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orvR
时间:
2018-1-1 18:07
标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读《致命的均衡》读后感
《致命的均衡》是老师推荐我们的经济学读物,它是一本以“奇案中的经济学”为卖点的侦探小说,案情大致如下:哈佛大学某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主席的丹顿•克莱格在他的人类学巅峰之作里使用了自己编造的数据,不幸的是这被经济系天才的年轻人——助理教授丹尼斯•戈森发现了。担心身败名裂的克莱格设下圈套杀死了戈森且几乎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但故事并没有结束,还是那些数据,让睿智的老经济学家斯皮尔曼教授识破了克莱格的阴谋,最终绝望的院长跳海自杀。我相信大多数人关注的就是如何破案,从而发现边际效用理论等的重要性,而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段话。
那是在第三章中斯皮尔曼接到妻子电话让他回家后的一段关于他父亲的回忆,文中写道“老斯皮尔曼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一名裁缝,父亲的良好声誉不仅仅是因为他衣服做得好,更是因为他对顾客的礼貌与友好。但是当父亲沿着楼梯爬到裁缝店上面的褐砂石房屋时,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在学经济学之前,斯皮尔曼一直无法理解父亲,但后来斯皮尔曼能用一个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了,我想应该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也就是关于机会成本的知识点。裁缝店的竞争是很大的,对于顾客来说,相同价格条件下,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相当于服装加工之外的额外受益,而且对有些顾客来说这种自尊心满足的效用有时比起他为之付费的服务本身更重要。所以,老斯皮尔曼为了取得最大利益就必须收敛自己的坏脾气,来让更多的顾客上门,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在家中,他就不需要顾虑这么多,坏脾气就显露出来了,从而呈现出对外人好而忽略家人的表象。而这就是机会成本的一大体现。
我在意着一段的原因也很简单,看到过太多相似的情景,比如一个小职员当着上司的面就是满脸笑容,一旦上司不在,就开始满腹牢骚,说上司的坏话甚至诅咒上司,在我们看来,这种人就是个小人,表里不一,谄媚逢迎,但透过表象看本质,小职员这样的决策就是机会成本的表现,小职员为了以后的利益就隐藏住自己对上司的不满。生活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经济学原理有了更好地理解,也明白了人们在做选择时的标准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最重要的其中一个点就是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考量,我相信在以后我可以在经济学的思维角度下看待问题,从而发掘一些事物的本质。(17市销 17210140142朱艳雯)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