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金融工程2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1-12-3 16:26:04 | 只看该作者
1.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六章: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 ”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2.原理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3.例子:一个卖苹果的人,降低自己苹果的价格,使买苹果的人增多,一天内赚到的钱也会比原先多,这是他考虑了边际量做出的选择,使他短时间内受益。
4.感悟:因为人是理性的,低价格物品的波动远远要比高价值的大 。就如斯皮尔曼花了3块钱买了一把削皮刀他明知再找找能有更便宜的但考虑到时间成本,就选了离手最近的削皮刀,但大件物品如车的价格区间比例就小的多。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让效用最大化,哪怕要舍掉些别的什么。同时我们要考虑到经济成本,还包括一些如时间、制度、交易等类似的所谓机会成本、制度成本、交易成本等等东西。我们在应用边际量原理时,需要把这些东西都要考虑全,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5.   21金融工程2班  王芸  21210180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12-5 17:16: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utiantian03 于 2021-12-5 17:24 编辑

21金融工程2班 刘甜甜 21210180228
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十章
院长说的“毫无意义”和“不合常理”令他无法忘却。自杀并不合乎斯皮尔曼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在学术方面,他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他们要么买得多点,要么买得少点。他们搬到这里来住,而不搬到那里。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工作。他们多花了一小时在工作中,这样,他们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闲时间。自从研究生开始,斯皮尔曼的信仰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伟大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卷首语——自然是没有飞跃的。在斯皮尔曼看来,自杀就是一种飞跃。从概念上,他意识到:当不被重视的人生效用对一个人来说是消极意义时,他就会选择自杀。但是,对于一个活下去在生活中就可以享受更多满足的年轻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很不理性的。
二、经济学原理
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三、现实举例
1.你肚子空空,现在选择吃一个馒头,饥饿感减少了许多——这减少的饥饿感就是一种边际效用。接着,你又想吃一个馒头,饥饿感又减少了一些——这减少的饥饿感也是一种边际效用。再然后,你咕咚咚吃了好几个馒头,几乎饱了,可是你又打算吃最后一个馒头——这因为吃最后一个馒头减少的最后一点点饥饿感也是一种边际效用。饥饿感的减少是一种有益的成果,所以我们一般把这样的边际效用称为边际效益,侧重于收益。
2.你现在有一个橙子,一个榨汁机。妈妈让你去榨一杯橙汁,你用手头的唯一一个橙子去榨了,得到一杯果汁。这时,一个橙子没啦,它也是一种边际效用。再然后,妈妈又让你去榨橙汁,可是橙子用完了呀,你能怎么办?如果你有钱的话,就可以去买一个橙子回来榨。如果一个橙子的价格是5块钱,那么这5块钱也是一种边际效用,新榨一杯橙汁消耗了5块钱。这种生产资料的消耗是不太好的,我们不喜欢有东西损耗掉,所以我们一般把这样的边际效用称为边际成本,侧重于消耗和损失。
3.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他们都属于边际效用,说的都是再生产一单位产品能获得什么/将损失什么。
四、自我感悟
知道这些概念能让我们多拥有一种理性分析的工具。如果把快乐当作效益,比如通过听音乐获得快乐,听多了有可能会觉得厌烦,就不容易变得更开心了,即便是做其他寻开心的事儿,也总会遇到边际效益递减,做着做着就觉得没意思了。但是我们可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人追求的不只有快乐这一件事儿,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12-5 18:52:45 | 只看该作者
21210180247 张巨麟 21金工2
①        小说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多年来管理这个百货大厦的林肯·菲琳是个管理天才。他在很久以前就为他的这个坐落于波士顿市区的商厦里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完全不同。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
这时候,如果还有商品没有售出的话,根据菲琳百货大厦的政策,它们将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②        经济学原理
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的。
③        现实案例
假如一个区域里有沃尔玛.家乐福.红旗等几个大型超市。由于太集中了,经常打促销战,造成销售利润下降,为此,他们组成一个价格联盟来限制各自竞争行为。然后设置了一个惩罚机制,比如:如果顾客在5公里之内同等规模的超市内发现更低价,我们将双倍退还差价,借此来限制单个超市行为。
④        感悟
合作博弈是一个很好的防止某一个商家垄断的方式,使得消费者成为监视商家是否垄断的人设,以达到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统一,使得商家之间的经济博弈达到了一定的均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12-5 21:00:05 | 只看该作者
一· 小说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十一章
实用性',当然是指这些理论能够很好地预测结果,或者是对实践有一守的暗示作用。诚然,经济学家有时候仅凭空想来发展理论,这样的理论不可避免地会脱离实际。丹尼斯:戈假定人是高度有理性的,做事情时会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效能。这并不表示他在阐述一种他认为是和实际相吻合的人性观点。只是,为了证明他的研究课题是切实可行的,他必须这样做。效用最大化是我们所总结出的最强有力的归纳和概括之一。它的实用性已经一-而再 ,再而三地
被证明了。对于一个经济学家,你能要求他做的,只能是要求他的理论有高标准,并被经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细节, 理论就只是一一个归日纳概括。
对于这一点,奥利弗吴提出了疑问:“如果一个理论,其假定是不现实的,那么,这样的理论能预测未来,指导实践吗?”
二· 经济学原理
格雷欣法则
三·现实例子
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了自己的"边币",但是始终不能驱逐国民党政府的"法币"。由于边区经济十分弱小,所以边币是劣币,而法币是良币。在边区与国统区交界地带,两种货币都在使用,但商人一般直接使用法币在边区购买商品,或者在边区贸易中出售商品后尽量直接收取法币。这样,在边区贸易中法币就部分地代替了边币使用,明显是"良币驱逐劣币"现象。
四·感悟
如果人在自己身上做了比别人多的投入,就应该努力寻找能够充分发挥才干的岗位。否则,高投入低产出,就容易被淘汰。
五·个人信息
21金融工程二班  21210180250郑心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12-7 21:1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兮然 于 2021-12-7 21:51 编辑

    一、选取章节——《致命的均衡》第二章
       在学习经济学之前,斯皮尔曼一直没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在自己的裁缝店里,老斯皮尔曼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一名裁缝,父亲的良好声誉不仅仅是因为他衣服做得好,更是因为 他对顾客的礼貌与友好。但是当父亲沿着楼梯爬到裁缝店上面的褐砂石房屋时,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在家里,他从来就不知道,也不关心妻子和孩子们需要些什么。亨利·斯皮尔曼还记得母亲曾经对父亲说过:“本,我真的很搞不懂。在店里,你对每个人都那么和善。但是一回到家,你就总是满腹牢骚。当西尔弗曼先生在和你说有关袖口的问题时,你会认真听他所说的每个字。而对我呢,即使是谈论我们女儿的结婚礼服,你也漠不关心。”
  现在,亨利·斯皮尔曼能用一个理论来解释父亲那令人费解的行为反差了。这种反差并不是说比起妻子和孩子来,父亲更喜欢西尔弗曼先生。相反,亨利知道父亲很关心全家人。但是学习了经济学之后,小斯皮尔曼学会了用另外的角度去看问题。父亲做生意要和其他的裁缝店竞争。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要从事裁缝这个行当,你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的投入或接受什么专门训练。而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因为对父亲而言不存在经济成本。
  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斯皮尔曼先生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弄懂了这个现象之后,斯皮尔曼突然觉得很多其他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当法律的规定使租金达不到和市场供求关系相应的水平时,出租房子的人态度就会很粗鲁、很无理;二战期间的屠夫对待顾客会很粗暴无礼,因为那时候牛肉的价格受到了人为控制;那个时期,对销售同类商品的其他商人关注很少,这使得顾客大清早就排队等候在这些商店外,只有那些足够幸运的人才能买到尼龙针织品。
  多年以后,当联邦政府对汽油价格加以限制时,斯皮尔曼突然意识到这个理论还在发挥作用。在剑桥城的这些年里,斯皮尔曼经常光顾百老汇的一家加油站。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对他很客气,除了那段时间——那时,石油供应量在下降,而政府对油价的控制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这似乎也改变了加油站职员的脾气。很多顾客排着长队,尽管油价很高,他们却争着要掏钱加油。但是加油站职员的服务态度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当政府取消控制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去加油时,人们又可以看见彬彬有礼的职员了。
  亨利.斯皮尔曼知道一些很少有人会相信的事情。如果他把这些事情告诉别人,别人会误解他的:他的父亲,一个对顾客最有礼貌的人,对待自己的家人竟会像百老汇那家加油站的职员一样粗鲁。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无需去改变父亲的性格,只要改变那一成不变的价格就行了。
  在家庭范围里,市场供求平衡价格不会决定资源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配。因此,老斯皮尔曼乱发脾气不会付出任何代价。但是,在楼下,在他的裁缝店里,同样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父亲视环境的不同调整控制自己的脾气。而小斯皮尔曼也同样遵照了由此理论预测出的模式。
二、经济学原理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全部产品、劳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质的适应性和量的平衡。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在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既互相供给产品或劳务,又相互提出需求,构成了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供求关系。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状态包括: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均衡。

三、实际举例
1、新冠病毒已殃及牛奶,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农场里出现了令人心疼的一幕:由于牛奶卖不出去,奶农们不得不将成千上万加仑(1加仑约为3.8升)的牛奶倒进下水道。
2、据日本《每日新闻》1日报道,东京警视厅(MPD)30日宣布,日本一名39岁失业男子因涉嫌盗窃92个喷水马桶座圈,被警方逮捕。报道称,受疫情及零部件供应短缺影响,喷水马桶座圈在日本一直供不应求。千叶县39岁失业男子Hiroaki Takano瞄准这个商机,在今年4月至11月期间,从东京近郊的立川市及千叶县柏市的仓库中盗窃92个喷水马桶座圈,总价值约800万日元(约合45万元人民币)。该男子最近一次盗窃发生在11月12日晚上11点左右,他潜入立川一家房屋设备经销商仓库,并偷走17个马桶座圈。日本警方表示,该男子的作案手法是在墙上开洞钻入仓库,这个洞足以让一个人穿过。据称Hiroaki Takano把偷来的马桶座圈转手高价卖给了其他经销商,“我认为这些东西能卖个好价钱,我需要用钱来娱乐。”

21金融工程2  李彩霞   21210180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12-7 21:57:40 | 只看该作者

1.第十三章:韦伯为了交换一次乘坐头等舱的航行,做三个有关英国文学的讲座。其他的时候,别人可以在甲板躺椅上找到他,虽然准备那些演讲得花掉他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韦伯觉得无论如何,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2.经济学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3.实际举例:一个朋友请教你他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为了做出这个决定,他需要知道,上一年多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喝所花费的额外成本。通过这种比较他才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的。
4.感悟:告诉我们一般在做出决定时不要冲动行事,要考虑利益和成本是否对等,考虑边际量,才能得出得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结论。
金融工程2班 叶绿江南 212101802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12-8 20:12:21 | 只看该作者
21金融工程2邵馨雨21210180235
《致命的均衡》第九章
一、        选取情节

“效用最大化是我们所总结出的最强有力的归纳和概括之一。它的实用性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证明了。对于一个经济学家,你能要求他做的,只能是要求他的理论有高标准,并被经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细节,理论就只是一个归纳概括。“
对于这一点,奥利弗·吴提出了疑问:“如果一个理论,其假定是不现实的,那么,这样的理论能预测未来,指导实践吗? ”
“一直都是这样的呀,”斯皮尔曼回答说,“物理学家设想了完全的真空。他们还设想了无摩擦的飞机。而我们并不向他们抱怨——嘿,这些东西不现实啊——不是吗? 我们当然不会抱怨了。经济学家假定了效用最大化,并以此为基础来测试理论。”
“关于可乐有两件事情。我敢保证你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太普遍了。但是它们对效用理论有很大的暗示。第一件事情是: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换句话说,亨利,”奥利弗·吴回答说,“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就是出售报纸与出售块状糖、香烟的方法不一样。”
二、        经济学原理
效用最大化原则: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 边际效用 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即称之为效用最大化原则。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表示消费者选择最优的一种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的一种现象。
三、        现实举例
当你刚买到手机时你会极大地去挖掘手机所拥有的功能,电话,短信,影音设备,娱乐游戏等。会尽可能大得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手机给你带来的总效用最大,但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手机的性能变差,外壳磨损市场上手机也迅速地改革换代,你对这款手机的好感 越来越少。尽管它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总效用仍然增加,但边际效用已经开始递减。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型号的手机,他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
四、        自我感悟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的最大化 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带给消费者多大的效用。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 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 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效 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带给消费者多大的效用。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12-9 12:19: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21210180237 于 2021-12-9 21:28 编辑

21金融工程2班 2120180237 王恋
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斯皮尔曼立即想到这种困境跟他在荷兰参加一个拍卖会时所经历的一样。有一次,他在荷兰做系列演讲,主办方知道他对市场行为很感兴趣,于是就带他到阿斯米尔镇去参观郁金香鳞茎的拍卖会。让斯皮尔曼很吃惊的是荷兰的拍卖会跟常规的拍卖会不一样,它是反过来进行的。斯皮尔曼所熟悉的是新英格兰的乡下拍卖会。他和布里奇都很喜欢在暖和的周末下午去参加这样的拍卖会。拍卖人会从很低的价开始叫价——许多竞拍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喊价——但是价格会不断上涨,直到最后只有一个人出价了。
  但是在荷兰,整个程序恰恰是相反的。没有拍卖人在有节奏地叫喊着价格。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一个表盘上。但这不是真正的钟。表盘上面的数字并不表示时间;它们代表的是价格。而且只有一根指针,而不是两根。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会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荷兰的拍卖会和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是很相似的。受到菲琳百货大厦里这种价格体系刺激的狂热购买者知道等得太久可能意味着什么也买不到。同样,无动于衷的沉着冷静的荷兰市民也知道如果等得太久,那么郁金香鳞茎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不会是他的了。
二、经济学原理:
      荷兰式拍卖:荷兰式拍卖亦称"减价式拍卖"。一种特殊的拍卖形式。拍卖标的竞价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直到第一个竞买人应价(达到或超过底价)时击槌成交的拍卖。减价式拍卖通常从非常高的价格开始,高得有时没有人竞价,这时,价格就以事先确定的降价阶梯,由高到低递减,直到有竞买人愿意接受为止。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价人同时应价时,转入增价拍卖形式。在大部分减价式拍卖中,实际上有许多竞价。因为减价式拍卖经常用于拍卖品具有多样品质的场合,如质量上的不同,第一个出价最高的竞买人可以买走全部物品,但往往只以最高价买走这些物品中最好的,然后拍卖继续,价格下降,当另有竞买人愿意接受竞价,他也有同样的选择,也是买走余下中最好的,然后拍卖又继续。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竞买人大部分时间都沉默不语,但是在竞买者之间确实存在持续的竞争。减价拍卖最大的优点在于:成交过程特别迅速,尤其是使用表盘式无声拍卖方式,使拍卖过程机械化、电子化,交易速度大大加快。但是,叫价递减过程往往导致竞买人坐等观望,企盼价格不断减低,因而现场竞争气氛不够热烈。
三、现实举例
       1、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上午,萧-县人民法院二楼多功能厅内,人头攒动,竞买人、委托方代表、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萧-县机械总厂部分职工代表等济济一堂。
这里即将举行的是萧-县机械总厂破产资产(含土地、房产、设备)专场拍卖会。9:30安徽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注册拍卖师董*苍先生宣布拍卖会开始,会场内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静听着拍卖师宣读竞买人须知和本次拍卖的形式以及注意事项,拍卖师刚报出起拍价800万元减价幅度为10万元时,手拿86#号牌的竞买人立即举起了号牌,拍卖师果断地落槌成交,随即公证人员宣读了公证词,买受人当场与我公司签订了成交确认书。                这次拍卖,考虑到竞买人较多,并且都是当地买家,竞买人之间可能存在串标、垄标的可能,经我公司在拍卖会前与该标的委托方反复磋商,最终研究决定采取减价式拍卖(又称荷兰式拍卖),同时为了给竞买人提供良好的竞买环境,决定限制入场人数,每个号牌只允许进两人,并由法警在现场维持会场秩序。最终拍卖取得了圆满成功,并超出保留底价150万元,当场得到了在场的县领导和各有关单位领导以及破产企业职工的大力赞许和首肯。         
四、感悟                                                                                                                                                                                这一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拍卖,也被运用于普通商品的销售。例如,书中谈到有一个叫菲林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制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价格体系:所有商品的价格均打折出售,但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其折扣是浮动的,可预测的,譬如每周固定降价25%,每件商 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售出,商   品就将被捐给慈善机构。商场会赔本,甚至关门吗?当然不会。理由如同荷兰式拍卖,顾客必须在少掏腰包与得到商品之间紧张权衡。其结果,商品被抢购一空,而商场大赚其钱。显然,在这样有着两种相反力量出现的场合,供给和需求将自动达致均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12-9 20:01:53 | 只看该作者
21210180207 丁昊 21金融工程2班
1.        小说情节与内容
出自小说第五章 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五
蓝色轿车之所以决定超速,是经过一番权衡:一端是错过约会造成的困扰,另一端是被警察逮到并且被判违法的概率,他可能会被罚款,而且如果因为超速导致伤亡,他所付出的代价将会更高。两相比较之后,驾驶人决定超速而非遵守法定限速,因为净收益高于成本。吴领悟到,横冲直撞的驾驶表面看似不合理,但经过解释后却可以成为合理的行为,不过是成本利益计算的问题而已。确实,吴思索着,以高森的逻辑来看,整部刑法就是规范各种行为的价目表,就好像我们所有人、所有社会个体,面前都摊开着一本详尽的菜单:该不该并排停车?先看价格再做决定。只有在正常停车的不方便程度超过罚款金额的时候,才会并排停车。再者,除非被当场逮到才会被罚钱,而很可能不会被逮到。被逮到的概率有多大?这也要列入计算。
2.        期望决策原理与内容
以数学中的期望为决策的判断,面临多个选择前,将各个选项以概率来量化,通过计算或者估算期望值,采用期望值较高的决策,当决策完全可以量化时,其转变为期望效价理论
期望效价理论通过增加评估每一种选择发生的可能性而延伸了成本和获益的含义。该理论认为决策应在综合下述两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1)每一种可能的结果或选择的价值;(2)由决策而导致的每一个可能结果真实发生的概率或称为“期望”。
其数学表达式是:EV = ∑ Pi×Xi
(其中,Xi为与某项决策可能导致的结果i相关的收益或损失,而Pi则是该结果的发生概率。)
3.        现实举例
如将要上一节自己不喜欢且知道不会在课堂上听的课。就有两个选择:上课或者逃课
而选择的依据就是是否点名和上课空出时间收益的期望。
假设一门这样的课一学期上20节,其中要求点名2次。并且自己将记旷课一次的损失量化为200单位,而不记旷课成功逃课的收益量化为30单位
以此进行计算:第一次点名的概率为0.1不点名的概率为0.9
算得期望EV=0.9*30-200*0.1=7
因为期望为正,故第一次我选择逃课
4.        感悟
在生活中我们以期望的估算量化做出符合个人要求的决策,而在经济领域,损失和概率可以通过搜集和统计信息得出,以期望效价进行决策可以在风险中采取利益的最大化。
弊端是过度依赖搜集和统计信息,而难以着眼于实际情况进行风险的量化,在特殊情况下期望决策将不能作为决策的唯一考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12-10 13:31:16 | 只看该作者

情节内容:
以下选自《萌芽》第5部第4章。
  罢工的队伍重新穿过光秃秃的平原。他们又穿过不断扩大的田亩,从笔直的大道上跑回来。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太阳正从地平线上降下去,在冰冻的地面上,做着愤怒手势的移动的身影越来越长。
  游行的人群一边走着,一边把暗淡的目光投向铁栏杆里边,围墙的墙头上插着很多碎瓶子碴儿。喊声又开始了:“面包!面包!我们要面包!”

经济学原理: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首先也必须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家的目的,他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获得价值增殖。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简单地说,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的总和。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但是,劳动力并非天然就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买卖对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当作商品出卖。而且,这种关系要维持下去,劳动者就必须将劳动力按一定的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卖,而不是一次卖尽,否则就会成为卖身的奴隶,而不再成为自由的劳动者。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既没有发挥自己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其他手段来维持生存,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现实例子:
      A是个老板,A有一家工厂面向社会雇佣大批的人员到A的工厂打工,工厂所有的机器设备、原料、包括这些被A雇佣的工人都是生产资料,它们都归A所有。A需要从设备、原料、工人工资这些成本里压榨出每一滴利润出来。为了产品利润,A必须想尽办法方式,压缩成本。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就在于资本家想要少开工资、高价卖商品。普通民众想要多开工资、低价买商品


总结感悟:
      在《萌芽》中,工人们来到矿洞中作业无非是因为其自身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其它用于维持生计的方式。它们本身是有权支配自己的人身自由的,可以选择是否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它们本身并不是奴隶,但由于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使得它们不得不选择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此来获取劳动报酬维持生计。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将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资本家就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支付工费。所以工资从假象上看来好象是劳动的报酬,从而掩盖了它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的实质。事实上,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并且,工资不是资本家“给”工人的,而是工人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当中的一部分,资本家就是用付工资的形式来剥削工人的。因为工人们创造了远大于它们自身价值的价值。但是在这部分由劳动力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中只有小部分属于劳动者本身,而绝大部分的价值都被资本家所剥夺,这一部分被剥夺的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剩余价值。这就直接导致了出现贫富差距急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

21金融工程2班  21210180229  卢文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29 22:24 , Processed in 0.28819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