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17金融1班李卫星 1721018011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8:55: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发生在哈佛大学里的故事,经济学学者戈森落选哈佛大学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评定后,意外自杀。紧接着,委员会里投他反对票的两个委员相继被杀害,警察在案发现场找到了戈森未婚妻的手套……   济学教授亨利·斯皮尔曼觉得此事不会这么简单。为了解开这一谜底,他开始了一场侦查,最终查明了真相。在整个故事的前后,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令人深有感触。
        作为经济学家的斯皮尔曼在这则故事中兼有多重身份。在戈森未被谋杀前,他更像是一个生活中的观察者。在与女儿帕特里夏去菲琳百货商场购物时,凸显出了一个经济学家的睿智。他在逛商场的时候,由菲琳百货大厦的降价规律,联想到了波兰的拍卖会,从而用消费者剩余解释这一现象,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所谓的消费者剩余就是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他的这番解释令人拍案叫绝。生活中,我们都希望用便宜的价钱买好的商品。而且价格越低越好,即消费者剩余越小越好。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会议上,他又表现出了一个辩论家的身份。为了反驳维勒莉的观点,他列举出了边际效用理论。所谓的边际效用理论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度,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他用可乐与报纸来说明恰到好处。生活中,同样是1元钱在自动售货处分别领取可乐与报纸。在领取报纸的时候,当意外出现一大堆报纸时,人们往往会只取其中一张;但当出现一大堆可乐时,不能保证人们只会取其中的一瓶。用经济学的观点来阐述就是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我们得到今天的报纸,它就没什么边际效用了,而可乐与之恰恰相反。在后来的戈森案件中,他真正成为了一名侦探。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中,经过斯皮尔曼的步步调查后,凶手逐渐地浮出水面。当凶手克莱格发现自己漏了破绽后,他选择了自杀。当然了,对于克莱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这次破绽很小,他可能不会自杀,继续杀人而掩饰真相,但是这次不同,他杀人所获得的效益与杀人成本相比较,后者远远大于前者,他只能选择自杀,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心理上的决定,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所谓的“效用最大化”。生活中,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而且希望效益大于成本,否则就是徒劳的。         
   作为经济学家的斯皮尔曼,他以经济学的法则演绎生活,不得不让人佩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30 10:52 , Processed in 0.16479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