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78|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市销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4:3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业直接在此贴回贴提交。每人占一楼,不要重复发贴和回复。
个人作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选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叙述该情节内容并注明来自于第几章。
2、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3、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
5、注明个人班级学号姓名。
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这四个方面,但应该尽量从这四个方面来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9-12-16 12:5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HyT9Phfu 于 2019-12-16 13:19 编辑

1,戈森收集了这类职员工资的数据,并从中发现如果采购员所在企业是快速发展,并生产流行性和季节性产品的,那么比起那些受过培训和教育的、在更稳定的企业中工作的采购员,他们收入反而更多些。(第四章)2,该段内容体现了成本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放弃的东西,受教育与培训是需要企业为员工付出一定经济成本的,所以企业能给予员工的薪水会减少。
3,现实中很多企业会会给予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一些毕业生工资之外的补助金可能是几百元或一两千元不等,这其实就是在补偿这些应聘者因深造而浪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一个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选择深造,如果选择深造就失去了就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时间,这既是成本,但企业需要更高学历的人才,所以他们常常会选择通过补偿应聘者的成本来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4,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到一样东西必然要以失去一样东西为代价,失去的往往是时间。所以当作出选择时一定要计算因此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否值得,当面临多重选择时,要使时间成本所换来的各项收益最大化。但有时机会成本设计的东西太多,逐项计算不合实际,在评估中更应该注重那些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就像企业做的那样--给予应聘者更高的经济需求,这往往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一种报酬。每个个人每一天都在做时间与别的成本之间的计算,运营时间成本十分重要。
5,19市场营销 王家浩 19210140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12-16 12:55:26 | 只看该作者
选取情节:多年来管理这个百货大厦的林肯·菲琳是个管理天才。他在很久以前就为他的这个坐落于波士顿市区的商厦里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完全不同。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
  这时候,如果还有商品没有售出的话,根据菲琳百货大厦的政策,它们将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来自于《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这个情节中的折扣是一个关键词,我们暂且忽略它因系统化,可以预测而拥有的浮动性,可以得到一个关键信息,即此百货大厦因为给顾客的折扣而拥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简单来说,这就是经济学原理中的: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现在来看一看它的绝妙之处。折扣在变化,连续三周降低0.25的售价,实质上,它给予顾客的是三种不同的折扣激励,且幅度在加深。每件商品只在商场停留四周,如果还是滞仓,那么它们就会被捐至慈善机构,这也可以证明商场并没有损失,甚至通过另一种方法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原理中,激励带来的收益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刚才的情节中,我们不妨把直接收益看作折扣不分幅度而带来的初次利润,这就好比是Crown逛商场过程中看到了第一周打折的物品,因为降价而买了本来没有明确购买打算的商品。那么,间接受益就是随着折扣幅度的加深,在未来三周卖出的物品收入以及在不亏本情况下捐至慈善机构商品而得到的良好口碑。就像是Francis经过计算,将商品价格和自己的需求力度进行权衡后,选择在第三周购买了商品,或者说是他在付出了等待两周时间的机会成本后,在第三周买了商品,带来的收入。商场的管理者考虑到了Crown和Francis两位理性人可能会对折扣激励作出的反应而设置折扣,最终达到了增加收入的目的,可以说,他们两的反应至关重要。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德克士,肯德基等快餐店免费发放的优惠券,这其中也富含了我于上文所提到的这一原理。想想看现在有这一激励选择,只要你在花费10元原价的情况下购买了一个汉堡(这是你本来就会有的一个普遍打算,只局限于是否遵循这一选择),店员会送给你一个可以当场使用的优惠券,使你在增加5元的基础上购买一个小汉堡,而其中的制作成本是4元,原价6元。毫无疑问,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接受这一福利,它让你有了原本没有的购物需求,而快餐店在盈利的情况下多卖出了一个小汉堡,这样,即使在售卖单个物品盈利程度不及原价的情况下,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也会使总收入增高,况且就算以5元的价格卖出,也并不亏本。直接收益就是某人因为需要两个汉堡而去购买,这一激励提高的购买欲望,以10元原价购买得到的利润。间接收入就是售卖小汉堡得到的收入。
      所以,我认为,适当的时候,一定幅度的激励或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巧妙作用,激励带给人们的远不止价格变化,更是心中满足感下聚集的幸福感,这很重要。利用好激励,关键在于对人们会做出的潜在反应的预判,盲目的激励可能会导致经济受损或者市场崩溃的窘境,要避免消费者因为信息不灵而一哄而上的举动,更要权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杜绝以金钱为主的不良行为,要合理利用激励,方能起到最大效果。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19 庞霄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12-17 15:1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jU75SoGi 于 2020-1-1 18:57 编辑

     小说情节:帕特丽夏·斯皮尔在前一天夜里到了家,兽医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她好不容易才有了几天休息的时间。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在一起享受早餐。亨利·斯皮尔曼问到“兽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吗?”而女儿说她不知道需求是否增加,但她的确很忙。而作为经济学家的亨利·斯皮尔曼提出让她提高消费就能解决问题的建议。可帕特丽夏·斯皮尔却说她提高消费会有更多人来光顾的,因为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他们更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经济学侦探小说《致命的均衡》(三)第5章
      在这一情节中,毫无疑问,帕特丽夏·斯皮尔的一番话显示出了她对于需求和需求量的错误理解。需求是指有意愿并有能力消费某种商品的欲望,是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集合。而需求量则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这时,我们还要引入经济学的又一定理——需求定理。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而在这个情节中帕特丽夏·斯皮尔面对利·斯皮尔曼提出让她提高消费就能解决问题的建议,她却说会增加顾客。这显然与我们的需求定理不符,价格上升,物品的需求量应该是下降的,人们不会因为一件更贵的东西而增加对它的购买。帕特丽夏·斯皮尔所说的应该是人们对于她提高价格后的兽医服务的需求增加,需求量事实上是减少的,所以说她将需求与需求量这两个概念搞错了。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现象叫虚荣效应,是指购买商品的时候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的现象。比如说一些高档奢侈品,比如香奈儿新出了一款限量款包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包包的价格被越炒越高,价格上涨,可有些人却越想买它,这就是导致了一个需求的上升。但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这款包包的价钱上涨,他们越来越难以负担起这款包包,需求量就会疯狂下降。这一情况与故事中所展现的情节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需求上涨指的就是那些想要购买这款包包的欲望上涨,需求量下降则是指想要购买包包的人数下降。从这一个例子中,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者不一定是同方向变化的,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要做出特殊的分析。
      在生活中,一些奢侈品销售商抓住的就是这一虚荣效应。就算奢侈品再贵,都有一大堆人趋之若鹜。而且他们还很会饥饿营销,动不动搞几个全世界限量款,以此来吸引大量的奢侈品狂热者的疯狂购买行为。所以他们营销的是需求而不是需求量。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购买奢侈品的人数占的还是少数,,商品的变化情况还是遵循需求定理的。定理之所以成为定理必定是通过了许多次的实验研究所得出来的结论。需求量、需求、需求定理这三个概念我们要高清它的内部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们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来。商品的销售者也应理性正确分析价格变动对需求需求量的影响,从而做出最终的决策。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32  许梦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12-17 17:11:11 | 只看该作者
选取片段:《致命的均衡》第三章。老斯皮尔曼是个裁缝,面对每一位顾客时都彬彬有礼,温顺谦和,却在面对家人时,脾气变得暴躁而粗鲁。当法律的规定使租金达不到和市场供求关系相应的水平时,出租房子的人态度就会很粗鲁、很无理;二战期间的屠夫对待顾客会很粗暴无礼,因为那时候牛肉的价格受到了人为控制;那个时期,对销售同类商品的其他商人关注很少,这使得顾客大清早就排队等候在这些商店外,只有那些足够幸运的人才能买到尼龙针织品。在剑桥城的这些年里,斯皮尔曼经常光顾百老汇的一家加油站。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对他很客气,除了那段时间——那时,石油供应量在下降,而政府对油价的控制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这似乎也改变了加油站职员的脾气。很多顾客排着长队,尽管油价很高,他们却争着要掏钱加油。但是加油站职员的服务态度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当政府取消控制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去加油时,人们又可以看见彬彬有礼的职员了。
       对于这一段,其实书中已经给了解释,老斯皮尔曼在面对顾客时,付出的每一份耐心,都是有回报的。换言之,便是他的每一份粗鲁与不耐心,随之而来的将会是顾客的恶感,经济利润的减少。而在家里,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老斯皮尔曼在家时的态度粗鲁,对他的利益影响微乎其微,导致他不必再像个演员一般去保持好脾气。
       这展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老斯皮尔曼就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表现出了及其和善的一面,这便是激励的功效。以及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老斯皮尔曼也正是这么做着。
       同样,当价格受到控制时的出租房子的人,屠夫,以及商店外大排长龙的人们,都是受到了价格激励的影响。加油站的服务员态度,也是同理可得。
       市场价格有如无形之手,在调控着每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这就是激励。市场就是在不断的激励下运转的。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在球鞋市场上窥探一二。
       目前可以说是球鞋市场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期,可以说,已经是一个人人炒鞋,人人贩鞋的时代了。一双成本不过60人民币左右的AJ1,在市场上能被炒作早四五千元,甚至上万元。不得不说,这是有些病态的,但其根源是什么呢?就是市场价格对人们虚荣心的刺激,这种激励效果形成一种正反馈,使球鞋价格一路飙升。首先,是球鞋商家的特意限量,不愿放大货,再而对鞋贩子刻意的纵容,比如某大钩子品牌,特意让二级市场炒去,这种激励手段使球鞋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给消费者心里注入一种优越的品牌形象。再者很多人就想借着球鞋这个涨势想发一笔,纷纷带着资金就进入球鞋市场了,开始囤货,压货,造成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以使价格飙升。这便是激励作用。
       但是,球鞋毕竟只是个工业制品,它不同于名人画作,古董,金银珠宝,它是一种可以在生产流水线上无限生产的产品,这种现象只是一时的,就好比曾经的郁金香泡沫,商家想盈利,最终还是要放大货,最后惨的还是最后接盘的那群人,鞋市崩了,那些大集团没什么伤害,韭菜全被割了。
       作为像我这样的一名消费者,就是要理性地面对市场,不要盲目的随大流,很多时候还是要着眼于自己需要什么。无数的企业虎视眈眈,都在运用的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通过激励来又引诱你购买他们的产品,消费者不能无限制的脑热,要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7    王哲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12-18 20:03: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x_RTiDW22q 于 2019-12-18 20:08 编辑

       小说情节: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在这一情节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原理,以及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这段情节中,斯皮尔曼对于是否去见丹尼斯·戈森,是否愿意在戈森身上花费时间的考虑和分析非常典型的表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当斯皮尔曼还未成名时,有一段时间他很乐意被打扰,因为那时候他被打扰付出的代价很小,总体来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而当他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时,随着社会地位以及收入的增加,他被打扰付出的代价变大了很多,把时间花费在一个低级别的教员身上,这时候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去见戈森的机会成本使斯皮尔曼不得不好好考虑。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比如说,今晚你妈妈叫你去外婆家,说外婆要送你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说奶奶给你买了一辆自行车,姐姐叫你吃肯德基去; 总共有3种可能 ,如果你选择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弃笔记本电脑和肯德基还有自行车;你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放弃自行车和肯德基,比较后两者,取价值大的自行车,所以你去外婆家获得笔记本电脑的机会成本就是一辆自行车。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会有不同的机会成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做同样的事也会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我们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带认识到这样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学会权衡取舍和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做一个理性的人。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5 王明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9-12-20 14:41:04 | 只看该作者
小说情节:(一)这个年轻的经济学家宣称他正在测试的这一理论或是解释是很有价值的。这个理论是有关制止犯罪的。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在那些贿赂较少的市场,采购员的罪行容易被雇主发现。因此,雇主不必用高工资来确保职员对他们的诚实。在戈森的理论中,他认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高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
(二)他快走近图书馆前门了。他应该偷本书走吗?其实下意识里,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偷书会付出什么代价呢?门口的管理员可能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这会很尴尬的。但是也不用考虑那么多。他如果跟管理员解释说他不是有意的,管理员会乐意接受的。毕竟吴教授从图书馆进进出出已经无数次了,被检查的几率不会超过50%。但是随后,他又担心自己会由于不良行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在他的成长的家庭里,偷窃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他的价值观还是旧世界的。如果违反了如此严重的禁忌,他会很自责,很懊恼的。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啊。然后,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他有些迷惑了。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继而,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当然,书中的知识是一大收获,可能还有阅读中的乐趣。------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在第三章的这两个小情节中,体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戈森的理论中,采购员在雇主提供的高工资和卖方提供的贿赂中进行选择,如果他选择了贿赂,他只会得到一时的利益,而如果他选择了雇主提供的高工资而放弃了卖方的贿赂,那么他便能保住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以及在雇主心里保住一个诚信的形象,因此戈森也认为是雇主提供的高工资让采购员变得忠诚诚信。那么在吴教授考不考虑偷书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具有风险的选择,他需要选择是否要去进行偷书,如果他偷了书,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被抓到并承受被抓到的尴尬,并且书还要被截回去,但是如果没有被抓到,那么他就可以享受书籍给他带来的乐趣,如果他不偷,什么事都没有,他也得不到从书中带来的乐趣,得到知识的成本就是承担被抓的风险,他需要考虑这个成本是否值得他去做这个行为。这两个案例都是”人面临权衡取舍"的一个体现。
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体现。比如说,一个独居的人他现在要去吃饭了,那么他就要选择他如何吃饭。他是要自己买菜自己洗菜,吃完之后自己洗碗呢,还是选择直接点外卖。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一个权衡取舍,他要分析这两者带来的利弊,谁的利大,谁的弊大。如果他自己下厨,那么他就要花时间去挑选新鲜的食材,回家之后便要洗菜以及如何做菜,吃完饭之后他还要自己洗碗,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但是自己下厨也能带来许多的益处,比方说健康,还有就是有些人可能喜欢自己下厨所带来的一个乐趣。而点外卖的话,他就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轻轻的点击几下便可享受的可口的美食,在食材送达之前,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去做工作或者玩会儿游戏,但他舍弃的就是无法在食物表面体现的不卫生。这就需要一个人做出决定,如果在他比较急迫的时候,或者说他现在正忙于别的事情的时候,那么点外卖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果他现在无所事事,有着大把时间,他便可以从自己下厨中得到健康和做饭做菜的乐趣。我们需要立足与我们自己的现实情况来做出一个对我们最有利的决定。那么其实在这几项事件中除了体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原理之外,还体现了”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这一原理,吴教授为了得到书中的乐趣和知识而放弃了自己有可能丢失的颜面,要点外卖的人,为了节省时间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放弃了自己下厨所带的卫生健康以及乐趣。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原理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当我们在面临权衡取舍时,我们就是在考虑是否要放弃为了得到这样东西的另一样的事物。
所以我从致命的均衡第三章这两个小情节所得到的体会和启示就是,我们在进行权衡取舍时,首先就是要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我们面对的事物的利弊情况与我们现在所处境地之间的关系,从而能让我们在这一事件或者事物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会让我们处于一个理性而非感性的状态去做出一个决定!
                                                                                          19市场营销19210140102蔡瀚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9-12-20 21:56:31 | 只看该作者
1.情节:第7章----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在百货商场为妻子买削皮刀,在女儿的带领下他快速找到了要找的物品,并认为新的削皮刀可以节省妻子的时间成本,他知道这个削皮刀是含税的,并且价格偏高,但是他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成本获得更低的消费者剩余
2.经济学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3.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有两百个座位的飞机横跨美国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十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五百美元。人们很容易就此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五百美元。而事实上,一个理性的航空公司往往会通过考虑边际量而设法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把票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每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4.总结: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经济学家一般都是经济上的理性人。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理性决策的能力。
5.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9     吴秀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9-12-20 22:06:41 | 只看该作者
情节:帕特丽夏拉着她爸爸,很熟练地穿过了拥挤的人群。她知道家用器皿摆在哪儿,因此她比那些不清楚的人的速度快多了。当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走的时候,他思索着:其实,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些。这又一次证明了信息的价值啊。斯皮尔曼意识到:帕特丽夏知道这个别人不容易找到的商品在哪儿,这就降低了他的搜寻成本。                                  ——《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理解:在这一段中斯皮尔曼购买家用器皿花费的成本,不仅有购买家用器皿所花费的价格同时也有找到家用器皿所花费的时间与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而斯皮尔曼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女儿由于有了更多信息,而花费了比别人更少的机会成本,很明显这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成本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提供方案的成本与收益。现实中人们就面临着很多经济成本的决策,农民选择种植蔬菜,便放弃了种植水果的收益,同时在他种菜时花费的还有劳动中的时间;我们在大学毕业后同样要在就业与考研中进行选择,考研便放弃了就业几年的工资与经验,而就业意味着自己放弃了自己获得更高竞争力与待遇的机会。
感想:所以说在我们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该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机会成本最低的一项。作为选择的代价,任何决定都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存在即是合理,事实上从很多事物的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通过对机会成本的比较,能让我们在选择中做出更优的决定。机会成本无处不在,不仅表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小事上,而且表现在经济的宏观与微观、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上。而我们需要加深拓宽对这一认知的理解与运用,在生活中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6 王艺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9-12-21 19:41:44 | 只看该作者
情节: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经济学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即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该情节中,主人公丹戈森回家这一行为使他损失了四小时的工作时间。而在这期间,他可以写成新闻杂志的一篇专栏并从中获得可观收入,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戈森的机会成本。
例子:假设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卖出去可以赚五万,你也可以把它租给别人建停车场,每月收取租金
。你把它租出去的话,在租用期就不能再卖了,那卖地的五万就是你租地的机会成本。你把它卖掉的话,所有权不属于你了,就不能再租给别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卖地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有两件事可以选择,这两件事都可以给你带来效用。你选择了其中一件事,那么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感想: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在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势必要承受失去另一样东西的机会成本。这时候需要我们对机会成本进行比较,选择对自己损害较小的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机会成本的好处在于它的残缺,“水盈则溢月满亏,木秀林表风自摧。 盛名之下虚若谷,激流勇退载誉归”。正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才使得我们不断的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最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机会成本。总有一天,即使我们放弃了很多的东西但终会得到属于我们内心的那部分最大价值。
19市场营销金欣怡 19210140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1:54 , Processed in 0.17470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