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理论照进现实
[打印本页]
作者:
绿.
时间:
2017-12-27 09:53
标题:
《致命的均衡》读后感——理论照进现实
本帖最后由 绿. 于 2018-1-29 23:25 编辑
书中讲到,一位才华横溢、前程远大的名叫丹尼斯·戈森年轻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突然自杀了。导致那位年轻的经济学教授绝望的事情,正是有三位职称评定委员对他的研究成果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实际上,来自其他院系的六位评委,基本上都无法按照经济学研究的标准作出客观的评价,因为,他们无法理解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本书塑造了一个形象上酷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佛里德曼的经济学教授斯皮尔曼,正是这位喜欢喋喋不休地对听众进行经济分析的学者,向委员会解释了经济学研究是什么,并且最终通过他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揪出了真正的杀手。评定委员们对于候选人戈森在研究中使用的模型和假设提出了各种疑义,比如数学教授从污染的道德性方面认为戈森得出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可以征收污染使用权费是缺乏道德评判的,化学教授根据自己购买日用品的经验认为戈森对于品牌数量的判断有误,文学教授完全不懂得现代经济学该研究什么,而心理学教授认为戈森所做的只是循环论证,社会学教授认为经济学中对于人性的假设过于简单和片面。这些质疑虽经斯皮尔曼教授的精彩评点都一一驳倒,但最终还是有些委员无法改变自己的观念,形成了3票否决3票赞成的平局。紧接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委员会里投他反对票的两名委员相继被杀害。警察在案发现场找到了戈森未婚妻的手套……案件似乎指向复仇。
但对于哈佛大学资历最老的经济学教授斯皮尔曼来说,自杀并不符合他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他相信,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是买得多点还是少点,搬到这里住还是搬到那里住,选择这份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多工作一小时还是休闲一小时,都非随意行为。正如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伟大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卷首语中写的:“自然是没有飞跃的。”相比之下,自杀却是一种飞跃。因此,除非人生效用对一个人来说已成为消极意义、或者说是负效用时,人才会理性地去选择自杀。但是,对于戈森这样活下去在生活中可以享受许多的年轻人,自杀之举无法从理性上得到解释。
从怀疑而追踪,斯皮尔曼教授运用他的精湛的经济学知识以及对世事的洞明,终于发现了犯罪的蛛丝蚂迹,并使犯罪者的事实最终大白于天下。
《致命的均衡》其实就是想向世人讲述经济学家对资源配置、对人类行为的看法,并推荐最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制度方式。 对于我这样一个其实并不懂太多经济学原理的初学者来说,这本小说的情节或许是比之其中的理论更为吸引我的东西。作者能够将经济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融入一场谋杀案的侦破中,实际上是尤为别出心裁的一种设计。小说中主要提到的像是边际效益之类的理论,若是从教科书上了解到,大概会是这样的: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而在小说之中,它是由斯皮尔曼教授在推理中娓娓道来的,结合了案件的实际情况,对于边际效益这一理论的理解无疑会更为深刻。有时候,只有当理论照进现实,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才能学会如何去应用它。而这,或许就是这本小说带给我最深的体会了。
17金融1 17210180104 丁婕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