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节 1. 要从事裁缝这个行当,你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的投入或接受什么专门训练。而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因为对父亲而言不存在经济成本。 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斯皮尔曼先生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二章) 2. 的确,吴教授意识到,对于像戈森那样的人来说,整个刑法就是针对不同行为索价的价目表。就好像我们所有的人,作为个人,都会面临这样一张制作精美的菜单。你想乱停车吗? 看看价目表再做决定吧。如果你把车开到别处所带来的不便超过了罚款,你就随便停吧。并且只有你被抓到才会被罚款的,而这又不一定会发生。被抓到的几率是多大呢? 这又需要计算了。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四章) 二.经济学原理 1.(1)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①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反之,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②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减少。 ③在需求增加的条件下,供给增加,则均衡数量增加,但均衡价格的变动方向难以确定;反之,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提高,但均衡数量的变动方向不确定。④在需求减少的条件下,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降低,但均衡数量的变动方向不确定;反之,供给减少,则均衡数量减少,但均衡价格的变动方向不确定。市场决定了服装加工的价格,对于顾客来说,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相当于服装加工之外的额外收益。 (2)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相应于其影响因素变动而变动的敏感程度通常由弹性系数的大小来衡量。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替代,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就越大,日常用品如做衣服就是如此。 2.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系统中,一项活动的收益必须大于其成本。 三.例子 1.(1) 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新疆棉”事件后,人们渐渐拒绝去购买相关品牌,减少对它们的需求量,导致相关服装品牌价格减少,市场也大不如前。 (2)弹性:当大米的价格突然升高时,人们也而不会大量减少对它的需求量,因为大米作为日用品可替代程度很高,需求弹性不小。 2.成本—效益原则:在商场买衣服时,经常要货比三家,买到最适合自己的衣服,这是获得的收益,而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衣服而花费的时间精力就是该活动的成本,如果花费了相当大的成本买到的衣服仍然不能令自己满意,那么成本就会大于收益,就不会划算。 四.自己的感想 该小说将经济学知识与侦探破案元素结合起来,并不显突兀,反而结合的恰到好处。让我从中理解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比如通过无差别曲线、信息的成本与收益来分析劳动力市场中的自愿性事业,还能从心理学家。犯罪学家对于人性复杂的理解来思考经济学中“人们期望效用最大化”。同时我还知道了经济学家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任何日常生活中的事,比如超市做的降价甩卖用到了博弈论等。 五.个人信息 20国贸 20210120119 赖嘉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