域,搜寻信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寻找报酬更多的工作。搜寻,理所当然地就要花费时间,付出努力,克服搜寻中遇到的各种麻烦。但是戈森却发现了一个不是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
正如戈森告诉学生们的那样,当他们出去找第一份工作时,就会发现老板们对同样的工作支付的薪水差别很大。这时候,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为什么呢? 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的工作比起上次的薪水可能会更高点。
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2.情节理解:节选片段表达了信息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而戈森所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信息。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而这一切考虑与讨论体现在选择对自己更合适,薪水更高的工作。
原理:只要信息的价值远远超过获取它们的成本,人们就会大量收集信息,达到盈利的目的。
3.现实中的例子:比如温州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周围的水果商贩他们在出售水果时会说参加活动可以减价,当然活动只是一个幌子,通常是需要提供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后几位,相当于收集了本人的信息,而自己在减价后仍然能够赚到钱,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个人信息相比减去的一点点利润微不足道,也就是信息的价值远远超过获取它们的成本,所以商人才会这么干。
4.感想:在这个信息博炸的时代如果能够把握一个度,就是说信息能够足够对自己有用而且胡哦哦的这些信息需要付出的远远小于需要付出代价,那就可能成为企业中或者说成为一个盈利集体中的佼佼者。
5.个人信息:
姓名:张玉君
学号:19210180244
班级:19金融工程2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9-12-30 20:10:01 | 只看该作者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
读了《致命的均衡》这一本书,有两个最大的收获,一是认识到了经济学原理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原理,它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在我们面前展示,这将原本显得枯燥乏味、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显得有趣且通俗易懂;二是认识到了一些人心,发生在哈佛大学的凶杀案凶手竟然是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院长丹顿·克莱格先生,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主席,经济学的法则中的均衡并不是只能让人上天堂,它还可以让你步入地狱。
首先解释一下经济学中的均衡这一词,在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净趋向为零的状态.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发运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致命的均衡》这一本书中,作者是以经济学为主线,以经济学为破案工具。内容仅仅围绕着戈森这个教员被“自杀”后,又两位投其反对票的教授被谋杀,“犯人”被定为戈森的未婚妻,而后被智慧的亨利破案的故事。
在《致命的均衡》一书中,斯皮尔曼解释了很多生活中的经济常识。就例如,用机会成本(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解释不同的人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你可以与一个事不多的人聊天气,但千万别与律师聊天气,他们时间的机会成本太高了。斯皮尔曼父亲在店里待人和蔼亲切,接待迎宾彬彬有礼,但是在家中对待家人却是那么冷漠暴力,这是因为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力,是因为在家中没有人和他竞争家长的位置,但是在店里有人会竞争他的客户。同时,斯皮尔曼购置餐刀的时候不寻找低价,但是在购买汽车的时候要寻找低价,这是因为购买低价汽车节省的钱值得付出寻找的时间。又比如在法律规定的租金达不到和市场供求关系相应的水平时,出租房子的人会变得很粗鲁。其中还有关于工资差别和犯罪的讨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好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更高的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故事的菲林百货大厦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廉价商品部的价格体系设定,简直榨干了消费者的剩余。在这个价格体系中,所有商品都是打折出售,折扣是浮动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可以预测的,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该商品会不会在价格降到最低前被别人买走,在一定的程度上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同时你也在冒着失去这件物品的危险。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花钱的时间要多,这不证明了信息的价值。信息系统经济学是在微观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修改传统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菲林百货大厦这一故事正是运用了人们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完全,了解不确切这个特点来榨干消费者剩余。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提出了边际效用的两个定律,称为戈森定律。戈森第一定律是“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这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戈森第二定律是,人要达到效用最大,必须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保持相等原则”。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这两个定律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斯皮尔曼正是根据这两个定律来分析案情的。在故事中,斯皮尔曼根据人们行为的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否定了香农作案的可能,因为仅仅是给未婚夫报仇并不能实现她的效用最大化——她不具备从经济学角度看的杀人动机。戈森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分析出了丹顿.克莱格一本重要人类学著作中捏造数字的真相,并以此威胁作为评委会主席的克莱格同意他晋升教授。他还把这一点告诉了另外两个受害人贝尔和贝瑞特。克莱格担心自己学术作弊有损声誉,就不让戈森提升,并害了戈森,制造他自杀的假象,然后又杀了另两个知情人。
《致命的均衡》是奇案中的经济学,使人在阅读侦探小说中学习经济学原理。读完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个人信息
姓名:楼建洪
学号:19210180223
班级:19金融工程2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9-12-30 21:42:49 | 只看该作者
《致命的均衡》是奇案中的经济学,使人在阅读侦探小说中学习经济学原理。哈佛发生了凶杀案,主人公运用经济学基础原理作为分析推理的思考逻辑,最后查出真凶。书中通过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将深奥的经济学基础原理解释得通俗易懂,使我们在阅读侦探小说的乐趣中,发现经济学的乐趣,并产生学习兴趣。阅读本书,就像是在读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时,顺带了解雪茄灰的化学成分。
1、章节:第三章
“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因为对父亲而言不存在经济成本。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
2、经济学原理: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
(2)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有在商品交换中,通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相互对等、相互交换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其实我认为说影响更为严谨。)
3、现实例子:
海底捞这一火锅品牌的服务口碑堪称一绝,每次路过其门店都会看到门口坐满了排队的顾客。在排队过程中,他们会提供小零食和饮料缓解顾客不耐烦的情绪而心甘情愿继续等待;而进店后更加周到的服务,正如小说中的“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
4、感悟:
企业在商品原有的价值基础上可以想办法创新,注入新的价值,从而在提高产品价格的同时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或者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成本。企业要了解市场,了解该商品的供求关系。企业员工的服务态度在同行业竞争压力大时显得十分重要,“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微笑是表现热情的最好方式,微笑不仅仅满足顾客物质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顾客精神上的需求。企业要善于运用经济学原理,在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5、个人信息:
姓名:何慧婧
学号:19210180206
班级:19金融工程2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9-12-31 16:47:05 | 只看该作者
一.小说情节介绍
前情提要:波可哈德问亨利·斯皮尔曼为什么那张英属圭亚的一美分邮票能卖出几十万美元的高价。
原文精彩片段:        “我能想像得出他们的惊讶,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用产品的成本来衡量它们的价格。但是这些邮票能引起你的顾客的兴趣,而它们的数量又是固定了的,所以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主观判断了。一张邮票值多少钱取决于某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的满意度。”(亨利·斯皮尔曼)
        “但是我的一些顾客买邮票确实是作为一种投资,防止通货膨胀,而并没有从邮票的拥有中获得什么乐趣——和一个真正的集邮者不一样呀。”(波可哈德)
        “他们从邮票拥有中获得的乐趣就是他们知道他们有安全的投资以防止通货膨胀。一个顾客的满意度是来自于邮票的独特性还是来自于邮票不受价格上涨影响的程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呀。主观判断依然决定了他们乐意付多少钱呀。(亨利·斯皮尔曼)
出处:马歇尔·杰文斯  《致命的均衡》 (第七章)

二.情节理解
       在经济市场上,一件物品的大小和它所代表的价值是不成正比的。根据以前的经济学原理“消耗在产品上的劳动的多少决定了产品价值的大小”来说,一张普普通通的英属圭亚邮票,做工粗糙,没有新意,只凝聚了些许的劳动,是远远不值那么高的价格的。但是换个角度理解,物以稀为贵,这张邮票是因为原本的邮票买完了而加急印刷的。它数量稀少,用一张就少一张,属于消耗品。且在经历了一定的年代后,所留存下来的便更加少了。该邮票供不应求,于是许多喜好集邮的人便开始争抢。当一件商品出现供不应求的话情况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便会被买卖双方的主观意识提高。类似于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然,这提高的仅仅是价格,而不是价值)
经济原理:商品的价格是随市场而变动的。供过于求,则价格下降;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

三.身边实例
1.炒鞋:鞋贩子在一双新款鞋发售时将其买断,造成短期内这双鞋的价格疯涨。在之后每段时间以高价卖出少部分的鞋。
2.动漫手办买卖:这是我自己也在做的一个项目。当国际上某个动漫推出了限定的活动时,国内几个人拼单送一个人过去买场馆限定的手办。一年以后因为发售数量有限,这些手办的价格便会一直上涨。

四.个人心得
当今时代,有很多人通过“商品价格随市场变动而变动”的经济学原理来赚钱,他们大多分布于“咸鱼”“毒”“nice”等APP上。但这终究是小道。可是,这也教会了我们办事要有远见,要学会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来判断干一件事的后果或一件商品在未来的价值。这对一些古玩鉴定家,邮票收集者等都非常有效。

五.个人信息
班级:19金融工程2班
学号:19210180219
姓名:李子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9-12-31 17:59:41 | 只看该作者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
读了《致命的均衡》这一本书,有两个最大的收获,一是认识到了经济学原理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原理,它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在我们面前展示,这将原本显得枯燥乏味、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显得有趣且通俗易懂;二是认识到了一些人心,发生在哈佛大学的凶杀案凶手竟然是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院长丹顿·克莱格先生,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主席,经济学的法则中的均衡并不是只能让人上天堂,它还可以让你步入地狱。
首先解释一下经济学中的均衡这一词,在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净趋向为零的状态.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发运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致命的均衡》这一本书中,作者是以经济学为主线,以经济学为破案工具。内容仅仅围绕着戈森这个教员被“自杀”后,又两位投其反对票的教授被谋杀,“犯人”被定为戈森的未婚妻,而后被智慧的亨利破案的故事。
在《致命的均衡》一书中,斯皮尔曼解释了很多生活中的经济常识。就例如,用机会成本(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解释不同的人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你可以与一个事不多的人聊天气,但千万别与律师聊天气,他们时间的机会成本太高了。是因为斯皮尔曼父亲在店里待人和蔼亲切,接待迎宾彬彬有礼,但是在家中对待家人却是那么冷漠暴力,这是因为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力,在家中没有人和他竞争家长的位置,但是在店里有人会竞争他的客户。同时,斯皮尔曼购置餐刀的时候不寻找低价,但是在购买汽车的时候要寻找低价,这是因为购买低价汽车节省的钱值得付出寻找的时间。又比如在法律规定的租金达不到和市场供求关系相应的水平时,出租房子的人会变得很粗鲁。其中还有关于工资差别和犯罪的讨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好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更高的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故事的菲林百货大厦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廉价商品部的价格体系设定,简直榨干了消费者的剩余。在这个价格体系中,所有商品都是打折出售,折扣是浮动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可以预测的,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该商品会不会在价格降到最低前被别人买走,在一定的程度上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同时你也在冒着失去这件物品的危险。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花钱的时间要多,这不证明了信息的价值。信息系统经济学是在微观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修改传统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菲林百货大厦这一故事正是运用了人们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完全,了解不确切这个特点来榨干消费者剩余。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提出了边际效用的两个定律,称为戈森定律。戈森第一定律是“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这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戈森第二定律是,人要达到效用最大,必须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保持相等原则”。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这两个定律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斯皮尔曼正是根据这两个定律来分析案情的。在故事中,斯皮尔曼根据人们行为的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否定了香农作案的可能,因为仅仅是给未婚夫报仇并不能实现她的效用最大化——她不具备从经济学角度看的杀人动机。戈森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分析出了丹顿.克莱格一本重要人类学著作中捏造数字的真相,并以此威胁作为评委会主席的克莱格同意他晋升教授。他还把这一点告诉了另外两个受害人贝尔和贝瑞特。克莱格担心自己学术作弊有损声誉,就不让戈森提升,并害了戈森,制造他自杀的假象,然后又杀了另两个知情人。
《致命的均衡》是奇案中的经济学,使人在阅读侦探小说中学习经济学原理。读完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生活举例:就比如说
一.机会成本。
1.富人出行时选择开车,普通人选择地铁,放弃开车。 这一原理是因为对于富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开车是十分节省时间的。如果他们选择地铁或者是公交车的话,有可能在浪费的这段时间里,丢掉一份合约,所带来的损失即富人选择地铁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开车所花的钱远远高于省下这些时间赚来的钱,为了让机会成本最低,则应该选择地铁出行。
2.现代新婚夫妇不愿意生孩子。运用机会成本来说是因为现在经济发展太快,物价过高,对于新婚夫妇来说,养小孩所需要花费的金钱太多,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照顾孩子,这样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他们现在先放弃生孩子的打算,就可以两人过轻松幸福的生活,压力也不会很大,所以,很多年轻人才会选择机会成本较低的两人生活。
二.市场竞争力的例子
前几年VCD刚上市,掀起一股购买浪潮,供不应求,价格很高,可大量厂家投产后,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又暴跌。在近几年手机普及后,VCD几乎退出了市场。商品时而供不应求,时而供过于求,使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边际效应和消费者剩余
因为消费者在进行第一次购物后,进行再购物的欲望会降低,商家为了最大极限的压榨消费者剩余,会推出“第二份半价”的营销方式,来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
  
感想和认识:
经济学原理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原理,它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在我们面前展示,;同时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就好像我们知道了边际效应和消费者剩余这一理论后,可以更加理性的控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也可以跟好的理解一些奶茶店的消费手段,来减少自己不必要的消费。


姓名:楼建洪   
班级:19金融工程2班   
学号:19210180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2:26 , Processed in 0.24535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