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16211320143 庄泽权 16金融2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庄 时间: 2018-6-25 20:52
标题: 16211320143 庄泽权 16金融2
本帖最后由 小庄 于 2018-6-25 20:53 编辑
情节:
它最大限度地索取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我在怀疑,作为一个英语教授,我在所领的薪水中,是否得到了很多的消费者剩余。”韦伯装出一副对他朋友的这一经济学论题很感兴趣的样子。
“卡尔文,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你不同。就拿你衬衫衣袋里那支圆珠笔来说吧。你是多少钱买来的? ”
韦伯低头看了看别在衣袋里的那支绿白相间的圆珠笔。“50美分。”他试探性地回答道。
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
背景:
该情节发生在斯皮尔曼陪他女儿去买点节日礼物,停了车之后,两人互相讨论了最近发生的事情。他女儿比较喜欢自己单独逛,他们便相约在一个小时后相见。斯皮尔曼独自去地下商场逛,之后他对于在这个地下商场的价格体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联想到了之前的荷兰拍卖会,拍卖会和这个地下商场是很相似的,这种价格体系刺激的狂热购买者知道等得太久可能意味着什么也买不到。这时,他狠狠被撞了一下,摔倒在浴衣货架旁。然而被韦伯撞见了,之后两人探讨了起来,也就有了选文的消费者剩余。
情节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在经济学书提及到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商品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逐步下降的。另外一方面,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看了这个情节之后,我便产生了联想,觉得在现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消费者剩余。比如现在的家庭主妇去菜市场买菜吧,当你路过某一个摊位的时候,感觉他家的蔬菜既新鲜又是自家种的,这时当你表现出你很喜欢的样子时,那么你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便提高了。然后卖家就凭借这一点,将蔬菜的价格提高了卖给你。原本蔬菜的实际价格是一块钱,卖家就有可能以两块钱的价格卖给你。这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剩余这一原理,因此,我觉得当你购买商品,商品也没表明价格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表现出喜欢的强烈,不然卖家可能利用这一点,提高了我们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再比如有标价的商品,一般来说,都是远远高于实际价格也可能高于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商品总会有人喜欢的,一旦你喜欢上了,首先你可能觉得商品的标价在你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之内,那么你买下来了。其次商品的标价高于你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可能会出现砍价,砍成了一般都是你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但是两种情况商品的成本都是远低于支付价格的,这样卖家都能大赚一笔。
消费者剩余是购买者一种心理现象,购买者在购买过程中并未真正得到实在的利益,只不过他在心理一直认为得到了。这一概念用于衡量一个理性的买者出于自己的意愿参与交换所能得到福利的大小,是非常合适的。现在的所有商家几乎都会利用消费者剩余这一特点,当消费者以低于消费者价格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心里会很舒服,有一种划算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当这种便宜感很大、很强烈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可能再继续下去,直至购买到这种“便宜感”减弱、消失为止。经常有一些虚假广告和不法商家雇佣“托”来害人的“原理”——通过夸大商品的效用或人为制造紧缺感,提高消费者价格,从而增加购买者的“消费剩余感”,诱发人们的购买行为。所以,我们应该理性消费。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