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清经济学生活下的平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2:5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晓倩 于 2018-1-2 12:56 编辑

                                                          看清经济学生活下的平衡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
      在经济学老师的推荐下,我花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致命的均衡》这本经济学小说。虽然小说中一些奇怪且新奇的外国思维方式让我有些费解,但其中一些启发也的的确确引发了我对经济学的思考。正如贯穿小说的主旨所说:经济学无时无刻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想。
      小说以一名年轻的经济学者的死亡开篇,讲述了一场利益与成本,情感与现实等交织的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在这个评定过程中,我们在主人公亨利*斯皮尔曼这位经济学家的带领下,深刻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体现,以及它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小说中作为经济学家的亨利,由于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受到了很多的尊敬,当然也包括年轻的经济学者,也就是开篇的死者——戈森。而在职称与终身制评定的当口,亨利用经济学家的思维在权衡了成本与效益后,做出了是否与戈森交谈的决定。的确,生活中,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在这些选择中,为了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定,正如经济学第一大原理所说,我们不得不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取舍。
      小说中,主人公亨利也回忆起促使自己学习经济学的原因。他说:“经济学吸引他的正是经济学家对个人日常经济生活的理解。”可见,经济学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他以自己的父亲为例子,通过比较父亲在对顾客与家人的态度反差,从而揭示出了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平衡对人们生活和情绪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市场供求平衡的宏观价格,它不会决定资源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配。
      而社会学家奥利弗*吴对戈森提出的理论的嗤之以鼻也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学者通常的弊病——太过功利。他们认为人类总是处于一个不断判断和评估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戈森名为《工资差别制与犯罪》的文章,这篇文章用采购员的例子证明了戈森的观点:工资的差别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效应,而不是更好的效应导致了工资的上涨。这与身为社会学家的奥利弗*吴的观点形成了矛盾。而在吴教授做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我看到了经济学理性思维与社会学感性思维的碰撞,我们不可否认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观点,也不可盲目赞同他们的观点。平衡经济学中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或许能让我们对此类事情看得更加明白。
      小说中还提到了亨利与女儿去商场的事情。亨利用他经济学者独到的眼光看商场中进行的种种交易,用经济学中的各种专业术语向女儿以及自己解释了种种市场行为。如地下商场的交易中存在消费者实际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等经济学内容。为心爱的妻子购买削皮刀,以及为院长购买礼物,向我们传达出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商品的价格取决于消费者的满意度。小说中站在经济学者角度向我们表达的想法,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是在外界的干扰下,左右自己的想法。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正如小说中在地下商场购买商品一般,我们要抓住合适的时机,才能以心仪的价格买到想要的产品,否则容易错过。我们平衡内心对商品的渴望以及对其价格的期许,从而达到经济学中所说的利益最大化。
      小说中当然不止这些经济学知识,因为经济学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只要稍稍用心就能发现。而小说中悲剧的酿成虽然不能归咎于经济学者的认识,但其中的经济学因素是必然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并看清它与生活的平衡,不要让它成为真正的“致命的均衡”。
                                                                                                         17市销  周晓倩  1721014014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6:54 , Processed in 0.16695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