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致命的均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15金融工程1班 胡鑫磊 1521116024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11: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看完了由老师推荐的以经济学原理破案的侦探小说《致命的均衡》。感觉还真的不错。一直找不到学经济学的感觉(虽然学的准确说来是金融,但金融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已)。看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那么会儿觉得经济学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这使得日常琐事变得不再乏味,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思考,可以计算。一切都充满了逻辑思考。下面我写几点印象最深的片段加以经济学知识分析:
第一,加深了我对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解。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利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侦破了案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意味着贵重物品的价格差异应该比廉价物品的价格差异小,因为在选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贵重物品可以为消费者节省更多的钱。戈森和斯皮尔曼教授都发现了这一点,而凶手却没有认识到。只不过,当戈森发现的时候,凶手谋杀了戈森;而当斯皮尔曼教授发现时,凶手选择了自杀。在作者看来,杀人与自杀也算是一种均衡吧,所以《致命的均衡》由此得名。
第二,加深了我对经济人假设的理解。经济学家通过假设构建理论,再通过检验来发展理论,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实用性。“‘实用性’,当然是指这些理论能够很好地预测结果,或者是对实践有一定的暗示作用。”经济人无疑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在经济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单纯的计算者,他们时刻计算着成本与收益,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在经济人假设之上,庞大的经济学理论被构建起来,当然这些理论需要经过检验。根据理论的实用性标准,检验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如果结论与现实相符,那么我们就应该接受这一理论及其假设。然而接受经济人假设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就是经济人,记得之前老师上课时还特别说过:“经济学把人假设为经济人,但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做经济人。”
第三,消费者剩余的观点。例如菲尔大厦地下商场竭力索取消费者剩余的方法,令人叫绝。在菲尔大厦的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大小可以预测到。商品的价格每周下降25%,四周后没有卖出的商品就捐助给慈善机构。通过这种与众不同的价格体系,菲林大厦的管理者完全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我怎么从没发现过身边有这么一家商店?如果有,我也同样会向这样一家商店投降的。还有,为什么小小的邮票价格会那么高?因为限量的邮票价值取决于收藏者的主观判断,跟成本无关。此外,斯皮尔曼教授还告诉我们,广告不会提高产品价格,相反会降低价格,因为广告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性。书中提到的生活经济学例子还有很多,特别是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饮料自动售货机与报纸自动售货机的区别,尤为引人入胜。
不过,阅读完以后我觉得最大收获在于本书的生活理念。斯皮尔曼教授宁愿买一把削皮刀给妻子而不是一对手镯,因为亚当·斯密给经济学家制定了浪漫的标准,他说:“我只爱我的书本。”锋利的削皮刀可以省下许多时间,这些时间可以做更多浪漫的事情,不过我猜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浪漫了。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四个同事的离去,斯皮尔曼教授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边际效用正快速地增加。因此他放下手头的工作,选择回家和家人团圆。我想这也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主旨之一:珍惜亲友,热爱生活

                                                            胡鑫磊 15金融工程1  1521116024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9:50 , Processed in 0.16217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