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国贸(专升本)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9-12-15 15:5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烧私房牛肉面 于 2019-12-26 18:13 编辑

一、选取情节
在《致命的均衡》第七章中,亨利·斯皮尔曼在百货大厦家用器皿部花了8.32美元买了一把新的削皮刀想要送给她的妻子,可是女儿帕特丽夏·斯皮尔曼却觉得这个价格不是一个最合理的价格,应该再逛逛,可能会有更好的,父亲认为这不会是他理想中打发时间的好方法。而对于选购新车这件事,亨利·斯皮尔曼认为这值得花上一天的时间,这让他的女儿实在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在本书的完结章中又再一次论述了这个事情。亨利·斯皮尔曼认为就算给削皮刀50%的折扣,他也不会再开车穿过整个城市去购买。但是对于一辆新车,哪怕1%的折扣,也值得去琢磨琢磨。

二、经济学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就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一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决策者需要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在选择了一个目标时,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目标。在小说中,亨利·斯皮尔曼选择就购买8.32美元的削皮刀,不再花另外的时间购买或许比这更好,更便宜的削皮刀;他也会选择花一天的时间选购新车而不是把这一天的时间当作另用。
2.    机会成本(择一成本)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小说中,斯皮尔曼选择在家居器皿部立即买下这把8.32美元的削皮刀,那么相当于他放弃了可能别的地方更便宜,更好的削皮刀。
3.    效用最大化
效用就是消费者从消费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在小说完结章中,斯皮尔曼对于新车1%的折扣追求就是在行使效用最大化原理。

三、现实例子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小到一天的早餐要吃什么,明天穿什么样子的衣服;大到未来的就业方向,与怎么样的对象交往结婚。这都是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 机会成本
今年暑假,我选择花半个月的时间去外面旅行,因此不得不放弃了学习雅思的计划。这种机会成本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半个月的旅行意味着我放弃了学习英语使自己得到提升的空间。
3. 效用最大化
就苹果手机来说,官网或者是零售店的价格都是官方售价,不存在议价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从渠道商或者苹果授权的直营店购买,那么就可能会有两到三百的降幅或是讨价还价的余地。当然,首先我们会确保这个手机是正品行货。那这样,作为消费者,我肯定会选择后者,从渠道商手中拿货,最大限度使用我的消费效用。

四、感悟
其实经济学原理一直充斥在我们的生活的周围,只是我们缺乏这样的经济学思维和模式。通过阅读《致命的均衡》,我知道了该用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比如效用最大化,其实普通大众在购买高价格的产品时都会不停地比价,然后找出价格最便宜,质量等各方面又得到保证的商品去实现自己的消费者效用最大。从概念来讲,经济学的有些知识晦涩又难懂,但是放到实际例子当中,可能就会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侦探故事缺乏细节性的描写,写得较为粗糙。尤其在最后真凶浮出水面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经济学初学者,却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像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剩余这样的经济学概念。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50  徐昱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9-12-15 18:00:53 | 只看该作者
1.《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当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走的时候,他思索着:其实,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些。 这又一次证明了信息的价值啊。斯皮尔曼意识到:帕特丽夏知道这个别人不容易找到的商品在哪儿,这就降低了他的搜寻成本。 ...... 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 8.32 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 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2.经济学原理: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首先解释边际量,比如有一条生产线10个工人一天能生产100个产品,增加一个工人,产量就能增加10个。那么这里的10就是边际量。即新增带来的新增。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3.举例
(1) 爬山时,山腰或山顶这一段路上的水卖到5元一瓶,而山脚的水仅需2元一瓶。但是我们会因为这3元钱的差异下到山脚买更便宜的水吗?往往不会。因为我们会考虑到再下山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所带来的收益可比在山上买水的成本小得多。所以我们选择5元的水。
      再比如生活中也有不少运用边际量的促销活动,肯德基的冰淇淋,第二个半价,在我们消费者的心理上用原来一半的钱得到一个冰淇淋是觉得很划算的。或是买衣服时再加十元送一双袜子之类的。
(2)我们专升本的同学选择了继续学习,我们就放弃了这两年本可以工作带来的收益,经验等。

4.总结
     文中斯皮尔曼用买削皮刀和买车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在买像刀这类的小物品时,即使我们知道在别的店可能有更便宜的,但我们还是会就近买这个更贵的,因为买刀的机会成本存在,我可以忍受这其中巨大的价格差异。但是在买十几万、二十几万的车的时候,消费者往往会认认真真的去比价,哪怕因为多跑一家店我需要多付出打车费,也就是所需的边际成本,我也会选择去这么做,因为就算只有微乎其微的价格差异,可能也会差上几千块钱。这就是由于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所带来的选择。而人们货比三家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这类商品在市场的价格差异很小。这也就是克莱格被戈森以及后来斯皮尔曼发现数据作假的原因所在。山药的价格变化范围应该比独木舟的价格变化范围大,而克莱格给出的在圣塔克鲁兹岛上的价格体系恰恰与这个经济学常识相反。所以当两位经济学家看到这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怀疑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有误,而是怀疑克莱格编造了数据。这也是贯穿全文解开奇案的关键。
     可能这本书算不上极好的侦探小说,但它或许是经济学界的优秀推理文章。读完小说我才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可以不那么枯燥无味,原来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还可以通过以小说的形式让我们更形象的去理解。经济学的世界还有待我去慢慢探索。

5.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54 尹婷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9-12-15 19:5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tHLk5m4Q 于 2019-12-17 19:37 编辑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作者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是用符号的形式阐述的,但却可以总结为几个词:为了达到管理部门制定的空气污染标准,应该允许商业企业竞投污染执照。戈森宣称,这样一来,可以用对社会来说最少的总成本来达到空气纯净标准。
  “‘污染执照’让我想起了詹姆斯·邦德的杀人执照了。”贝尔心中想到。他很讨厌这种说法。为什么不也卖抢劫执照和强奸执照呢? 贝尔希望通过立法,从而彻底地杜绝空气污染。他有许多朋友也同意这种观点。他的担心并不只是出于对自己幸福的考虑,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野生动物的热爱。莫里森·贝尔和他的妻子都很担心新英格兰的空气污染,特别是从这个地区的工厂里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来自中西部的酸雨,会危及到他们两个女儿的健康。曾经有段时间,贝尔认真考虑过到西南部教书,以便把他的家人带到那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但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并联合了谢拉俱乐部的伙伴们一起致力于环境的改善。在他们数学系里,那些对环境污染深有同感的同事也一致赞同污染是一个主要问题。他不敢想像他的同事会同意新英格兰的制造工厂应该有权获得污染执照这一观点。
二、经济学原理
1、负外部性
  “莫里森·贝尔和他的妻子都很担心新英格兰的空气污染,特别是从这个地区的工厂里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来自中西部的酸雨,会危及到他们两个女儿的健康”,从中可以看出空气污染具有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并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不得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而这种影响是对旁观者不利时,就被称为负外部性。
2、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1)“为了达到管理部门制定的空气污染标准”“贝尔希望通过立法,从而彻底地杜绝空气污染。”可以看出政府可以通过命令和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
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
(2)“应该允许商业企业竞投污染执照”“他不敢想像他的同事会同意新英格兰的制造工厂应该有权获得污染执照这一观点。”政府还可以通过允许污染许可证的交易来保护环境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任何一种污染全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的自愿转移。由政府制定排污标准,向企业发放污染许可证。
3、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曾经有段时间,贝尔认真考虑过到西南部教书,以便把他的家人带到那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但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并联合了谢拉俱乐部的伙伴们一起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为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
三、例子
1、负外部性:汽车尾气的排放、化工厂排放的化学废气废水
2、管制: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防治土壤污染,是继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之后,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门性法律,填补了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是污染防治的立法空白。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假设说温州有三家工业企业,政府想把污染减少到120单位,它给三个企业每个企业40单位的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减少单位污染成本比较小的企业将出售自己的许可证,而减少单位污染成本比较大的企业将购买许可证。
3、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大学毕业后,面临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是选择继续努力考上研究生,还是参加工作赚取工资、积累社会经验。
四、感悟
  《致命的均衡》这本以侦探小说的形式,通过一些情节描写,穿插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毕竟这类形式的小说并不常见。在推理小说的线索上,本书采用了时间上的插叙手法,开门见山的暗示我们年轻的教授死了,到最后找寻到真正的凶手,表明了经济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用来破案,这也凸显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04

陈海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9-12-15 20:34:15 | 只看该作者
一、经济学原理
      选取情节:(来源于第七章和第十七章)亨利·斯皮尔曼陪着女儿在商城中为他的妻子购买削皮刀;以及斯皮尔曼最后为解释院长数据作假而用自己购买削皮刀的事情做为例子分析。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面临权衡取舍。
       原文:一把新的削皮刀,好时髦!好浪漫呀!”帕特丽夏开着父亲的玩笑。“一定要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还要系上漂亮的蝴蝶结。妈妈说不定会误以为这般大小的盒子里装的是一只手镯呢。特别是当它包装得很漂亮时。想像一下当她发现这是一把削皮刀时的高兴劲吧。”
       解析:因为妻子需要一把新的削皮刀,斯皮尔曼选择花时间和金钱来买一个削皮刀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任务—看候选人的作品,来让妻子开心。说明在生活中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文:当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走的时候,他思索着:其实,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些。
      解析:当他想要买一件商品时,他不仅需要投入付钱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更多的是还要花费寻找商品的时间成本,而如果将这些成本用来看候选人的作品或者上课,这些带来的收益将远远大于拿这些时间来买削皮刀。这收益的损失就是亨利·斯皮尔曼为了购买削皮刀而所要放弃的时间成本,即买削皮刀的机会成本。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原文:“......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解析:花费同样的时间买削皮刀和新车的机会成本可以看成是一样的,但是削皮刀是低价商品,而新车是高价商品,最终我们所得到的收益是不一样。削皮刀所节省的价格也不过几美元,而新车所节省的价格可能是几百美元。相比较而言,新车的边际收益可能会大于边际成本,而削皮刀不行。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文:“去年年末,我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去选购一辆新车。我却不会花那样多的时间去购买一件小小的厨房用具。如果有这么一个商人,他能给我比别的汽车销售商多一点的折扣的话,那么我再多花点时间去造访他也是很值的。......但是对于一辆新车,哪怕是1%的折扣,也是很值得去琢磨琢磨的。”
      解析:这个汽车销售商的一个降价的行为,使得斯皮尔曼会对于汽车销售商多一点的折扣做出购买的反应。由于这个汽车销售商比别的销售商价格上更加的实惠,作为理性人会对这样的激励做出反应,即对该商品进行交易,从而使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并且人们专门生产一种物品或劳务用其交换其他物品或劳务,而不必自给自足。
      原文: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的反应。“......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的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小时的时间来浪漫了。”
      解析: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有专门的公司来生产削皮刀,斯皮尔曼购买削皮刀来节省时间,用节省的时间来浪漫,或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看候选人的作品、给学生上课等。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与卖者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定来配置资源,这样的组织经济活动: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以及谁将得到它。市场价格也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增进整体经济的福利,导致最终的市场结果。
      原文:这把刀的价格是8.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解析:帕特丽夏对削皮刀的价格并不是很满意,想建议父亲看看其他的价格,进行对比。这个商场好比一个市场,有很多的店铺作为卖家,而大量的买家在这个市场中可以选择商品和对比价格,进行自由交易。而在这个市场中由于价格的供求弹性,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供求弹性,使得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变化而波动,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消费者大都时候可以对商品进行“货比三家”。

二、现实例子
      以京东商城为例子。京东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如一个市场,里面有许多的店家作为卖家,大量的消费者作为买家,而这样的市场往往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并且人们在这个网站上进行贸易,各得所愿,各取所需,使得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当人们面对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当人们花费时间在网站进行挑选和购买的时候,人们会面临着机会成本的流失;当人们在“货比三家”的时候,理性的人们会考虑自身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当网站做大促销的时候,理性的人们会对这个降价的激励作出反应。字数太长,其他分析留在心里。
三、感想
       最让我触动的是:(来源于第三章)斯皮尔曼学经济学的初衷—经济学家对个人日常经济生活的理解。许多人都是认为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但是很少人能发现身边的经济学。原本很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却能解释我们的每个行为和想法,我觉得这样的经济学显得十分的亲切。
      最让我感慨的是院长为了自身的名誉而杀伤三个人并让一位无辜者受监狱之灾。斯皮尔曼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就是院长杀人这个事实,以戈森发现院长的《美拉尼西亚人的风俗习惯》中有数据作假,而院长怀疑贝尔和贝瑞特可能跟戈森有过接触,也可能知道自身数据作假的事情为动机,当候选人的结果出来后,先后杀死戈森,贝尔和贝瑞特,然后利用梅丽莎来代替自己受监狱之灾。用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的经济原理,来说明院长选择用四个人的生命和未来来换取自身以后好的名誉。但是从院长的最后写给斯皮尔曼的信中,可以看出院长杀人也是不愿意的,在当时两难的情况,院长选择自保。而最后斯皮尔曼知道了,院长还是意识到自己的选择还是出了错误,不管怎么样,自己还是逃不掉。用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经济学原理,院长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已经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再杀人也无济于事了。自己没有办法面对结果,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时候事情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局。如果院长没有数据作假,如果院长早点澄清并改正,如果在跟戈森好好谈谈等等,但是这一切终究没有办法重来。

19国贸(专升本)119230121123 李欣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9-12-15 20:50:18 | 只看该作者
1.原文情节: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布里奇·斯皮尔曼坚信,一顿丰盛的早餐可以使一天的生活充满活力。在早些年,冬天的时候,她宁愿让帕特丽夏不穿大衣,不戴手套出门,也非要她吃点热麦片,馅饼,鸡蛋什么的,还有刚烘烤好的面包。
  “兽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吗? ”亨利·斯皮尔曼一边问一边用叉子切着一块煎饼。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结束了在康奈尔大学的兽医学学习之后,一年多以前在费城开始了实习。
  “我不知道需求是否在增加。但是我真的很忙。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我能不能熬得下去。所以现在可以回家待几天真的是太棒了。不用面对那些生病的动物,动物园的人也不会打电话让我过去——真是一种奢侈呀。”
  “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斯皮尔曼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说。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2.经济学原理:
本小节涉及的经济学原理有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线的移动:一些变量会使需求曲线变动,这些变量包括
(1)收入:收入减少意味着总支出减少,因此不得不在某些物品上少支出一点;正常物品与收入成正比,低档物品与收入成反比。
(2)相关物品的价格:若两种物品为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下降会引起另外物品的需求减少;若两种物品为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下降会引起另外物品的需求增加。
(3)爱好
(4)预期
(5)买者数量
供求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首先,这对父女在讨论兽医需求变动的时候,都认为供应是不变的,那么就只需要从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入手。所以现在开始分析,亨利·斯皮尔曼的女儿帕特丽夏·斯皮尔曼”需求变动“来解释这个问题,她认为消费者倾向于收费高的兽医,因为人们认为收费高表明技术以及设施都是最好的,那么从此就根据消费者的爱好来影响需求的变动。消费者喜欢收费高,那么就会选择收费高的兽医院,那么就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然而,亨利·斯皮尔曼是从”需求量的变动”来解释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就不存在爱好这个方面的影响,兽医收费的价格上升,会引起消费者对兽医的需求量减少,它是沿着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因为价格上升所以需求减少。
3. 生活中的例子:
①超市酸奶促销活动,例如买一送一或者打6.7折,人们会多买酸奶。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某件商品价格下降,会无意识的想要去购买,那么对于整个商场来说,需求是变大的,因为消费者不只是我一个顾客,而是好多的顾客。
②近期由于双十二刚过完,以我的朋友为例,她在双十二消费的比较多,那么她的储蓄就会减少,由于她还是一个学生,没有固定收入只有每月向父母要的生活费,那么从双十二之后,她开始减少消费,具体表现在之前可以选择去外面吃美食,但由于收入减少,就会减少外食的次数,那么对外食的那些店的需求开始减少。
③天气炎热改变了人们对冰淇淋的爱好,从而影响需求曲线,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供应曲线不变,因为天气并不直接影响销售冰淇淋的企业。
4. 感悟: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日常琐事都可以用需求定理和供应定理,并且可以用这两条曲线相结合来解释多种情况。就拿上述的例子③来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供给曲线没有变动,那么就导致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结果就是价格和销量都增加了。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而均衡价格又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卖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致命的均衡》这本书开头就以一位年轻的教授死了的悬疑案件来吸引读者的兴趣,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凶手的犯罪动机,很好的把经济学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就使得整本书不单纯讲述经济学理论,而是把原理运用到故事情节,并且一点也不突兀。就好比在说机会成本的时候,亨利·斯皮尔曼就把他可以用回家一趟四个小时的时间和用这四个小时可以进行的工作量之间进行了机会成本的对比,这是非常巧妙的设置了经济学原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经济学围绕着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工作中,也包括日常的吃饭时间。
班级:19国贸专升本1班   学号:19230121116      姓名:黄梦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9-12-15 21:0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h4P1g66f 于 2019-12-15 21:09 编辑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四章
1.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 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啊。然后,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 他有些迷惑了。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继而,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当然,书中的知识是一大收获,可能还有阅读中的乐趣。但是,通过阅读图书馆里的藏书,他已经可以得到这些好处了啊。
2. 吴教授没理他。他的思绪又转向了边沁,转向了计算。一个功利主义者会辩解地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的。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一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3. 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 ”听完这句,斯皮尔曼装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就像一个人刚听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双关语。布里奇和帕特丽夏都被他的表情逗乐了。斯皮尔曼也不想破坏她们的兴致。出于这个原因,他没有告诉她们他之所以做出那种夸张的表情是因为女儿犯了一个错误。她把“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
(二)经济学原理,论述
第一段: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原理基本内容:1.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2.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第二段: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基本内容:1.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常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2.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每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引起的总收益变动。它可以是正值或负负值。边际收益是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边际利润等于零,达到利润最大化。 3.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第三段:需求法则、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原理基本内容:1.需求法则(law of deman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2.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物品的数量,其中物品的价格是需求量的主要因素。特指有效的需求3.需求(demand):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数量。区别:需求量是指人们实际能够购买物品的数量,不仅仅是需求还要结合实际和自身的经济水平受多方面因素所制约;而需求是指人多想购买这个商品的愿望,不受其他条件所制约。
(三)生活中的例子
机会成本:1、比如,农民在土地上养殖动物,有猪、鸡、鸭三种可供选择,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或养鸭的收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10万元,养鸡可以获得7万元,养鸭可以获得8万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8或7万元。3、比如,一个老板有一堆材料,可以造45辆汽车和500辆自行车,汽车可以获利100万,自行车可以获利65万。那么老板当然选择造汽车了,但是造了汽车就不能造自行车了,那么机会成本就是自行车的获利,也就是65万。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假设一个人在沙漠中没水喝了,这时候前面出现一个人在卖水,一瓶100元。但是因为你是在太渴了你就买了一瓶,说明这时候一瓶水带给你的边际产量你觉得大于或等于100元,喝了一瓶后你觉得好多了,但还是有点渴,但是你考虑到前面就是风景区了能有水喝你就不买了,这时候说明边际效用递减了。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你买不买这一瓶水是根据你的边际产量决定的而不是水本身的价值。
需求法则、需求与需求量:1.一天超市的油打了折,你会发现大家争相去购买。第二天卖了差不多了,油供应不上了,超市又大幅度提高了价格,你会发现大家都不去购买了。

(四)感想和总结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斯皮尔曼的话多次阐述经济学中的利益最大化,每当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考虑这件事能带给他多大的利益。这样的人是可怕的,当他计算出杀人的利益大于陈本是,那么在这时谋杀就已经决定了。如果我们都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去做事,按照这个法则去决策,去达到所谓的均衡那么这个均衡可能是致命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经济学的乐趣,让读者有了一个从经济学看待世界的角度。国际与贸易专转本1班  19230121159   张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9-12-16 14:3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WnSBw6KW 于 2019-12-18 22:40 编辑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索非亚,价格不可能是任意的。相对价格——一件东西相对于另一件东西的价格——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价格会对这些经济力量做出反应的。至于如何反应,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原理进行预测。”

上文节选自小说最后一章,语段来源于斯皮尔曼教授,内容是关于论证院长克莱格在圣塔科鲁兹岛上的商品价格数据存在学术作假行为。详细内容是在小岛上,山药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非必需食物,相对于独木舟这样一个奢侈品,它的价格变化差异应该大于独木舟的价格变化差异。所运用到的经济学原理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其内涵是,理性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是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在这个原则作为基础下,居民在购买这两个产品时,寻找更为便宜的相同产品的激励是节省的金钱是否大于寻找的时间成本,如大于,居民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会继续寻找,相反则直接购买。山药和独木舟,两者基于自身相同的百分比的价格变化是差距非常大的,所以居民对山药价格的敏感程度是远低于独木舟的,故在购买山药时,居民更倾向于直接购买,而购买独木舟时,居民会更倾向于去寻找更便宜的相同产品。所以在独木舟市场上价低者得胜,销售者的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不然他就一件产品也卖不出去了,而山药的市场上,价格变化就算较大消费者可能也不愿意去寻找更加便宜的山药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权衡取舍几乎随处可见。就比如说我自己在购肥皂时,相同雕牌肥皂,温大C区综合超市里的肥皂要价6.5一个,但是商务中心的肥皂只要5.5一个,尽管我知道两者的价格差距,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更贵的购买,刚才我还上淘宝网查询了下,淘宝网最便宜的只要5元一个,但是我却没有去寻找它,因为这其中便宜的1.5元在我看来根本不值得我花费时间去寻找还得花时间去拿快递,而1.5元所给我带来的高效便捷却是我所愿意选择的。再加上,学校超市卖的商品基本上是食品、日用品。这些商品的价格都相对低廉,他们的价格就算提高10个百分点也可能只贵几元钱,再加上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宽裕,对这类商品的价格敏感度越来越低。这也就可以预测学校超市商品相较于商务中心的大超市商品,相同的产品,学校超市的价格应该会更贵,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之所以选择这段话作为摘要,然而,却并不是因为斯皮尔曼教授所解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这样的经济学原理有多吸引我,事实上,整本书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例如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固定成本、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以及真实、名义价格价值与稀缺性等等经济学原理,早已在课本上学习了解过了。但是这段话却总结了我最大的收获,在这段话中,是“预测”这个关键词,对于我而言,则是更广泛的“运用“。它更加提醒了我经济学不仅仅是用来作为科普学习了解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它的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读完这本书之前,经济学对于我更像是一本科普书,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学原理学习,了解它的原理,知道他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方面起到了作用,能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就仅此而以。但这本小说却给了我另一种思路的开拓,这是前所未有的。就比如说在菲林百货大厦的商品价格上,在之前,我只知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并用此去评估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反过来说,是否也可以运用消费者剩余这一原理,去压榨消费者剩余?比如菲林大厦的管理者所采取的每周价格逐渐降低的策略。在消费者预期价格既定的前提下,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价格在哪,但通过最高价开始逐步降价,可以在最高的消费者预期值下卖出商品,而按照传统的最低价竞拍,在固定且未知的预期价格下,只能在第二大的预期价格下卖出,所以菲林大厦的管理者,事实上,运用经济学原理剥削了消费者的剩余。而这也给了我一种新思路,难道消费者剩余只能用在分析或者提高消费者福利的情况下么?相同的也出现在小岛上山药和独木舟的价格上。难道效用最大化原则只能用在分析人们的行为上么?为何不能用它来预测山药和独木舟的价格呢?相同的例子在小说中还有许多,无一不提醒着我以一种新的思路去看待经济学。
这段话中另一个非常令我有所感悟的是“价格会对这些经济力量做出反应“这句话。倒不是因为它暗含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而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就是价格这只无形的手,更多的而是”经济力量“这四个字会提醒我”经济力量“是非常多样化的。价格确实会对经济力量做出反应,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体制下,这个经济力量都是不同的。在小岛上,小说中暗示其是一个自由竞争市场,故不是特别的明显,但在小说中的报纸和易拉罐的销售上、企业污染问题以及最佳品牌数量和广告费问题上、都在暗示着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国家地区,他们的经济力量都是不同的,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故在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象或者预测现象时,被观测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斯皮尔曼教授在为戈森辩解时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凭理想主义来评估它们,而是通过他们的实用性来评估。实用性当然是指这些理论能够很好的预测结果,或是对时间有一守的暗示作用·············……………理论就知识一个归纳概括。这也提醒着我经济学原理并非一成不变的定理,而是需要结合多方面考察,具有创新生命力的一门学科。总结一下以上内容,即,最有感于,经济学非仅止于分析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更广在作为一个理性人,如何利用经济学知识,在不同的既定环境下,做出最为经济的决策或者预测最为可能的结果,以期达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


19国贸专升本一班          余熙程      19230121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9-12-16 14:48:47 | 只看该作者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

本帖最后由 谨行谨行 于 2019-12-16 15:49 编辑

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十五章
      斯皮尔曼和索非亚在海上邮轮面临吃什么东西的权衡,他们两个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于是有了以下情节。

      索非亚从盘子里舀了最后一勺巴伐利亚草莓奶油派。“太好吃了。不过太浓了。其他的东西我都找不到吃的理由。一共有多少道菜?肯定有12道。在剑桥城,我从来不会要这么多菜。如果有开胃的食物,我还会喝汤吗?永远不会。如果有鱼吃,我还会吃小牛肉吗?笑话。还有那些面食。你们俩吃面食了吗?光那些面食就足够当一顿饭吃了。但是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我吃了。”
“不,不是校友联合会付了钱的缘故。就算你已经支付了横渡的所有费用,你多吃菜单上的任何一道菜也不会花你一分钱的。在大多数的餐馆里吃饭却不是这样的。你在决定点不点面食之前,你得先看看价格。如果面食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你不点这个菜而省下的钱带给你的满足感,你就会点这个菜了。你在这里点菜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里的菜都不用钱。因此,只要你更喜欢面食而不是价格,你就会要面食的。如果面食能给你带来哪怕是一丁点的满足感,你也会点的。你总会点一些,不会不点的。用我们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到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就平衡了。”
      “我怀疑我的体重还会是三百斤的。”索非亚回答说。
      “如果是那样的话,”斯皮尔曼眨了眨眼说,“不止你有那么大的消费者剩余,每个人也都会有的。”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面临各种权衡取舍问题。这个可以从需求和生克关系来看,因为权衡取舍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剑桥城,我从来不会要这么多菜。如果有开胃的食物,我还会喝汤吗?永远不会。如果有鱼吃,我还会吃小牛肉吗?”
      小说中,索非亚在面临吃什么的时候需要做出权衡取舍。选择了其中喜欢的,可能就要舍弃另外一项喜欢的。这个原理延伸开来,就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能力决定了他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但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社会不可能给每个人所希望得到的全部或是最好的,所以每个人占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人想更多的占有某一种社会资源的时候,就必须放弃对另一种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因为每个人所能占有的社会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人在不同时期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经常在各种资源间选择、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做出的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利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你们俩吃面食了吗?光那些面食就足够当一顿饭吃了。但是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我吃了”
     小说中,索非亚选择了面食,那么相应就要选择放弃其他一些食物。这边延伸出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名词:边际效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石之一)、边际效用递减(经济学基本规律之一)
      解释:边际效用:每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效用: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同一种物品,随着消费的增加,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用我们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到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就平衡了。
      小说中,斯皮尔曼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完美诠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索非亚一直吃下去,总会达到满足,也就是边际效用为零的时候。
经济学认为,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经济学概念: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如果是那样的话,”斯皮尔曼眨了眨眼说,“不止你有那么大的消费者剩余,每个人也都会有的。”
      小说中,斯皮尔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回应了索非亚,体现了消费者剩余的重要性。
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三、现实例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生活的例子:
      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生活的例子:
      例如当某老板决定利用自己的钱造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再利用这些钱来生产200辆自行车.那么,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
      假设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卖出去可以赚五万你也可以把它租给别人建停车场,每月收取租金你把它租出去的话,在租用期就不能再卖了,那卖地的五万就是你租地的机会成本你把它卖掉的话,所有权不属于你了,就不能再租给别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卖地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有两件事可以选择,这两件事都可以给你带来效用。选择了其中一件事,那么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的例子:
      由于民用航空交通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其边际效果会更加明显。由于航空公司的初次投入很大,但是每增加一个乘客的所需要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即一架飞机从A地到B地,运送99个人跟运送100个人,所花的成本几乎一样。除了在安检时多安检一个人,以及在飞机上再提供一些小食品的成本。因此在航空淡季的时候,其票价能达到1折甚至更低。就是因为当多一个人买票,其就能带来正的收益,而在旺季的时候,其票价又回到的票面价,因为此时需求很多,即使提高价格也还是会有大量的人购买,由于其边际成本很低,票价越高,其获取的收益更大。
4.经济学概念:消费者剩余
生活的例子:
      去街上买一双鞋子,我只愿意用100元买,经过了我和老板的讨价最后用了90元买回来,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100-90=10元;
当一个消费者愿意为一张电影票花费30元,而实际一张电影票只需要20元.那么该消费者的实际支出比他所预想的低了10元,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四、个人感悟
      《致命的均衡》这部小说,是一部与经济学息息相关的推理小说,通过详细阅读了整本书,我发现这本书非常难得的将经济学和整个故事线糅合在了一起,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叙述,都是为后文做了伏笔,看似的平凡的案件,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一步步的合理解释。
      作为经济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还是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因为上面的一些理论就有直接日常生活中对应的例子。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相应的经济学原理和简单明了的解释。
      但是作为推理小说,整本书相对来说还是有所不足的,悬念和情节都被大篇幅的经济言论稀释了,特别是真凶浮出水面的时候,反而显得没有那么让人眼前一亮。这让整本书让人感到有点偏向教化主义。
      通过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也有了进一步了解。无论是一心想要获得经济学教授职称的丹尼斯.戈森,亦或是知识渊博、机智灵敏的亨利.斯皮尔曼教授,这些都我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性格迥异的人们,在一起探讨经济学,我们看到他们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有了观点的摩擦,就有了新的思想和理论碰撞出来。我想这是现实中,我们应该也要明白的。我们处在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就离不开经济学,所以遇到平常的事情,应该学会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探讨,一起好好想一想身边的经济学故事。我们应该永远怀揣着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去钻研经济学的原理,想想如何把原理化为实际,从而内外于心,外化于形。
      通过这次系统的阅读学习,我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对经济学的认知提高了,这本小说可以说包括了种种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结合小说,我学会了系统的去思考一些经济学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
      作为温州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我们更加应该有“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去探索经济学相关的书籍,将其内化,以便在今后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优势。我知道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国贸(专升本)1班
袁   健
192301211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9-12-16 15:3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毛朱琦要努力 于 2019-12-18 21:56 编辑

一.情节概述(情节来自于第六章):      亨利•斯皮尔曼和他的女儿在周六的时       候去逛了百货商店,因为亨利在早上的时候看到他的老婆在切橘子的时候非常的费劲,   他打算给他的老婆重新买一个锋利的削皮刀,在进入到店铺里的时候,他很快的就挑选完了商品,下面就是之后他和女儿之间的对话: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二. 经济学原理:
      (1)人总是面临着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通过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去决定你是否要做这件事情,或者购买这件物品。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教授决定买刀具时,他原本可以花上一天的时间,买到最划算的商品,可是就刀具而言,他的价格变动并不会很大,这是考虑到所花的一天时间的成本比你去进行比较最终买下商品所省下的钱,成本远大于效益,这时候人们的权衡取舍就非常的明确,放弃去寻找那更划算的刀具。可是当购买轿车是,你花上一天的时间去寻找更加合适的价位是,它所带来的收益要比所花一天的时间成本要大得多,当收益大于成本是,也就会愿意去选择这个方案执行。通过分析,这些都是人们对成本——效益权衡计算的理性反映。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对于购买削皮刀和购买汽车两种事情而言,花上同样以一天时间,以这一天的时间为边际成本,那么当购买削皮刀多节省下来的钱为边际收益与购买汽车所节省下来的钱为边际收益相比,汽车的边际收益要大得多,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人,这时候肯定会愿意花上一天的时间去购买更加合算的汽车。
三.相应例子:
    (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依靠发展工业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对环境的破坏肯定是最大的,然而,在现在中国却开始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在依靠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样的战略变革就反映了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考虑,起初以破坏的环境为一个成本的话,那么在破幻这个环境的情况下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就是收益,要比成本高的多,当时中国依靠重工业,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增长。可是随着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其他新兴产业的出现,在依靠环境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一直在不断地下降,最终导致收益小于成本的情况,那么依靠环境发展经济的策略就被废除。
    (2)就拿之前自己买手机和买纸巾来说吧,这两个东西在现在社会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可缺少,但是买手机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不同的店铺加上网上购物平台进行了比较,希望自己可以买到的是最实惠的,因为这时候相差一点就是上百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收益远大于所花的成本,但是在购买纸巾的时候,我只是就近找了个普通的商店就买了,没有花上很多的时间去货比三家,在我看来这个时候所花的成本要比节省下来的钱好多。
四.个人感想: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从案件的逐步发展,以及当中任务的日常生活,从简单的事件中,不断地引出与经济学相关的原理,这样让我更加的愿意接受,并且从生活出发,也让我更加的理解这些原理在生活中产生的效果。在生活的每个小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利用经济学的道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发挥理性人的作用,权衡取舍获得最大收益。这次的阅读让我明白,生活无处不存在这经济,而经济也始终左右着我们人类的种种选择,让我明白经济的作用是如此的强大,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现在社会的钱货交换,小到个体所做的决策,大到整个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由此可见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


19国贸专升本1班
毛朱琦
19230121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9-12-16 16:45:15 | 只看该作者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Episode 1.  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地反应。“你很吃惊吗?不应该呀,帕蒂。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地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五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个小时地时间来浪漫了。”

Episode 2.
  “恭喜你呀,得到了那张英属圭亚那1美分邮票。有天下午我开车过来,刚好看见它在展示柜台里。”亨利斯皮尔曼对波可哈德说道。
  “我太走运了,”波可哈德回应道,“一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告诉我,他代表的一位新加波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加80万美元。不会再多了,这样一来,交易几乎失败了。”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但那对于我却意味者拿不到一点儿佣金了。”波可哈德笑了笑,看着斯皮尔曼。“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卖那么多钱。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一定对此很不解。还是我错了,教授?”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
  斯皮尔曼在选择送新的削皮刀和新手镯之间进行了权衡取舍,考虑到新的削皮刀可以为妻子节省更多的时间,最终做出送给妻子削皮刀的决策。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在分析新的削皮刀和新的手镯所带来的边际效益,斯皮尔曼认识到新的手镯不能给妻子切桔子带来时间的节省,但相反,新的削皮刀可以为妻子每天节省大约五分钟时间,一个月下来可以节省半个小时左右。并且,浪漫是要花时间的,新的削皮刀可以为制造浪漫创造出半个小时时间。显然,在小说的情节下,送新的削皮刀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所以斯皮尔曼选择赠送新的削皮刀。

3.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指消费者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
  小说中那张英属圭亚那1美分邮票,从大小和重量上讲,它肯定是世界上最贵重的物品了。但在自由市场上,一件物品的大小和价值没有绝对关系。有些人想到这张邮票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最稀少的邮票,定会有特殊偏好的人对这张邮票感兴趣并愿意出天价来得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得到了多少的满意度。


三、现实例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作为大学生,学会分配周末时间是重要的。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学习,或者拿出一半时间来运动、看电影、逛街等等,或者空出整个周末来做兼职。这时候就需要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配珍贵的周末时间,考虑一个目标和另一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来做出最优的决策,达到效益最大化。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临近期末,大家都会发现图书馆自习室人满为患。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考虑到边际效益,多加复习可以使最终期末成绩提高。其次,边际成本,选择去自习室学习就要舍弃平时的娱乐和其余个人时间。但是,考虑到期末复习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且此时学习时间的机会成本远大于平时,所以作为理性人会在期末时期抓紧时间复习。

3.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刚刚结束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此期间都购买了大量商品。但为什么人们都愿意在这一天大量购买商品呢?因为双十一期间卖家推出各种打折力度和优惠券。平时就有意愿购买的消费者,这此期间,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是比平常更加低于其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大大提高,从而消费者感觉自己从购买的物品中得到了更多的利益,引起了大量购物。


四、个人感悟
读了这本《致命的均衡》,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斯皮尔曼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谁是凶手。这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悟——学会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事情,小到决定中午吃什么,都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
  让我们换个思维,重拾好奇心。在看待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工作不好找?为什么中国污染会那么严重?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民那么富有,另外一些国家的国民却那么贫穷?让我们站在经济学家的角度来思考,必定别有一番启迪。
  培养一种经济学思维和态度。让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各类经济现象,从本质上去分析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从根本上去理解事物潜在的联系和框架结构,从而能达到比别人看问题看的更远更有层次地境界,这必定需要我们潜心学习经济学。



                                                                                                                                                           国贸专升本1
                                                                                                                                                           19230121117
                                                                                                                                                           黄汝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2:40 , Processed in 0.23860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