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工商管理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1-1-1 18:2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薛兆丰 于 2021-1-1 18:24 编辑
薛兆丰 发表于 2020-12-25 09:24
选取情节:第一章
  “但是,来哈佛工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他一些想网罗戈森的研究机构许诺给他更多的薪 ...

机会成本:比如周末有两个小时时间,可以进行打游戏或者看电影。打游戏带来的快乐和看电影带来的放松就互为机会成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1-1-1 18:27:22 | 只看该作者
眉间尺 发表于 2020-12-5 21:23
《致命的均衡》第八章12月22日星期六
  内容梗概:’'走廊教授"乌斯提诺夫在超市购物时想起了戈森的观点: ...

边际效用递减: (个人理解) 一样东西当你拥有得越多的时候,对你的作用就越小。
比如:当一个人饿了,吃第一个包子特香,第二个很香,第三个还可以,第四个饱了,第五个看见都。也就是说第五个包子的作用为零甚至为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1-1-2 15:17: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致命的均衡》第六章节选 书中谈到有一个叫菲林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城制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价格体系:所有商品的价格均打折出售,但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日表上的价格实行成不变的折扣,其折扣是浮动的,可预测的,譬如每周固定降价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售出,商品就将被捐给慈善机构。 二.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1.机会成本原理,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2.消费效用原理,消费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同张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三.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荷兰式拍卖 就一般性的拍卖而言,我们都知道,它们的方法是从一个很低的价格开始叫价,然后大家喊价,出价最高者得到拍卖物。这样的做法很合符情理,大家也已经习以为常,但世界之大,有没有不同乃至相反的做法呢? 有的。荷兰式拍卖就是。它不是从最低价而是从最高价开始叫。在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一个表盘上。但这不是真正的钟,表盘上的数字也不表示时间,而是代表价格,而且只有一根指针,而不是两根,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有一个购买者按下铵纽,大钟的移动便立即停止,而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拍到了这件商品 这样的拍卖何以能够成功,会不会价格路狂跌无人问津?不会的。虽然,没有一个荷兰人愿付超过自己愿意的高价来买根郁金香兰,但冷静的荷兰市民也知道如果等待得太久,低出了自己愿出的价格,那么郁金香荡很可能就要归于他人之手了。显然,消费者并不能无条件地追求消费名效用最大化,他必须在少拘腰包和赢得拍卖品中间紧张地权衡,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四.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 在我们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该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机会成本最低的一项。作为选择的代价,任何决定都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存在即是合理,事实上从很多事物的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通过对机会成本的比较,能让我们在选择中做出更优的决定。机会成本无处不在,不仅表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小事上,而且表现在经济的宏观与微观、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上。而我们需要加深拓宽对这一认知的理解与运用,在生活中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经济学家假定人是高度有理性的,做事情时会追求实现效用最大化,这可以看成是经济学家的一种虚构,并不表明经济学家是在阐述一种他认为和实际相吻合的人性观点。但为经济学家们必须这么来假定和虚构,为什么呢?因为理性人或者说效用最大化的假设是最强有力的归纳和概括,其预测的实用性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证明了。  20210150141 20工商管理 周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1-1-2 15:47:41 | 只看该作者



情节:
亨利·斯皮尔曼的母亲对于其父亲在做生意时十分彬彬有礼但面对家庭时则暴躁粗鲁的两幅面孔十分不解,而斯皮尔曼做出了解释(来自第三章)。

经济学原理:
买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是指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买方掌握着市场交易主动权的一种市场形态。
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和商品生产者能否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组织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企业和商品生产者的生死存亡具有重要意义。
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趋势。是卖方市场的对称。在买方市场上,商品供给过剩,卖方之间竞相抛售,价格呈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主动地位,有任意选择商品的主动权。买方市场意味着商品交换中买卖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由于商品的供大于求而被打破。买方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形成买方市场的社会原因和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买方市场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之下,伴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萧条和危机阶段出现的,供求关系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时还反映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买方市场是在价值规律的自觉调节之下,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并建立预防不测事故的后备及经常性的调剂余缺的周转性储备而出现的,供求关系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供求矛盾具有非对抗性。

卖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对称,是指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上涨趋势,卖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
在卖方市场上,商品供给量少,由于供不应求而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即使商品质次价高也能被销售出去,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这时,买方对商品没有选择的主动权,卖方只关心产品数量,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卖方在交易上处于主动地位。卖方市场的存在,意味着商品交换中买卖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已被商品的供不应求所打破。卖方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卖方市场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之下,伴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出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也会出现卖方市场,这也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比例失衡时出现的一种市场状况。

现实例子:
卖方市场
在石油,矿物等产品是卖方市场,他们的定价基本一致,作为消费者我们虽然不至于遭到恶劣的服务,但是也没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网红私房菜馆、奶茶店等,他们由于有大量的需求和名气,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于是很多都推出了限购、预约等消费方式,而消费者不会受到殷勤的待遇。

买方市场
现在社会大部分的商品都是买方市场,如蔬菜、服装、家具等。由于他们的竞争压力很大,只有通过提高自我的竞争优势才能生存。因此他们对消费者都比较殷勤,服装店会设导购员等,餐饮业、运输服务业等会有消费者反馈等以此来吸引和满足消费者。

自我感想:
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其实斯皮尔曼先生已经讲述的很清晰了。因为当时的裁缝业的门槛低,不需要大量资本,也不要高深的技术,处于一种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所以消费者可以随意选择,在技术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态度更好的店铺。因此斯皮尔曼的父亲面对顾客的时候必须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否则就会失去他的客人,付出代价。而面对家人,他就不必伪装自己,可以展现自己真正的性格,以此其人前人后两幅面孔。
经济学真的很神奇,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也了解到了很多其他的经济学原理,以前不理解的社会现象,很多都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文章不长,知识丰富,同时也培养了对经济学的兴趣。

20工商管理吴壬希 20210150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1-1-2 19: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20工管刘芳 于 2021-1-7 23:43 编辑

《致命的均衡》第二章片段节选:
        “ 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
解释: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个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计算成本。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总是以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作为代价的,这种放弃或代价就是机会成本。即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理论上,机会成本是资源改作它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在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只能是其他使用中能够获得的比较满意的选择。就如小说中明星级收入高的斯皮尔曼为了回家接见丹尼斯·戈森他就要损失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的四个小时,而他就要用其他的安排中抽出四个小时作为弥补…放弃这四个小时的工作量所造成的损失就是机会成本。就像,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是按每分钟来收取费用的,那么经济人就不会与其唠家常,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支出费用,追求利益最大化。

例子:1.我们可以选择花四年时间读大学,我们也可以选择去打工。当我们读大学时我们就放弃了去打工赚钱和还要付出上大学所需要的学费生活费等。而这些就是我们上大学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机会成本。
2.再如如果有朋友找你去看电影或者逛街,并且你也答应去。那么你就必须放弃你本来的安排,比如你本来安排在家阅读或者陪伴家人,但是你现在不能在家阅读或者陪伴家人了,而你的这个放弃也是机会成本。

感悟: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俗话说的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生活中要想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每一个经济个体都需要对其可能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收益比较 ,以权衡取舍。

20工商管理 罗亚英   学号:20210150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1-1-2 21:41:27 | 只看该作者
《致命的均衡》第15章片段
“不,不是校友联合会付了钱的缘故。就算你已经支付了横渡的所有费用,你多吃菜单上的任何一道菜也不会花你一分钱的。在大多数的餐馆里吃饭却不是这样的。你在决定点不点面食之前,你得先看看价格。如果面食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你不点这个菜而省下的钱带给你的满足感,你就会点这个菜了。你在这里点菜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里的菜都不用钱。因此,只要你更喜欢面食而不是价格,你就会要面食的。如果面食能给你带来哪怕是一丁点的满足感,你也会点的。你总会点一些,不会不点的。用我们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到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就平衡了。”
  “我怀疑我的体重还会是三百斤的。”索非亚回答说。
  “如果是那样的话,”斯皮尔曼眨了眨眼说,“不止你有那么大的消费者剩余,每个人也都会有的。”
所反映的原理:边际效用
原理解释: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例子说明:
你肚子很饿了,你只有钱可以买5个馒头吃。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你那时候最饿,最需要,你多花一点钱也愿意买;第二个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有1个馒头进肚了...不是那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那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每支出1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益了。
心得体会: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积累了80%,再加倍努力,剩余的20%亦难攀登,边际点效应明显;这时适合转换新领域,再用二八原则吸收80%;当积累了多个领域的80%,相关领域间整合在一起,则可以起到整体的优势。当然上面的效应也可以反着使用,正式后20%不容易达到,如果能修炼成功,那么将成为该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别人将无法超越,但是需要有一个不计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心。
20工商管理 20210150122 覃双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1-1-2 22:52:52 | 只看该作者
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16章
选段(一):
  “晚餐结束了。四间餐厅已经人去楼空了。乘客都四散到船上去了。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不尽相同:许多人更喜欢去剧院看放映的好莱坞新片;其他人更喜欢有轮盘赌,21点扑克牌和老虎机的游乐场;有些人想体验那种在大西洋上给在家的朋友打电话的兴奋;还有些人溜达在走廊里的小型零售店的橱窗前;去夜总会则是多数人的选择。
  但是这些全都吸引不了斯皮尔曼。晚饭后的这段时间是他在船上最喜欢的。在“哥伦比亚宫”吃的晚餐非常不错。白天的时候,这位经济学家吃得很痛快,但做的运动却很少。他每天在盐水游泳池的游泳,在甲板上开心的散步,在健身房里进行的锻炼都无法消耗掉他从船上丰盛的宴会中所摄取的卡路里。比如说今天吧,他吃到了一生中最好吃的牛排;午餐吃的是极棒的炖牛尾;早餐吃的是烤制的鲱鱼和威尔特熏肉。有什么能够补偿他漏掉的上午十点钟的肉汤和下午茶呢? 没有,他认为。到了晚上的这个时候,他什么都不想吃了,只想躺在船上阅览室里那舒适的椅子上。他晚上的安排在旅途的早些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一顿开始得晚,但吃得很久的晚餐;在甲板上散散步;看书直到深夜。
选段(二)
   他总是想起梅丽莎‘香农。一位看上去很甜美,很通情达理的年轻女士竟然为了报复亨利的两位熟人,而制造了两起残忍的谋杀案。在经济学中,并没有人们通常很有理智这一说法。但是这些行为太不理智了。很难明白梅丽莎.香农是怎么通过全盘考虑,相信谋杀两个人能够增加她的效用。仅仅因为他们在她未婚夫的晋升上投了反对票。从斯皮尔曼的角度看。丹尼斯·戈森所做的事情是很愚蠢的。而现在,梅丽莎的报仇仅仅是增加了这种事情的不理智性。她不可能没想到过她会被逮住。但是,也许她的心神太混乱了,终究还是没能清楚地进行推理。对于斯皮尔曼来说,很难在经济学的框架中理解不理性的行为。因为在经济学里,理性是一个基本的假定。梅丽莎·香农的行为就像是一个狂热者的行为。狂热者的人性注定他们不会这种考虑。要么是全部,要么是一无所有。对于利润,他们不会进行精确的计算。不去权衡成本与收益。他们不会互相体谅,不会采取什么特殊手段的。经济学涉及的是良好行为的优先功能,正如渥兹华斯描述的是“或多或少被精确计算过的学问”。
  对于像梅丽莎·香农这样的行为,亨利·斯皮尔曼感到震惊。因为这看上去与对得到与失去的精确计算是不一致的。这种行为没有经过成本的计算。对于或多或少的精确计算,梅丽莎·香农似乎没有留心。
  确认凶手是谁并不是出于本能的意识,而是一种完善的逻辑。一种流淌在所有经济分析中最稳固的原则之一里的完善的逻辑:消费者要最大可能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个主张的可靠性和它惊人的预测能力已经无数次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了。
经济学原理:
(一)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欲望(需要)的无限性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当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被满足,根据人欲望的无限性,会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当船上乘客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进行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
    2.影响需求的因素
(1)价格:商品本身的价格:去电影院看剧片所花费的成本较高,底层人民不会去相关场所消费 相关商品的价格:有去游乐场和打电话等价格较低相关替代活动,选择去看好莱坞新片的选择即会减少
(2)消费者:消费者收入及社会分配公平程度:收入水平较高的选择看电影、游泳等,收入较低的则选择去游乐场和夜总会等地。   消费者偏好:部分消费者喜欢看电影等轻松休闲的娱乐活动,部分消费者追求刺激去夜店和游乐场等地     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未来收入较为乐观的,会选择较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未来收入不乐观的,会选择消费较低的娱乐活动。      消费者数量与结构:上层贵族较少,去看电影等活动的消费较少。中下层人民多在夜总会和游乐场所得多。
    3.基数效用论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需求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 满足程度高效用大,满足程度低,效用小。萨缪尔森提出幸福公式=效用/欲望。
对于斯皮尔曼来说,上述的活动都吸引不了他,他最喜欢的还是晚饭后在船上的那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进行的吃饭,看书,休息满足了他的自己欲望,对他来说这些活动的效用大。根据公式可得,斯皮尔曼的幸福指数会上升。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活动,也是因为这些活动的效用不同。
效应的特点:(1)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受偏好不同决定对同一商品效用的不同评价 ,不同的人对不同活动的偏好不同。(2)效用因时因地而异 斯皮尔曼白天吃的很好,晚上却只想躺着休息。说明效用因为时间和地点不同会发生改变。白天美食的效用大,晚上休息的效用更大(3)物以稀为贵--效用与实际价值无关
(二)1.微观经学的假设
完全理性:(1)全部都是理性人、经济人
               (2)个体的最优化行为
斯皮尔曼很难理解再经济学中不理性的行为。这一点也让他感觉到了反常,理性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基本的设定。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而且狂热人性会导致人们的不理性而忘记考虑权衡成本与收益。
2.效用最大化原则
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即称之为效用最大化原则。
凶手杀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如何杀人杀谁都是实现效应最大化的一种手段。是他一切行为目的的指向。
联系现实:(一)1.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置了积分制管理制度。通过积分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员工的积分越高,说明他对公司的贡献越大,在公司的地位也就越高,自我成就感就越强。特别是积分终身累计,不清零、不作废,永远有效,随着积分的增加,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就越强。极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2.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波动则是很好地利用了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个原理。充分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刺激消费者消费。3.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认为最好吃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时间点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像有些人离不开手机 有些人认为手机无足轻重。上课期间手机效用小,下课期间手机的效用大。
(二)1.微观经济学将人看成是经济人,但是人是不完全理性的,有狂热者也有狂热时刻。双十一双十二网购就是利用消费者的狂热心态。2.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有限的,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固定的收入采取多搭配的方式,如奢侈品少买些,零食多买些,衣服少买些等,就是消费者要在各种搭配之间选择一个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搭配。
个人感悟:经济学绝对不是死板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对人性的一种掌握。即使是理论定义上的经济人在现实中也不能完全摆脱情感。我们要重视人的欲望,关注人的需求,才能做出最贴近事实的判断。经济学也可以称为人的经济心理学,把握人性,人的偏好,才能真正的从经济现象中找到经济规律。我们也要善于从经济个体迁移到经济群体,找到该群体的共性。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和运算工具。得出结论之后,更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经济思想来解决问题。大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小到超市买菜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都可以带着经济思维进行解决。无论什么时候,效用最大化永远是各方的永恒目标和主题。
20工商管理 20210150102 陈诗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1-1-3 17:59: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xxx 于 2021-1-3 18:14 编辑

小说情节:乌斯提诺夫教授在商场买杂货......“蠢货,看看架子上这些愚蠢的东西吧。只要摆一个名牌商品就可以了嘛。这个15米长的通道可以缩短到1 .5 米。”她还是不停地咕哝道,”啊,想起那个家伙了——他叫什么名字来着? ——古斯曼? 加斯曼? ——他说什么来着?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什么? ——正确的数量。不,最佳的品牌数。,‘索非亚’乌斯提诺夫刚刚读完了一些候选人的文件。那是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分配给她的任务。作为一名化学家,她看了戈森的文章后吃惊不小,戈森在文章中赞成了这样一个观点:使消费者受益的品牌增值的范围是有限的。他宣称自己发现了理论上最佳的品牌数量。如果超过了这一数目,或与这个数目不相符,消费者的利益将会受损。
                                                                                                               ——取自《致命的均衡》第八章

反映原理: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原理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逐渐下降的)

情节与原理的联系:“使消费者受益的品牌增值范围是有限的”,同一物品过多的品牌数量会导致品牌这一因素对消费者购买的刺激性逐渐减弱,人们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从而消费者也见怪不怪了。最佳的品牌数才会将品牌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

现实事例:当人们晚上处于饥饿状态下去面店吃面时,吃的第一碗面一定是最好吃且吃得最满足的,随着份数逐渐增加,人从饿到饱,不仅不会产生满足感,甚至会产生厌恶感。

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适度消费,不因一时冲动而过度过量购买,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关键点上,以取得最大效益,避免铺张浪费。 对商家来说,要学会将边际效用递减效率用在实处,不是繁多的品牌种类最打动消费者,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商品带来的效益即满足程度,要注意迎合消费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才是长久之计。

                                                                                                             20工商管理  郭紫涵      20210150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1-1-3 19:20: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致命的均衡》第五章片段节选 内容简述:在女儿帕特丽夏·斯皮尔曼一次回家与父母谈到关于自己的兽医职业生涯时,她的爸爸布里奇·斯皮尔曼提出了一个关于经济学的问题,女儿穷追不舍地问爸爸这个经济学问题,斯皮尔曼想不出好的经济学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期待地看着女儿希望她能为此作出较好的解答。女儿脱口而出‘‘需求法则”认为兽医行为与人类医生行为不同是由于需求法则,他的爸爸面露难色。因为她把“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他默默想着: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这是严重的过失,但是对于一个兽医这不算什么。 经济学原理:需求的概念、需求量的概念与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定理 基本内容 需求的概念: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量:是指某种产品对于某个人而言,在特定单价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这种产品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导致的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被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定理: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简言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例子:比如说我们需要买一条围巾,要求好看,质量好,价格在30元以内,如果有相应的围巾产品满足你对其要求好看又好戴的功能需求,并且价格处在30元以下,那它就能匹配我们的需求,满足我们的需要。如过它涨价卖到40元,价格变动超出了我们的预算,不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对其需求量自然会下降。反之,降价则需求量增加。 个人感想: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以前总是会把两者的概念混淆,经过深入了解后个人对于两者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需求量直观体现为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所引起,需求则受价格以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需求量是一个直观量,而需求是范围个体不要求数量。在生活中我们购买商品时要根据它的功能效用判断它是否匹配我们的需求,还要看看它的价格变化是否处在预算之内,来影响我们的需求量的多少。不得不说,学习了西方经济学后真是对自己的思维有了一定活跃度的提升。  20工商管理 20210150106 胡燃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1-1-3 19:28: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选取章节:《致命的均衡》第6章 “为菲琳百货大厦尽可能多地索取消费者剩余。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常的拍卖会中,你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你非常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竞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你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但是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这一段话是书中的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所说。菲林百货大厦中在地下市场有一个规则,那便是在地下商场,商品皆为打折出售,在内所有商品最初都会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若在此刻还没人购买,则该商品将会被进行捐赠。 而这一策略则是涉及到了马歇尔提出的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所能感受到的福利。当人们打算在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买物品时,他们就要做好一个准备。提前购买使得自己无法体验更大的消费利益,或是等待最低价格的途中物品已被他人买走。可以说,人们对物品的等待是可以换来更大的折扣,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也要冒着失去这一件商品的风险。在书中,亨利·斯皮尔曼对这一件事的评价是:“如果你还要在这里买点东西,记住,卡尔文,不要让菲琳百货大厦索取你过多的消费者剩余。你所要做的就是要有一点勇气,一点耐心,并且乐意冒着等会儿失去某件商品的危险。” 这一个案例体现了商场的心理战术,通过人们想获得商品且又想占得利益的心理,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比如说网购的一些案例。现在,有一些店铺会进行一定的折扣,但是这个折扣是相对于数量来讲的,数量越多,折扣越大,单件数量越低,这也是利用了人们的消费者剩余。 20工商管理     章铭露 学号202101501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0:34 , Processed in 0.177434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