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肉肉 于 2018-1-29 23:02 编辑
在读《致命的均衡》之前,我不曾认为有小说能够将经济原理与故事情节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也不认为经济学的原理原来能够破解一桩大案,甚至是在警察、法庭都已经下了错误定论之后并且时隔近半年仍能将其破解。这本书读起来虽然缺少了一些小说该有的趣味性,但是却将经济原理放入其中,使那些原本可能有些晦涩的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本书从丹尼斯·戈森在房间里的等待,以及针管、被杀害等等关键词开始,其实从一开始并没有很懂这样的开局是什么意思,后来还因为没有很及时的转过弯而认为书的安排出现了差错,比如明明戈森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能出现在那些教授的家里这种问题,后来看了每章节的时间点才知道是有点类似于倒叙的写法。以哈佛大学聘用教授作为关键情节一点一点的展开,从开会商讨聘用谁为教授前各教授的日常生活,到开会商讨聘用谁为教授中间的过程,再到后来出结果后的各种意外状况与结尾的令我有些意外的案情大白,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给人一种置身于事件之中又在事外的感觉。 书中提到了不少的经济原理,以及各种各样的哈佛教授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教授的心理活动想法等等。 接下来谈一谈对于书中经济原理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对破案其关键作用的边际效用理论。虽然在看的时候感觉有些云里雾里的,但是因为这个理论被提到了很多次,正如在之前就提到过并且在结尾讲解如何破案时都提及的购买削皮刀与汽车之间所花费的时间差异的原因,人们因为削皮刀的价格相对较低而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去挑选价格可能会更低廉的削皮刀,而如果是像汽车这种价格相对昂贵的物件,花更多的时间去找到哪怕1%的价格差也是值得的。而这也有点牵扯到了成本理论,毕竟时间也是成本的一部分,在本书的主人公经济学教授亨利·斯皮尔曼的各种计算考量当中都可看出。另一典型便是那地下商场的每周降价的例子,人们会因那些原本价格更高的商品在此地变低,且是每周都降价的吸引下来时刻关注,但同时也承担着喜爱的物件被购买走的风险,这就需要看个人能否实现效用最大化了,以及一些机会成本。 在搜索相关理论过程中看到了一个我觉得很好玩的名词“脾气经济学”,与我们中文里的“和气生财”有些相似,不论自己的心情如何都要对顾客笑脸相对,因为在顾客都习惯了良好的服务的情况下,只有更好的服务才能赢得更多的顾客,若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想也知道不会有人愿意故意找气受。 这是一本我觉得受益颇多的书,可能没有很好的更深入阅读,但只是这初步阅读就使我感悟颇多,并且对经济学也产生了一些兴趣,毕竟拿经济学原理来破案真的让人十分心动啊,此外,如今的社会也使我们对经济学有了更多的需求与学习的欲望。希望自己以后还能阅读更多的相关方面的书吧。 17金融2 王亚柔 17210180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