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21:0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行 于 2018-1-17 12:43 编辑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从关于这个故事的简介,定位于侦探小说,但是书中却是运用了经济学的原理来揭开了谜题,青年教师丹尼斯戈森自杀了,原因竟是因为被拒绝聘任他为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尽管被拒聘对教授来说是一个耻辱,但是以一个经济学教授的身份和头脑都不应该会为此自杀,果然也正是这样,自杀只是一个院长用来迷惑外人以此来实现他权力的私欲罢了。本来教授所获得荣誉也不是他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他的经典的书其中的数据也是自己编造的,毫无根据可言,但是丹顿克莱格凭借这份造假的数据谋取了利益,本来是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但是戈森这个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去发现其中的错误之处,他们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一方要求可以让自己继续留下担任教授,另一方也在想自己会因此被一直控制,交易在进行,一个谋杀的计划也在逐步形成,最终,戈森死了,另外两个无辜的人仅因为有可能会知道这个院长制造出来的骗局,被院长残忍的杀害。本来应该是天衣无缝的,替罪羊也找到了,当事人也都被除掉了,但是就像戈森发现了数据的虚假一样一定会有另一个经济学家和戈森一样最终会发现这个秘密,也正是如此,亨利斯皮尔曼最终也是发现了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从而揭开了院长才是真正的凶手。一个经济学家依靠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解决了一个法院判定有误的案件,仅是以山药和独木舟的价格以及顾客怎样权衡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斯皮尔曼也是通过他自己的一个经过的事实来说明,应该说大多数人应该都是这样的,如果自己心仪一件昂贵的东西,自己可能会因为折扣去穿过大街小巷去购买那件低折扣价格低的,但是如果自己需要的是一个价格并不高打过折扣虽然价格有变低但是却抵不上自己为此去付出的更多的精力,因此在这时人们并不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购买有折扣的那一件。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和丹顿的数据有冲突,而首先发现的戈森正因此葬送了年轻的生命,当丹顿发现斯皮尔曼也发现了这个事实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杀害他也正是因为杀掉了一个戈森、一个斯皮尔曼是简单,但是最终却还是会有其他的懂经济的人发现其中这个纰漏,因次,丹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且在丹顿留下的信中依然提到自己是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发现他伪造数据,也许这就是经济学家独有的头脑或者说是敏感。这本书以一个故事的方式展开,从一方面来说是有利于初读者会接受,另一方面这样会比较循序渐进容易让人理解。总的来说,是一本不错的经济学作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12:54 , Processed in 0.17136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