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桃餍 时间: 2018-1-3 14:25
标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本帖最后由 桃餍 于 2018-1-18 19:35 编辑
小说所涉及到的经济学知识相当丰富,包括劳动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边际效用理论、需求供给和价格理论、歧视经济学、犯罪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同时对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的学者对于经济学假设及其哲学基础的批评与过度责难也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甚至有些半开玩笑的言论和处心积虑的讽刺已经使经济学家成为当今时代最容易受到嘲弄和起哄的学术群体之一。
本书的主人公是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原型是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他对案情的分析根据了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边际效用理论。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人们从消费劳务与物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其大小取决于主观感觉,即个人对物品与劳务的评价。理性人行为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人的行为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提出了边际效用的两个定律,称为戈森定律(附带说一下,戈森生性古怪,终生不得志,书中的第一个被害者--未评上教授者--用的正是戈森的名字)。戈森第一定律是"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这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戈森第二定律是,人要达到效用最大,必须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保持相等原则"。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这两个定律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斯皮尔曼正是根据这两个定律来分析案情的。
无论是波士顿大商场地下甩卖的价格策略还是对兽医需求的分析都充分展现出经济学智慧的比较优势。虽然对谋杀案的罪行推断和由此带来的审判结局多少存有一些心理上的“不合理”暗示,作为经济学家的斯皮尔曼最终还是通过边际效用理论和犯罪动机的逻辑分析才察觉到该谋杀案的真凶所在。在这一点上,经济学者有着共同的直觉反应和敏锐的识别能力,这也反映出经济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其实,《致命的均衡》名为破案小说,破案的内容占的篇幅并不大,更多的内容还是斯皮尔曼在生活中对经济学的介绍和运用。这些内容读起来颇为有趣,而且有助于学习和理解经济学。
17金融工程1班
17210180132
王烨琴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