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五常:无形之手的阐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23: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常按:本文是《市价的性质》的第二节。)

  

  经济学鼻祖斯密提出的「无形之手」,是说个人各自争取私利,通过市场运作,对社会作出了贡献自己也不知道。没有意图改进社会,但社会是被改进了,比有意图改进的行为还要好。斯前辈于是说,这个人彷佛被一只无形之手(invisible hand,直译看不见的手)引领着,改进了他毫无意图改进的社会。是数世纪一见的大师想出来的真理,我们今天高山仰止。

  

  新古典的贡献

  

  后来的学者在斯密的无形之手这理念上作出了几方面的补充。首先是源于斯密的思维,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推出较为严谨的需求与供应的分析,有系统地指出市价的变动会引导资源或生产要素使用的变动。即是说,某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生产者就转到该产品去。这个市价引导资源使用的观点是对的,支持的事实多得很,其中最明显是农业的运作。

  在神州大地,除了轮植需要的约束,农民对农产品物价变动的反应非常快。猪价急升,养猪的农户立刻增加;哪些蔬菜叫价好,培植增加是立刻的选择。养淡水鱼的选择同样明确:渔农是不断地跟进不同类别之价及饲料之价。

  这其中有一个经济学不容易处理的麻烦。农产品的市价变动不能全部以成本及需求的变动来解释。显然地,农民的取舍选择往往是基于不准确的市价预期:因为市价变动而促成的一窝蜂行为有时导致某些物品产出太多,或某些产出太少。有期货市场的物品不多,而虽然期市的运作是把未来的讯息预期提早集中运用,原则上会减少市价的波动,但其效应不是那么明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货市场集中预期讯息的处理能否减小市价的波幅,是大有争议的话题,实证研究的报告多,但结论不明显。阿尔钦和我的共识,是期市只能在某程度上减小市价变动的波幅,但除了期市合约可以协助保障投资产出的人,拉平市价的波幅期市办不到。能知半夜事,富贵万千年,讯息不足的局限,就是不牵涉到时间也不容易处理,何况产出投入的调整需要时间。然而,市价变动带动资源使用的变动是无可置疑的。见到市价变动而管制市价是蠢政策,或是利益团体喜欢做的混水摸鱼的行为。历史的经验,满是价管导致灾难的例子,而放弃市场会导致民不聊生是人类历史的规律。

  

  科斯问得好

  

  后来的学者给无形之手的第二项补充,起自科斯一九三七年发表的《公司的性质》。科斯当时二十岁出头,分析不够老到,但他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市场由市价引导资源使用,公司由经理人指导资源使用,那是为什么?这是问为什么资源使用的引导有时从无形之手转到有形之手那边去。他的解释,是某些生产活动因为交易费用过高而没有市价。这观点有争议,大师如阿尔钦、德姆萨茨等人不同意,但我认为大致上对。后来我在件工合约的运作上作了深入的调查,一九八三年发表《公司的合约性质》,把科斯之见作了大幅的修改与补充。属卷四的话题,这里按下不表。

  这里要指出的,是作为无形之手,市价的引导其实是一项相当奢侈的玩意,因为要经得起相当庞大的交易或制度费用才会出现:产权界定的费用、量度的费用、讯息的费用、法律及合约的费用,等等。另一方面,经得起这些费用而出现的市价还可以误导。科斯和我认为,公司的有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在性质上是类同的,我们因而不反对政府的有形之手甚或计划经济。我们不同意的是一个逻辑上的要点:分明可以由市价引导的经济活动,因为愚蠢或谋取私利或权力,好些人提出逻辑欠通的反对市场或市价的建议。

  

  哈耶克与弗里德曼

  

  再要提到的对无形之手的补充,是哈耶克一九四五年发表的《知识在社会的用途》。哈氏之见,是科学的知识是集中的,集中在一小撮研究者,但市场运作需要的知识却是分散了,市价的厘定与市场的运作需要市场所有的消费者及产出者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或需求的取舍。哈氏之作针对的,是当时Oskar Lange等人反对市场,支持政府策划,但哈氏认为政府不可能搜集那么多的分散了的讯息。这观点当然对。

  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跟弗里德曼研讨市场及市价时,他在哈耶克的思路上作了两点补充。弗老之见,是不管市场的人对自己的所知怎样守秘自珍,只要他们通过市场购入或沽出,某程度市价会被影响了,反映着他们的知识传到市场上去。弗老提出的第二点,是一个人最怕做的事是认错。市场不会要求任何人认错,但在市场亏蚀是惩罚,获利是奖赏,而市价的或升或降是有着惩罚与奖赏的效能。换言之,从市价变动那方面看,惩罚与奖赏皆出自无形之手。

  

  讯息麻烦假说有趣

  

  不要以为市价的变动是万无一失的。上文提到因为讯息费用的存在,市价的变动往往不准确地反应成本与需求的变动,而尽管如此,市场对人民生活的贡献极为庞大可以肯定。

  论及市价,讯息费用惹来很大的麻烦。这项局限极不容易处理,但奇怪,我们可以不大困难地以之推出可以验证的有趣假说。这是本卷写到后半部的话题,从玉石市场到冒牌货到炒黄牛到寻花问柳,等等,皆过瘾精彩。我认为施蒂格勒一九六一年发表的、后来获诺贝尔奖的《讯息经济学》不到位。施兄认为同样物品,其市价有变差(variance),市场的人于是到处搜寻。然而,市价的变差是市民搜寻的结果,不是原因。购买物品的市民喜欢打价或议价是事实,也牵涉到我在本卷后部分析的、不容易解释的讨价还价的行为,但他们一般不会知道物价的变差之数为几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11-26 12:14 , Processed in 0.16619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