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star    时间: 2018-1-17 18:26
标题: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
       这是一本与经济学有关的悬疑小说,作者并非直接诠释“经济学”,而是用生动的笔法,将小说与经济学贯穿在一起,随小说情节的逐渐推进诠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复杂的东西生动化简单化,而我也从故事中学到了经济学的知识。
      整个故事的大致情况是:  哈佛大学教授戈森遇害,而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利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侦破了案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意味着贵重物品的价格差异应该比廉价物品的价格差异小,因为在选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贵重物品可以为消费者节省更多的钱。戈森和斯皮尔曼教授都发现了这一点,而凶手却没有认识到。只不过,当戈森发现的时候,凶手谋杀了戈森;而当斯皮尔曼教授发现时,凶手选择了自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杀别人也等于自杀。
       斯皮尔曼教授之所以能破解这个谜底,则是运用了“效用理论”这个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买东西的时候,往往会货比三家,搜寻各种信息来保证所买到的东西的价格足够低。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我们不会更多的在意价钱是否最低,但是如果要买电脑或手机等高价值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搜寻信息,尽可能找到实惠又好用的东西,这里就提到了效用最大化,如果一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就会不停的寻找更低的价格,直到找到的另一个更低的价格所节省下来的钱和他这次寻找所花费的成本相等时才会停止寻找行为。而破案的关键就在于高低价格的两种商品的价格差异应该是相反的。而小说中,哈佛院长这一数据的错误让斯皮尔曼教授找到了凶手,才能破解案件。
       其实书中的原理还有很多,仔细品味,也能发现与我们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实行工资无差别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有差别制时小得多。而在实行工资无差别制与实行工资有差别制这样两种情况下,求职者寻找工作所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往往更乐意多点时间去寻找那些实行工资有差别制的工作。而在这种情况下,失业也就往往最容易存在在那些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这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启发而已,书中所蕴含的哲理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再去探寻。
17金融工程2班  沈淑琦   17210180230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