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十五章
斯皮尔曼和索非亚在海上邮轮面临吃什么东西的权衡,他们两个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于是有了以下情节。
索非亚从盘子里舀了最后一勺巴伐利亚草莓奶油派。“太好吃了。不过太浓了。其他的东西我都找不到吃的理由。一共有多少道菜?肯定有12道。在剑桥城,我从来不会要这么多菜。如果有开胃的食物,我还会喝汤吗?永远不会。如果有鱼吃,我还会吃小牛肉吗?笑话。还有那些面食。你们俩吃面食了吗?光那些面食就足够当一顿饭吃了。但是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我吃了。”
“不,不是校友联合会付了钱的缘故。就算你已经支付了横渡的所有费用,你多吃菜单上的任何一道菜也不会花你一分钱的。在大多数的餐馆里吃饭却不是这样的。你在决定点不点面食之前,你得先看看价格。如果面食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你不点这个菜而省下的钱带给你的满足感,你就会点这个菜了。你在这里点菜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里的菜都不用钱。因此,只要你更喜欢面食而不是价格,你就会要面食的。如果面食能给你带来哪怕是一丁点的满足感,你也会点的。你总会点一些,不会不点的。用我们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到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就平衡了。”
“我怀疑我的体重还会是三百斤的。”索非亚回答说。
“如果是那样的话,”斯皮尔曼眨了眨眼说,“不止你有那么大的消费者剩余,每个人也都会有的。”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面临各种权衡取舍问题。这个可以从需求和生克关系来看,因为权衡取舍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剑桥城,我从来不会要这么多菜。如果有开胃的食物,我还会喝汤吗?永远不会。如果有鱼吃,我还会吃小牛肉吗?”
小说中,索非亚在面临吃什么的时候需要做出权衡取舍。选择了其中喜欢的,可能就要舍弃另外一项喜欢的。这个原理延伸开来,就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能力决定了他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但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社会不可能给每个人所希望得到的全部或是最好的,所以每个人占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人想更多的占有某一种社会资源的时候,就必须放弃对另一种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因为每个人所能占有的社会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人在不同时期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经常在各种资源间选择、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做出的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利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你们俩吃面食了吗?光那些面食就足够当一顿饭吃了。但是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我吃了”
小说中,索非亚选择了面食,那么相应就要选择放弃其他一些食物。这边延伸出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名词:边际效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石之一)、边际效用递减(经济学基本规律之一)
解释:边际效用:每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效用: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同一种物品,随着消费的增加,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用我们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到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就平衡了。
小说中,斯皮尔曼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完美诠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索非亚一直吃下去,总会达到满足,也就是边际效用为零的时候。
经济学认为,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经济学概念: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如果是那样的话,”斯皮尔曼眨了眨眼说,“不止你有那么大的消费者剩余,每个人也都会有的。”
小说中,斯皮尔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回应了索非亚,体现了消费者剩余的重要性。
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三、现实例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生活的例子:
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生活的例子:
例如当某老板决定利用自己的钱造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再利用这些钱来生产200辆自行车.那么,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
假设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卖出去可以赚五万你也可以把它租给别人建停车场,每月收取租金你把它租出去的话,在租用期就不能再卖了,那卖地的五万就是你租地的机会成本你把它卖掉的话,所有权不属于你了,就不能再租给别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卖地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有两件事可以选择,这两件事都可以给你带来效用。选择了其中一件事,那么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的例子:
由于民用航空交通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其边际效果会更加明显。由于航空公司的初次投入很大,但是每增加一个乘客的所需要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即一架飞机从A地到B地,运送99个人跟运送100个人,所花的成本几乎一样。除了在安检时多安检一个人,以及在飞机上再提供一些小食品的成本。因此在航空淡季的时候,其票价能达到1折甚至更低。就是因为当多一个人买票,其就能带来正的收益,而在旺季的时候,其票价又回到的票面价,因为此时需求很多,即使提高价格也还是会有大量的人购买,由于其边际成本很低,票价越高,其获取的收益更大。
4.经济学概念:消费者剩余
生活的例子:
去街上买一双鞋子,我只愿意用100元买,经过了我和老板的讨价最后用了90元买回来,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100-90=10元;
当一个消费者愿意为一张电影票花费30元,而实际一张电影票只需要20元.那么该消费者的实际支出比他所预想的低了10元,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四、个人感悟
《致命的均衡》这部小说,是一部与经济学息息相关的推理小说,通过详细阅读了整本书,我发现这本书非常难得的将经济学和整个故事线糅合在了一起,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叙述,都是为后文做了伏笔,看似的平凡的案件,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一步步的合理解释。
作为经济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还是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因为上面的一些理论就有直接日常生活中对应的例子。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相应的经济学原理和简单明了的解释。
但是作为推理小说,整本书相对来说还是有所不足的,悬念和情节都被大篇幅的经济言论稀释了,特别是真凶浮出水面的时候,反而显得没有那么让人眼前一亮。这让整本书让人感到有点偏向教化主义。
通过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也有了进一步了解。无论是一心想要获得经济学教授职称的丹尼斯.戈森,亦或是知识渊博、机智灵敏的亨利.斯皮尔曼教授,这些都我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性格迥异的人们,在一起探讨经济学,我们看到他们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有了观点的摩擦,就有了新的思想和理论碰撞出来。我想这是现实中,我们应该也要明白的。我们处在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就离不开经济学,所以遇到平常的事情,应该学会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探讨,一起好好想一想身边的经济学故事。我们应该永远怀揣着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去钻研经济学的原理,想想如何把原理化为实际,从而内外于心,外化于形。
通过这次系统的阅读学习,我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对经济学的认知提高了,这本小说可以说包括了种种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结合小说,我学会了系统的去思考一些经济学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
作为温州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我们更加应该有“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去探索经济学相关的书籍,将其内化,以便在今后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优势。我知道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国贸(专升本)1班
袁 健
192301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