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7市销 陆心怡 1721014011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17: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陆心怡

致命的均衡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但是它不同于其他的推理小说,它的推理依据是由经济方面的知识展开而来的。听过老师的推荐后是比较吸引我的,也很仔细的看完了整本书。但是刚开始读的时候,在人名上是花了有点心思的,因为这本小说是我们翻译过来的,人名使用的是外国的人名,相对来说比较难记,于是我也通过把人际关系图画出来使我对整本书里的人际关系有了更好的了解,使读的时候思路也更加的清晰,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勾起了我对功利主义的兴趣。

整本书一遍读下来,如果你是把它当作推理小说来看,那么在我看来这本书是有点分配不均匀。整本书的前面大半部分基本都是对后面需要的推论进行提前的解释与铺垫,你会觉得很多推理的痕迹,反而会对这本书失去了继续看下去的性质,会感到有点失望,感觉不到书中所说的“奇案”。所以我认为读这本书还是得侧重经济的兴趣去把整本书看下来。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经济小说来看,那么是非常完美的。它不是很空虚的告诉你经济方面的知识,而是把比较抽象的知识混合在主人公斯皮尔曼的日常生活中,能更好的让读者明白这个经济原理的本质。而在后半部分的高潮里,就自然而来的把推论的依据很好的融入使用在其中。

整个破案的依据就是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理论。最开始的时候作者是通过菲琳百货大厦的市场经营制度来体现的。简而言之,就是一件商品从最高价慢慢往下降,直到一个人把那件商品买下来。如果你想要得到便宜的价格,你就得花费时间等待,而且会冒失着失去那件商品的机会。我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想法设法把你需要花费的钱减少到最少,总结成五个字就是,利益最大化。而在克莱格院长的文章的数据中,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是的不对,反而是正好相反的,于是也就让两位经济学家找到了其中的破绽。凶手是克莱格也是让我有点出乎意料的,因为最开始读过文案后,我特地在看的时候注意一些存在感比较低的人,所以我自己推断的凶手是吴教授,但是很可惜推断错了。克莱格的一个行为就是把三个人都杀了,原因就是怕自己捏造的数据暴露而影响自己的名声,而他的另外一个行为就是自杀,那是因为他知道戈森这位经济学家能够看出其中的破绽,而后来他也觉察到斯皮尔曼也有看出破绽的迹象,他就真正的了解到,他是无法将真相永远的埋葬起来,因为他就算能杀了一个经济学家,能杀两个,甚至三个,但是他无法杀完全部的经济学家,也就是说,他不可能组织真相的大白,因此他最终只能够选择自杀。

我对于这本书,存在两个疑惑。一个是由于题目引发而来的,斯皮尔曼在菲琳大厦里被狠狠的撞了一下,失去了平衡。所以我以为这里会存在一个伏笔,但是我把整本书看下来之后,并没有发现存在什么特殊的地方。另外一个疑惑是,第四章结尾处,提到吴教授发现了“致命的均衡”,然而本章到此就戛然而止,而且直至全书结尾,也没说吴教授发现的“致命的均衡”是什么,对于这点,我也存在一些疑问。

总之,整本书还是让我读的很上瘾的。让我了解到了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循环理论、功利主义。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有了更好的解释,比如你会为了一个价格很高的商品货比三家,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比较,但你不会为了一个几毛钱的东西过多的去纠结,去对比,而花费时间。

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经济学知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2-2 11:13 , Processed in 0.16104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