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工商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22-6-6 11:33: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1、选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叙述该情节内容并注明来自于第几章。 正如你已经知道的,我谋杀了丹尼斯·戈森、莫里森·贝尔和福斯特·贝瑞特。即使当我写下这些话时,我似乎还是难以相信这些事情。就好像我是在记录一些别人口述的事情一样。在我认识的所有人里,亨利,你是最可能理解( 虽然肯定不赞同) 我的行为的。我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是个骗子。这胜过了为了防止被人发现而谋杀其他人带来的恐惧。当我决意要保护我自己,我的事业和对我有意义的一切时,我以一种最系统最训练有素的方式开始了谋杀。杀人并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这是丹顿·克莱格留下的信封,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名利,对身边对他构成威胁的人,都下了杀手,当他选择做出这个决定是,他的机会成本将是更残酷的下场。(14章) 2、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3、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比如,一个老板有一堆材料,可以造20辆汽车和200辆自行车,汽车可以获利50万,自行车可以获利40万。 那么老板当然选择造汽车了,但是造了汽车就不能造自行车了,那么机会成本就是自行车的获利,也就是40万。 比如去教室自习还是窝在宿舍打游戏之间选择。那么在教室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打游戏带来的快乐,享受打游戏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教室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v 机会成本在我的理解是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所失去的另一个其他的选择的价值。就比如我在端午假期中我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去兼职,我是赚到我付出劳动的报酬,但是我失去了假期休息的时间,失去完成作业,跟朋友放松,读书的时间,这就是我在出这个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做任何选择都会有得有失,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价值最大化。 ---------21工商管理21210150125  彭艳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2-6-6 11:45: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1工商管理 刘姿含 21210150119  分析内容: 第十三章中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与商店老板西德尼麦迪逊在甲板上的谈话,后者问前者关于库纳德运营一艘轮船的成本。  原文如下: (西德尼麦迪逊说)“但是你是知道的,说到费用,请告诉我——你是一位经济学家——这艘船怎么能够一直开下去。我一上船就在考虑这个问题。我甚至还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忘了告诉你了,我只是在信封的背面计算了一下。但是我觉得我的估算还是挺有道理的。所有的燃料,所有的食物供应,所有的工作人员——姑且不算船的造价——库纳德怎么能维持这样一艘船的运行? ”   “不算上船的造价吗? ”   “对不起,我没听明白。你再说一遍好吗? ”   “不算上船的造价。那就是说,不算上这些固定的开支——比如说,船只的折旧,债权人的利息,库纳德公司员工的工资等等。不管伊丽莎白女王二号这星期去不去英国,这些开支都是必须支付的。只要旅客们去往南安普顿所支付的——他们的船票钱和他们在船上的开销——补偿了这艘船此次横渡的运行费用,库纳德就获利了。”   “怎么会是那样的呢? 他们要付给债权人利息啊? ”   “他们不管怎样都是要付给债权人利息的啊——除非他们赖账。如果这趟横渡的总收益超过燃料费、食物供应费和所有员工工资总和一块钱,那么,库纳德就赚了一块钱,而如果伊丽莎白女王二号没有走这趟航线,他们就赚不了这一块钱。拿你在达拉斯市中心的商店做例子。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关门大吉呢? 如果你还能付得起债主们的利息,你就不会关门。关门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 你还是付不起债主们的利息啊。但是,如果你的营业额还抵不上你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存货的保管费,你就会关门大吉了。因为关门后你就不用支付工资和保管费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管这些费用叫做可变成本的原因。利息是固定成本。因为即使你关门了,它们也不会消失。当然,你是永远不会那样做的。最后,你还是不得不支付所有的费用。但是,从短期考虑,你可以继续开下去。”  该段涉及的经济学原理是:完全竞争性企业短期亏损时的决策。 由于是短期,存在所谓“不变要素”和相应的“不变成本”。如果由于停产而导致不变成本的损失比继续生产的损失还要大,则当然还是应该继续生产。在小说此处,斯皮尔曼提到利润是固定成本,员工的工资和存货的保管费用反而是可变成本。麦迪逊所开的商店所处的环境基本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商品同质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有亏损时就应该考虑的是停产导致的不变成本的损失与比继续生产的损失二者哪个损失更大,此时即使会计收入为亏损,也应直到两者相同时再停止生产。  生活中的例子: 在一些近乎完全竞争市场的领域,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出现亏损时,有些店主会直接关掉铺子而有些不会,这之间的区别就是是否有贷款或者利息等不变成本。若所有要素都是可变的,则直接停产当然就比继续生产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2-6-6 12:58: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这个片段是卡尔文和韦伯在菲琳百货大厦是讨论的节选,在这个片段中出现的经济学原理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实际例子:最近,在各电商平台上都推出了“六一八”满减活动,如满三百减五十,满二百减三十等,假设一条裙子是350块,在活动期间购买就只需要300块就可以买到,350-300=50,这减下来的50就是消费者剩余。 感想:在我看来,消费者剩余其实是商家另一种营销的手段,不论是打折还是满减,便宜的价格实际上还是比成本价高很多的,薄利多销,靠销量来增加获得的总收益。但它会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像平时觉得略贵的物品,当它有满减或打折的活动时,你会有一种感觉,自己仿佛是赚了,毕竟它便宜了好多,从而获得一种快感,不过,你并没有获得实际的额外财富,相反,你还出了一笔费用。所以,消费者剩余是商家在定价、促销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21210150111   21工管   龚婉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2-6-6 13:34: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丹顿·克莱格不耐烦地看了看手表。他觉得该控制一下这个会议了。“还有人想问考斯特教授问题吗? ”他插了一句。   “请再给我一点儿时间,丹顿。我想回应一下维勒莉刚才所说的。”   “亨利,我们很快要见来自生物系的罗斯博士了。我们必须注意把握一下我们的时间。”   “请再宽限我两分钟,丹顿。这很重要。我想回应一下维勒莉刚才所说的。”院长很清楚,当他的朋友执意要教训别人的时候,你是没办法让他改变主意的。克莱格答应了斯皮尔曼,允许他继续说下去。   “维勒莉,我能试着用你手中的软饮料来向你解释你对经济学循环性的错误看法吗? ”   “很高兴能接受你的赐教。”   “关于可乐有两件事情。我敢保证你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太普遍了。但是它们对效用理论有很大的暗示。第一件事情是: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   “这我并不反对。”她说。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换句话说,亨利,”奥利弗·吴回答说,“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就是出售报纸与出售块状糖、香烟的方法不一样。”   “完全正确。”斯皮尔曼回答道。   “你所说的我明白了,”吴教授说,“理论能够预测,正如你先前告诉我们的一样。我肯定我以前没有用那种方法来理解效用理论。”   “当然,你也可以明白这个理论不是循环的。循环理论是不可能进行预测的。   “亨利,”维勒莉·丹泽说,“你把边际效用搞错了,我能说服你吗? 如果我向你展示10份冷冻在我冰箱里的昨天的报纸的话。”斯皮尔曼自己先笑了。房间里笑声一片。   “如果你有冷冻的报纸,我预测你是用每张报纸包裹了一条鱼放在冰箱里。如果不是这样,而你所说的又是真的话,那么,我只好提醒你一下:我们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逻辑的。”   克莱格院长尽力想把会议带回正题。“女士们,先生们,我必须扮演反派角色了。让我们结束这些幽默的玩笑吧。也许你们中的一些人还有进一步的问题要问考斯特教授。”  摘自第九章 讲述了为何可乐与报纸要采用不同的自动售货机来售卖的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   现实生活中,当你运动完时,你觉得十分口渴,忍不住买了一瓶水。刚喝第一瓶觉得不够,喝完第二瓶时还是有点口渴,直到买了第三瓶喝不下了,拿在手里格外碍事,才开始后悔为什么要买第三瓶。   边际效应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要消费商品和服务,是因为从消费中他们的一些需要和爱好能得到满足。例如消费食品能充饥,多穿衣服能御寒,看电影能得到精神享受等等。消费者的满足感在这个原理中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满足感阈值的上涨,同一件事物能带来的满足感逐步下降,这与时间也有着密切关系。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同一件事物时,新鲜感很有可能会极速消失,边际效用递减。当一种商品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冯欣奕  21工商管理  21210150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2-6-6 15:50:3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是《一课经济学》的第三章《战祸之福》。这章主要讲述了:在战争后,遭遇战乱的国家的房屋,工厂等大型必要建筑被大肆破坏,人们对住房及生活用品等的需求激增,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形成了大量的需求堵塞,从而人们开始大量印钞,大把的钞票造成了经济繁荣的错觉,让有些人得出了战争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错误结论。然而结果只是造成单位货币价值的压缩,从而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它的本质是破窗原理的经济理论。破窗理论说的是,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玻璃,这将刺激玻璃的生产。制造玻璃的工人完成订单以后,有了钱,就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多难兴邦,破坏本身就是好的。
   举个例子: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被迫打开国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犯,进行一场又一场改革与革命,在其中最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日本侵华战争后,新中国成立了。相比闭关锁国,我们科技进步思想开放军事能力增强,有人说如果不是战争我们无法进步如此飞速。
  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多难真的能够兴邦吗?如果多难能够兴邦,那些避免了灾难的国家岂不是吃亏了?这种思维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每次社会经历灾难,每当有飓风、地震、海啸时,总有总会有一些经济学者站出来,说灾难虽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他又为下一轮的就业和GDP增长带来了机会。
  实则并不,破旧不一定立新,立新也不一定非要破旧。只有老式落后的产物才需要推倒新建,战争中损失的资源也超过战争后激发出的生产力,造成了无所谓的牺牲。
  并不是说凡是看不见的都比看得见的重要,而是说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也看不见的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2-6-6 18:00: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1工商  张彩莹  21210150141 情节选取自第四章: 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立即意识到情况已经逆转了。她才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呢。“爸爸,为什么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呢? ”   亨利·斯皮尔曼有点畏缩了。他不习惯想出一些好的经济学观点来为自己解释,特别是在自己的家里。他很期待地看着女儿。“经济学? 什么经济学原理使得兽医的行为与人类医生的行为不同呢? ”   “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 ”听完这句,斯皮尔曼装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就像一个人刚听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双关语。布里奇和帕特丽夏都被他的表情逗乐了。斯皮尔曼也不想破坏她们的兴致。   出于这个原因,他没有告诉她们他之所以做出那种夸张的表情是因为女儿犯了一个错误。她把“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他默默想着: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这是严重的过失,但是对于一个兽医这不算什么。 经济学原理: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指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数量。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指有效的需求。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要满足同一种需求可以有多种商品供选择,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会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以代替其他商品,因而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 例子说明: 需求量的变动是说在需求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购买力增强。比如:上个月市场对黑色裤子的需求是100条,这个月却卖出了200条黑色裤子,那么需求量的变化为+100%。而需求的变动涵义不同,它指市场需求方向和目标发生了变化。比如:上个月市场对黑色裤子的需求是100条,但这个月还卖出了100条,或者50条,或0条,但人们更愿意买白色的裤子,结果卖出了500条白色裤子,这就是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动。 认知感想: 在经济学中,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这是绝大多数人所共知的道理,也符合理性人行事的假定。但是,1845年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价格在上升,但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了这种与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就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吉芬之谜”其后已经被经济学家解开,而被看作是需求定理的一种例外。当时马铃薯需求量反常主要是由大灾荒引起的,而不是马铃薯自身价格变化的结果。因为发生了大灾荒,人们预测粮食价格将会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低收人的人群纷纷抢购马铃薯,导致其价格上涨,所以这种需求量的增加应属于需求变动。这种需求量相对于供给量增加,或者供给量相对于需求量减少,引起价格上涨的变动规律称为“供求定理”。走出需求定理的“先人为主”,可用供求定理解开迷底。经济学除了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行为,还可以让我们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做出更正确的决定。学习用经济学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的思考,做出更好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2-6-25 12:38: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1210150129  21工商管理  唐立美 小说情节: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企业应选择实际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的经营项目,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案例分析:投资者王某可以选择股票和储蓄存款两种投资方式。他于1999年9月1日用1万元购进某种股票,经过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资股票的净收益为450元。如果当时他将这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年利率为2.25%,扣除利息税,则有180元的实际利息净收益。 从上例可以看出,这180元就是王某投资股票而放弃储蓄存款的机会成本。若考虑机会成本,王某的实际收益应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到2000年9月1日,王某投资股票获得的净收益为150元,若考虑机会成本,他的实际收益则是亏损30元。         个人体悟: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4-25 13:36 , Processed in 0.27010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