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72|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国贸(专升本)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6: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HOWING~ 于 2019-12-12 18:46 编辑

      在《致命的均衡》第六章中斯皮尔曼发现在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那里的商品标价有点与众不同,在这个地下商场有着与其他楼层完全不同的价格体系,商品在这的价格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浮动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都有最初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会降到最低,但是地下商场的这些商品往往是之前陈列在楼上最时髦的货架上。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商品价格每周都在降低,但是无法预知是否有其他顾客也在虎视眈眈这件商品,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要承担失去商品的风险,也会遇到因为买的太早而失去以更低价格买入这件商品的机会。
     本章体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以及消费者剩余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文中人们因为每周地下商场商品价格的变动而虎视眈眈,是为了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取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当价格变低时消费者会更想购买,但考虑到接下去的一周如果商品没有售出价格会更加便宜,那么消费者会有再迟些购买的想法。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也就是人们的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的差额,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是支付意愿。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剩余下降;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剩余上升。文中所体现的是菲琳百货地下商场中的商品通过不断的降价来吸引消费者消费,每周降低25%使得消费者剩余不断上升,在支付者消费意愿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使得消费者剩余不断上升。人们只会为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商品买单,然而市场价格越是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他们得到的满足感就越多,然而当商品高于人们支付意愿时,则无人为商品买单。在大多数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确实反映了经济福利,经济学家假设买者在做决策时是理性的,理性人会最大程度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经济学家假设人们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消费者是衡量自己从购买的物品当中获得多少利益最好的裁判。
    Eg1.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准备考试,期末学习的边际收益是在考试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期末学习的边际成本是放弃原可以有的娱乐时间。  
    Eg2.近年来阿里巴巴创建的电商平台淘宝上的双十一活动异常火爆,更是每年创造了新高,人们选择在双十一这一天大量购买商品而不是在平常的日子购买是因为这一天淘宝上商品的价格比起平时的价格更加低于消费者们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在这一天消费能够获得比平时更多的购物乐趣,所以消费者才会在双十一这一天花费更少的金钱购买更多的商品。
     在《致命的均衡》这本书中包含了很多经济学原理,书中也用了比较日常的方式将经济学理论体现出来,让我明白经济学理论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应用进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应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带着经济的头脑思考问题。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8 吕晓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经济学原理-温州大学商学院

GMT+8, 2024-6-8 22:29 , Processed in 0.17483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