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国贸(专升本)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9-12-16 18:53:39 | 只看该作者
1.选取情节
在《致命的均衡》中第四章中,社会学家吴教授在图书馆通过研读丹尼斯▪戈森的作品后尝试理解他的偏激理论:人们只在乎价格而不是价值。在离开图书馆前他潜意识里想着要不要偷本书走,首先他考虑到偷书会付出的代价:①门口管理员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②受到良心的谴责,接着他又开始衡量拿一本书回家的成本与收益(成本:①消耗体力②时不时给书掸灰③计算这本书成本所付出的代价;收益:①书中的知识②阅读乐趣③卖了换钱),但是考虑到其中的收益通过在图书馆阅读也能获得,因此得出结论——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收益。
2.经济学原理
这个情节反映了经济学两大原理:其一是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吴教授在离开图书馆前权衡要不要偷本书走,他考虑到如果把书拿走,他可以拥有这本书,独享书中的乐趣,但是相应的代价有低于50%的可能被管理员发现以及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其二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吴教授面临着是否偷本书回家的权衡取舍,于是开始考虑将书拿回家可能会产生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把书拿回家,他将会消耗一定体力,还要时不时给书掸灰以及计算这一切成本所付出的代价,获得的收益是书中的知识及乐趣还包括去市场卖书换钱。
3.现实例子
大学生的生活费分配问题也面临着权衡取舍,如果要买更多的学习资料,我们就要减少在饮食、购买服饰等其他方面的开支。如果我们买了更多的学习方面的资料或者有助于学习的物品,我们就能收获很多学习方面的知识,减少学习上的障碍,增加我们的学习能力以及自觉性等,与此同时我们要减少在学习以外的开支,包括饮食、服饰等,这会减少我们的生活乐趣,增加我们学习的时间从而减少其他空闲时间。
4.感想
这是一本与经济学息息相关的推理小说,虽然不算是很出色的推理小说,但是将这个故事与经济学糅合在一起,在读推理小说的同时能把这些经济学知识融会贯通,确实是值得一读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很多经济学原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我而言,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也面临着权衡取舍,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读研,通过权衡利弊,我考虑到如果继续深造考研,我就能获得更高的学历,以后工作可能会有更好的出路,但是也面临着考研失败的风险,以及放弃三年工作的机会还有时间等成本。因此,这些经济学原理对我们的生活乃至人生方向上都有很多益处,可以终身受用。
5.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7 陆文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9-12-16 23:11:50 | 只看该作者
一、        选取段落——《致命的权衡》第四章
       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在那些贿赂较少的市场,采购员的罪行容易被雇主发现。
  因此,雇主不必用高工资来确保职员对他们诚实。在戈森的理论中,他认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高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
二、        经济学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三、        生活中的例子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想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会更少;在我们的生活费上,就面临着消费还是存储,如果用于消费的多,那么存下来的钱就会很少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以我们专升本前 的情况为例,在那时就要在工作带来的收益、专升本后的支出与专升本后所带来的效益进行选择,我们选择专升本,那么我们肯定要放弃工作所带来的收益和支出专升本所带来的费用。这个时候我们取对我们效益大的专升本,所以我们选择专升本
3.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个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表扬了我们,那么我们就会很高兴,更加努力的去学习或者喜欢上这门课,但是如果老师批评了我们,我们就会很沮丧,转之发奋图强,更加努力。但是我们也可能因为老师的表扬而骄傲。所以老师对我们的表扬或者批评就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而我们受到激励后的心情,驱动我们去做出反应。
四、        个人感想
《致命的权衡》这一本书通过小说的形式,包含很多的经济学原理,这种新的方式去学习经济学,更容易让我去吸收这些经济学原理,想到一个经济学原理就会出现相应的情境,进一步让我加深对经济学原理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更让我知道我们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与经济学息息相关。


                                                                                                                    19国贸(专升本)1班  
                                                                                                                                  马珍妮  
                                                                                                                             1923012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9-12-17 22:45:46 | 只看该作者
1、 我所要讲述的是小说《致命的均衡》中第六章的一个情节,12月22日星期六亨利与他的女儿帕特丽夏驾车前去菲琳百货大厦,女儿为了给父亲惊喜,两人便分开了,这时,亨利·斯皮尔曼发现了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按照每周降低25%,停留4周,最后降到最低的政策来定价的,如果这个时候商品还没有售出,则将捐献给慈善机构。因此,很多人来买,并且还有人抢购。
2、 首先这个情节涉及到的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两个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二: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再者,这一个情节也反映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3、现实中能说明这个原理的例子十分常见,比如,像优衣库、Zara、Bershka等品牌,在每年的1.2月份或是6.7月份就是他们的打折季,方式大多相似,折扣分为四轮,价格依次递减,日常还有周三降价的隐藏折扣。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消费者剩余原理,购买打折后的商品就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
4、通过小说《致命的均衡》我更加了解了消费者剩余原理,虽然这本小说不算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但是作为一本经济学小说还是很好的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知识,让原理变得简单易懂。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消费者剩余原理的看法。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剩余原理很好的抛售即将过季的商品,使得消费者和商家双赢。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41 王秀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9-12-17 23:3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修米修米 于 2019-12-17 23:36 编辑

《致命的均衡》

一、小说情节

   晚上,奥利弗·吴准备离开图书馆时,他想着应该偷走一本书吗?门口的管理员可能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这会很尴尬,但是和管理员解释说他不是有意的,管理员也乐于接受的。但是拿一本一本厚重的书的成本太高了,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经过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吴教授走出图书馆上了出租车,一辆超速车在十字路口和拥挤的街道上行驶。一个功利者会辩解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二、经济学原理

1.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时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效益。
2.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小说:
1.在吴教授考虑偷书行为的成本和效益上,成本是要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而且收藏这本书要时不时的给它弹去灰尘,好处是阅读时这本书给他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图书馆中阅读同样能得到这种乐趣,无需通过偷书来获得。他也可以把这本书卖掉,但是盖有图书馆印章的书在市场上值不了多少钱,通过成本——效益的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
2.开超速轿车的司机不计后果的莽撞行事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成本——效益的理性分析,利润超过了成本,所以司机选择了超速行驶。司机为了约会不迟到而放弃了超速所带来的风险,如果司机不超速行驶,便意味着约会会迟到,司机考虑了两种行为的机会成本,认为后者的机会成本大所以选择了超车行为。

三、生活中的例子

1.在没有停车位时,人们会在停车所带来的罚款和把车开去其他地方所带来的不便之间权衡取舍,如果把车开往别扯带来的不便超过了罚款,那么人们就会乱停车,并且只有被抓到才会被罚款,而这又不一定发生。
2.在企业招聘中,对应聘岗位有工作经验的人和无工作经验的人来说,企业会更愿意招聘有此类工作经验的人,对企业来说,招聘一位员工必定会花时间、金钱、人力、资源等成本,而所带来的利润就是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但是在招聘中这种利润还是个未知数,而对于企业而言有工作经验的人说花去的总成本必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的总成本少,所以企业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

四、读书感悟

  《致命的均衡》这本推理小说蕴含了许多经济学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下蕴含着许多的经济学知识,作者并把每次事件涉及到的经济学知识讲得很详细,且通俗易懂,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经济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你就能得到许多知识,就能懂得一些事情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知识,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发展走向。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是在一个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都有最初标价,每周降低25%。仅停留四周。但是对顾客而言,我们无法预测是否会有其他顾客也来买你中意的商品,所以你的等待可能会让你失去这件商品的购买权,但是你立马购买就会放弃等待可能会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商场在最大程度的索取顾客的消费者剩余
   经济学是有趣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策,权衡利弊。
                                                                                                                                                   19国贸专升本1班
                                                                                                                                                    毛静雯
                                                                                                                                                    1923012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9-12-18 18:2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angria 于 2019-12-18 18:37 编辑

一、原文情节
1.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出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
——出自《致命的均衡》第四章

二、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1.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二的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2.反映了经济学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外婆家除了主楼外还有两座一层的偏屋,现在都拿来当仓库用了,那么他们本可以把偏屋租出去,从而获得几笔租金,现在为了当仓库而失去的房租租金就是他们的机会成本。
2.最近感受最深的就是淘宝双十一活动了,这是淘宝店铺促销对消费者做出的激励,消费者为了省钱,会在双十一那天购买大量商品,提高了淘宝的成交额。


四、个人感想
1.关于机会成本,其实每个人都是从选择中成长与成熟的,我们不必每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但是面对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去思考我们的机会成本,选择对我们意义更大的那个选项。
2.对于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生活中往往很多动力来自于激励。同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适合企业管理层思考的问题,他们该怎么制定一个合适的方案,让员工更有效更主动地工作,人心所向,而不是被压迫,那么这个企业凝聚力就会非常强大,运营才会更高效。

19国贸专升本1班 阮千芸 1923012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9-12-18 19:33: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eivai_qeLue 于 2019-12-18 19:39 编辑

一:小说情节
在第14章中,斯皮尔曼讲述了一个案子,一位母亲被喝醉酒的司机撞到了,要修养一年的时间,不能做家务,于是她的丈夫不得不花钱雇人来家里帮忙,因此多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而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只支付这五千美元。但是这位母亲是位注册会计师,像她这样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但是最后法官声称无法理解斯皮尔曼的证词,这家人仅仅分得五千美元。



二:经济学原理

在这个案件中,法庭是像会计师那样来看待成本的,只关注到了显性成本,在他们看来,这个妇女带来的经济收益就只有五千美元,所以赔偿五千美元就够了;而斯皮尔曼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既关注了显性成本也包括了隐性成本,在他看来,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这位妇女和她的家人放弃了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一万美金,这就是她的机会成本,也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而一旦她失去了提供服务的机会,这就是她应该获得的赔偿。
机会成本的原理:是指为了得到某一种东西而势必要放弃的另一种东西的价值。当我们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该考虑这个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三:现实案例

我们在现实中一样也有很多关于机会成本的例子。就比如说一对夫妻怀孕生了小孩,丈夫希望妻子能在接下来的三四年做一个家庭主妇以方便照顾孩子,直至孩子上幼儿园。这时候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让妻子当家庭主妇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了。首先假设妻子的年收入为6万,支付给保姆的年工资总额为10万,那么妻子出去工作,保姆来照顾孩子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增加4万元的支出。妻子做家庭主妇的机会成本是6万,小于保姆的工资10万,如果不考虑其他妻子因工作所产生的的成就感等因素,那么这时候让妻子照顾小孩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另一个假设,妻子的年收入为10万元,保姆的年工资总额为6万元,不考虑丈夫的工资收入等其他情况,那么妻子选择出去上班就能给家庭增加4万元的正经济利润,相反,如果妻子选择留在家里,不仅没有4万的正经济利润,反而要增加10万的机会成本,因为妻子舍弃了自己的10万元年收入,这10万就是她的机会成本。所以这个时候让妻子出去工作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很多人的选择不仅仅是以金钱作为主导,对孩子的陪伴以及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虽然妻子能再给家庭带来4万元的收入,但是与此同时产生的机会成本就是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时光,这两者之间又是一个选择。



四:感想总结
      

关于机会成本,我觉得不仅时间线要考虑的更长远一些,范围也要考虑的更广泛一些。在长远方面,像我们专升本,如果就按接下来的两年来说,那在经济方面的收入肯定是比不上之前已经在工作了的同学,而且我们不仅没有工资,还要向父母要生活费。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的话,我们在大学新的两年里学到的知识肯定在未来工作上更能帮助到我们,而且在未来的工资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得到提高。
其次,在范围广泛方面,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只考虑金钱,那么当妻子的工资大于保姆的工资时妻子出去工作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如果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经历只有一次且弥足珍贵,出去工作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更让人不可接受,那么相信心中的天平也会重新衡量。


班级:国贸一班(专升本)
姓名:李丽桧
学号:1923012112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9-12-18 21:2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jIIiPJ4I 于 2019-12-18 21:33 编辑

一、选取情节
书中斯皮尔曼教授小时候一直不明白自已的裁缝父亲为什么在店里对客人的态度一直那么好,而回到家里对家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坏。但是当斯皮尔曼先生成为经济学家之后,他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为市场决定了服装加工的价格,对于顾客来说,相同价格条件下,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相当于服装加工之外的额外受益,而且对有些顾客来说这种自尊心满足的效用有时比起他为之付费的服务本身更重要。

二、经济学原理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你将会知道,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3.消费者最优理论
特定的消费者具有特定趋向的偏好。在消费数量一定的前提下,越是偏好的东西越能给他带来满足。在偏好一定的前提下,通常东西越多带来的满足越高。效用表示消费者从消费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也就是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也可以称之为福利。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三、实例分析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请朋友到饭店吃饭,内容差不多的菜肴在一些服务细致周到、环境幽雅的饭店会比一般的饭店价格高很多,但你会发现那样的地方同样门庭若市。显然斯皮尔曼先生面对其他店铺的竞争,他必须努力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否则等待他的将是门前冷落。而对家人,他即使是乱发脾气,一般来说也不会付出什么代价。无论你心里有多少不痛快,对顾客都必须笑脸相迎,因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于把良好的服务态度也当成是产品质量的一部分。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汽油税鼓励人们开小型的节油型汽车。欧洲开小型车的人比美国多,原因之一就是欧洲的汽油税比美国高。更高的汽油税还鼓励人们拼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鼓励人们在离自己住所近的地方工作。汽油税越高,就会有越多的人驾驶混合动力汽车,如果汽油税足够高,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汽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价格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3.消费者最优理论
很多单位聚餐和家庭聚会,人们都会比较热衷火锅。火锅不仅食材多,而且大家围坐在一起也是很热闹。在火锅届,服务最好的就要属海底捞了!海底捞之所以受欢迎,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服务,好到变态一点都不夸张。一位网友分享说,有一次觉得海底捞的西瓜特别甜,想带走没吃完的这些回家吃,但是服务员却前来阻止,网友还以为不能带走,正打算离开的时候,服务员抱来一个完整的大西瓜让网友带回家吃!原来服务员觉得切好的西瓜不好带而且容易坏,干脆送一个新鲜的好了。如此贴心,恐怕没有第二家了。海底捞的服务是全国公认的好,大家会从它优质的服务中得到满足,这就是它受欢迎的原因。

四、结论总结
读了《致命的均衡》后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经济学原理的诠释还可以用这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另一个是发生在哈佛大学的凶杀案的凶手竟是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院长丹顿·克莱格先生--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主席。经济学法则中的均衡能让人上天堂,也能将人送进地狱。经济学的背后是个均衡问题,以克制自己的脾气为成本,你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你选择以经济利益为成本时,就可以让自己的脾气得到发泄。循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找出人们行为中的一系列均衡,直至此书题目所说的那种致命的均衡。生活中处处有经济,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对于我们自身和以后的生活又有重要的作用。

19国贸(专升本)1班   魏婉雪   19230121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9-12-18 21:25: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开心 于 2019-12-18 21:32 编辑

一、小说情节 (选自第11章)
1.原文情节
      “维勒莉,我能试着用你手中的软饮料来向你解释你对经济学循环性的错误看法吗? ”
  “很高兴能接受你的赐教。”
  “关于可乐有两件事情。我敢保证你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太普遍了。但是它们对效用理论有很大的暗示。第一件事情是: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
  “这我并不反对。”她说。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换句话说,亨利,”奥利弗·吴回答说,“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就是出售报纸与出售块状糖、香烟的方法不一样。”

2.情节概述:
     在院长会议室中,院长意识到该控制会议的时间,然,斯皮尔曼坚持要回应了维勒莉所说的循环性,院长明白斯皮尔曼的脾性,便应允了。斯尔皮曼他使用维勒莉正在饮用的可乐和日常所需品报纸,来说明边际效用递减。

二、经济学原理

1.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最后新增的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原文中,“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恰恰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对于有边际效用的东西人们就会保留以进行消费,而边际效用为零的东西人们将弃之。所以,虽人们的道德水平是一定的,但在购买饮料时一定不会像购买报纸那样“诚实”。因此,出售饮料要花费大成本装备精良的自动售货机,而出售报纸时只需采取成本低廉的自动售货机。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原文中,“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体现了此原理。
     在他面临诱惑时,就面临着权衡取舍。他可能选择只拿走他应该拿走的那一罐易拉罐,也可能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若拿走了所能拿走的易拉罐,那便是为眼前一点私利,而放弃了诚实。

三、生活中的例子


1.边际效用递减
      Eg1: 将给月收入为一千元的工作者每月增加100元的边际效用记为M1,将给月收入为一万元的工作者每月增加100元的边际效用记为M2,那么可以肯定的是M1>M2,即一个人在月收入一千元时增加100元所带来的效用就要大于在月收入为一万元时增加100元带来的效用。然,若你把100元捐给贫困者,那么这100元捐给这贫困者带来的效用就会更大。
      Eg2:假设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当我吃了一碗面时,我觉得还是有点饿。于是我吃了第二碗、第三碗....直到第十碗,我吃饱了。那么第一碗面对于饿了很久的我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这时第一碗面给我的效应是最大的。但随着面吃的越来越多,每碗新增的面条的边际效应在减少。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Eg3: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选择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经济学,也可以选择把时间分配在别的学科上,但我花一个小时学习经济学就必须放弃本可以学习英语的一小时。

四、个人感想
     于经济学,《致命的均衡》是一本力图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的好书,它用及其生动的方式,将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展示在我们面前。然,于侦探小说而言,个人认为有几处逻辑较为牵强,如第四章结尾处提及“在这个游戏里,吴教授发现了致命的均衡”,但直至小说末尾也未解释吴教授发现的致命的均衡到底是什么。因此平日里,我们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时刻留意身边的经济现象,能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那实在太酷了!




                                                                                                                                              19国贸专升本1班

                                                                                                                                               陈金迪  

                                                                                                                                                  19230121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9-12-18 23:4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ucLleciC 于 2019-12-18 23:50 编辑

一、小说情节(选自第六章)
   尽管亨利·斯皮尔曼认为他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并不认为“到处看看”是一种浪费或是无目的行为。因为他深深相信,当经济分析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会在商业世界的分析和调查中发出最夺目的光彩。
  
“卡尔文,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你不同。就拿你衬衫衣袋里那支圆珠笔来说吧。你是多少钱买来的? ”韦伯低头看了看别在衣袋里的那支绿白相间的圆珠笔。“50美分。”他试探性地回答道。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
二、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有句老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所有的决策都面临着权衡取舍。
    在小说中,虽然斯皮尔曼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觉得当经济分析运用到人类活动上时,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他选择放弃做其他事情,然后选择将时间花在“到处看看”上,这就是权衡取舍。
2、供给定理
    供给定理也被称为供给法则,反映商品价格和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在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供给量增加时,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相反,供给量减少时,价格上涨。
    在小说中,经济学家说道在二战后由于圆珠笔刚刚发明并拥有生产专利权,那么生产圆珠笔的厂商很少,少的供给量导致高的价格,所以每支笔可以卖到18美元;而当后来有大量的厂商生产圆珠笔时,圆珠笔的供给量增大,导致价格降低,用50美分就可以买到。
3、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在小说中,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圆珠笔书写比较方便,所以人们愿意花比50美分(市场价格)更多的钱来买它。买者可以从购买中感觉到自己多花的钱是值得的。
三、现实中的例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现在临近期末,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我放弃了各种娱乐活动,选择认真做老师所布置的各项作业以及复习各门学科。
2、供给定理
    就拿近期猪肉价格疯长来举例,假设中国人民对猪肉的需求是一定的,但是养猪专业户产猪量减少的话,这就引起了供不应求,这就会导致猪肉价格的升高。反之,如果猪肉产量较原来提高了,而国民对猪肉的消费能力不变的话,就会引起猪肉价格的降低。
3、消费者剩余
    就像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很多淘宝店铺打出了“第二件半价”、“满300减30”的等等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在这样的促销下,觉得这个价格是很划算的,抢到商品后还十分满足,感觉自己赚到了。但是实际上商品的成本肯定是低于各种促销方式后的价格的,这就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剩余来赚取利润的方式。
四、感想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一本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融合在情节中的侦探小说。这本小说通过斯皮尔曼教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人物和事件,把深奥的经济学知识融入其中并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供给与需求定理等等,这让我完整地学习了一遍经济学基础。在读完这本小说后,首先让我惊奇的是原来经济学知识可以破案,其次我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经济学知识,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如果我们将它们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19国贸(专升本)1班    吴佳倩    19230121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9-12-19 19:15:21 | 只看该作者



一、小说情节内容——《致命的均衡》第6章
      亨利 斯皮尔曼教授发现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的商标价格与众不同。实行浮动折扣的方式售卖,且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可预测的。
      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从最初标价开始格每周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停留4 周直到降到最低。此时若还未售出就会捐献给慈善机构。
      但是菲琳百货大厦和传统的廉价商品部不同。他们廉价出售商品不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差(这些商品原均摆放在上面楼层最时髦的货架,部分还贴有美国一些最著名百货大厦标签)。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无法预知的是不知道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
      而此情景同荷兰一个拍卖会相似,商品最初价格为最高价标在一个宛如大钟的表盘上,有一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价格移动,直到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指针停止移动。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二、该情节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1、消费者剩余原理
(1)、内容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即所有消费者心理上感觉“纯赚”的价值之和。
      从需求曲线上来看,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因此,当价格下降时,新的买者进入市场,原来留在市场中的买者支付更多价格,所以消费者剩余增加。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反映经济福利,但有些特殊情况如吸毒者愿意花更高价格购买毒品,吸毒者并不会因为价格低而觉得自己获得更大利益。
(2)、分析
      菲琳百货大厦尽可能多地索取消费者剩余。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
      荷兰拍卖会上,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1)、内容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惩罚或奖励)。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分析
      受到菲琳百货大厦里价格体系刺激的狂热购买者知道等得太久可能意味着什么也买不到。而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同样,无动于衷的沉着冷静的荷兰市民也知道如果等得太久,那么那件商品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不会是他的了,所以他们做出反应会在自己意愿支付时拍下商品。
3、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的更好
(1)、内容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
(2)、分析
      菲琳百货大厦里的消费者通过花钱获得自己的物品和服务,商家获得了收益可以进一步购买生产要素。荷兰市民通过拍卖获得自己心仪商品,拍卖者通过拍卖也达到自己目实现双赢。

三、相应实例
1、消费者剩余相应实例
(1)、实例
      商场各节假日各大商场门店都会打折,打折都在每件商品的原标价上打折。我们假设某件衣服商品的成本价是100元,生产者打算的卖价是150元,商品标价300元售卖,商家对外推出全门店5折销售。而此时,顾客有200元的预算去购买商品。当他看中这一件衣服且愿意用200元购买时,但可能他看到标价300元超过他的购买意愿时就会放弃购买,但是看到对折后价格为150元,且低于自己支付意愿,这时候消费者便表现出很满意的状态,且很高兴并毫不犹豫的把这件衣服买下来,认为自己“赚”了50元。
(2)、分析
      上述情节中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支付的200元减去他实际支付的150元,剩下5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心理上觉得自己参与市场得到了利益,在数量和心理上都感觉自己赚到了。与此同时,这里的商家也利用了消费者剩余,这衣服的成本价原只有100元,而当消费者表现出较多的消费者剩余时,商家还是能用150元把衣服卖了,而且消费者还觉得挺划算。而这里也就是消费者和卖家之间的均衡。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实例
(1)、实例
      学校分等级设置奖学金以及各种比赛奖项和综合奖项评优评奖,要求成绩排在班级前列,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学习。
(2)、分析
      由于学校设置分级奖学金,学生对这些奖励做出反应,刺激学生做出努力学习的反应以此来获得更高等级的奖项。
3、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实例
(1)、实例
      中国专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衣服,美国专注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芯片。两个国家进行进出口自由贸易。
(2)、分析
       中国在生产衣服上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芯片上有比较优势,所以他们各自能生产更多的优势产品,在贸易后,美国能得到衣服,中国能得到芯片,实现双赢。

四、总结及感想
     看完小说,明白小说破案关键在于“边际效用理论”。当同一享乐不断重复,享乐达饱和点时,其带来的享受次第递减;同量的享乐不断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的享乐( 快感或满足) 较大。消费者总是最大可能实现他们的效用,因此院长描述的那个岛上对于购买独木舟这种大物件和购买山药这种小食品。岛民会花更多时间去寻找更低的价格买独木舟,但更不愿意不再去寻找更低价购买山药。因为买独木舟时,节省1%可能就是10条红色羽毛腰带;而山药呢,节省1 %只有1 /10根红色腰带。由此发现院长伪造数据才破了案。
      读完小说,觉得生活处处都是经济学。我们每天都面临权衡取舍。但是要做好机会成本的理想选择很难。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张制作精美的菜单,我们在做事前衡量此行为得到的收益是否会超过放弃的机会收益就是一个理性人考虑机会成本的表现。而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人的机会成本就更高。     
       经济分析应该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是研究人的日常经济生活的。而这些经济学理论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如我们去找第一份工作时会发现老板对同样工作支付薪水差别很大,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会对自己更有利,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工作比上次薪水可能会高。小到个人家庭企业的决策;比如经济学家总是考虑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总机会成本,而一般的人考虑总是显性成本。大到国家货币政策,政府管制。比如政府为了达到管理部门制定的空气污染标准,允许商业企业竞投污染执照。
       当然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某些理论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因为这其中还有消费者偏好以及情感等因素。比如斯皮尔曼教授女儿要是提高兽医收费就会有更多人光顾,因为有些人根据收费高低来选择兽医。他们乐意找收费高的兽医给他们宠物看病。因为一般人根据价格判断质量。
       再者比如斯皮尔曼买的那张普通邮票远不及那张英属圭亚那1856年发行的,面值1 美分,底色桃红,黑色图案的邮票。但是他还是选择这一张普通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情感价值。因为人们都知道消耗在产品上的劳动决定了它的价值,但事实上,当这些邮票能引起顾客兴趣时,而它们的数量又是固定了的,所以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主观判断。一张邮票值多少钱取决于某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的满意度。 一个顾客的满意度是来自于邮票的独特性还是来自于邮票不受价格上涨影响的程度并没有区别。而是主观判断决定了他们乐意付多少钱。所以个人情感和偏好也会决定商品的价值。
      所以经济学源于生活,也实践于生活,并指导生活。

      19国贸专什本1   19230121142   王悦志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2:44 , Processed in 0.27491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