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科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行为经济学大佬、曾经的“学术叛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2:01: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塞勒曾客串出演获得2016年奥斯卡奖的《大空头》。在电影中,他和赛琳娜·戈麦斯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曾入选具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先导意义的“引文桂冠经济学奖”的塞勒终于荣膺诺贝尔奖。可是,他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一路走来有不少质疑和批评,但却最终凭借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摘得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


塞勒还曾客串出演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 他和赛琳娜·戈麦斯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在学术生涯中,塞勒常年被视作学术叛徒,他的研究常年得不到学术同侪的认可,甚至往往得到的是知名期刊的否定。


但回顾他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塞勒一面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一面以乐观态度示人,不啻为一个“老顽童”。


“离经叛道”的诺奖得主


塞勒希望能探索人类不合乎经济理性假定的各种行为,他提出的行为经济学也改变了社会科学。在塞勒的学术生涯中,他长年被视为学术叛徒──而且情况颇为严重,有些影响深远的论文当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曾有学者指出,塞勒在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论文提出不少想法与作法,如今广获英美政府(与全球各国)采用,但是当时他的指导教授罗森倒不太看好他:“我们先前对他没多少期待。”


当塞勒取得声誉卓著的芝加哥大学教职时,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也是芝大经济学教授莫顿•米勒(Merton Howard Miller)相当不满,他被问到为何没挡下人事任命案时说:“每代人都会犯下自己的过错。”法律经济学的奠基者暨联邦法官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某次旁听塞勒的演讲,最后却大吼:“你们根本完全违反科学!”场面一度相当难堪。


经过了30多年,行为经济学已经从当初一小撮人所热衷的“歪门邪道”(这是塞勒自己的说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典范,有许多学者前仆后继为这个学门建立起更扎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塞勒亦在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在过去,包括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经济学大师都坐过这个位子,他曾多次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人选。


塞勒非常顽皮,并且清楚洞悉人性的弱点,他认为“当传统智慧犯错,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睁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如今我们从结果来看,虽属不当行为,却也无比理性。


塞勒博士的造反有理,虽然他自己承认懒惰且不擅数学,对哲学议题不太有耐性,但是他观察力相当敏锐,可以凭实际观察获得可贵洞见。


研究“常人干的蠢事”,论文被引用达年度之冠


塞勒把调查结果给指导教授罗森看,罗森叫他别再浪费时间,但是他仍沉迷于这个议题。根据塞勒最后提出的论证,人们对这两题的不同答案反映出“禀赋效应”,此为当今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同一样东西,自己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高,别人才有时会觉得价值较低。如果要你放弃一项权利(例如免于冒生命危险的权利),你要求的报酬会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钱购买这项权利,你肯花的金额则少得多。禀赋效应随处可见,包括马克杯、糖果、彩票、舒适环境(例如干净的空气),还有各式各样的法律保障。


塞勒开始搜集反常现象,最后列出他所谓的“清单”。这份清单反映理性经济人(经济学家常讨论的一个虚构物种)与真实人类(我们这个物种)之间的差异。


举例来说,丈夫在圣诞节收到了太太送的克什米尔昂贵羊毛衫。他当时曾经在店里看过,但是狠不下心购买。不过既然是礼物,他就很高兴地收下了。然而,这对夫妻的所有财产都是共有的,两人都没有可以自行支配的金钱来源!


你付了1000美元的室内网球场会员费,两个月后却罹患了网球肘,一打球便疼痛不已,不过你还是忍着痛继续打,因为不想浪费已缴的会员费。但是当朋友邀请你到另一个球场免费打球,你会因为手肘疼痛而婉拒。


然而,塞勒不知道这份清单有何用处,毕竟“常人干的蠢事”不是上得了台面的学术论文标题。


1976年,塞勒与指导教授一起去加州参加研讨会,遇到一位名叫费施霍夫的年轻心理学家,对方跟他提起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这两位在经济学界罕有人知的心理学家。塞勒拜读了他们的论文,里头详细整理出不符传统经济理论预测的各种现象,他读到了之后“心跳开始加快,彷佛正经历一场拉锯赛的最后几分钟。我只花了30分钟就从头到尾读完这篇论文,但我的生命自此彻底改变。”


重点是,康纳曼和特维斯基并未宣称人类是“不理性的”。恰好相反,他们极力主张我们的经验法则通常运作良好,经验法则只是偶尔失灵,结果导致系统性误差。


塞勒与持怀疑态度的经济学家争论这套见解,一而再遇到对方提出他口中的“看不见的手”。


基本上,传统经济学家的论点认为,即使个人会犯错,竞争市场与看不见的手仍会解决问题,最终修正错误。但是塞勒说,这些经济学家即使用上双手,依然无法让这个理论变得完备。“看不见的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否则他们没有其他合理方式能做出市场将人类转化为理性主体的结论。”他确实知道以复杂的经济理论来看,由于市场压力之故,即使个人不理性,价钱可能终将全然符合理性,但他认为“这套说法确实听似合理,甚至还挺有说服力。但它恰巧是错的。”


1980年,塞勒发表第一篇行为经济学的论文,标题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大幅采用康纳曼和特维斯基的论点,强调禀赋效应,却屡遭大型期刊退稿,后来才获一份名为《经济行为暨组织期刊》的新刊物采用。如今,这篇论文是他极常获引用的论文,目前引用次数高达4096次,在2014年居于首位。塞勒从此开始往前飞奔,写下一系列论文,根据列表阐述真实人类与理性经济人的差异,其中许多篇跻身经典,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2:02:13 | 只看该作者
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建树


塞勒针对经济学现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缺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贡献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


1.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概念由塞勒(R.Thaler,1980a)首先提出,但其理论基础源于特沃斯基和内曼的前景理论。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这充分体现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会假设决策制订者把损失的费用等同于机会成本,但相对于机会成本来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损失。举例来说,工资按工作时间给付,若你在每周工作50小时的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休息?若你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工作?当视工资的减少为损失的费用、额外收入为机会成本时,答案是否定的。禀赋效应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因为它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消费者选择的分析基础,即效用决定于客观资产价值,而且它的提出冲击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即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分配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最终状态与产权配置的初始状态无关。按照科斯定理,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产权明晰,市场效率趋于最优。然而,当考虑到禀赋效应以后,政府仅仅做出这样的努力或许还不够,初始的产权配置对最终资源分配有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应该考虑到市场效率的低下,在分配产权开始阶段就必须更注重效率,而不能指望过分依赖市场调节。


2.跨期选择。塞勒及其合作者(Loewen stein & Thaler,1989)指出跨期选择是对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决策。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冲动性时,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未来的行为,但在很多涉及跨期选择的情形下,学界对个体做出长期理性选择的能力存在质疑。例如,当消费者面临选择一台比同型号少花60元却每年多花60元电费的空调时,如何选择才更理性;10年后拯救10条性命和今年拯救10条性命是否无差异;这些问题均没有固定的答案,均会因人而异。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对于决策制定而言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塞勒在学术研究时经常提供一些个人违反理性选择假说的证据,但是又提不出一套能很容易地和经济学模型相结合的替代性假说。塞勒认为心理学对决策制定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而他所坚持的研究方法就是强调理论和经验性研究的紧密结合。


3.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塞勒对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的研究有突出的贡献。人们如何评价不同经济交易下的公平?人们何时会把两件事情的效用合并起来看?什么时候又会把两件事情分开来计算?在公平问题上,塞勒(R.Thaler,1990a)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经常会从价格比较中提取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交易效用,并与自己的消费偏好相结合从而得到相应的公平标准。事实上,相对于吃亏本身来说,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这种“伤害”是否会加强另一方的有利地位。在合并或分解两个事件效用方面,人们更倾向于把小的损失和大的收获合并起来对待。心理账户概念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它假定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也会在心里记账。消费者在不同来源收入下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不同,即一个拥有20万元股票投资组合的人不太可能会因为这个投资组合增值2万元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但如果这两万元收入来自于赌博、奖金或者税收折扣,那他很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自己的消费。


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标准模型源于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但塞勒等(Thaler & Shefrin,1988)发现消费经验证据与理论模型有两点不一致。其一,消费似乎对于收入过于敏感,而且各种形式的财富似乎不像生命周期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塞勒通过经验和实验数据完善了生命周期理论,即首先修正了可替代性假设。其二,人们均缺乏耐心,特别是短期内的个体行为显示,他们的贴现率似乎超过了利率,当然短期内过高的贴现率又会导致新的问题——自我控制。对此,塞勒提出采取一些无法反悔的措施和内部强制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4.行为金融理论。塞勒在行为金融研究学的研究方面贡献颇丰。在股票溢价之谜这个问题上,塞勒等(Shlomo & Thaler,1995)给出解释,当投资者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时,短视的厌恶损失就会令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资的长期高回报率,而投资于具有稳定回报率的债券,因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根据弱势有效市场假说,一个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纯粹服从随机游走,但塞勒等(De Bondt & Thaler,1985)曾发现了“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对过去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待一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将赢得正的超额收益,前期赢者的超额收益则为负。据此,他们提出了预测股票收益的新方法:采用反转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买进过去3至5年内输者组合,卖出赢者组合,这一策略可以使投资者在未来3至5年内获得超额收益。塞勒等(De Bondt & Thaler,1985)认为过度反应产生于投资者并没有使用贝叶斯法则(Bayes theorem)对客观信念和行为进行调整,而是在忽视历史概率的情况下高估新信息的重要性,导致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产生过高或过低的偏离,这个结论也激励了更多的学者来研究和解释均值回归现象。塞勒(R.Thaler,1987a,1987b)对股票市场中的日历效应(calendar effect)也进行了研究。日历效应是指金融市场与日期相联系的非正常收益、非正常波动及其他非正常高阶矩,主要包括季节效应(seasonal effect)、月份效应(mon th of the year effect)、星期效应(week effect)和假日效应(holiday effect)。


塞勒在股市和股票研究方面取得了三项主要成果:(1)价格变动可能与影响资金进出市场的习俗有关;(2)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投资组合进行季节性调整的原因是一种被文雅地称作“装饰门面”的活动;(3)对日历效应另一种不同类型的解释是,它们与好消息和坏消息发布时间的选择有关;这三项研究成果均无法与有效市场假说相容,并且这些发现意味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亦被推翻。此外,塞勒等(Lee,Shleifep & Thaler,1990)对封闭式基金(closed end funds)的研究成果丰硕:(1)新基金上市存在规律性表现;(2)封闭式基金通常均以相对于其净资产价值较大的折扣进行交易;(3)折价(或溢价)的变动范围很大,因不同时间、不同基金而异;(4)当封闭式基金通过兼并、变现或者转变为开放式基金而终止时,价格就与净资产价值趋于一致。塞勒的这四项发现有两个解释,一种是建立在基金管理者的错误行为之上,另一种建立在净资产价值的错误计算之上,并且塞勒等得到一个本质性启示,即“证券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的论断只是一个可检验的命题,而不是一个公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00:04 , Processed in 0.12207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