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梦霞 15211110203 15金融1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3:37: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致命的均衡》——价格差异化
在《致命的均衡》封面上写:国外商学院推荐课外阅读教材。其实个人觉得有点言过其实,情节很普通,无非是套用一个侦探类杀人破案的剧情。里面穿插教授们对经济学最基本的几个概念的例证。在图书馆一个小时看完这本书,也就是看其中的这些例证,从最基本供给需求均衡,价格决定,到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所有里面的东西不过是西方经济学微观中最基本的知识。为数不多吸引之处是那个商场25%递增促销和荷兰郁金香拍卖的规则程序所涵盖的经济学道理,以及破案时的推导,从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推出了价格的波动区间关系,虽然看似简单,但一般人还确实不会往这个方向去琢磨。 故事紧紧围绕着被拒聘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斯·戈森的自杀展开,评审委员会里投反对票的两个委员相继被杀,警察在案发现场找到戈森未婚妻的手套…… 其中评定委员经济家亨利·斯皮尔曼意识到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他总感觉有些线索在暗示凶手另有其人。最终他凭借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真正的凶手。而此时,凶手正和他近在咫尺。最后的凶手竟是哈佛大学某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主席丹顿克莱格。在看过程中怀疑很多人,特别是邮票商,我猜斯皮尔曼教授会在邮票商写得那本书中发现线索。在伊丽莎白2号邮轮的图书馆里,我一直期待斯皮尔曼教授尽快拿起那本书,但他却拿起上次没看完的克莱格院长的颠覆之作《美拉尼西亚人的风俗习惯》。原来这本书才是这案件最大的线索。《致命的均衡》里有很多许多有趣的经济学解释行为的例证。自己认真想过有两个。其一是克莱格院长为什么去编造数据,伪造肯定是错误,不理性的行为,何况做为一个大学者呢,怎么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其实这问题和很多人知法犯法一样。克莱格为了获得名利欲望去编造数据,后来为了掩盖自己编造数据丑行,进而多次的谋杀。其实克莱格是理性权衡过的,为获得他很想要的名利,其成本只是编造数据,何况利用他在这领域的威望,其被怀疑的可能性是很少的。正如贪污腐败里,从解放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一直到现在的胡长青、成克杰,他们都因为贪污腐败而送了命。他们都不是傻瓜,他们的行为是依照十分理性的均衡分析做出的。因为贪污腐败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常人无法企及的奢华生活,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所带来的效用满足是巨大的;而成本方面,贪污劣行败露的几率并不高,而且即使被起诉,他们仍然可以设法为自己开脱,减轻罪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7:44 , Processed in 0.16433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