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40|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金融工程2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0:4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业直接在此贴回贴提交。每人占一楼,不要重复发贴和回复。
个人作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选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叙述该情节内容并注明来自于第几章。
2、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3、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

5、注明个人班级学号姓名。
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这四个方面,但应该尽量从这四个方面来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0-12-24 09:17:41 | 只看该作者
情节——选自《致命的均衡》最后章
选段
选段一: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索非亚,价格不可能是任意的。相对价格——一件东西相对于另一件东西的价格——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价格会对这些经济力量做出反应的。至于如何反应,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原理进行预测。”
情节二:“但是,亨利,”奥利弗- 吴又一次像本科生一样在空中挥舞着手,以期得到教授的认可,“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为什么会暗示出一件商品相对于另一件商品的相对价格会是怎样的呢? 你把效用理论用在报纸自动贩卖机时,我觉得我是能理解的。但是我还是看不出效用理论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变化相比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大。那是效用最大化原理可以预测的结果。“
经济学原理:
一:价格规律,在一定或特定的时间内,某一商品或某类商品,所表现出来的价格波动,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二:消费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
有不同的效用。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同张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实例:
价值规律:一辆汽车的价格之所以要高于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就是因为前者的价值星大于后者的价值量。这是价格规律与价值规律有机联系的表现。
效用理论:——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哪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自我感悟:
价格规律: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点可以从股票市场中的股票价格中体现出来。在一个有效市场中,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人并不会因为短期股票的上下浮动感到欣喜或害怕,因为他们知道,这只股票所具有的价值是一直在增值的,所以即使不分发股利,他们也能获得高额的资本利得。
效用理论:同样是从金融市场出发,投资者获得的效用取决于投资物的预期收益率, 风险,还有投资者自身的风险偏好程度。对于效用理论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对自己有利的收入大多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而对自己不利的成本大多都是边际成本递增的。
18金融一班 怀勤涛 学号:18211510113

点评

太好了  发表于 2020-12-27 16:2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0-12-24 15:53:58 | 只看该作者
情节——选自《致命的均衡》最六章
选段一:“为菲琳百货大厦尽可能多地索取消费者剩余。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常的拍卖会中,你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你非常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竞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你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但是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选段二:尽管亨利·斯皮尔曼认为他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并不认为“到处看看”是一种浪费或是无目的行为。因为他深深相信,当经济分析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会在商业世界的分析和调查中发出最夺目的光彩。在斯皮尔曼看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这个英国经济学家甚至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地位还高。这个卓越的20世纪的思想家曾经把经济学定性为“研究人的日常经济生活”。
经济学原理: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选择最优的消费数量可以使得自身的情况得到改善。从改变对消费者需求曲线的理解开始,需求曲线不仅表示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购买特定数量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对消费者而言,市场价格是给定的,所以在其支付愿意与实际支付之间存在一个差值,这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剩余"。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被称为消费者剩余。
时间成本:时间成本准确地说,叫"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产差额。众所周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等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也不相等,今天的1元和将来的1元不等值,前者要比后者的经济价值大。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即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对时间成本的几种不同解释:
1、时间成本是指顾客为想得到所期望的商品或服务而必须耗费的时间换算而成的代价。
2、时间成本是指为达成特定协议所需付出的时间代价。
3、时间成本不仅是指时间本身的流失,也是指在等待时间内造成的市场机会的丢失。
4、时间成本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生产目的,占用或使用如资金、材料而引起的应当支付费用。
管理者时间成本是因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上投入时间而产生的成本,也就是管理者时间资源因为用于管理而不能用于其它用途的最大可能损失。
实例:
消费者剩余:当我们去市场想买一斤西红柿时,当看见西红柿又红又大时,就会情不自禁的说:“这个西红柿很好,我今天特别想吃西红柿”,然而小贩看见就会心想:“这个人看中我的西红柿,我可以卖贵点给她”其实我们表现出对西红柿很满意时,这表明我们有很多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当我们问西红柿多少钱时,小贩会说2元一斤,其实是1元一斤的,因为我们表现出的消费者剩余较多,所以小贩故意抬高价格,虽然价格提高了,但是消费者还是觉得划算的。
时间成本:假如餐馆每天投资1万元,在这一天扣除成本你可以赚到2000元,但是你可以增加一些例如:饮料(成本较低但可以高价位售出的)那么在半天之内就可以赚到2000元,这样就节约了时间,这样算时间成本是最切合实际的。
自我感悟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高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而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差额,便构成了消费者剩余的基础。消费者剩余就让我们觉得是值得的,是能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使人感觉是理性消费,也反映了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当然我们在生活中作为消费者时, 不要表现出对商品很感兴趣,例如本案例,若这个人表现的若无其事,那么商家会以为你不想买,所以就不会轻易提高价格了。
时间成本:在服务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顾客等候购买该项服务的时间越长,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越大,购买的总成本就会越大,等候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顾客对企业的不满意感,从而中途放弃购买的可能性亦会增大。因此,为降低顾客购买的时间成本,企业经营者必须对提供商品或服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前的准备,在经营网点的广泛度和密集度等方面均需做出周密的安排;同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顾客的时间支出,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是为顾客创造更大的"顾客让渡价值"、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18金融一班 孙海军 学号:18211510419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1-12-14 20:35:35 | 只看该作者
1.小说情节:“如果你忙碌的程度超过你想要的。”亨利·斯皮尔曼吃一口说一句,“有个很明显的解决办法——只要提高收费就好了。”     
                                                                            ————节选自第五章(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亨利畏缩了一下,他并不习惯让别人为他解说经济学要点,尤其是在自己家里。他期待地看着女儿:“经济学?是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造成兽医和人类医生不同的行为表现?”“需求法则啊,你老是说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好啦,你想象一下,如果有只黑猩猩坐在我的候诊室,客人对我服务的需求量会产生什么变化呢?”亨利装出一副受不了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活像刚刚听到一句老掉牙的俏皮话。佩吉和派翠西亚看他表演看得很高兴,他不想破坏这个气氛。所以他忍住没说出口,他故作恼怒,部分是因为女儿把“需求”和“需求量”搞混了,对一个经济学家而言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但是对兽医而言却不算什么。他有一股冲动想要解释清楚其中的差异,但佩吉“再来一份薄煎饼”的提议似乎更加诱人,两相比较之下,连好为人师的经济学家都不需考虑就知道该选什么了。
                                                                            ————节选自第五章(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2.经济原理:该情节体现了需求和需求量,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的差异,以及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
需求:是指某种产品对于某个人而言,在所有单价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这种产品的数量 。
需求量:是指某种产品对于某个人而言,在特定单价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这种产品的数量 。
需求的变化:是指某种产品价格不变,而是其他因素改变导致的,某个人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这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 。
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其他因素不变,而是某种产品价格改变导致的,某个人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这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
产品价格是指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3.实例:第一个  就拿英国的健康保健改革与香烟税为例子,在关于香烟税“最佳”增长额的争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价对需求量的影响。要是为了增加收入资助保健改革,那么税收收入要最大化;要是为了减少吸烟,那么应该增加香烟税。
第二个  住房需求与价格关系。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房价现如今是一直在成上升趋势,而对于美国的房价是具有弹性,而2021年美国房价飙升,很大程度上与疫情有关。为了加快经济的恢复,美国开启了印钞模式,造成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引发欧美国家自身房价暴涨。
4.感想:货币的贬升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一旦货币的对物品的衡量发生巨大变化,市场上会发生蝴蝶效应,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同样也会深刻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所以国家不仅要做好对货币的发行量,而且不要脱离国家之间的联系。

21金融工程2班  21210180253  马修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1-1-14 21:59:43 | 只看该作者
一、小说内容选择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
但是在荷兰,整个程序恰恰是相反的。没有拍卖人在有节奏地叫喊着价格。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一个表盘上。但这不是真正的钟。表盘上面的数字并不表示时间;它们代表的是价格。而且只有一根指针,而不是两根。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会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
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二、经济原理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利益。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所感受到的净利益变化(福利的变化),它是评价消费者合易程度的指标。
三、实例
在我国,奶粉这种产品一直是低价销售,每一袋奶粉大约在10元钱左右,全中国的奶粉基本上都是这个价格。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奶粉进入中国市场,外国商人利用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在中国赚钱。某些外国商人在这一概念基础上联想到:“每一袋奶粉仅仅卖10元钱,但是存在一些年轻的中国母亲刚刚生下婴儿,由于缺乏人奶,急需质量比较好的婴儿奶粉,她们对奶粉的需求特别迫切,愿意100元买下一袋奶粉。“于是,外国商人研制出质量略微好一些的奶粉,适合婴儿食用,再加上广告以及宣传的作用以及包装精美,这样一袋婴儿奶粉卖到80元至100元。年轻的中国母亲为了让婴儿健康成长,她们愿意花费较多的钱去买质量比较好的婴儿奶粉。由于中国人口较多,众多年轻的中国母亲在购买奶粉时的消费者剩余就落入了外国商人手中。
四、内容感想
在通常的拍卖会中,我们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我们非常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竞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我们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而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家商场利用了消费者剩余建立了这种价格体系,刺激了狂热的购买者,使购买者在买得太早和等的太久之间,但也使商场得到了最大效用和最大利润。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经济学学习,我深刻地明白了三件事:
①.经济无处不在,资本无处不在。小到买一瓶水,大到国家政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经济。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我所在的世界。
②学习了经济学,我可以更精明的参与经济。生活中我们要做很多经济决策:怎么花钱和怎么存钱,学习了经济学我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做出决策。
③学习经济学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对经济学的理解有助于我履行公民职责与对社会做出贡献。不再是只会听从命令的人,而是会思考会做出改变的人。
班级:19市场营销
学号:19210140109
姓名:韩梓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1-1-14 21:59:10 | 只看该作者



一、小说内容选择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
但是在荷兰,整个程序恰恰是相反的。没有拍卖人在有节奏地叫喊着价格。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一个表盘上。但这不是真正的钟。表盘上面的数字并不表示时间;它们代表的是价格。而且只有一根指针,而不是两根。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会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
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二、经济原理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利益。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所感受到的净利益变化(福利的变化),它是评价消费者合易程度的指标。
三、实例
在我国,奶粉这种产品一直是低价销售,每一袋奶粉大约在10元钱左右,全中国的奶粉基本上都是这个价格。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奶粉进入中国市场,外国商人利用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在中国赚钱。某些外国商人在这一概念基础上联想到:“每一袋奶粉仅仅卖10元钱,但是存在一些年轻的中国母亲刚刚生下婴儿,由于缺乏人奶,急需质量比较好的婴儿奶粉,她们对奶粉的需求特别迫切,愿意100元买下一袋奶粉。“于是,外国商人研制出质量略微好一些的奶粉,适合婴儿食用,再加上广告以及宣传的作用以及包装精美,这样一袋婴儿奶粉卖到80元至100元。年轻的中国母亲为了让婴儿健康成长,她们愿意花费较多的钱去买质量比较好的婴儿奶粉。由于中国人口较多,众多年轻的中国母亲在购买奶粉时的消费者剩余就落入了外国商人手中。
四、内容感想
在通常的拍卖会中,我们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我们非常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竞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我们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而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家商场利用了消费者剩余建立了这种价格体系,刺激了狂热的购买者,使购买者在买得太早和等的太久之间,但也使商场得到了最大效用和最大利润。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经济学学习,我深刻地明白了三件事:
①.经济无处不在,资本无处不在。小到买一瓶水,大到国家政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经济。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我所在的世界。
②学习了经济学,我可以更精明的参与经济。生活中我们要做很多经济决策:怎么花钱和怎么存钱,学习了经济学我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做出决策。
③学习经济学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对经济学的理解有助于我履行公民职责与对社会做出贡献。不再是只会听从命令的人,而是会思考会做出改变的人。
班级:19市场营销
学号:19210140109
姓名:韩梓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1-1-12 13:57:27 | 只看该作者
1、第七章:斯皮尔曼的父亲在面对客人时永远都是客客气气的,不会与他们争吵,而在家面对妻子时总是吵架。
2、经济学原理:顾客就是上帝,在当时他的父亲必须和其他裁缝店竞争,这一行不需要什么金钱和教育资本,而服务就是最后的定价,虽然不足以赚大钱但会确保有源源不断的回头客,让经济来源一直保持着。若是他总是对客人大呼小叫呼来换取或挑三拣四,无需负担任何经成本;但在价格由市场力量决定时,微笑和服务就成了争取客户的手段,恶劣的态度和服务只会吓跑顾客,到时候他就会尝到自己恶劣态度带来的苦。
一般来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购买者都对同质产品支付相同的价格,但是具体选择哪家去支付就看个人意愿,而且价格不只是由市场决定,还由供求关系决定。
3、实例:比如说当房租受到法律限制无法达到市场市场均衡价格的时候,房东往往对顾客的态度十分恶劣。但当法律不再限制是房东的态度就会大有好转。
4、感想:在赚钱的路上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旦个人利益受损,那么他就会迁怒身边有关人员,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性格,对自己有利人都笑脸相迎,与自己利益相关不大的就是另一种态度。
20金工2朱佳敏 学号202101802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1-1-10 13:41:50 | 只看该作者



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八章
“贝尔其实希望一次立法,痛快地杜绝所有空气污染,他有很多朋友和他意见一致。他所关注的不只是自身的福利,也不仅是出于对野生动物的关爱,莫里森·贝尔和妻子共同恐惧的是,新英格兰地区的空气污染,尤其是当地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来自中西部的酸雨,会损害两个女儿的健康,缩减她们的寿命。贝尔曾经一度认真考虑过去西南部的学校任教,如此便可以把全家迁往他认为比较安全的地区,但是他决定留下来,通过西岳山社的力量,努力改善环境。有些数学系同事与他一致,真心认为污染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没办法想象其中任何一人会被说服,同意新英格兰的工厂应该有购买污染执照的权利。”

经济学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了解所面临的选择,做出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文中的贝尔教授就面临着决策:是搬家到环境好的地方,使自己的家人健康和满足自己对野生动物的观察研究需要;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忍受污染,但是距离上班的地方近,工资高,距离亲人朋友也更近。

2.   机会成本的考虑:做决策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而这里的成本,包括你为了得到某件东西付出的和放弃的之和。文中贝尔教授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他所做的这个决策的成本就不只是留在这里的花费,还有放弃的更好的自然环境与家人的健康。

3.   理性的考虑边际量: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文中的贝尔教授选择留在原处,我猜测也许是考虑到搬家的成本太高,会失去现在稳定且社会地位高的工作,污染也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留在这里也许可以为自己的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教授选择了留下。

现实例子:
1.我在报志愿时选择了来南方读大学而不是留在了北方,其实和贝尔教授面临的选择有一些相似。当时我面临着去南方读大学还是继续在北方的选择:留在北方,回家近而且方便,车票也便宜,环境习惯不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但是大学四年我的脚步会被限制,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东南沿海了;去到南方,学习生活环境会比较好,可以趁着大学四年长长见识,但离家远,车票贵,需要适应南方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气候。相比较之下,我还是选择了来南方。我认为到南方对我未来发展更加有利。事实上我做的决策,也是根据上面的经济学原理进行的。
2.我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一直通过各种资料去获取关于各个高校的信息,以及高考填报的注意事项。通过比较各个高校的排名,专业排名,师资力量以及基础设施环境等,但还是很难进行选择,比如A学校专业能力较强,但是基础环境设施不太好,城市也没有很大的发展。但B学校专业能力一般,基础设施环境都很不错,地理位置也很有优势,毕业后就业机会也比较多。就我个人而言,我会选择B学校,这就意味着在我看来放弃较强的专业能力比放弃拓宽视野的机会相比较而言要容易一些。总而言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鱼还是选熊掌就看我们如何去决策了。

总结:以上列出的经济学原理让我明白了人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也许做出决策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在大脑里还是有一个迅速的权衡利弊的过程。
20金工2班           班林岩        202101802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1-1-10 12:32:35 | 只看该作者

    情节一:“一个功利主义者会辩解地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的。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在经济活动领域中,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是人的主要的和公认的目的。经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行为的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即R≥C),这是经济人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而采取行为的程度则在于边界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MC),因为这时已经实现了净收益(NR=R-C)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人的行为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司机在拥挤的街道上选择超速,这样一个大胆的行为站在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而言是绝对不可取的,但是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讲,司机认为赶去约会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一方面是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是能够减小约会带来的麻烦,效益相较于超速所付出的成本要低,且被罚款或撞伤人这类事件的发生并不必然,所以司机超速恰恰是对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此外还考虑到一点,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们行为的差异则在于其收益较之成本的差异,此差异来源于各人价值观的不同。
   情节二:“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通常来说,商品的价格都会随价值的增加而提高,价格越贵,质量就越好。人们会认为“昂贵=优质”,所以当人们对兽医的好坏无法进行判断时,他们宁愿付出高昂的费用来获取效用。并且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观念也对消费水平造成了影响,结合金融心理学的知识我了解到这种消费心理被称为挥霍性消费心理,人们选择贵的商品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因为价格高的商品能够从侧面体验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当然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又便宜又耐用的商品。但这些商品绝对不多,要花大量的时间寻找,这就存在着时间成本。
   其实还有很多情节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在消费者偏好不同的前提下使得消费者效用达到最高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品牌数目,商场25%递增促销和荷兰郁金香拍卖的规则程序所涵盖的经济学道理,以及破案时的推导,从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推出了价格的波动区间关系等,总之,在一个侦探小说中能学到这么多知识点,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致命的均衡》一本以“奇案中的经济学”为卖点的侦探小说,但我觉得它引人入胜之处不在其剧情,而在于凸显了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最基本的供给需求均衡,价格决定,到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随着剧情的推进,迷题一个又一个地被解开,各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使得情节更加丰满,可读性很强,也使我感到了经济学巨大的力量。                                                 20金融工程2班 何勇波 20210180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1-1-9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7.29 于 2021-1-9 16:13 编辑

情节:

现在他是哈佛经济系的明星,但讽刺的是,薪水越高,他越是感到无法拨出时间去做其他事。他靠公开演讲、为报章杂志写客座专栏、撰写书籍等赚了大笔金钱。现在打道回府,代表将会损失四个小时的教评会工作时间,而这四个小时必须拿演讲或写书或写专栏的时间来弥补,所以今天晚上中断工作的成本可能是少写一篇新闻杂志专栏,因而减少一笔可观的收入。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这笔可观的收入是丹尼斯·高森来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高收入的人而言,这一类机会成本可能非常高昂。如同斯皮尔曼在课堂上很爱举的一个例子,面对每一小时索取天价谈话费的名律师,你不会在他计费的时间内和他谈天气。同样,同一事务所里的名律师和法务秘书比起来,名律师休假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显然高得多,因此更会减少休假。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经济原理:

机会成本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企业应选择实际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的经营项目,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实例:

①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待在宿舍打游戏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于在宿舍开心地打游戏,打游戏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所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②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

自我感悟:

中国有句古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熊掌的价值更高一些,所以鱼就是熊掌的机会成本。在小说当中,丹尼斯·高森的薪水很高,机会成本也就很高。他可以选择公开演讲、撰写书籍来获得报酬,也可以
选择在教评会工作,或者是为报章杂志写客座专栏。在这些选择当中,他需要作出权衡,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机会。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存在着许多机会成本。在逛超市时,我们需要对商品进行评价和对比,选择质量更好的;在填志愿时,我们需要对比大学还有专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大学和专业。机会成本的选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比较小的机会成本,有时我们只需进行简单的决策。而当机会成本越大,我们则应该仔细权衡。因为机会成本越大,对于我们的影响也越大。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仔细的权衡,选择最好的方案,从而获得最佳的机会成本。

19金工2苏泽睿 学号:19211710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1-1-9 15:14:48 | 只看该作者
情节——选自《致命的均衡》最一章
  戈森收集了这类职员工资的数据,并从中发现如果采购员所在企业是快速发展,并生产流行性和季节性产品的,那么比起那些受过培训和教育的、在更稳定的企业中工作的采购员,他们收入反而更多些。举例来说,一个购买时尚服装的采购员比一个购买机械工具的采购员能获得更高的工资。
这个年轻的经济学家宣称他正在测试的这一理论或是解释是很有价值的。这个理论是有关制止犯罪的。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在那些贿赂较少的市场,采购员的罪行容易被雇主发现。
因此,雇主不必用高工资来确保职员对他们诚实。在戈森的理论中,他认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高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
经济学原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中从价值量来看,这个商品的价值量大于资本家最初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资本的价值,它包含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正因为这个新的商品是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商品,因而形成以商品形成存在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实例:公司以高价收购高质量的方案发展,以谋略更多的利润。若公司贪便宜收购低质量的方案进行发展,未来可能会造成亏本,公司得到剩余价值量减少。
总结:情节中资本家给劳动力更高的工资去防止劳动力做出有损商品质量的行为,从物质形态来看,原来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通过生产过程转化成具有另一种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价值量来看,这个商品的价值量大于资本家最初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资本的价值,它包含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情节中的资本家付出更高的资本去创造更高的剩余价值量。
20金融2班 项田 学号:20210180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21-1-9 11:1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北纬的葡萄糖 于 2021-1-9 11:20 编辑

情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选段:对他而言,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情绪表现,就像选择任何商品一样,通过成本效益的比较来决定。曾经有段时间,他以比较积极的态度面对干扰工作的事务,那时候他可以允许自己分心去做其他事,因为被打断时需要放弃的收入较少;也就是说,必须付出的成本较低。
      现在他是哈佛经济系的明星,但讽刺的是,薪水越高,他越是感到无法拨出时间去做其他事。他靠公开演讲、为报章杂志写客座专栏、撰写书籍等赚了大笔金钱。现在打道回府,代表将会损失四个小时的教评会工作时间,而这四个小时必须拿演讲或写书或写专栏的时间来弥补,所以今天晚上中断工作的成本可能是少写一篇新闻杂志专栏,因而减少一笔可观的收入。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这笔可观的收入是丹尼斯·高森来访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该选段体现了两个经济学原理,成本效益和机会成本。成本效益是指通过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成本效益分析法常用于寻求如何在投资决策上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机会成本指一种选择或决策的代价——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必须放弃的其他最好用途的价值。有些机会成本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有些却无法衡量,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实例一:成本效益—市中心的一家奶茶店今天发来活动消息通知,今天门店下单即可领取免费奶茶一杯(设奶茶15元一杯)。但是我今天课很多,本来不打算去门店买奶茶。于是,我开始了成本效益分析。由于课多我不会选择乘公交,打车去需要12元,去的话来回需要花费24元成本,得到收益为15元,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得出决策:不去领奶茶。
实例二:机会成本—周日下午是我的可控时间,我可以选择静静地看两三个小时书,可以选择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去公园或者哪里随便走走锻炼身体,可以选择约上一两好友喝个咖啡聊个天,也可以选择呆在寝室看一下午的综艺。但这几种行为不能同时发生,我只能选择一个,如果我选择了视频、聊天之类的,意味着我放弃了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而其他几项中,价值也有所不同,散步运动的价值明显最低,因为运动虽有益处,但可以选择早晚等片段时间,没必要花一下午,且一次两次的运动对于身体也无太大帮助。看电影虽然能够放松心情甚至有很深感触,但遇到烂片的机率很高,很有可能看完后觉得浪费了时间。但读书,能够让人沉静下来,其中的道理也会一直启发跟随我们。所以看书益处最大,如果选择其他几项,那么阅读给我带来的帮助,就是我选择其他选项的机会成本。
自我感悟:经济学原理就时刻处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其实也贯彻着成本效益与机会成本分析,在做出一个选择时,必然会有一定的代价产生,这个代价可能是金钱方面的,也有可能是心理、个人发展方面的,只有考虑清楚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以及个人的最大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0金融工程二班 许俊妍 学号:20210180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6-10 19:52 , Processed in 0.349398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