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oisini 于 2019-1-2 21:22 编辑
选取部分: 这次我选取的部分是第三章奥利弗·吴准备离开图书馆时,对应不应该偷书走的分析。 当奥利弗·吴准备离开图书馆时,他努力把自己也置于纯粹的成本与效益的世界中。这个世界里的人们信奉丹尼斯·戈森的理论,他们只在乎价格,而不是价值。他快走近图书馆前门了。他应该偷本书走吗?其实下意识里,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而奥利弗·吴最后选择了不偷书。 原理及分析: 1.从上述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对权衡取舍。奥利弗·吴选择不偷书也是经历了一番权衡取舍的。首先偷书带来的收益有获得书中的知识和阅读的乐趣。当然他也可以将书卖出去,从中获利,但由于盖了图书馆的章所得到的利益会很少。偷书的成本是当他收藏这本书,他需要时不时给它弹去灰尘,但是他又不习惯干体力活。其次不偷书,吴教授所需承担的成本是来回的去图书馆。吴教授能得到的收益也是书中的知识和阅读的乐趣,而且图书馆于他而言是如“避风港”一般的存在。权衡之下,成本远高于收益,所以选择了不偷书。 2.同时从这个选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的东西。首先就算这本书在出图书馆时被发现,他也可以说不是故意的,管理员也会乐意接受。但是对于吴教授所接受的教育而言,偷窃可耻,偷书意味着他会一直受着良心的谴责。而且如果收藏这本书就要时不时的保养它,或者转手卖出也需要时间和精力,这些所用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去图书馆的路上。综上所述,吴教授所受的成本远大于所得到的利益,所以不偷书。 3.我们从这个选段中也可以看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去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吴教授做出不偷书这个决策是经过理性分析的,偷书势必会花费成本,当然也会得到收益。因此吴教授在考虑是否偷书时会比较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吴教授偷书所花费的成本远高于它所带来的收益,因此他选择了不偷书。 例子:现实中有关于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打车和坐公交车,打车所耗费的时间比坐公交车会短很多,而且也不用很多人都挤在一起,但是打车所耗费的金钱会比坐公交车多得多。这时就要理性分析,权衡取舍了。就我来说吧,我有一次在赶回家的高铁,但是公交车迟迟不来,这时我就选择了打车。因为打车所要花费的成本远没有我错过一次高铁,需要重新买票,长久等候发车的成本高,所以在权衡取舍下,我选择了打车。 感想: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经济学原理,小到买菜做饭,大到国际经济流动。通过学习经济学,使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理解,使我们更加精打细算的过生活,使我们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最好的选择,同时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18市销 李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