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15金融工程1班 15211240122 梁城超 [打印本页]

作者: _LongDistance    时间: 2018-6-18 22:54
标题: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15金融工程1班 15211240122 梁城超
《致命的均衡》一本以“奇案中的经济学”为卖点的侦探小说,但我觉得它引人入胜之处不在其剧情,而在于凸显了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最基本的供给需求均衡,价格决定,到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随着剧情的推进,迷题一个又一个地被解开,各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使得情节更加丰满,可读性很强,也使我感到了经济学巨大的力量。
其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会辩解地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的。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在经济活动领域中,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是人的主要的和公认的目的。经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行为的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即R≥C),这是经济人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而采取行为的程度则在于边界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MC),因为这时已经实现了净收益(NR=R-C)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人的行为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司机在拥挤的街道上选择超速,这样一个大胆的行为站在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而言是绝对不可取的,但是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讲,司机认为赶去约会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一方面是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是能够减小约会带来的麻烦,效益相较于超速所付出的成本要低,且被罚款或撞伤人这类事件的发生并不必然,所以司机超速恰恰是对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此外还考虑到一点,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们行为的差异则在于其收益较之成本的差异,此差异来源于各人价值观的不同。
   情节二:“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通常来说,商品的价格都会随价值的增加而提高,价格越贵,质量就越好。人们会认为“昂贵=优质”,所以当人们对兽医的好坏无法进行判断时,他们宁愿付出高昂的费用来获取效用。并且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观念也对消费水平造成了影响,结合金融心理学的知识我了解到这种消费心理被称为挥霍性消费心理,人们选择贵的商品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因为价格高的商品能够从侧面体验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当然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又便宜又耐用的商品。但这些商品绝对不多,要花大量的时间寻找,这就存在着时间成本。
   其实还有很多情节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在消费者偏好不同的前提下使得消费者效用达到最高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品牌数目,商场25%递增促销和荷兰郁金香拍卖的规则程序所涵盖的经济学道理,以及破案时的推导,从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推出了价格的波动区间关系等,总之,在一个侦探小说中能学到这么多知识点,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15金融工程1班

15211240122

梁城超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