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经济学的人性——《致命的均衡》 [打印本页]

作者: 叫我官人    时间: 2018-1-31 15:13
标题: 经济学的人性——《致命的均衡》
市场营销班  叶浩南  17210140128
              《致命的均衡》
                    读后感:
故事梗概:
  《致命的均衡》是由美国作家杰文斯(Javons.M)编著,本书讲述了戈森自杀了,原因是因为哈佛大学职称和终身制评字委员会刚刚拒绝聘任他为经济学教授,被拒绝聘任对一个学者来说,可能就是终身的耻辱,接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委员会里投他反对票的两个委员相继被害,警察在案发现场发现了戈森未婚妻的手套,但是经济学家亨利 斯皮尔意识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总觉得有些线索在暗示着他凶手另有其人。最终他凭借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凶手另有其人。
《致命的均衡》经济现象分析:
一、在该书的第三章中提到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而文中的亨利-斯皮尔曼先生由于自己的名声不断上升,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公共演讲上面,这也就意味着他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而,如果要补回这损失的一段时间,就又要利用自身出专刊,做私人演讲或是写作的时间,对于他一个个体高收入者来说,这些机会成本会变的特别高。
二、在该书的第五章中提到了需求法则这个概念,(需求法则:需求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就是需求法则。在一般情况下,当市场价格上升时,需求的数量会下降;而当市场价格下降时,需求的数量会增加),由于斯皮尔曼先生的女儿把需求与需求两者两个东西搞混了,她认为如果提高兽医的收费会有更多的人去找兽医,因为她觉得很多人愿意去找那些价格高的兽医去看病,这里可以完全看出来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不符,当价格上升时,会减少人们购买的意向,需求自然就会减少。
三、在该书的第六章提到了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消费者剩余:是一种买着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像文中的荷兰人拍卖,当拍卖商把价格一次次的向上拍卖时,每个人心中都有可接受的价位,当最后一个人以最高价拍定下来时,就代表着,这个价格对于其他竞拍者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支付意愿。
四、在该书的第七章提到了自由竞争市场这个概念,(竞争市场:描述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并且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像文中提到的那个地下商场便是一个自由竞争市场,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能够垄断一个产品的价格。
五、在该书的第十四章提到了成本曲线这个概念,(成本曲线:包括平均总成本AT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边际成本MC曲线),斯皮尔曼先生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最终成功破案。
个人感想:
  在文章的最后几章中很明显的运用了边际效用理论的一些道理,也就是说效用最大化,通俗点讲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说的是:消费者在消费物品时,每一单位物品对消费者的效用是不同的,并且是呈现递减的关系。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对于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来说,第一块饼干对他的效用往往是最大的,第二块饼干的效用相对就不如第一块了,吃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吃的话,反而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对买车的人也是一样的,当他买第一辆车时,他会觉得方便很多,但是当他再买第二辆车的时候,由于他不能同时使用两辆车,这个时候第二辆车的效用就不及第一辆车了,当然第二辆车还是能起到备用的作用,它的效用总体来说还是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他买第一辆车的时候来的大。这个时候如果他继续买车,买了车之后,他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例如司机的费用,车的保养费、维修费、保管费等等,这些费用可能会大于第三辆车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得不偿失的,这些都是边际效用递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