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19国贸(专升本)个人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11-27 14:38
标题: 19国贸(专升本)个人作业
作业直接在此贴回贴提交。每人占一楼,不要重复发贴和回复。
个人作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选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叙述该情节内容并注明来自于第几章。
2、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3、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
5、注明个人班级学号姓名。
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这四个方面,但应该尽量从这四个方面来写。




作者: SPIKE    时间: 2019-12-10 20:06
本帖最后由 SPIKE 于 2019-12-11 20:35 编辑

      第一章中提到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时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这个情节反应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例子反应这个经济学原理。比如开学时,温州大学旁边的餐馆、奶茶店、超市都会推出打折、送优惠券等活动,学生们就会更频繁的去这些场所,他们的盈利就会增多,这说明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低价的商品会吸引人们更多的消费。
      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用、贴近现实的学科,学习了经济学,我们能解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失业、税收、通货膨胀。但各种现象都能用经济学十大原理来解释,今天我提到的“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的经济学原理,我认为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因为人们无时无刻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水电费上涨会使人们节约用水、用电,汽油价格的上涨会使人们少开车、买车。
国贸(专升本)1班19230121130马宇杰



作者: wx_XHy1nb11    时间: 2019-12-10 22:56
本帖最后由 wx_XHy1nb11 于 2019-12-11 21:20 编辑

1、第三章中提到斯皮尔曼的父亲是一个裁缝店老板,他对他的顾客总是彬彬有礼,而对家人却十分粗鲁。           2、经济学原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大家争着排队等候裁缝店老板给自己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但当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来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裁缝店老板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3、例子:(1)当政府规定了租金上限,房租价格比原来的市场价格还要低,在长期的租金控制下,使得人们对租房的需求增加而房屋供给短缺,租客们排队租房时,房东将不愿意花钱维持和改善房屋状况并且对顾客态度变得粗鲁,因为即使不改善房屋质量,也有人争着租房。 人们对租房需求的增加和房东的态度都是在租金上限这种激励下做出的反应;(2)双十一大促时,在各种淘宝优惠政策的驱使下,人们的购物欲会比平时更大,很多人还会为了凑单买一些平时不太用得上的商品,这在平时看来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但人们在这一天却乐此不彼。这也是人们在价格优惠这种激励下做出的反应。
4、感想:通过学习经济学我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都能通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因为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各种激励做出各种反应。
5、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38
       孙苏颖









作者: 良月暨贰ヤ    时间: 2019-12-11 21:50
本帖最后由 良月暨贰ヤ 于 2019-12-11 21:56 编辑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十二章
       院长说的“毫无意义”和“不合常理”令他无法忘却。自杀并不合乎斯皮尔曼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在学术方面,他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他们要么买得多点,要么买得少点。他们搬到这里来住,而不搬到那里。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工作。他们多花了一小时在工作中,这样,他们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闲时间。自从研究生开始,斯皮尔曼的信仰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伟大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卷首语——自然是没有飞跃的。在斯皮尔曼看来,自杀就是一种飞跃。从概念上,他意识到:当不被重视的人生效用对一个人来说是消极意义时,他就会选择自杀。但是,对于一个活下去在生活中就可以享受更多满足的年轻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很不理性的。

二、经济学原理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致命的均衡》的第十二章中“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致命的均衡》的第十二章中“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在可用的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
3、机会成本
     《致命的均衡》的第十二章中“他们要么买得多点,要么买得少点。他们搬到这里来住,而不搬到那里。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工作。他们多花了一小时在工作中,这样,他们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它是人们做决策时的相关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生产成本,将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4、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三、生活例子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eg1: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eg2: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
2、机会成本
      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
      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再例如,专科毕业后是选择专升本还是选择工作以及本科毕业后是选择读研还是选择工作。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反映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例子很多,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决策时都会以一个理性人的角度考虑边际量,分析做出该决策会带来怎样的一个收益。

四、感想
      《致命的均衡》这本小说,蕴藏了许多经济学的知识,例如机会成本、效用、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剩余等。选择自杀,是一个人对自身人生效用的不满意;做出选择涉及机会成本的相关知识……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它总结了人类成功的经验,也是帮助人认识世界和指导个人决策的工具。俗话说:“自助,然后天助。”人生的成功取决于自己,自己努力才有天助。自己的努力要能成功必须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做出理性决策,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成功,而这一些都需要后天的学习。我想每个人都需要自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儿经济学。虽然完成了这次作业,今后还是要需要多看点书来充实自己,我相信通过自助,我也能得到天助,我的人生将会过得更有意义。
       19国贸专升本1班--鲍伟威--19230121101







作者: wx_M6eAyJE0    时间: 2019-12-12 16:45
本帖最后由 wx_M6eAyJE0 于 2019-12-12 18:25 编辑

一、原文情节
       在《致命的均衡》第三章中,斯皮尔曼接到妻子的电话得知戈森在家中等他,好像不等到他不罢休,他只好不太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而原先他本打算先处理职称和终身制委员的工作,现在回家意味着要损失4小时的工作时间,要补回这4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小时时间。这对于已经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的斯皮尔曼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但是曾经有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为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二、经济学原理            
       这个情节反映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两大原理。第一条是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斯皮尔曼对要不要回家见戈森很犹豫不决,因为这个决定涉及了他的利益。第二条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这里斯皮尔曼的目的是回家见戈森,放弃的是他4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及这个时间可能会带来的收入。

三、生活中的例子
       之前,我们在选择专升本还是直接专科毕业这两者中进行了权衡取舍,最终选择专升本的我们现在在温大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去工作的工资和现在读书产生的费用。


四、感想
      我们在面临权衡取舍是最终选择的总是我们觉得更有利的一项,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收益,但是当我们意识到在权衡取舍过程中分析的重要性时,我们才能冷静地做出更好的选择,更好地生活、发展和进步。

      19国贸专升本1班 李颖 19230121124




















作者: L.SHOWING~    时间: 2019-12-12 16:59
本帖最后由 L.SHOWING~ 于 2019-12-12 18:46 编辑

      在《致命的均衡》第六章中斯皮尔曼发现在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那里的商品标价有点与众不同,在这个地下商场有着与其他楼层完全不同的价格体系,商品在这的价格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浮动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都有最初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会降到最低,但是地下商场的这些商品往往是之前陈列在楼上最时髦的货架上。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商品价格每周都在降低,但是无法预知是否有其他顾客也在虎视眈眈这件商品,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要承担失去商品的风险,也会遇到因为买的太早而失去以更低价格买入这件商品的机会。
     本章体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以及消费者剩余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文中人们因为每周地下商场商品价格的变动而虎视眈眈,是为了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取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当价格变低时消费者会更想购买,但考虑到接下去的一周如果商品没有售出价格会更加便宜,那么消费者会有再迟些购买的想法。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也就是人们的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的差额,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是支付意愿。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剩余下降;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剩余上升。文中所体现的是菲琳百货地下商场中的商品通过不断的降价来吸引消费者消费,每周降低25%使得消费者剩余不断上升,在支付者消费意愿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使得消费者剩余不断上升。人们只会为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商品买单,然而市场价格越是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他们得到的满足感就越多,然而当商品高于人们支付意愿时,则无人为商品买单。在大多数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确实反映了经济福利,经济学家假设买者在做决策时是理性的,理性人会最大程度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经济学家假设人们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消费者是衡量自己从购买的物品当中获得多少利益最好的裁判。
    Eg1.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准备考试,期末学习的边际收益是在考试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期末学习的边际成本是放弃原可以有的娱乐时间。  
    Eg2.近年来阿里巴巴创建的电商平台淘宝上的双十一活动异常火爆,更是每年创造了新高,人们选择在双十一这一天大量购买商品而不是在平常的日子购买是因为这一天淘宝上商品的价格比起平时的价格更加低于消费者们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在这一天消费能够获得比平时更多的购物乐趣,所以消费者才会在双十一这一天花费更少的金钱购买更多的商品。
     在《致命的均衡》这本书中包含了很多经济学原理,书中也用了比较日常的方式将经济学理论体现出来,让我明白经济学理论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应用进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应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带着经济的头脑思考问题。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8 吕晓莹









作者: Laverder    时间: 2019-12-12 17:47
本帖最后由 Laverder 于 2019-12-12 18:53 编辑

《致命的均衡》
(一)选取段落
      在《致命的均衡》第四章小说情节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波士顿地区,到处都是充满挑衅的驾驶方式,当奥利弗·吴在路上行驶时,一辆蓝色的轿车超过了他,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他认为这辆蓝色的轿车司机是通过权衡了利弊来决定是否加速的。一方面,约会迟到会带来麻烦,另一方面,被警察逮住有可能要接受罚款并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惩罚。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他意识到不计后果的超速看样子是不理智的行为,但恰恰通过是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整个刑法的内容对于戈森来说就如同针对不同行为的价目表,如果你想乱停车,首先要现看看价目表再决定,如果你把车开到别处所带来的不便超过了罚款,并且只有被抓到才会罚款,几率有多大,都是要通过计算的。
(二)经济学原理
      这一章节中涉及小情节体现了经济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民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成本与收益。这是人们做决策的相关成本,正如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这是成本与效益直接的权衡取舍。也就是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发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三)现实中的例子
     华为企业文化可以用“高工资、高压力、高效率”这九个字作为概括,有人曾说“华为是一个不错的公司”、“里边的人想出来,外边的人想进去。这个文化特征是和华为的行业特点及它企业自身的资源劣势所决定的。华为员工的高薪酬是因为他们愿意牺牲个人生活而换取得到的,他们用自己的机会成本换取了高薪酬。在华为的狼性众所周知,其特殊之处恰恰在于,单纯和封闭。当然,加上占据一个人绝大多数醒着的时间,让这一体验丰富生活的环节缺失了。为了得到高的报酬而牺牲一个生活娱乐的时间,这就是机会成本在个人抉择时的表现。
(四)感想
     机会成本是为得到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就我而言,其实生活就是一门经济学,不同选择得到的机会成本就不一样。我比较喜欢看纸质版的书。很多人会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花不该花的钱去买纸质书看,而我却真的非常喜欢指尖滑过书页的清脆声,喜欢闻着带着树的生命的书香。你说书用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又怎么可能仅仅是它身体上的外衣,很多时候我们得到一样东西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是我们的选择不一样。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5 卢珊



作者: 安娜    时间: 2019-12-12 18:17
本帖最后由 安娜 于 2019-12-18 23:52 编辑

原文情节:(来自第五章)1、斯皮尔曼和女儿在餐桌上讨论她最近的工作,对于女儿接到动物园的电话上门帮动物治病时,斯皮尔曼不理解女儿为什么要上门服务,人类医生很早就不上门服务了,都是顾客自己上门来找他们。他问女儿什么经济学原理使得兽医的行为与人类医生的行为不同,女儿提出需求法则反驳时,他意识到女儿将需求和需求量搞混了,他虽然对解释二者的区别很感兴趣,但是妻子夹过来的第二块煎饼更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而且他也认为这一失误对于兽医来说并不算什么,便没有再细究了。2、亨利·斯皮尔曼和女儿来到菲琳百货商场,尽管斯皮尔曼认为他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并不认为“到处看看”是一种浪费或是无目的的行为,因为他深深相信,当经济分析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会在商业世界的分析和调查中发出最夺目的光彩。3、斯皮尔曼来到地下商场的折扣区,看到两个年轻人为了一件夹克外套而争执不休,他发现地下商场的的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而且它的折扣都是浮动的,最初商品都是有标售价的,每周都会降低25%并且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如果这时,商品还没有售出的话,将会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经济学原理:1、需求: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量: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量是需求曲线的某一点,需求是指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在不同价格下对商品的需求量。需求量的变动只是在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动,斜率不变,而需求的变动则会带动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即斜率发生了变化。

2、当斯皮尔曼在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时,却选择在百货商场到处看看时这个情节体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个人进行权衡取舍的原则在于效用最大化。
3、地下商场的特殊价格体系这个情节其实反映了消费者剩余的经济学原理,消费者剩余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例子:1、当冰淇淋蛋卷的价格在1美元时,市场需求量有13个,但当冰淇淋蛋卷的价格为3美元时,市场需求量就只剩下1个了,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人们会根据价格来决定之后是否继续购买冰淇淋,之后是否还会需要冰淇淋。这就体现了需求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2、面临选择的例子有许多,比如在早晨你为了能够多睡一会觉而放弃了吃早餐的时间,再或者是作为学生的你,在毕业后你又选择了继续升学而不是直接就业这也体现了一种权衡取舍。
3、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比如双11的时候,顾客在平时看好的商品放在购物车里,商品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因为双11的活动力度大,所以会搁置在购物车里,等到双11的时候,凭着各种各样的优惠券、现金红包和返现等福利开始下手,最后以比平时低不少的价钱获得。
感想:1、其实除了价格之外,决定消费者想购买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爱好、预期和买者的数量。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需求曲线就会移动,生活中的许多购物也是如此,需求是包含许多外在因素而改变的。2、在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做选择,就连中午午饭吃什么也是一种选择,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如何做选择并且使这个选择能够效用最大化,确定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应该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具有无限价值的事物上。正确的选择也是人生路上的关键步骤。
3、关于消费者剩余,我的感想是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在反映着这一现象,并且在许多事上,我们都能获得消费者剩余,只是能否最大化的差别,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原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此外,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经济学原理,我们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思考,利用经济学来解释身边的事物,来理解我们所在生活中的世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的做出决策,经济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好工具,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并好好的利用它。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02 蔡文君



作者: 叮叮当    时间: 2019-12-13 19:23
本帖最后由 叮叮当 于 2019-12-13 19:31 编辑


1、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十四章
主要内容:斯皮尔曼为在被酒驾的司机撞倒而导致一年不能工作,反而要用五千多美元雇工来照护的一位母亲作证,这位母亲的职业是为年收入可挣一万美元的注册会计师,斯皮尔曼评估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支付五千美元这个数目是否合理。
具体节选内容:“我完全被困住了,因为别人完全不理解我的证词。一位律师让我在一起个人伤害案中出庭作证。案情是这样的:一位母亲被一个喝醉酒的司机撞倒了,因为这个,她将近一年不能做家务活。她的丈夫不得不雇人来家里帮忙,他因此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在那个时候,这是相当多的一笔钱了。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只支付这五千美元,他们争辩说这是一位家庭妇女一年所做服务的金钱价值。我受邀以专家的身份前来作证,评估这个数目。”
“那么,那些钱不够公平吗? ”韦伯一边问着,一边眼镜向下瞥了瞥他的朋友。“我的意思是说,如果那就是那个家伙要付的钱……”
“这是否公平我说不上,但是,这些钱肯定抵不上这位家庭妇女所做的服务的价值。有一件事我还没有告诉你们,但是当然,我在审判过程中说清楚了的。那就是,这位妇女是位注册会计师,尽管出车祸的时候,她并没有在做会计工作。我估算了一下,像她那种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这不过是基础经济学的知识。但是恐怕,这些与法庭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
斯皮尔曼看着他的两位朋友。他们脸上神秘的表情让他不得不继续往下说。“法庭是像会计师那样来看待成本的。它只会问丈夫要支付的工资是多少。而经济学家——提醒你们一下,甚至是刚开始学经济的学生——把成本看作是放弃了的最高成本。
任何事情的成本都是你所放弃的最可取的选择。而对于这位妇女来说,则是一万美元。作为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家人自愿放弃一万美元——这是她作为注册会计师能获得的收入。这就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而一旦她失去了提供服务的机会,这就是她应该获得的赔偿。但是法官声称他无法理解我的证词。尽管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我还是说服不了法庭。这家人仅仅得到了五千美元。
2、经济学原理:
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所放弃的另一些东西。
原文:任何事情的成本都是你所放弃的最可取的选择。而对于这位妇女来说,则是一万美元。作为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家人自愿放弃一万美元——这是她作为注册会计师能获得的收入。这就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
显性成本:企业由于一些机会成本要求企业支付一些货币的。
隐性成本:企业的一些机会成本不需要有现金支付的。
原文:1、案情是这样的:一位母亲被一个喝醉酒的司机撞倒了,因为这个,她将近一年不能做家务活。她的丈夫不得不雇人来家里帮忙,他因此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在那个时候,这是相当多的一笔钱了。
         2、我估算了一下,像她那种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如:受伤后这位妇女选择在家中而不是继续去工作。
3、例子
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如:我在大专的第三年面临专升本继续读书和就业的两种选择(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而选择专升本的我就意味着失去了就业赚钱的机会(机会成本)。现在上了温大的我不仅要支付学费(显性成本),还失去了如果我选择就业会得到的工资(隐性成本)
4、感悟
      在《致命的均衡》这本里蕴含了很多的经济学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导致克莱格杀死戈森的就是在第十七章中所叙述到的岛上独木舟和山药的商品价格数据问题。在院长克莱格的书中所描述的独木舟与山药的价格差异与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原理相反。起初我也是不理解,很迷糊,不知道这些数据有什么问题,觉得独木舟的价格差比山药大不是正确的吗,毕竟独木舟比山药贵很多。但是我后来再想才明白这是指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如:一个商品在甲地A元,在乙地B元,那么这个商品价格变化就是(A➖B)/A*100%。
      那么以下运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因为岛上人们购买独木舟要花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所以在岛上人们要买独木舟会询问很多家,如果卖家想卖出独木舟就不能比其他卖家贵很多,因为贵很多人们就会寻找另一家,直到寻找到一个价格所省下来钱和寻找所花费的成本等同。因为在此之前寻找所花费的成本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人们要买一篮的山药就不会这样大费周章,因为去寻找山药的成本会大于最后寻找到价格所省下来的钱。即使其它地方的山药要便宜。比如我能在学校超市买到笔,不会花费一两个小时乘车去市中心买。又如斯皮尔曼所说的他会花费时间去选购车但是不会花那样多的时间去购买一件小小的厨具。所以岛上独木舟的价格变化不会非常大,人们购买独木舟的价格变化百分比就要小于山药的价格变化百分比。可是在书中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而山药是25%,这与效用最大化原理相反,所以由此导致了悲剧。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经济学知识,也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趣味,其实在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如果一些事和行为用经济学的方式去解释那会变得很有意思。经济学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策和生活。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51  叶翎翎



作者: 糖醋里叽    时间: 2019-12-13 19:41
本帖最后由 糖醋里叽 于 2019-12-14 19:31 编辑

一、小说情节(选自第六章)
  多年来管理这个百货大厦的林肯·菲琳是个管理天才。他在很久以前就为他的这个坐落于波士顿市区的商厦里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完全不同。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
  这时候,如果还有商品没有售出的话,根据菲琳百货大厦的政策,它们将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除了浮动的折扣外,菲琳百货大厦和传统的廉价商品部不一样。他们廉价出售商品不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差。恰恰相反,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商品原先都是摆放在上面楼层一些最时髦的商品部的货架上的。除此以外,你还经常可以发现其他的商品贴有美国一些最著名的百货大厦的标签。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二、经济学原理

  这个情节反映了消费者剩余的理论。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是因为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而实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情况。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时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并不是消费者真正的得到了。
三、例子
  (一)比如,一份糖醋里脊的价格是18元,yoll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是20元,那么他从买糖醋里脊中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2元,但是这只是他的主观感受。当店家对糖醋里脊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之后,糖醋里脊的价格为15元,此时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由于yoll购买一份糖醋里脊支付的更少了,他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3元。此外,由于降价引来了新的消费者伽卢,他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是17元,那么他的消费者剩余是2元。因此,糖醋里脊的降价使得消费者剩余增加了5元,从2元变为了7元。
  (二)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淘宝双十一活动时店家的各类打折促销活动。例如,在双十一的时候,那些支付意愿较高的人,即使是没有活动,也会愿意以原价或者略低于原价的价格去购买某件商品。而那些支付意愿较低的人,可能在活动之前没有购买的意愿,但由于使用优惠券后的商品价格降低至他们的支付意愿以下,他们也同样会愿意购买这件商品。
  (三)现实中有很多品牌都会利用这一理论对商品进行各种打折,挖掘出消费者最大的消费能力,使消费者剩余无限接近于零,从而获得利润最大化。例如优衣库、ZARA等等品牌,往往初上的时候会比较贵,过一段时间就会降价,在经历好几轮轮降价后,有的价格甚至会降到原来的一半或以下。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牌子的商品是可以不必那么心急,等到降价之后购买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
四、感悟    这本书从经济学家的思维角度出发,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分析了很多生活现象和故事。书中涉及到了很多经济学知识,包括信息经济学,犯罪经济学,机会成本,效用递减以及消费者剩余等等。里面有很多故事都很有趣,比如在权衡机会成本后,得出了把书从图书馆偷走比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大于偷书得到的收益,因此偷书更不合算这个结论。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一是更深刻的理解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二是感受到了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人们的动机行为的趣味;三是在行动前会想着去权衡利弊,衡量机会成本,而不是仅仅凭借直觉和冲动行事。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49 徐丽慧














作者: wx_uBhLPHh9    时间: 2019-12-13 22:30
本帖最后由 wx_uBhLPHh9 于 2019-12-13 22:33 编辑

一、小说内容选择与情节阐述
     斯皮尔曼又继续说了我们同样可以预测,当美拉尼西亚人要买像独木舟这样的大件商品时,为了寻找更低的价格,他所花费的时间肯定要比买一件像一篮子山药这样不经常用的、便宜的商品所用的时间多。
     在买独木舟时,节省1%可能就是10条红色羽毛腰带;而山药呢,节省1%只有1/10根红色腰带。所以,我们可以预测,一般的圣塔克鲁兹岛的岛民在购买独木舟时,会比购买山药时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更低的价格。由于独木舟比起山药来,要花去典型的美拉尼西亚人更多的收入,如果卖独木舟的人想以比他的竞争者相对高很多的价格卖给顾客,那么大多数顾客会继续去其他地方寻找一个更划算的交易。可卖山药的人却不一样。顾客更愿意不再去寻找更低的价格,因为从寻找另外的山药商人中节省下来的钱相对来说少多了”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而与之相比,山药的价格差异是25%。如果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种价格差异应该是相反的。山药价格的变化相比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大。
     斯皮尔曼随后还举了生活中汽车和削皮刀的例子来解释说明:汽车降价1%也比削皮刀降价50%来说更有吸引力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一原理不可避免地就会引出这样的预测:在圣塔克鲁兹岛上,山药的价格变化范围应该比独木舟的价格变化范围大。但是克莱格的数据表明的是什么呢? 刚好相反的形式。不是效用最大化的均衡原理有错误就是克莱格编造了他的数据。所以经济学家无论是丹尼斯.戈森,还是他自己在看了克莱格书中的数据后,都会本能地怀疑他是个骗子。也就是这个致命的均衡,引得克莱格被迫走上犯罪之路。
    以上内容来自于经济学侦探小说《致命的均衡》第十七
二、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内容
(一)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这时,花费的时间多少是边际成本,商品降价了多少是边际收益。以,由于独木舟很贵,圣塔克鲁兹岛的岛民在购买独木舟时,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更低的价格。
(二)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经济学家会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组织着经济体,在推动着人的行为。而经过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个“看不见的手”就是人性,是共通的本性。这种人性是我们为自己负责,我们考虑自身的利益,我们是自由的选择满足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许多情况下,价格引导自利的家庭与企业做出“效用最大化原理”,从而去达到自身的效用均衡。所以克莱格书中的不经常用的、便宜的山药的价格变化范围比独木舟的价格变化范围大,显然是违反经济学原理的。
三、举例论证
     小说中,经济学家们在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时,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来考虑边际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决定其实都是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只不过我们自己可能并不知道。
     就拿生活中的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来说,明明知道闯红灯超速会扣分罚款,但是生活中有的司机还是选择了闯红灯超速而不是遵守交通法规。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一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因为这些司机有可能正赶着去接一个贵客,这个客人可能可以使他赚的钱大于被罚款的钱。所以他选择违反交通规则。
     生活中处处都有选择,我们要衡量选择做这件事的成本与它会为我们带来的效益当我只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我会在周末选择一份日收入200元的兼职。因为如果我周末选择娱乐或是休息,我没有收入。花费一个周末去兼职带来的边际收益使得我很乐意去做这份兼职。而我如果是一位企业老总我周末坐在家里,我的企业也能收益上万元,同样花费一个周末,这份200元收益的兼职对于我来说是可笑的。
     经济学原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人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钻石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愿意为钻石支付的钱要远远高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反过来,边际收益又取决于一个人已经拥有多少这种物品。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收益微不足道,因为水太多了。与此相反,并没有一个人需要用钻石来维持生存,但由于钻石稀少,人们认为额外增加一颗钻石的边际收益是很大的。
四、总结
      这部小说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展现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小说以相当大的篇幅通过一位经济学教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所接触到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一个典型的经济学家视角与思维习惯,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家在生活中的情绪变化、直觉感受、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在这部小说中我学到了很多,不只是停留在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知识层面。在为人处事上,特别是我也开始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和思维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这部小说带给我极大的惊喜:学习经济学的知识可以不枯燥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与挑战。学习知识的过程如果是枯燥的,那么我考虑不深入学习。正是这样有趣的学习过程,让我考虑到边际量,获得的知识边际收益会大于花费的时间边际成本。因此我选择深入学习经济学。

19国贸(专升1班
冯志刚
19230121113





作者: Catheri_LGI4S    时间: 2019-12-14 00:37
一、小说情节(选自第二章 作者对亨利.斯皮尔曼回家见戈森先生前的心理描述。)
  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致命的均衡》第二章原文
二、经济学原理
以上内容涉及了两条经济学原理:
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即机会成本的相关概念: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三、相关例子
  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在做决策,与此同时,作为理性人,常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考虑问题,如同文中斯皮尔曼那样,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这期间,机会成本往往被作为权衡过程中的工具,比较两件事物之间的代价和收益,最后选择一样,放弃另一样。以下是具体例子:
1)我目前在温州大学上学,得到了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机会,享受到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在未来毕业时有更高的学历竞争力。但我在做出继续上学而不是立即进入社会工作这个决策时,也放弃了一些东西,比如这两年的工作经验和收入,这两年可能会遇到的机遇等等。在利弊的权衡之下,我做出了于个人而言最有利的决策。
2)引用一个经典的真实例子,阿里巴巴的副主席蔡崇信在加入阿里之前从事着一年上百万的工作,之后接受马云的邀请,加入创建阿里,辞去原来的工作后每月就领五百元工资。他背负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但他眼光独到,选择接受风险,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3)当人们手里有一笔闲钱,打算购买理财产品来增资。如眼前有三份理财方案,投资回报率由低到高,依次风险也由低到高,也就是说你想要更高的收益就要承担更高的风险。这时候对风险有不同偏好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决策,于此同时,无论选择哪一个方案,都会承担没有选择的方案的机会成本。
四、感悟
根据个人的阅读体验,觉得《致命的均衡》这本书如果单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评价,可能不是那么优秀或吸引人,但由于加入了很多经济学的内容,将经济学知识展示得贴近生活就很奇妙了,本人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来经济学的乐趣。除此以外,说一说我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感受,接触之前,我觉得这门学科应该很高大上,常人很难入手。然而在之后的学习中,也看了考研专业课的相关书籍后,觉得经济学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它很贴近生活,比如以上举的例子。并且,经济学往往需要数理知识的结合运用,让我找到了数学的用处,哈哈。经济学充满了智慧,让我多了一个视角看待世界,学着像一个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吧。
                          
                                                                                      19国贸(专升本)1班     王鑫蕾
                                                                                       19230121140



作者: wx_AHuURDru    时间: 2019-12-14 11:38
一、第三章节选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 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 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 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 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 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 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 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 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 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 4 小时的工 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 4 小时时间。

节选二
在剑桥城的这些年里,斯皮尔曼经常光顾百老汇的一家加油站。 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对他很客气,除了那段时间——那时,石油供应量在下降, 而政府对油价的控制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这似乎也改变了加油站职员的脾气。 很多顾客排着长队,尽管油价很高,他们却争着要掏钱加油。但是加油站职员的 服务态度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当政府取消控制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去加油 时,人们又可以看见彬彬有礼的职员了。
二、经济学原理
斯皮尔曼认为回家去见戈森要让他损失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如果他拿这四个小时准备演讲或撰写专栏评论,他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所以去见戈森的成本就是他工作四个小时可能获得的收入。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是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节选二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是政府的公共政策并不总是能改善市场结果,石油供应量下降,而消费者对石油的需求没有太大的变化,反应在石油的市场价格上升,而政府对石油的价格进行了管制,在管制的价格水平上,石油公司所愿意出售的石油少于需求量,于是出现了排长队的情况,处于卖方市场的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也就没有必要对顾客彬彬有礼。
三、生活中的例子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上大学的收益是丰富了知识且会在以后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大学四年时间去打工所放弃的收入和社会经验和人脉。
节选二的生活例子是政府为了使那些不太富有的人买到房子,推出廉租房政策,使那些人能以远远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买到房子。而事实就是廉租房的建筑质量普遍差,如果是房子的地段好,房子质量也不差,则还会发生权力的寻租效应。就有人贿赂官员,来拿到购买房子的权利。
四、文章的启发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学习经济学有助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使我们更加精明地参与经济,做出决策。它还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地潜力与局限性。总之,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地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19国贸专升本1班 陈德宇 19230121103




作者: Tweety。    时间: 2019-12-14 18:38
1.        选取的章节:第六章。斯皮尔曼教授和他的女儿去波士顿购物,而他的女儿帕特丽夏为了保留给父母的惊喜就和斯皮尔曼教授兵分两路去采购了,斯皮尔曼教授也喜欢在日常中观察经济现象,这下他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他所谓的“人的经济日常”了,他来到了地下商场,在这个地下商场里还偶遇英语教授卡尔文,卡尔文教授和斯皮尔曼教授的关系不错,所以他们停下来聊了聊在这个地下商场里的经济故事。
2.        反映的经济原理:充分利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文章中菲林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价格体系就是充分利用了消费者剩余,地下商场的商品是从原先摆放在上面楼层的一些最时髦的商品,但随着换季或者是款式更新的原因会被下架到地下商场,之后它的价格就会每周降低直至卖出,有些人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就等着买价格便宜之后的某一件商品,但是他无法预知是否有其他购物这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低到最低前把它买走,所以,在等待价格降低的同时也在承担着别人会把它买走的风险。
3.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肯德基的优惠券,发放优惠券可以把人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区分开来,有了优惠券之后,人们所需支付的金额变少了,那么原先认为肯德基价格过高的人就会进行消费了,但是一般的优惠券需要捆绑销售,这就选择了自主选择的权利,那么那些消费意愿高的顾客就不会选择使用优惠券去购买自己并不打算吃食物,而是单点。
4.        感想:消费者剩余被很多商家广泛的应用于销售,同时与之相伴的另一个概念是价格歧视,这是生产者或者卖家根据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等级所实施的,那么这样看来我们消费者好像十分的被动,成为了价格的接受者,但消费者剩余这一个概念更倾向于自己主观的概念,像课本里所说的,它衡量的是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本连载的小说还有许多的经济学概念,它将丹尼斯的命运和经济学穿插起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悬疑加学到经济知识的世界,里面涉及的人物也很多,来自不同院系的教授们以及邮票商或者是检察官,他们的性格不一也让故事更加生动。
                                                                             19国贸(专升本)1班 张智恩 19230121160


作者: 钏串串    时间: 2019-12-15 11:13
一、我选取的片段是小说中的第三章
斯皮尔曼快步走到办公室门口,因为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她的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家里有人想要见他”之后斯皮尔曼又询问了他的女儿和想要要见他的人有什么事情吗?他的妻子说那个人一脸焦急,妻子也要去买东西,所以斯皮尔曼不情愿的回家了。作为经济学家来说,这回回家就跟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和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并且他认为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损失4小时的工作时间,而此次被打扰的成本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这些经济学的想法斯皮尔曼也是从父亲身上印证的,老斯皮尔曼是一名裁缝,他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父亲良好的声誉不仅仅是是因为衣服做得好,更是因为他对顾客的礼貌和友好,但是当他父亲到上面的褐砂房时,原来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从经济学上说,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十父亲致富太少,就是用书上说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付出的代价就是收入的减少。多年以后,那时石油供应量在下降,政府对油价的控制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这也导致了石油站服务一天天的下降,而在家庭范围里,市场供求平衡价格不会决定资源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配。在回家的路上斯皮尔曼碰到了他的两个学生,并且在车窗上看见了一张纸条,上面是卡尔文·韦伯写的,这又让斯皮尔曼想起被迫回家的事。回到家,他看见了丹尼斯·戈森,是关于戈森升职的事情,由于斯皮尔曼是委员会的一员,所以斯皮尔曼拒绝与戈森讨论这件事,然后斯皮尔曼就强行帮戈森套上外套,请出了家,
二、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有以下7个:
1)机会成本:未来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2)成本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效益,而效益是由收入和成本之差决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取得最大化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降费用。、控制企业运行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3)收入:某一个体,包括个人或者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
4)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
5)价格(人为控制):商品同货币交换时单位商品量货币的多少,。在经济学及营商的过程中,价格是一项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为商品、服务及资产所订立的价值数字。在微观经济学之中,资源在需求和供应者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价格是重要的变数之一。
6)供求平衡价格:新价格理论研究了供求与价格的因果作用关系,否定了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可以决定供求的观点,认为供求决定了价格,供求与价格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价格对供求的作用是反馈作用,既有负反馈作用,也有正反馈作用,因此,价格对供求的作用结果是不确定的。而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对供求行为的作用是确定的(需求定律)。
7)市场:有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三、现实中的例子
1)机会成本就是你去看一场电影,得到的是一场电影,失去的是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2)你买一个机器首先需要的是买这个机器的钱,这就是成本,之后你用这台机器制造的商品并且把商品卖出去,这就是你获得的效益。
3)就像我现在,在准备公务员的考试,如果我考试和面试成功之后,我就是正式的公务员,每个月也有相应的收入。
4)就拿现在的苹果手机和华为手机,在市场上的份额不相上下,那就会有竞争,就如华为的Nova2s刚上市,苹果的11Pro也上市,并且苹果下一代的SE2很可能价格下调,这就是市场竞争。
5)每件商品都会有对应的价格,拿我们的课本来说,制作这课本有人力物力,所以就会有成本,当制作完成卖出去的时候,卖家就会制定相应的价格。
6)拿芒果来说,喜欢吃的人就会多买一点,但是当他价格上升时,由于它不是必需品,它的需求量就会慢慢下降,那供应量也会随之下降,最终导致平衡。
7)我们现在买的东西,比如苹果、手机等必需品,或者一些奢侈品,这些东西存在于市场,也组成了市场。
四、自我的认识
学了经济学基础这问课之后,我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看电影会产生机会成本,买东西会想到价格、成本,工作时会有相应的收入等等,这些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我读了这本小说所感悟到的。之前我觉得学这门课只是因为这是专业课的必修课,但是现在我觉得学了这门课,可以对于一些事情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不用浪费成本,时间,并且也拓展了我的知识范围,丰富了我的自身,总之我觉得让我收获良多。

19国贸专升本1班
叶贞钏
19230121153

作者: Bobby    时间: 2019-12-15 14:21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戈森发表的文章《工资差别与犯罪》中发现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在戈森的理论中,他认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高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
二、体现的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低工资的采购员接受贿赂如果被发发现肯定会失去这份工作,但是面对着比工资高的贿赂诱惑,他们会选择接受贿赂采购不合意的衣料。
2.机会成本
一种东西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以上章节中,衣料采购员当做出接受贿赂这一决策时,那么他的工资就是他所放弃的机会成本。当采购员觉得收到的贿赂大于他所放弃的机会成本时他们就会放下职业操守,采购不合意的衣料。而当雇主提高工资后,机会成本大于贿赂所得,采购员就会更加诚实。
三、生活例子
现实生活中官员的贪污腐败就是官员在面对巨大的物质诱惑时放弃了微博的工资做出的权衡取舍。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他们的选择是理性分析后做出的,毕竟只有贪污腐败才能给他们荣华富贵,仅靠微博的工资收入是无法过上那样的日子的。虽然贪污腐败被抓面临的惩罚很严厉,但是就机会成本而言,贪污行为败露的几率并不高,所以对于贪官来说,他们为贪污腐败所付出的成本是可接受的。所以官员贪污腐败问题一直都存在。
四、感想
本书以侦探小说形式融入经济学原理,能让我更好的理解经济学原理。读完全书我发现原来经济学原理不仅能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还能帮助破案。当院长意识到斯皮尔曼教授已经识破了他的破绽后选择自杀,以结束心理负罪。书中斯皮尔曼教授的话多次阐述了经济学中的利益最大化原理,人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利益,院长认为杀了戈森所得的收益大于他杀人的成本所以他决定杀掉戈森。现实中,人们可能不自觉的就按照了这一法则做事,从而达到自身效用均衡,而正如书名,有时候这个均衡是致命的。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18 黄一波

作者: lelepe    时间: 2019-12-15 14:54
本帖最后由 lelepe 于 2019-12-15 20:46 编辑



小说情节: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7章:亨利·斯皮尔曼和女儿帕蒂去百货商场购买物品,斯皮尔曼向女儿询问到卖器皿的地方后看中了一把削皮刀想送给他太太,女儿不理解觉得买削皮刀当礼物不如买手镯当礼物浪漫,斯皮尔曼和女儿解释了一番“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的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来浪漫了。”然后刀的价格是8.32美元,帕蒂觉得贵了些可以再看看其他的,斯皮尔曼不认同,他知道还可以找到价格更低的刀,但是要考虑到时间价值,花费其他时间去找其他削皮刀不值得。帕蒂又认为斯皮尔曼花一天时间去选车和花一天时间选削皮刀时间是一样的,斯皮尔曼认为花很多时间选便宜的车比花为了找一把便宜的削皮刀要划算得多,节省的钱要多很多,花时间去选便宜的车是值得的。还有17章中破案关键部分买独木舟和买山药消费者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可以预测山药价格变化比独木舟价格变化大。

反映经济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定义解释: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情节中,斯皮尔曼送削皮刀给太太,太太会高兴;送手镯给太太,太太也会开心,但是斯皮尔曼最后选择了削皮刀给太太。斯皮尔曼不打算买手镯选择买节省时间的削皮刀。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定义: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斯皮尔曼如果要买更加便宜的削皮刀要花大量时间去寻找,多花出的时间就是为了得到便宜的削皮刀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时间是可以做其他事情的创造的价值会高于找到更便宜削皮刀而节省下来的的钱。比如花一天时间买到更便宜的车节省的钱比花同样的时间去找到更便宜的削皮刀要多得多。  
3、效用最大化原理
      定义: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即称之为效用最大化原则。
      斯皮尔曼会为了买车花很多时间去寻找更加便宜有优惠的车,却不会为了找更便宜的削皮刀而花更多时间。在明明知道寻找下去会找到比8.32美元更便宜的却也不会去找,即使找到更便宜的节省的也不过几美元,但是花了大量时间。如果花大量时间买车那么节省下来的钱绝对不止几美元。

例子:
       最近我想要买外套和压缩袋和书包,如果三样东西都买到了我会很开心,但是目前资金等等方面限制我只能三选二,那么我就要考虑选择哪两样,这样我要权衡取舍了。选择外套有合乎情理的理由,现在天气寒冷,一件外套可以御寒,减少生病概率那么就减少了生病要花费的成本。选择压缩袋也是必要,空气潮湿,未放在压缩袋里的东西容易受潮发霉,比如衣服鞋子这些,放在袋子里不易发霉开学就没必要再购置其他东西来补上发霉的东西的空缺。但是我又想要个书包,虽然有了可替代的包,但是书包可以使我更方便。权衡这些理由,这三样东西中选择外套和压缩袋才是明智的。
       要买这两样东西我还要出门或者逛淘宝,要花费我的时间去选择去购买。这里花出去的时间就是我要放弃的东西,是我的机会成本,想想这些时间我是处在期末复习阶段,这段时间我本来可以更好地去复习课本。
       那么为了减少时间使用,买这两样东西我也不能同时进行,那么我会把时间大量花在选择衣服上,选择压缩袋的时间就不会太多。压缩袋价格就在几块到几十块不等,而衣服价格在几百到上千不等,相同质量品牌的衣服压缩袋不同商家会有不同价格,但是压缩袋节省的只有至多十几二十元,而衣服却有好几十元的差别。为了效用最大化,最明智的就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少花时间看压缩袋。

启示:
       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经济学原理,人做什么事情都面临着权衡取舍都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放弃一样东西,机会成本处处存在,只是我们不曾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剖析事情的本质。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又如何不是体现着效用原则呢?这些原理在我们周围,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体现出来,又反映了人的行为,行为当然又是思维控制。我们应该多多理性思考,找到经济学的直觉。

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2 李丽萍


作者: wx_H1JGMOD4    时间: 2019-12-15 14:56
本帖最后由 wx_H1JGMOD4 于 2019-12-15 14:59 编辑

具体章节(来自第十五章)
  斯皮尔曼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克莱格叙述说,在岛民的饮食中,山药是一种不经常吃的很便宜的食品。而独木舟则是大件商品。买一个独木舟要花去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我之所以知道丹顿·克莱格是凶手,是因为在圣塔克鲁兹岛上,山药价格的变化相对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小。山药的价格从4 条到5 条红色羽毛腰带不等,只是一条腰带的差异。而独木舟的价格是从780 条到1100条。那可是320 条红色羽毛腰带的差异——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而与之相比,山药的价格差异是25%。
但是如果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种价格差异应该是相反的。山药价格的变化相比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大。那是效用最大化原理可以预测的结果。
  “我给你们举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例子吧。去年年末,我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去选购一辆新车。我却不会花那样多的时间去购买一件小小的厨房用具。如果有这么一个商人,他能给我比别的汽车销售商多一点的折扣的话,那么我再多花点时间去造访他也是很值的。但是如果是买像一把削皮刀这样的商品,我多余的造访就不值得了。就算在削皮刀上给我打50%的折扣,我也不会开车穿过整个城市去买的。但是对于一辆新车,哪怕是1 %的折扣,也是很值得去琢磨琢磨的。无数的顾客都是这样的。其结果就是,他们的这种购买行为使得汽车的价格更加接近。但是削皮刀却不是这样的。在波士顿地区的事实情况在岛上的市场中也应该是真实的。因此,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一原理不可避免地就会引出这样的预测:在圣塔克鲁兹岛上,山药的价格变化范围应该比独木舟的价格变化范围大。但是克莱格的数据表明的是什么呢? 刚好相反的形式。不是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有错误就是克莱格编造了他的数据。面对这样的选择,没有经济学家会犹豫的。”
经济学原理
(一)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地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其目标。本选节中考虑到了边际收益和变际成本。在斯皮尔曼教授举的生活例子中,在买一辆新车的时候,如果有折扣,他就会花一些时间去寻找到最合适的价格。他消耗的成本和得到的利益平均到每一分钟,因为他所消耗的成本远小于折扣得到的利润,那么每一分钟所消耗的变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所以驱使着斯皮尔曼寻找最适合的价格。而对于一把削皮刀来说,在寻找最合适的价格所消耗的变际成本远大于变际收益,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的。对于院长的书中所提到岛上山药和独木舟也是一样的。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对于岛上的人来说,尽管他们知道不同的地方的山药的价格不同,可能会有比这更便宜的山药,但他们不愿意去花费寻找的时间,即使他们找到更便宜的山药,但他们所花费的经济成本以及时间都要高于山药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所以他们知道有机会成本的存在,所以可以接受100%的价格差异。

(三)效用最大化原则
  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即称为效用最大化原则。

(, 下载次数: 140)

在无差异曲线分析中,因为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商品组合效用相同,那么该消费者从增加商品X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应该等于减少商品Y的消费所减少的效用,实现均衡。
例子
  想要买一件衣服,即使我可能知道别的地方可能卖100块钱,但是附近的商场卖120元钱。对于20块钱的差异,我觉得我可以接受,如果我要去别的地方买100块钱的衣服,首先我需要花费时间和路费跑三四家商场去比较价格,这个成本明显高于20元,所以我会选择买下120元的衣服。但是如果想要买一套房子,现在的价格是200万,如果全款付可以享受95折的优惠,如果考虑按揭贷款,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以及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都会对最后的消费金额产生影响。那么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原则考虑,那么我就会花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计算该如何付款去节省下一两万不必要的开支。对于我所消耗的机会成本远远小于我在买房子上的消费者剩余。
感想与总结
  此书通过一个侦探小说的形式,体现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实用性。在书中作者用来很多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通过边际理论来解释人们为什么爱吃自助餐,通过供求关系来讨论服务质量问题,通过机会成本和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侦破这起谋杀案,等等。通过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经济学的力量,用知识的力量和缜密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让我对这些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47   吴姜莹


作者: hylllll    时间: 2019-12-15 15:34
本帖最后由 hylllll 于 2019-12-15 15:40 编辑

、小说情节(选自第五章
       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完全不同。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折扣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
     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价格体系最大限度地索取了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它是人类的创造性、对最大效用和最大利润的追求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
 
二、经济学原理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及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地下商场商品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会有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商品吸引,那么他很可能就会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2、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
       消费者在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对若干折扣商品进行选择购买,让消费后的自己满足程度达到最大。
3、利润最大化
        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利润最大化就是厂商使用各种销售手段将利润达到最大的一种方式。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通过生产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产量。
       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通过其与其他楼层不同的价格体系,廉价出售商品获取利润。

三、关例子
1、消费者剩余
       中国市场上,奶粉这种产品一直是低价销售,每一袋奶粉大约在10元钱左右。随着贸易开放,“洋品牌”奶粉进入中国,外国商人利用了消费者剩余这一简单的概念获得更大的利润。他们认为,虽然中国奶粉价位低,但会有人为了让婴儿健康成长,愿意花费较多的钱去买质量比较好的国外婴儿奶粉,这个市场就是婴幼儿奶粉市场。再加上广告宣传的作用以及包装设计等,这样一袋婴儿奶粉卖到80元至100元。由于中国人口较多,许多的中国母亲在购买奶粉时的消费者剩余都给了外国商人。
2、效用最大化
       在生活中,我们将有限的收入花好。固定的收入有很多搭配的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奢侈品少买些,零食少买些,衣服少买些等,总之,就是消费者要在各种搭配之间选择一个最让自己感到满意的搭配。
3、利润最大化
       西南航空公司是一家只提供短航程、高频率、低价格、点对点直航的航空公司。随着廉价航空公司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传统的大型航空公司挤出曾给它们带来丰厚垄断利润的短途市场。廉价航空运输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是通过提高飞机利用率降低单位成本;二是通过降低维护成本来控制整体运营费用。
       西南航空从客户群定位出发,走大众路线,与传统的民航工业相比,其面向更加广阔的用户群,拥有更多的短航线线路。成本的降低,加上客户量的大众化需求使西南航空获得更大的利润。

四、感想总结
      《致命的均衡》是与经济学息息相关的推理小说,用许多经济学原理对故事进行阐述。它以讲经济学为目的,以侦探故事为载体,反映了奇案中的经济学。小说中经济学教授通过经济学理论洞悉案情并找到杀人凶手。书中作者通过一些情节描写,解释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从需求供给均衡,到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等,所有涉及的理论都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有些情节通过结合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进行讨论,比如我选取的第五章中的百货公司的地下商场廉价出售商品,使用荷兰拍卖式的定价策略,以最大限度获取消费者剩余的情节。
       对于现在正在学习经济学的我们来讲,这本书可以深化我们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经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19 黄依乐






作者: Jerry    时间: 2019-12-15 15:44
本帖最后由 Jerry 于 2019-12-15 15:45 编辑

      我选取了 “经济学侦探小说《致命的均衡》(十)”的情节,这章主要讲述的是亨利·斯皮尔曼为了写出巧妙的信件回复,读了院长丹顿·克莱格关于原始货币及其价格比的书后,注意到了院长丹顿·克莱格所做的研究和他自己的研究有一个差异的时候被打断了,他被告知丹尼斯·戈森自杀了。
      其中,针对于克莱格写的关于原始货币制度:“原始的货币是圣塔克鲁兹岛上整个货币制度赖以维系的基础。这种货币是由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一种个头不大的,猩红色的吃蜜鸟的羽毛做成的。人们用树液和树纤维把这些羽毛做成一条条的腰带。每条腰带都有准确的价值,这些价值用其他腰带的价值来表示。当然,每条腰带的价值取决于羽毛的质量。如果要做一笔大交易,岛上的居民就得带上大量长长的羽毛腰带。”这一段落中含着
经济学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红色羽毛腰带的价值最终是由某个标准确定的——在圣塔克鲁兹岛上,这个标准就是新郎家付给新娘家的最少的钱一一在这一点上,这个经济学家并不感吃惊。这就是“彩礼”。”
→新郎面临着娶妻要给“彩礼”或不娶妻不用给“彩礼”的权衡取舍,显然新浪认为娶妻的利大于付出的“彩礼”,所以决定给“彩礼”娶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对于手机无法自控,面临着玩手机的和学习的权衡取舍。自律较好的同学认为学习获得知识的好处大于娱乐的快感,选择学习;自律较差的同学认为当下娱乐的快乐大于学习时的痛苦。当然,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应当做一个自律的人,做出上进的权衡取舍。
经济学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新郎娶妻的成本是付出的“彩礼”以及失去追寻别的姑娘的机会。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学生的我们,生活费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逛街买衣服的成本是衣服的价格和挑选衣服的时间;买书的成本是书的价格和挑选书的时间。买到衣服后,根据衣服的季节和寿命穿;买到书后,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通常一本书可能是作者一辈子的心血,而我们放弃的只是少许的货币和阅读的时间,是非常划算的。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更加倾向于提高书籍在支出的占比,减少消耗品在支出的占比。
经济学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新郎通常只娶一个妻子,因为当只娶一个妻子时,边际效用最大。当娶第二个第三个时,边际效用递减。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教室通常只有一个黑板或者投影仪,因为当只有一个时,边际效用最大。当有第二个黑板或者投影仪时,成本大幅增加的同时,收益却是甚微的,此时边际效用迅速减少。
经济学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岛上居民通过羽毛货币贸易,就不用自己耕种所有粮食、自己织衣服、自己盖房子等,可以只工作自己擅长的部分,分工使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而且,中国在2016年实行“营改增”后,减少重复税收,鼓励企业分工细化。这样一来,贸易更多了,经济增长加速。

读后感想:
     全篇致命的均衡侦探小说有着强烈的西方写作的特色,对于戈森被杀这条主要线索外的细节情节等描写较多,破案思路容易被打乱;与中国文化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惜墨如金的文化有些不同。虽然阅读起来有些许不习惯,但是作为经济学小说,目的是学习经济学原理,破案只是借助理解经济学原理,这增加了我们学习经济学原理的许多乐趣,在玩中学,学中玩。
      针对于克莱格书中所写的关于原始货币制度浅谈一些我的看法:在我选取的这一情节中,其实最令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在原始社会货币可以是以羽毛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课上老师所说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在经济学教材中,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是这一并不通俗的解释驱使着我查阅课外资料,自己探索这一神奇的情节。我去图书馆找了一些关于货币的书,发现原来在原始社会如雅浦岛,还有以石头作为货币的,甚至是已经沉入大海的石头!斗胆来说,马克思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局限性的。因为与世隔绝雅浦岛上的市场只有三种产品:鱼、椰子、海参,按照课上的思路直接以物易物就行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雅浦岛有一套高度发达的货币体系——用石头做的“费币”。就连凯恩斯知道后,也十分感叹原始人的智慧。当石头沉入大海也并不影响交易,因为交易价值并没有受到影响。我不经联想到现代社会的纸币也是如此,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它才能流通起来。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虽然有区块链技术,但是并没有流通大概也是因为如此原因。但是,如果数字货币一旦法定,那就不同了。中国为了顺应时代,由中国人民银行基于国家信用支撑而统一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正在筹备中,并且在发行流通过程中使用了密码学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大数据分析、条件触发机制等最新科技,所以使得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更加高效、智能、安全的一种新型数字货币。与现有电子货币和纸币相比,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体系在货币政策设计上具有更强的创新性。
      越看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决定看更多的书充实自己。去真正了解经济学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19国贸专升本1班19230121158张津晶









作者: 红烧私房牛肉面    时间: 2019-12-15 15:58
本帖最后由 红烧私房牛肉面 于 2019-12-26 18:13 编辑

一、选取情节
在《致命的均衡》第七章中,亨利·斯皮尔曼在百货大厦家用器皿部花了8.32美元买了一把新的削皮刀想要送给她的妻子,可是女儿帕特丽夏·斯皮尔曼却觉得这个价格不是一个最合理的价格,应该再逛逛,可能会有更好的,父亲认为这不会是他理想中打发时间的好方法。而对于选购新车这件事,亨利·斯皮尔曼认为这值得花上一天的时间,这让他的女儿实在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在本书的完结章中又再一次论述了这个事情。亨利·斯皮尔曼认为就算给削皮刀50%的折扣,他也不会再开车穿过整个城市去购买。但是对于一辆新车,哪怕1%的折扣,也值得去琢磨琢磨。

二、经济学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就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一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决策者需要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在选择了一个目标时,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目标。在小说中,亨利·斯皮尔曼选择就购买8.32美元的削皮刀,不再花另外的时间购买或许比这更好,更便宜的削皮刀;他也会选择花一天的时间选购新车而不是把这一天的时间当作另用。
2.    机会成本(择一成本)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小说中,斯皮尔曼选择在家居器皿部立即买下这把8.32美元的削皮刀,那么相当于他放弃了可能别的地方更便宜,更好的削皮刀。
3.    效用最大化
效用就是消费者从消费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在小说完结章中,斯皮尔曼对于新车1%的折扣追求就是在行使效用最大化原理。

三、现实例子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小到一天的早餐要吃什么,明天穿什么样子的衣服;大到未来的就业方向,与怎么样的对象交往结婚。这都是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 机会成本
今年暑假,我选择花半个月的时间去外面旅行,因此不得不放弃了学习雅思的计划。这种机会成本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半个月的旅行意味着我放弃了学习英语使自己得到提升的空间。
3. 效用最大化
就苹果手机来说,官网或者是零售店的价格都是官方售价,不存在议价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从渠道商或者苹果授权的直营店购买,那么就可能会有两到三百的降幅或是讨价还价的余地。当然,首先我们会确保这个手机是正品行货。那这样,作为消费者,我肯定会选择后者,从渠道商手中拿货,最大限度使用我的消费效用。

四、感悟
其实经济学原理一直充斥在我们的生活的周围,只是我们缺乏这样的经济学思维和模式。通过阅读《致命的均衡》,我知道了该用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比如效用最大化,其实普通大众在购买高价格的产品时都会不停地比价,然后找出价格最便宜,质量等各方面又得到保证的商品去实现自己的消费者效用最大。从概念来讲,经济学的有些知识晦涩又难懂,但是放到实际例子当中,可能就会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侦探故事缺乏细节性的描写,写得较为粗糙。尤其在最后真凶浮出水面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经济学初学者,却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像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剩余这样的经济学概念。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50  徐昱琳   









作者: Pluto    时间: 2019-12-15 18:00
1.《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当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走的时候,他思索着:其实,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些。 这又一次证明了信息的价值啊。斯皮尔曼意识到:帕特丽夏知道这个别人不容易找到的商品在哪儿,这就降低了他的搜寻成本。 ...... 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 8.32 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 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2.经济学原理: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首先解释边际量,比如有一条生产线10个工人一天能生产100个产品,增加一个工人,产量就能增加10个。那么这里的10就是边际量。即新增带来的新增。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3.举例
(1) 爬山时,山腰或山顶这一段路上的水卖到5元一瓶,而山脚的水仅需2元一瓶。但是我们会因为这3元钱的差异下到山脚买更便宜的水吗?往往不会。因为我们会考虑到再下山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所带来的收益可比在山上买水的成本小得多。所以我们选择5元的水。
      再比如生活中也有不少运用边际量的促销活动,肯德基的冰淇淋,第二个半价,在我们消费者的心理上用原来一半的钱得到一个冰淇淋是觉得很划算的。或是买衣服时再加十元送一双袜子之类的。
(2)我们专升本的同学选择了继续学习,我们就放弃了这两年本可以工作带来的收益,经验等。

4.总结
     文中斯皮尔曼用买削皮刀和买车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在买像刀这类的小物品时,即使我们知道在别的店可能有更便宜的,但我们还是会就近买这个更贵的,因为买刀的机会成本存在,我可以忍受这其中巨大的价格差异。但是在买十几万、二十几万的车的时候,消费者往往会认认真真的去比价,哪怕因为多跑一家店我需要多付出打车费,也就是所需的边际成本,我也会选择去这么做,因为就算只有微乎其微的价格差异,可能也会差上几千块钱。这就是由于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所带来的选择。而人们货比三家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这类商品在市场的价格差异很小。这也就是克莱格被戈森以及后来斯皮尔曼发现数据作假的原因所在。山药的价格变化范围应该比独木舟的价格变化范围大,而克莱格给出的在圣塔克鲁兹岛上的价格体系恰恰与这个经济学常识相反。所以当两位经济学家看到这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怀疑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有误,而是怀疑克莱格编造了数据。这也是贯穿全文解开奇案的关键。
     可能这本书算不上极好的侦探小说,但它或许是经济学界的优秀推理文章。读完小说我才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可以不那么枯燥无味,原来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还可以通过以小说的形式让我们更形象的去理解。经济学的世界还有待我去慢慢探索。

5.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54 尹婷婷


作者: wx_tHLk5m4Q    时间: 2019-12-15 19:51
本帖最后由 wx_tHLk5m4Q 于 2019-12-17 19:37 编辑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作者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是用符号的形式阐述的,但却可以总结为几个词:为了达到管理部门制定的空气污染标准,应该允许商业企业竞投污染执照。戈森宣称,这样一来,可以用对社会来说最少的总成本来达到空气纯净标准。
  “‘污染执照’让我想起了詹姆斯·邦德的杀人执照了。”贝尔心中想到。他很讨厌这种说法。为什么不也卖抢劫执照和强奸执照呢? 贝尔希望通过立法,从而彻底地杜绝空气污染。他有许多朋友也同意这种观点。他的担心并不只是出于对自己幸福的考虑,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野生动物的热爱。莫里森·贝尔和他的妻子都很担心新英格兰的空气污染,特别是从这个地区的工厂里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来自中西部的酸雨,会危及到他们两个女儿的健康。曾经有段时间,贝尔认真考虑过到西南部教书,以便把他的家人带到那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但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并联合了谢拉俱乐部的伙伴们一起致力于环境的改善。在他们数学系里,那些对环境污染深有同感的同事也一致赞同污染是一个主要问题。他不敢想像他的同事会同意新英格兰的制造工厂应该有权获得污染执照这一观点。
二、经济学原理
1、负外部性
  “莫里森·贝尔和他的妻子都很担心新英格兰的空气污染,特别是从这个地区的工厂里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来自中西部的酸雨,会危及到他们两个女儿的健康”,从中可以看出空气污染具有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并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不得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而这种影响是对旁观者不利时,就被称为负外部性。
2、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1)“为了达到管理部门制定的空气污染标准”“贝尔希望通过立法,从而彻底地杜绝空气污染。”可以看出政府可以通过命令和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
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
(2)“应该允许商业企业竞投污染执照”“他不敢想像他的同事会同意新英格兰的制造工厂应该有权获得污染执照这一观点。”政府还可以通过允许污染许可证的交易来保护环境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任何一种污染全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的自愿转移。由政府制定排污标准,向企业发放污染许可证。
3、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曾经有段时间,贝尔认真考虑过到西南部教书,以便把他的家人带到那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但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并联合了谢拉俱乐部的伙伴们一起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为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
三、例子
1、负外部性:汽车尾气的排放、化工厂排放的化学废气废水
2、管制: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防治土壤污染,是继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之后,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门性法律,填补了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是污染防治的立法空白。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假设说温州有三家工业企业,政府想把污染减少到120单位,它给三个企业每个企业40单位的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减少单位污染成本比较小的企业将出售自己的许可证,而减少单位污染成本比较大的企业将购买许可证。
3、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大学毕业后,面临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是选择继续努力考上研究生,还是参加工作赚取工资、积累社会经验。
四、感悟
  《致命的均衡》这本以侦探小说的形式,通过一些情节描写,穿插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毕竟这类形式的小说并不常见。在推理小说的线索上,本书采用了时间上的插叙手法,开门见山的暗示我们年轻的教授死了,到最后找寻到真正的凶手,表明了经济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用来破案,这也凸显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04

陈海平




作者: 夏凉    时间: 2019-12-15 20:34
一、经济学原理
      选取情节:(来源于第七章和第十七章)亨利·斯皮尔曼陪着女儿在商城中为他的妻子购买削皮刀;以及斯皮尔曼最后为解释院长数据作假而用自己购买削皮刀的事情做为例子分析。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面临权衡取舍。
       原文:一把新的削皮刀,好时髦!好浪漫呀!”帕特丽夏开着父亲的玩笑。“一定要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还要系上漂亮的蝴蝶结。妈妈说不定会误以为这般大小的盒子里装的是一只手镯呢。特别是当它包装得很漂亮时。想像一下当她发现这是一把削皮刀时的高兴劲吧。”
       解析:因为妻子需要一把新的削皮刀,斯皮尔曼选择花时间和金钱来买一个削皮刀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任务—看候选人的作品,来让妻子开心。说明在生活中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文:当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走的时候,他思索着:其实,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些。
      解析:当他想要买一件商品时,他不仅需要投入付钱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更多的是还要花费寻找商品的时间成本,而如果将这些成本用来看候选人的作品或者上课,这些带来的收益将远远大于拿这些时间来买削皮刀。这收益的损失就是亨利·斯皮尔曼为了购买削皮刀而所要放弃的时间成本,即买削皮刀的机会成本。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原文:“......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解析:花费同样的时间买削皮刀和新车的机会成本可以看成是一样的,但是削皮刀是低价商品,而新车是高价商品,最终我们所得到的收益是不一样。削皮刀所节省的价格也不过几美元,而新车所节省的价格可能是几百美元。相比较而言,新车的边际收益可能会大于边际成本,而削皮刀不行。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文:“去年年末,我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去选购一辆新车。我却不会花那样多的时间去购买一件小小的厨房用具。如果有这么一个商人,他能给我比别的汽车销售商多一点的折扣的话,那么我再多花点时间去造访他也是很值的。......但是对于一辆新车,哪怕是1%的折扣,也是很值得去琢磨琢磨的。”
      解析:这个汽车销售商的一个降价的行为,使得斯皮尔曼会对于汽车销售商多一点的折扣做出购买的反应。由于这个汽车销售商比别的销售商价格上更加的实惠,作为理性人会对这样的激励做出反应,即对该商品进行交易,从而使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并且人们专门生产一种物品或劳务用其交换其他物品或劳务,而不必自给自足。
      原文: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的反应。“......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的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小时的时间来浪漫了。”
      解析: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有专门的公司来生产削皮刀,斯皮尔曼购买削皮刀来节省时间,用节省的时间来浪漫,或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看候选人的作品、给学生上课等。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与卖者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定来配置资源,这样的组织经济活动: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以及谁将得到它。市场价格也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增进整体经济的福利,导致最终的市场结果。
      原文:这把刀的价格是8.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解析:帕特丽夏对削皮刀的价格并不是很满意,想建议父亲看看其他的价格,进行对比。这个商场好比一个市场,有很多的店铺作为卖家,而大量的买家在这个市场中可以选择商品和对比价格,进行自由交易。而在这个市场中由于价格的供求弹性,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供求弹性,使得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变化而波动,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消费者大都时候可以对商品进行“货比三家”。

二、现实例子
      以京东商城为例子。京东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如一个市场,里面有许多的店家作为卖家,大量的消费者作为买家,而这样的市场往往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并且人们在这个网站上进行贸易,各得所愿,各取所需,使得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当人们面对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当人们花费时间在网站进行挑选和购买的时候,人们会面临着机会成本的流失;当人们在“货比三家”的时候,理性的人们会考虑自身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当网站做大促销的时候,理性的人们会对这个降价的激励作出反应。字数太长,其他分析留在心里。
三、感想
       最让我触动的是:(来源于第三章)斯皮尔曼学经济学的初衷—经济学家对个人日常经济生活的理解。许多人都是认为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但是很少人能发现身边的经济学。原本很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却能解释我们的每个行为和想法,我觉得这样的经济学显得十分的亲切。
      最让我感慨的是院长为了自身的名誉而杀伤三个人并让一位无辜者受监狱之灾。斯皮尔曼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就是院长杀人这个事实,以戈森发现院长的《美拉尼西亚人的风俗习惯》中有数据作假,而院长怀疑贝尔和贝瑞特可能跟戈森有过接触,也可能知道自身数据作假的事情为动机,当候选人的结果出来后,先后杀死戈森,贝尔和贝瑞特,然后利用梅丽莎来代替自己受监狱之灾。用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的经济原理,来说明院长选择用四个人的生命和未来来换取自身以后好的名誉。但是从院长的最后写给斯皮尔曼的信中,可以看出院长杀人也是不愿意的,在当时两难的情况,院长选择自保。而最后斯皮尔曼知道了,院长还是意识到自己的选择还是出了错误,不管怎么样,自己还是逃不掉。用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经济学原理,院长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已经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再杀人也无济于事了。自己没有办法面对结果,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时候事情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局。如果院长没有数据作假,如果院长早点澄清并改正,如果在跟戈森好好谈谈等等,但是这一切终究没有办法重来。

19国贸(专升本)119230121123 李欣然




作者: Hmax    时间: 2019-12-15 20:50
1.原文情节: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布里奇·斯皮尔曼坚信,一顿丰盛的早餐可以使一天的生活充满活力。在早些年,冬天的时候,她宁愿让帕特丽夏不穿大衣,不戴手套出门,也非要她吃点热麦片,馅饼,鸡蛋什么的,还有刚烘烤好的面包。
  “兽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吗? ”亨利·斯皮尔曼一边问一边用叉子切着一块煎饼。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结束了在康奈尔大学的兽医学学习之后,一年多以前在费城开始了实习。
  “我不知道需求是否在增加。但是我真的很忙。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我能不能熬得下去。所以现在可以回家待几天真的是太棒了。不用面对那些生病的动物,动物园的人也不会打电话让我过去——真是一种奢侈呀。”
  “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斯皮尔曼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说。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2.经济学原理:
本小节涉及的经济学原理有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线的移动:一些变量会使需求曲线变动,这些变量包括
(1)收入:收入减少意味着总支出减少,因此不得不在某些物品上少支出一点;正常物品与收入成正比,低档物品与收入成反比。
(2)相关物品的价格:若两种物品为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下降会引起另外物品的需求减少;若两种物品为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下降会引起另外物品的需求增加。
(3)爱好
(4)预期
(5)买者数量
供求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首先,这对父女在讨论兽医需求变动的时候,都认为供应是不变的,那么就只需要从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入手。所以现在开始分析,亨利·斯皮尔曼的女儿帕特丽夏·斯皮尔曼”需求变动“来解释这个问题,她认为消费者倾向于收费高的兽医,因为人们认为收费高表明技术以及设施都是最好的,那么从此就根据消费者的爱好来影响需求的变动。消费者喜欢收费高,那么就会选择收费高的兽医院,那么就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然而,亨利·斯皮尔曼是从”需求量的变动”来解释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就不存在爱好这个方面的影响,兽医收费的价格上升,会引起消费者对兽医的需求量减少,它是沿着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因为价格上升所以需求减少。
3. 生活中的例子:
①超市酸奶促销活动,例如买一送一或者打6.7折,人们会多买酸奶。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某件商品价格下降,会无意识的想要去购买,那么对于整个商场来说,需求是变大的,因为消费者不只是我一个顾客,而是好多的顾客。
②近期由于双十二刚过完,以我的朋友为例,她在双十二消费的比较多,那么她的储蓄就会减少,由于她还是一个学生,没有固定收入只有每月向父母要的生活费,那么从双十二之后,她开始减少消费,具体表现在之前可以选择去外面吃美食,但由于收入减少,就会减少外食的次数,那么对外食的那些店的需求开始减少。
③天气炎热改变了人们对冰淇淋的爱好,从而影响需求曲线,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供应曲线不变,因为天气并不直接影响销售冰淇淋的企业。
4. 感悟: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日常琐事都可以用需求定理和供应定理,并且可以用这两条曲线相结合来解释多种情况。就拿上述的例子③来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供给曲线没有变动,那么就导致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结果就是价格和销量都增加了。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而均衡价格又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卖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致命的均衡》这本书开头就以一位年轻的教授死了的悬疑案件来吸引读者的兴趣,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凶手的犯罪动机,很好的把经济学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就使得整本书不单纯讲述经济学理论,而是把原理运用到故事情节,并且一点也不突兀。就好比在说机会成本的时候,亨利·斯皮尔曼就把他可以用回家一趟四个小时的时间和用这四个小时可以进行的工作量之间进行了机会成本的对比,这是非常巧妙的设置了经济学原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经济学围绕着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工作中,也包括日常的吃饭时间。
班级:19国贸专升本1班   学号:19230121116      姓名:黄梦思



作者: wx_h4P1g66f    时间: 2019-12-15 21:04
本帖最后由 wx_h4P1g66f 于 2019-12-15 21:09 编辑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四章
1.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 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啊。然后,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 他有些迷惑了。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继而,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当然,书中的知识是一大收获,可能还有阅读中的乐趣。但是,通过阅读图书馆里的藏书,他已经可以得到这些好处了啊。
2. 吴教授没理他。他的思绪又转向了边沁,转向了计算。一个功利主义者会辩解地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的。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一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3. 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 ”听完这句,斯皮尔曼装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就像一个人刚听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双关语。布里奇和帕特丽夏都被他的表情逗乐了。斯皮尔曼也不想破坏她们的兴致。出于这个原因,他没有告诉她们他之所以做出那种夸张的表情是因为女儿犯了一个错误。她把“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
(二)经济学原理,论述
第一段: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原理基本内容:1.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2.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第二段: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基本内容:1.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常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2.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每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引起的总收益变动。它可以是正值或负负值。边际收益是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边际利润等于零,达到利润最大化。 3.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第三段:需求法则、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原理基本内容:1.需求法则(law of deman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2.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物品的数量,其中物品的价格是需求量的主要因素。特指有效的需求3.需求(demand):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数量。区别:需求量是指人们实际能够购买物品的数量,不仅仅是需求还要结合实际和自身的经济水平受多方面因素所制约;而需求是指人多想购买这个商品的愿望,不受其他条件所制约。
(三)生活中的例子
机会成本:1、比如,农民在土地上养殖动物,有猪、鸡、鸭三种可供选择,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或养鸭的收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10万元,养鸡可以获得7万元,养鸭可以获得8万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8或7万元。3、比如,一个老板有一堆材料,可以造45辆汽车和500辆自行车,汽车可以获利100万,自行车可以获利65万。那么老板当然选择造汽车了,但是造了汽车就不能造自行车了,那么机会成本就是自行车的获利,也就是65万。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假设一个人在沙漠中没水喝了,这时候前面出现一个人在卖水,一瓶100元。但是因为你是在太渴了你就买了一瓶,说明这时候一瓶水带给你的边际产量你觉得大于或等于100元,喝了一瓶后你觉得好多了,但还是有点渴,但是你考虑到前面就是风景区了能有水喝你就不买了,这时候说明边际效用递减了。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你买不买这一瓶水是根据你的边际产量决定的而不是水本身的价值。
需求法则、需求与需求量:1.一天超市的油打了折,你会发现大家争相去购买。第二天卖了差不多了,油供应不上了,超市又大幅度提高了价格,你会发现大家都不去购买了。

(四)感想和总结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斯皮尔曼的话多次阐述经济学中的利益最大化,每当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考虑这件事能带给他多大的利益。这样的人是可怕的,当他计算出杀人的利益大于陈本是,那么在这时谋杀就已经决定了。如果我们都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去做事,按照这个法则去决策,去达到所谓的均衡那么这个均衡可能是致命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经济学的乐趣,让读者有了一个从经济学看待世界的角度。国际与贸易专转本1班  19230121159   张铭




作者: wx_WnSBw6KW    时间: 2019-12-16 14:33
本帖最后由 wx_WnSBw6KW 于 2019-12-18 22:40 编辑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索非亚,价格不可能是任意的。相对价格——一件东西相对于另一件东西的价格——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价格会对这些经济力量做出反应的。至于如何反应,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原理进行预测。”

上文节选自小说最后一章,语段来源于斯皮尔曼教授,内容是关于论证院长克莱格在圣塔科鲁兹岛上的商品价格数据存在学术作假行为。详细内容是在小岛上,山药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非必需食物,相对于独木舟这样一个奢侈品,它的价格变化差异应该大于独木舟的价格变化差异。所运用到的经济学原理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其内涵是,理性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是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在这个原则作为基础下,居民在购买这两个产品时,寻找更为便宜的相同产品的激励是节省的金钱是否大于寻找的时间成本,如大于,居民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会继续寻找,相反则直接购买。山药和独木舟,两者基于自身相同的百分比的价格变化是差距非常大的,所以居民对山药价格的敏感程度是远低于独木舟的,故在购买山药时,居民更倾向于直接购买,而购买独木舟时,居民会更倾向于去寻找更便宜的相同产品。所以在独木舟市场上价低者得胜,销售者的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不然他就一件产品也卖不出去了,而山药的市场上,价格变化就算较大消费者可能也不愿意去寻找更加便宜的山药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权衡取舍几乎随处可见。就比如说我自己在购肥皂时,相同雕牌肥皂,温大C区综合超市里的肥皂要价6.5一个,但是商务中心的肥皂只要5.5一个,尽管我知道两者的价格差距,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更贵的购买,刚才我还上淘宝网查询了下,淘宝网最便宜的只要5元一个,但是我却没有去寻找它,因为这其中便宜的1.5元在我看来根本不值得我花费时间去寻找还得花时间去拿快递,而1.5元所给我带来的高效便捷却是我所愿意选择的。再加上,学校超市卖的商品基本上是食品、日用品。这些商品的价格都相对低廉,他们的价格就算提高10个百分点也可能只贵几元钱,再加上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宽裕,对这类商品的价格敏感度越来越低。这也就可以预测学校超市商品相较于商务中心的大超市商品,相同的产品,学校超市的价格应该会更贵,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之所以选择这段话作为摘要,然而,却并不是因为斯皮尔曼教授所解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这样的经济学原理有多吸引我,事实上,整本书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例如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固定成本、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以及真实、名义价格价值与稀缺性等等经济学原理,早已在课本上学习了解过了。但是这段话却总结了我最大的收获,在这段话中,是“预测”这个关键词,对于我而言,则是更广泛的“运用“。它更加提醒了我经济学不仅仅是用来作为科普学习了解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它的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读完这本书之前,经济学对于我更像是一本科普书,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学原理学习,了解它的原理,知道他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方面起到了作用,能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就仅此而以。但这本小说却给了我另一种思路的开拓,这是前所未有的。就比如说在菲林百货大厦的商品价格上,在之前,我只知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并用此去评估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反过来说,是否也可以运用消费者剩余这一原理,去压榨消费者剩余?比如菲林大厦的管理者所采取的每周价格逐渐降低的策略。在消费者预期价格既定的前提下,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价格在哪,但通过最高价开始逐步降价,可以在最高的消费者预期值下卖出商品,而按照传统的最低价竞拍,在固定且未知的预期价格下,只能在第二大的预期价格下卖出,所以菲林大厦的管理者,事实上,运用经济学原理剥削了消费者的剩余。而这也给了我一种新思路,难道消费者剩余只能用在分析或者提高消费者福利的情况下么?相同的也出现在小岛上山药和独木舟的价格上。难道效用最大化原则只能用在分析人们的行为上么?为何不能用它来预测山药和独木舟的价格呢?相同的例子在小说中还有许多,无一不提醒着我以一种新的思路去看待经济学。
这段话中另一个非常令我有所感悟的是“价格会对这些经济力量做出反应“这句话。倒不是因为它暗含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而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就是价格这只无形的手,更多的而是”经济力量“这四个字会提醒我”经济力量“是非常多样化的。价格确实会对经济力量做出反应,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体制下,这个经济力量都是不同的。在小岛上,小说中暗示其是一个自由竞争市场,故不是特别的明显,但在小说中的报纸和易拉罐的销售上、企业污染问题以及最佳品牌数量和广告费问题上、都在暗示着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国家地区,他们的经济力量都是不同的,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故在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象或者预测现象时,被观测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斯皮尔曼教授在为戈森辩解时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凭理想主义来评估它们,而是通过他们的实用性来评估。实用性当然是指这些理论能够很好的预测结果,或是对时间有一守的暗示作用·············……………理论就知识一个归纳概括。这也提醒着我经济学原理并非一成不变的定理,而是需要结合多方面考察,具有创新生命力的一门学科。总结一下以上内容,即,最有感于,经济学非仅止于分析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更广在作为一个理性人,如何利用经济学知识,在不同的既定环境下,做出最为经济的决策或者预测最为可能的结果,以期达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


19国贸专升本一班          余熙程      19230121155





作者: 谨行谨行    时间: 2019-12-16 14:48
标题: 读《致命的均衡》有感
本帖最后由 谨行谨行 于 2019-12-16 15:49 编辑

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十五章
      斯皮尔曼和索非亚在海上邮轮面临吃什么东西的权衡,他们两个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于是有了以下情节。

      索非亚从盘子里舀了最后一勺巴伐利亚草莓奶油派。“太好吃了。不过太浓了。其他的东西我都找不到吃的理由。一共有多少道菜?肯定有12道。在剑桥城,我从来不会要这么多菜。如果有开胃的食物,我还会喝汤吗?永远不会。如果有鱼吃,我还会吃小牛肉吗?笑话。还有那些面食。你们俩吃面食了吗?光那些面食就足够当一顿饭吃了。但是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我吃了。”
“不,不是校友联合会付了钱的缘故。就算你已经支付了横渡的所有费用,你多吃菜单上的任何一道菜也不会花你一分钱的。在大多数的餐馆里吃饭却不是这样的。你在决定点不点面食之前,你得先看看价格。如果面食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胜过你不点这个菜而省下的钱带给你的满足感,你就会点这个菜了。你在这里点菜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里的菜都不用钱。因此,只要你更喜欢面食而不是价格,你就会要面食的。如果面食能给你带来哪怕是一丁点的满足感,你也会点的。你总会点一些,不会不点的。用我们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到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就平衡了。”
      “我怀疑我的体重还会是三百斤的。”索非亚回答说。
      “如果是那样的话,”斯皮尔曼眨了眨眼说,“不止你有那么大的消费者剩余,每个人也都会有的。”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面临各种权衡取舍问题。这个可以从需求和生克关系来看,因为权衡取舍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剑桥城,我从来不会要这么多菜。如果有开胃的食物,我还会喝汤吗?永远不会。如果有鱼吃,我还会吃小牛肉吗?”
      小说中,索非亚在面临吃什么的时候需要做出权衡取舍。选择了其中喜欢的,可能就要舍弃另外一项喜欢的。这个原理延伸开来,就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能力决定了他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但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社会不可能给每个人所希望得到的全部或是最好的,所以每个人占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人想更多的占有某一种社会资源的时候,就必须放弃对另一种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因为每个人所能占有的社会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人在不同时期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经常在各种资源间选择、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做出的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利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你们俩吃面食了吗?光那些面食就足够当一顿饭吃了。但是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我吃了”
     小说中,索非亚选择了面食,那么相应就要选择放弃其他一些食物。这边延伸出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名词:边际效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石之一)、边际效用递减(经济学基本规律之一)
      解释:边际效用:每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效用: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同一种物品,随着消费的增加,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用我们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你会一直吃,直到吃的边际效用为零。到那个时候,你的心里就平衡了。
      小说中,斯皮尔曼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完美诠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索非亚一直吃下去,总会达到满足,也就是边际效用为零的时候。
经济学认为,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经济学概念: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如果是那样的话,”斯皮尔曼眨了眨眼说,“不止你有那么大的消费者剩余,每个人也都会有的。”
      小说中,斯皮尔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回应了索非亚,体现了消费者剩余的重要性。
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三、现实例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生活的例子:
      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生活的例子:
      例如当某老板决定利用自己的钱造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再利用这些钱来生产200辆自行车.那么,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
      假设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卖出去可以赚五万你也可以把它租给别人建停车场,每月收取租金你把它租出去的话,在租用期就不能再卖了,那卖地的五万就是你租地的机会成本你把它卖掉的话,所有权不属于你了,就不能再租给别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卖地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有两件事可以选择,这两件事都可以给你带来效用。选择了其中一件事,那么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的例子:
      由于民用航空交通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其边际效果会更加明显。由于航空公司的初次投入很大,但是每增加一个乘客的所需要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即一架飞机从A地到B地,运送99个人跟运送100个人,所花的成本几乎一样。除了在安检时多安检一个人,以及在飞机上再提供一些小食品的成本。因此在航空淡季的时候,其票价能达到1折甚至更低。就是因为当多一个人买票,其就能带来正的收益,而在旺季的时候,其票价又回到的票面价,因为此时需求很多,即使提高价格也还是会有大量的人购买,由于其边际成本很低,票价越高,其获取的收益更大。
4.经济学概念:消费者剩余
生活的例子:
      去街上买一双鞋子,我只愿意用100元买,经过了我和老板的讨价最后用了90元买回来,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100-90=10元;
当一个消费者愿意为一张电影票花费30元,而实际一张电影票只需要20元.那么该消费者的实际支出比他所预想的低了10元,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四、个人感悟
      《致命的均衡》这部小说,是一部与经济学息息相关的推理小说,通过详细阅读了整本书,我发现这本书非常难得的将经济学和整个故事线糅合在了一起,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叙述,都是为后文做了伏笔,看似的平凡的案件,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一步步的合理解释。
      作为经济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还是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因为上面的一些理论就有直接日常生活中对应的例子。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相应的经济学原理和简单明了的解释。
      但是作为推理小说,整本书相对来说还是有所不足的,悬念和情节都被大篇幅的经济言论稀释了,特别是真凶浮出水面的时候,反而显得没有那么让人眼前一亮。这让整本书让人感到有点偏向教化主义。
      通过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也有了进一步了解。无论是一心想要获得经济学教授职称的丹尼斯.戈森,亦或是知识渊博、机智灵敏的亨利.斯皮尔曼教授,这些都我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性格迥异的人们,在一起探讨经济学,我们看到他们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有了观点的摩擦,就有了新的思想和理论碰撞出来。我想这是现实中,我们应该也要明白的。我们处在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就离不开经济学,所以遇到平常的事情,应该学会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探讨,一起好好想一想身边的经济学故事。我们应该永远怀揣着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去钻研经济学的原理,想想如何把原理化为实际,从而内外于心,外化于形。
      通过这次系统的阅读学习,我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对经济学的认知提高了,这本小说可以说包括了种种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结合小说,我学会了系统的去思考一些经济学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
      作为温州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我们更加应该有“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去探索经济学相关的书籍,将其内化,以便在今后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优势。我知道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国贸(专升本)1班
袁   健
19230121156




作者: 毛朱琦要努力    时间: 2019-12-16 15:31
本帖最后由 毛朱琦要努力 于 2019-12-18 21:56 编辑

一.情节概述(情节来自于第六章):      亨利•斯皮尔曼和他的女儿在周六的时       候去逛了百货商店,因为亨利在早上的时候看到他的老婆在切橘子的时候非常的费劲,   他打算给他的老婆重新买一个锋利的削皮刀,在进入到店铺里的时候,他很快的就挑选完了商品,下面就是之后他和女儿之间的对话: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二. 经济学原理:
      (1)人总是面临着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通过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去决定你是否要做这件事情,或者购买这件物品。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教授决定买刀具时,他原本可以花上一天的时间,买到最划算的商品,可是就刀具而言,他的价格变动并不会很大,这是考虑到所花的一天时间的成本比你去进行比较最终买下商品所省下的钱,成本远大于效益,这时候人们的权衡取舍就非常的明确,放弃去寻找那更划算的刀具。可是当购买轿车是,你花上一天的时间去寻找更加合适的价位是,它所带来的收益要比所花一天的时间成本要大得多,当收益大于成本是,也就会愿意去选择这个方案执行。通过分析,这些都是人们对成本——效益权衡计算的理性反映。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对于购买削皮刀和购买汽车两种事情而言,花上同样以一天时间,以这一天的时间为边际成本,那么当购买削皮刀多节省下来的钱为边际收益与购买汽车所节省下来的钱为边际收益相比,汽车的边际收益要大得多,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人,这时候肯定会愿意花上一天的时间去购买更加合算的汽车。
三.相应例子:
    (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依靠发展工业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对环境的破坏肯定是最大的,然而,在现在中国却开始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在依靠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样的战略变革就反映了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考虑,起初以破坏的环境为一个成本的话,那么在破幻这个环境的情况下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就是收益,要比成本高的多,当时中国依靠重工业,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增长。可是随着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其他新兴产业的出现,在依靠环境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一直在不断地下降,最终导致收益小于成本的情况,那么依靠环境发展经济的策略就被废除。
    (2)就拿之前自己买手机和买纸巾来说吧,这两个东西在现在社会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可缺少,但是买手机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不同的店铺加上网上购物平台进行了比较,希望自己可以买到的是最实惠的,因为这时候相差一点就是上百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收益远大于所花的成本,但是在购买纸巾的时候,我只是就近找了个普通的商店就买了,没有花上很多的时间去货比三家,在我看来这个时候所花的成本要比节省下来的钱好多。
四.个人感想: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从案件的逐步发展,以及当中任务的日常生活,从简单的事件中,不断地引出与经济学相关的原理,这样让我更加的愿意接受,并且从生活出发,也让我更加的理解这些原理在生活中产生的效果。在生活的每个小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利用经济学的道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发挥理性人的作用,权衡取舍获得最大收益。这次的阅读让我明白,生活无处不存在这经济,而经济也始终左右着我们人类的种种选择,让我明白经济的作用是如此的强大,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现在社会的钱货交换,小到个体所做的决策,大到整个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由此可见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


19国贸专升本1班
毛朱琦
19230121133




作者: 24-7    时间: 2019-12-16 16:45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Episode 1.  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地反应。“你很吃惊吗?不应该呀,帕蒂。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地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五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个小时地时间来浪漫了。”

Episode 2.
  “恭喜你呀,得到了那张英属圭亚那1美分邮票。有天下午我开车过来,刚好看见它在展示柜台里。”亨利斯皮尔曼对波可哈德说道。
  “我太走运了,”波可哈德回应道,“一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告诉我,他代表的一位新加波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加80万美元。不会再多了,这样一来,交易几乎失败了。”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但那对于我却意味者拿不到一点儿佣金了。”波可哈德笑了笑,看着斯皮尔曼。“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卖那么多钱。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一定对此很不解。还是我错了,教授?”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
  斯皮尔曼在选择送新的削皮刀和新手镯之间进行了权衡取舍,考虑到新的削皮刀可以为妻子节省更多的时间,最终做出送给妻子削皮刀的决策。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在分析新的削皮刀和新的手镯所带来的边际效益,斯皮尔曼认识到新的手镯不能给妻子切桔子带来时间的节省,但相反,新的削皮刀可以为妻子每天节省大约五分钟时间,一个月下来可以节省半个小时左右。并且,浪漫是要花时间的,新的削皮刀可以为制造浪漫创造出半个小时时间。显然,在小说的情节下,送新的削皮刀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所以斯皮尔曼选择赠送新的削皮刀。

3.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指消费者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
  小说中那张英属圭亚那1美分邮票,从大小和重量上讲,它肯定是世界上最贵重的物品了。但在自由市场上,一件物品的大小和价值没有绝对关系。有些人想到这张邮票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最稀少的邮票,定会有特殊偏好的人对这张邮票感兴趣并愿意出天价来得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得到了多少的满意度。


三、现实例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作为大学生,学会分配周末时间是重要的。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学习,或者拿出一半时间来运动、看电影、逛街等等,或者空出整个周末来做兼职。这时候就需要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配珍贵的周末时间,考虑一个目标和另一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来做出最优的决策,达到效益最大化。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临近期末,大家都会发现图书馆自习室人满为患。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考虑到边际效益,多加复习可以使最终期末成绩提高。其次,边际成本,选择去自习室学习就要舍弃平时的娱乐和其余个人时间。但是,考虑到期末复习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且此时学习时间的机会成本远大于平时,所以作为理性人会在期末时期抓紧时间复习。

3.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刚刚结束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此期间都购买了大量商品。但为什么人们都愿意在这一天大量购买商品呢?因为双十一期间卖家推出各种打折力度和优惠券。平时就有意愿购买的消费者,这此期间,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是比平常更加低于其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大大提高,从而消费者感觉自己从购买的物品中得到了更多的利益,引起了大量购物。


四、个人感悟
读了这本《致命的均衡》,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斯皮尔曼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谁是凶手。这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悟——学会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事情,小到决定中午吃什么,都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
  让我们换个思维,重拾好奇心。在看待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工作不好找?为什么中国污染会那么严重?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民那么富有,另外一些国家的国民却那么贫穷?让我们站在经济学家的角度来思考,必定别有一番启迪。
  培养一种经济学思维和态度。让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各类经济现象,从本质上去分析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从根本上去理解事物潜在的联系和框架结构,从而能达到比别人看问题看的更远更有层次地境界,这必定需要我们潜心学习经济学。



                                                                                                                                                           国贸专升本1
                                                                                                                                                           19230121117
                                                                                                                                                           黄汝汝



作者: wx_L5YRBS5Z    时间: 2019-12-16 18:53
1.选取情节
在《致命的均衡》中第四章中,社会学家吴教授在图书馆通过研读丹尼斯▪戈森的作品后尝试理解他的偏激理论:人们只在乎价格而不是价值。在离开图书馆前他潜意识里想着要不要偷本书走,首先他考虑到偷书会付出的代价:①门口管理员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②受到良心的谴责,接着他又开始衡量拿一本书回家的成本与收益(成本:①消耗体力②时不时给书掸灰③计算这本书成本所付出的代价;收益:①书中的知识②阅读乐趣③卖了换钱),但是考虑到其中的收益通过在图书馆阅读也能获得,因此得出结论——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收益。
2.经济学原理
这个情节反映了经济学两大原理:其一是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吴教授在离开图书馆前权衡要不要偷本书走,他考虑到如果把书拿走,他可以拥有这本书,独享书中的乐趣,但是相应的代价有低于50%的可能被管理员发现以及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其二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吴教授面临着是否偷本书回家的权衡取舍,于是开始考虑将书拿回家可能会产生的成本与收益,如果把书拿回家,他将会消耗一定体力,还要时不时给书掸灰以及计算这一切成本所付出的代价,获得的收益是书中的知识及乐趣还包括去市场卖书换钱。
3.现实例子
大学生的生活费分配问题也面临着权衡取舍,如果要买更多的学习资料,我们就要减少在饮食、购买服饰等其他方面的开支。如果我们买了更多的学习方面的资料或者有助于学习的物品,我们就能收获很多学习方面的知识,减少学习上的障碍,增加我们的学习能力以及自觉性等,与此同时我们要减少在学习以外的开支,包括饮食、服饰等,这会减少我们的生活乐趣,增加我们学习的时间从而减少其他空闲时间。
4.感想
这是一本与经济学息息相关的推理小说,虽然不算是很出色的推理小说,但是将这个故事与经济学糅合在一起,在读推理小说的同时能把这些经济学知识融会贯通,确实是值得一读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很多经济学原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我而言,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也面临着权衡取舍,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读研,通过权衡利弊,我考虑到如果继续深造考研,我就能获得更高的学历,以后工作可能会有更好的出路,但是也面临着考研失败的风险,以及放弃三年工作的机会还有时间等成本。因此,这些经济学原理对我们的生活乃至人生方向上都有很多益处,可以终身受用。
5.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27 陆文婷

作者: J.M    时间: 2019-12-16 23:11
一、        选取段落——《致命的权衡》第四章
       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在那些贿赂较少的市场,采购员的罪行容易被雇主发现。
  因此,雇主不必用高工资来确保职员对他们诚实。在戈森的理论中,他认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高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
二、        经济学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三、        生活中的例子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想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会更少;在我们的生活费上,就面临着消费还是存储,如果用于消费的多,那么存下来的钱就会很少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以我们专升本前 的情况为例,在那时就要在工作带来的收益、专升本后的支出与专升本后所带来的效益进行选择,我们选择专升本,那么我们肯定要放弃工作所带来的收益和支出专升本所带来的费用。这个时候我们取对我们效益大的专升本,所以我们选择专升本
3.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个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表扬了我们,那么我们就会很高兴,更加努力的去学习或者喜欢上这门课,但是如果老师批评了我们,我们就会很沮丧,转之发奋图强,更加努力。但是我们也可能因为老师的表扬而骄傲。所以老师对我们的表扬或者批评就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而我们受到激励后的心情,驱动我们去做出反应。
四、        个人感想
《致命的权衡》这一本书通过小说的形式,包含很多的经济学原理,这种新的方式去学习经济学,更容易让我去吸收这些经济学原理,想到一个经济学原理就会出现相应的情境,进一步让我加深对经济学原理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更让我知道我们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与经济学息息相关。


                                                                                                                    19国贸(专升本)1班  
                                                                                                                                  马珍妮  
                                                                                                                             19230121131                           


作者: 猫南北_E8YZ6    时间: 2019-12-17 22:45
1、 我所要讲述的是小说《致命的均衡》中第六章的一个情节,12月22日星期六亨利与他的女儿帕特丽夏驾车前去菲琳百货大厦,女儿为了给父亲惊喜,两人便分开了,这时,亨利·斯皮尔曼发现了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按照每周降低25%,停留4周,最后降到最低的政策来定价的,如果这个时候商品还没有售出,则将捐献给慈善机构。因此,很多人来买,并且还有人抢购。
2、 首先这个情节涉及到的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两个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二: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再者,这一个情节也反映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3、现实中能说明这个原理的例子十分常见,比如,像优衣库、Zara、Bershka等品牌,在每年的1.2月份或是6.7月份就是他们的打折季,方式大多相似,折扣分为四轮,价格依次递减,日常还有周三降价的隐藏折扣。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消费者剩余原理,购买打折后的商品就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
4、通过小说《致命的均衡》我更加了解了消费者剩余原理,虽然这本小说不算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但是作为一本经济学小说还是很好的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知识,让原理变得简单易懂。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消费者剩余原理的看法。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剩余原理很好的抛售即将过季的商品,使得消费者和商家双赢。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41 王秀秀

作者: 修米修米    时间: 2019-12-17 23:31
本帖最后由 修米修米 于 2019-12-17 23:36 编辑

《致命的均衡》

一、小说情节

   晚上,奥利弗·吴准备离开图书馆时,他想着应该偷走一本书吗?门口的管理员可能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这会很尴尬,但是和管理员解释说他不是有意的,管理员也乐于接受的。但是拿一本一本厚重的书的成本太高了,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经过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吴教授走出图书馆上了出租车,一辆超速车在十字路口和拥挤的街道上行驶。一个功利者会辩解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二、经济学原理

1.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时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效益。
2.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小说:
1.在吴教授考虑偷书行为的成本和效益上,成本是要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而且收藏这本书要时不时的给它弹去灰尘,好处是阅读时这本书给他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图书馆中阅读同样能得到这种乐趣,无需通过偷书来获得。他也可以把这本书卖掉,但是盖有图书馆印章的书在市场上值不了多少钱,通过成本——效益的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
2.开超速轿车的司机不计后果的莽撞行事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成本——效益的理性分析,利润超过了成本,所以司机选择了超速行驶。司机为了约会不迟到而放弃了超速所带来的风险,如果司机不超速行驶,便意味着约会会迟到,司机考虑了两种行为的机会成本,认为后者的机会成本大所以选择了超车行为。

三、生活中的例子

1.在没有停车位时,人们会在停车所带来的罚款和把车开去其他地方所带来的不便之间权衡取舍,如果把车开往别扯带来的不便超过了罚款,那么人们就会乱停车,并且只有被抓到才会被罚款,而这又不一定发生。
2.在企业招聘中,对应聘岗位有工作经验的人和无工作经验的人来说,企业会更愿意招聘有此类工作经验的人,对企业来说,招聘一位员工必定会花时间、金钱、人力、资源等成本,而所带来的利润就是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但是在招聘中这种利润还是个未知数,而对于企业而言有工作经验的人说花去的总成本必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的总成本少,所以企业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

四、读书感悟

  《致命的均衡》这本推理小说蕴含了许多经济学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下蕴含着许多的经济学知识,作者并把每次事件涉及到的经济学知识讲得很详细,且通俗易懂,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经济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你就能得到许多知识,就能懂得一些事情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知识,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发展走向。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是在一个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都有最初标价,每周降低25%。仅停留四周。但是对顾客而言,我们无法预测是否会有其他顾客也来买你中意的商品,所以你的等待可能会让你失去这件商品的购买权,但是你立马购买就会放弃等待可能会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商场在最大程度的索取顾客的消费者剩余
   经济学是有趣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策,权衡利弊。
                                                                                                                                                   19国贸专升本1班
                                                                                                                                                    毛静雯
                                                                                                                                                    19230121132



作者: Sangria    时间: 2019-12-18 18:29
本帖最后由 Sangria 于 2019-12-18 18:37 编辑

一、原文情节
1.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出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
——出自《致命的均衡》第四章

二、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1.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二的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2.反映了经济学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外婆家除了主楼外还有两座一层的偏屋,现在都拿来当仓库用了,那么他们本可以把偏屋租出去,从而获得几笔租金,现在为了当仓库而失去的房租租金就是他们的机会成本。
2.最近感受最深的就是淘宝双十一活动了,这是淘宝店铺促销对消费者做出的激励,消费者为了省钱,会在双十一那天购买大量商品,提高了淘宝的成交额。


四、个人感想
1.关于机会成本,其实每个人都是从选择中成长与成熟的,我们不必每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但是面对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去思考我们的机会成本,选择对我们意义更大的那个选项。
2.对于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生活中往往很多动力来自于激励。同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适合企业管理层思考的问题,他们该怎么制定一个合适的方案,让员工更有效更主动地工作,人心所向,而不是被压迫,那么这个企业凝聚力就会非常强大,运营才会更高效。

19国贸专升本1班 阮千芸 19230121136









作者: Leivai_qeLue    时间: 2019-12-18 19:33
本帖最后由 Leivai_qeLue 于 2019-12-18 19:39 编辑

一:小说情节
在第14章中,斯皮尔曼讲述了一个案子,一位母亲被喝醉酒的司机撞到了,要修养一年的时间,不能做家务,于是她的丈夫不得不花钱雇人来家里帮忙,因此多支付了五千多美元的工资,而司机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只支付这五千美元。但是这位母亲是位注册会计师,像她这样受过培训并且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一年可以挣一万美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价值,而不是五千美元。但是最后法官声称无法理解斯皮尔曼的证词,这家人仅仅分得五千美元。



二:经济学原理

在这个案件中,法庭是像会计师那样来看待成本的,只关注到了显性成本,在他们看来,这个妇女带来的经济收益就只有五千美元,所以赔偿五千美元就够了;而斯皮尔曼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既关注了显性成本也包括了隐性成本,在他看来,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万美元才是这个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提供的服务的价值,这位妇女和她的家人放弃了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一万美金,这就是她的机会成本,也是她留在家里的价值,而一旦她失去了提供服务的机会,这就是她应该获得的赔偿。
机会成本的原理:是指为了得到某一种东西而势必要放弃的另一种东西的价值。当我们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该考虑这个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三:现实案例

我们在现实中一样也有很多关于机会成本的例子。就比如说一对夫妻怀孕生了小孩,丈夫希望妻子能在接下来的三四年做一个家庭主妇以方便照顾孩子,直至孩子上幼儿园。这时候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让妻子当家庭主妇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了。首先假设妻子的年收入为6万,支付给保姆的年工资总额为10万,那么妻子出去工作,保姆来照顾孩子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增加4万元的支出。妻子做家庭主妇的机会成本是6万,小于保姆的工资10万,如果不考虑其他妻子因工作所产生的的成就感等因素,那么这时候让妻子照顾小孩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另一个假设,妻子的年收入为10万元,保姆的年工资总额为6万元,不考虑丈夫的工资收入等其他情况,那么妻子选择出去上班就能给家庭增加4万元的正经济利润,相反,如果妻子选择留在家里,不仅没有4万的正经济利润,反而要增加10万的机会成本,因为妻子舍弃了自己的10万元年收入,这10万就是她的机会成本。所以这个时候让妻子出去工作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很多人的选择不仅仅是以金钱作为主导,对孩子的陪伴以及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虽然妻子能再给家庭带来4万元的收入,但是与此同时产生的机会成本就是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时光,这两者之间又是一个选择。



四:感想总结
      

关于机会成本,我觉得不仅时间线要考虑的更长远一些,范围也要考虑的更广泛一些。在长远方面,像我们专升本,如果就按接下来的两年来说,那在经济方面的收入肯定是比不上之前已经在工作了的同学,而且我们不仅没有工资,还要向父母要生活费。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的话,我们在大学新的两年里学到的知识肯定在未来工作上更能帮助到我们,而且在未来的工资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得到提高。
其次,在范围广泛方面,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只考虑金钱,那么当妻子的工资大于保姆的工资时妻子出去工作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如果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经历只有一次且弥足珍贵,出去工作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更让人不可接受,那么相信心中的天平也会重新衡量。


班级:国贸一班(专升本)
姓名:李丽桧
学号:19230121121












作者: wx_jIIiPJ4I    时间: 2019-12-18 21:20
本帖最后由 wx_jIIiPJ4I 于 2019-12-18 21:33 编辑

一、选取情节
书中斯皮尔曼教授小时候一直不明白自已的裁缝父亲为什么在店里对客人的态度一直那么好,而回到家里对家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坏。但是当斯皮尔曼先生成为经济学家之后,他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为市场决定了服装加工的价格,对于顾客来说,相同价格条件下,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相当于服装加工之外的额外受益,而且对有些顾客来说这种自尊心满足的效用有时比起他为之付费的服务本身更重要。

二、经济学原理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你将会知道,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3.消费者最优理论
特定的消费者具有特定趋向的偏好。在消费数量一定的前提下,越是偏好的东西越能给他带来满足。在偏好一定的前提下,通常东西越多带来的满足越高。效用表示消费者从消费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也就是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也可以称之为福利。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三、实例分析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请朋友到饭店吃饭,内容差不多的菜肴在一些服务细致周到、环境幽雅的饭店会比一般的饭店价格高很多,但你会发现那样的地方同样门庭若市。显然斯皮尔曼先生面对其他店铺的竞争,他必须努力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否则等待他的将是门前冷落。而对家人,他即使是乱发脾气,一般来说也不会付出什么代价。无论你心里有多少不痛快,对顾客都必须笑脸相迎,因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于把良好的服务态度也当成是产品质量的一部分。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汽油税鼓励人们开小型的节油型汽车。欧洲开小型车的人比美国多,原因之一就是欧洲的汽油税比美国高。更高的汽油税还鼓励人们拼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鼓励人们在离自己住所近的地方工作。汽油税越高,就会有越多的人驾驶混合动力汽车,如果汽油税足够高,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汽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价格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3.消费者最优理论
很多单位聚餐和家庭聚会,人们都会比较热衷火锅。火锅不仅食材多,而且大家围坐在一起也是很热闹。在火锅届,服务最好的就要属海底捞了!海底捞之所以受欢迎,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服务,好到变态一点都不夸张。一位网友分享说,有一次觉得海底捞的西瓜特别甜,想带走没吃完的这些回家吃,但是服务员却前来阻止,网友还以为不能带走,正打算离开的时候,服务员抱来一个完整的大西瓜让网友带回家吃!原来服务员觉得切好的西瓜不好带而且容易坏,干脆送一个新鲜的好了。如此贴心,恐怕没有第二家了。海底捞的服务是全国公认的好,大家会从它优质的服务中得到满足,这就是它受欢迎的原因。

四、结论总结
读了《致命的均衡》后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经济学原理的诠释还可以用这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另一个是发生在哈佛大学的凶杀案的凶手竟是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院长丹顿·克莱格先生--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主席。经济学法则中的均衡能让人上天堂,也能将人送进地狱。经济学的背后是个均衡问题,以克制自己的脾气为成本,你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你选择以经济利益为成本时,就可以让自己的脾气得到发泄。循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找出人们行为中的一系列均衡,直至此书题目所说的那种致命的均衡。生活中处处有经济,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对于我们自身和以后的生活又有重要的作用。

19国贸(专升本)1班   魏婉雪   19230121143


作者: 陈开心    时间: 2019-12-18 21:25
本帖最后由 陈开心 于 2019-12-18 21:32 编辑

一、小说情节 (选自第11章)
1.原文情节
      “维勒莉,我能试着用你手中的软饮料来向你解释你对经济学循环性的错误看法吗? ”
  “很高兴能接受你的赐教。”
  “关于可乐有两件事情。我敢保证你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太普遍了。但是它们对效用理论有很大的暗示。第一件事情是: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
  “这我并不反对。”她说。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换句话说,亨利,”奥利弗·吴回答说,“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就是出售报纸与出售块状糖、香烟的方法不一样。”

2.情节概述:
     在院长会议室中,院长意识到该控制会议的时间,然,斯皮尔曼坚持要回应了维勒莉所说的循环性,院长明白斯皮尔曼的脾性,便应允了。斯尔皮曼他使用维勒莉正在饮用的可乐和日常所需品报纸,来说明边际效用递减。

二、经济学原理

1.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最后新增的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原文中,“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恰恰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对于有边际效用的东西人们就会保留以进行消费,而边际效用为零的东西人们将弃之。所以,虽人们的道德水平是一定的,但在购买饮料时一定不会像购买报纸那样“诚实”。因此,出售饮料要花费大成本装备精良的自动售货机,而出售报纸时只需采取成本低廉的自动售货机。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原文中,“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体现了此原理。
     在他面临诱惑时,就面临着权衡取舍。他可能选择只拿走他应该拿走的那一罐易拉罐,也可能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若拿走了所能拿走的易拉罐,那便是为眼前一点私利,而放弃了诚实。

三、生活中的例子


1.边际效用递减
      Eg1: 将给月收入为一千元的工作者每月增加100元的边际效用记为M1,将给月收入为一万元的工作者每月增加100元的边际效用记为M2,那么可以肯定的是M1>M2,即一个人在月收入一千元时增加100元所带来的效用就要大于在月收入为一万元时增加100元带来的效用。然,若你把100元捐给贫困者,那么这100元捐给这贫困者带来的效用就会更大。
      Eg2:假设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当我吃了一碗面时,我觉得还是有点饿。于是我吃了第二碗、第三碗....直到第十碗,我吃饱了。那么第一碗面对于饿了很久的我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这时第一碗面给我的效应是最大的。但随着面吃的越来越多,每碗新增的面条的边际效应在减少。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Eg3: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选择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经济学,也可以选择把时间分配在别的学科上,但我花一个小时学习经济学就必须放弃本可以学习英语的一小时。

四、个人感想
     于经济学,《致命的均衡》是一本力图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的好书,它用及其生动的方式,将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展示在我们面前。然,于侦探小说而言,个人认为有几处逻辑较为牵强,如第四章结尾处提及“在这个游戏里,吴教授发现了致命的均衡”,但直至小说末尾也未解释吴教授发现的致命的均衡到底是什么。因此平日里,我们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时刻留意身边的经济现象,能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那实在太酷了!




                                                                                                                                              19国贸专升本1班

                                                                                                                                               陈金迪  

                                                                                                                                                  19230121105









作者: wx_ucLleciC    时间: 2019-12-18 23:41
本帖最后由 wx_ucLleciC 于 2019-12-18 23:50 编辑

一、小说情节(选自第六章)
   尽管亨利·斯皮尔曼认为他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并不认为“到处看看”是一种浪费或是无目的行为。因为他深深相信,当经济分析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会在商业世界的分析和调查中发出最夺目的光彩。
  
“卡尔文,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你不同。就拿你衬衫衣袋里那支圆珠笔来说吧。你是多少钱买来的? ”韦伯低头看了看别在衣袋里的那支绿白相间的圆珠笔。“50美分。”他试探性地回答道。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
二、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有句老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所有的决策都面临着权衡取舍。
    在小说中,虽然斯皮尔曼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觉得当经济分析运用到人类活动上时,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他选择放弃做其他事情,然后选择将时间花在“到处看看”上,这就是权衡取舍。
2、供给定理
    供给定理也被称为供给法则,反映商品价格和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在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供给量增加时,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相反,供给量减少时,价格上涨。
    在小说中,经济学家说道在二战后由于圆珠笔刚刚发明并拥有生产专利权,那么生产圆珠笔的厂商很少,少的供给量导致高的价格,所以每支笔可以卖到18美元;而当后来有大量的厂商生产圆珠笔时,圆珠笔的供给量增大,导致价格降低,用50美分就可以买到。
3、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在小说中,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圆珠笔书写比较方便,所以人们愿意花比50美分(市场价格)更多的钱来买它。买者可以从购买中感觉到自己多花的钱是值得的。
三、现实中的例子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现在临近期末,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我放弃了各种娱乐活动,选择认真做老师所布置的各项作业以及复习各门学科。
2、供给定理
    就拿近期猪肉价格疯长来举例,假设中国人民对猪肉的需求是一定的,但是养猪专业户产猪量减少的话,这就引起了供不应求,这就会导致猪肉价格的升高。反之,如果猪肉产量较原来提高了,而国民对猪肉的消费能力不变的话,就会引起猪肉价格的降低。
3、消费者剩余
    就像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很多淘宝店铺打出了“第二件半价”、“满300减30”的等等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在这样的促销下,觉得这个价格是很划算的,抢到商品后还十分满足,感觉自己赚到了。但是实际上商品的成本肯定是低于各种促销方式后的价格的,这就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剩余来赚取利润的方式。
四、感想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一本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融合在情节中的侦探小说。这本小说通过斯皮尔曼教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人物和事件,把深奥的经济学知识融入其中并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供给与需求定理等等,这让我完整地学习了一遍经济学基础。在读完这本小说后,首先让我惊奇的是原来经济学知识可以破案,其次我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经济学知识,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如果我们将它们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19国贸(专升本)1班    吴佳倩    19230121146







作者: wx_B4o4X79X    时间: 2019-12-19 19:15



一、小说情节内容——《致命的均衡》第6章
      亨利 斯皮尔曼教授发现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的商标价格与众不同。实行浮动折扣的方式售卖,且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可预测的。
      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从最初标价开始格每周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停留4 周直到降到最低。此时若还未售出就会捐献给慈善机构。
      但是菲琳百货大厦和传统的廉价商品部不同。他们廉价出售商品不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差(这些商品原均摆放在上面楼层最时髦的货架,部分还贴有美国一些最著名百货大厦标签)。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无法预知的是不知道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
      而此情景同荷兰一个拍卖会相似,商品最初价格为最高价标在一个宛如大钟的表盘上,有一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价格移动,直到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指针停止移动。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二、该情节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1、消费者剩余原理
(1)、内容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即所有消费者心理上感觉“纯赚”的价值之和。
      从需求曲线上来看,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因此,当价格下降时,新的买者进入市场,原来留在市场中的买者支付更多价格,所以消费者剩余增加。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反映经济福利,但有些特殊情况如吸毒者愿意花更高价格购买毒品,吸毒者并不会因为价格低而觉得自己获得更大利益。
(2)、分析
      菲琳百货大厦尽可能多地索取消费者剩余。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
      荷兰拍卖会上,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1)、内容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惩罚或奖励)。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分析
      受到菲琳百货大厦里价格体系刺激的狂热购买者知道等得太久可能意味着什么也买不到。而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同样,无动于衷的沉着冷静的荷兰市民也知道如果等得太久,那么那件商品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不会是他的了,所以他们做出反应会在自己意愿支付时拍下商品。
3、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的更好
(1)、内容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
(2)、分析
      菲琳百货大厦里的消费者通过花钱获得自己的物品和服务,商家获得了收益可以进一步购买生产要素。荷兰市民通过拍卖获得自己心仪商品,拍卖者通过拍卖也达到自己目实现双赢。

三、相应实例
1、消费者剩余相应实例
(1)、实例
      商场各节假日各大商场门店都会打折,打折都在每件商品的原标价上打折。我们假设某件衣服商品的成本价是100元,生产者打算的卖价是150元,商品标价300元售卖,商家对外推出全门店5折销售。而此时,顾客有200元的预算去购买商品。当他看中这一件衣服且愿意用200元购买时,但可能他看到标价300元超过他的购买意愿时就会放弃购买,但是看到对折后价格为150元,且低于自己支付意愿,这时候消费者便表现出很满意的状态,且很高兴并毫不犹豫的把这件衣服买下来,认为自己“赚”了50元。
(2)、分析
      上述情节中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支付的200元减去他实际支付的150元,剩下5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心理上觉得自己参与市场得到了利益,在数量和心理上都感觉自己赚到了。与此同时,这里的商家也利用了消费者剩余,这衣服的成本价原只有100元,而当消费者表现出较多的消费者剩余时,商家还是能用150元把衣服卖了,而且消费者还觉得挺划算。而这里也就是消费者和卖家之间的均衡。
2、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实例
(1)、实例
      学校分等级设置奖学金以及各种比赛奖项和综合奖项评优评奖,要求成绩排在班级前列,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学习。
(2)、分析
      由于学校设置分级奖学金,学生对这些奖励做出反应,刺激学生做出努力学习的反应以此来获得更高等级的奖项。
3、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实例
(1)、实例
      中国专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衣服,美国专注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芯片。两个国家进行进出口自由贸易。
(2)、分析
       中国在生产衣服上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芯片上有比较优势,所以他们各自能生产更多的优势产品,在贸易后,美国能得到衣服,中国能得到芯片,实现双赢。

四、总结及感想
     看完小说,明白小说破案关键在于“边际效用理论”。当同一享乐不断重复,享乐达饱和点时,其带来的享受次第递减;同量的享乐不断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的享乐( 快感或满足) 较大。消费者总是最大可能实现他们的效用,因此院长描述的那个岛上对于购买独木舟这种大物件和购买山药这种小食品。岛民会花更多时间去寻找更低的价格买独木舟,但更不愿意不再去寻找更低价购买山药。因为买独木舟时,节省1%可能就是10条红色羽毛腰带;而山药呢,节省1 %只有1 /10根红色腰带。由此发现院长伪造数据才破了案。
      读完小说,觉得生活处处都是经济学。我们每天都面临权衡取舍。但是要做好机会成本的理想选择很难。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张制作精美的菜单,我们在做事前衡量此行为得到的收益是否会超过放弃的机会收益就是一个理性人考虑机会成本的表现。而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人的机会成本就更高。     
       经济分析应该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是研究人的日常经济生活的。而这些经济学理论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如我们去找第一份工作时会发现老板对同样工作支付薪水差别很大,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会对自己更有利,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工作比上次薪水可能会高。小到个人家庭企业的决策;比如经济学家总是考虑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总机会成本,而一般的人考虑总是显性成本。大到国家货币政策,政府管制。比如政府为了达到管理部门制定的空气污染标准,允许商业企业竞投污染执照。
       当然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某些理论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因为这其中还有消费者偏好以及情感等因素。比如斯皮尔曼教授女儿要是提高兽医收费就会有更多人光顾,因为有些人根据收费高低来选择兽医。他们乐意找收费高的兽医给他们宠物看病。因为一般人根据价格判断质量。
       再者比如斯皮尔曼买的那张普通邮票远不及那张英属圭亚那1856年发行的,面值1 美分,底色桃红,黑色图案的邮票。但是他还是选择这一张普通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情感价值。因为人们都知道消耗在产品上的劳动决定了它的价值,但事实上,当这些邮票能引起顾客兴趣时,而它们的数量又是固定了的,所以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主观判断。一张邮票值多少钱取决于某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的满意度。 一个顾客的满意度是来自于邮票的独特性还是来自于邮票不受价格上涨影响的程度并没有区别。而是主观判断决定了他们乐意付多少钱。所以个人情感和偏好也会决定商品的价值。
      所以经济学源于生活,也实践于生活,并指导生活。

      19国贸专什本1   19230121142   王悦志泓



作者: Faith    时间: 2019-12-19 20:15
本帖最后由 Faith 于 2019-12-19 20:40 编辑

一、节来源——《致命的均衡》第十六章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并向我提出了交易。如果我支持他晋升,他不会把我的秘密泄漏出去。当然,这是勒索。但是,我很欣然地接受了他的条件,或者说是让他相信我答应他的条件了。我需要做的是安抚他,并防止他把他的怀疑泄露给其他人。当然,我很清楚,这样的交易仅仅是给了我时间,不会是长期的保险措施。勒索很少会有休止的。丹尼斯·戈森会控制我的。除了杀死他,我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我想到要杀你亨利,来保全我的名誉。但是,我的骗局迟早会被又一个碰巧看到我的书的斯皮尔曼或是丹尼斯‘戈森发现的。所以,我不得不结束这一切。这又一次成了唯一清楚的选择。”

二、经济学原理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经济人”即在市场经济中人总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边际量”即每一单位的投入与其收益。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情节分析:克莱格院长在被戈森发现造假后他有几个选择:第一他可以选择与戈森先生合作,但他将生活在一种心理极度不安定的状态之中,他无法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不能满足戈森的要求而被弄得身败名裂,这显然不是他能接受的;第二他不与戈森合作,那他将直接失去多年努力获得的声望和地位。显然他还要去寻找别的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他想到的是谋杀。杀死戈森对他来说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方法,既可以消除威胁,又可以保住声誉,对他来说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
2)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即称之为效用最大化原则。
    情节分析:克莱格院长在杀死戈森之后,认为自己并不安全,又相继杀死了贝瑞特和贝尔。在被亨利发现事实后他也曾想杀死亨利,但他知道他的骗局迟早会被又一个碰巧看到他的书的人发现,所以他不得不结束这一切。对克莱格院长来说自杀是效用最大化衡量的结果,是唯一能解决这一切并能使他满足的方法。

三、现实例子

(1)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饥肠辘辘时,急着去街头买吃的。假设去买小油饼,由于饿得厉害,当你吃第一个油饼时,即使价钱贵一点,也不会挑剔什么,因为这时最饿,最需要,多花一点钱也愿意。而吃第二个油饼时,感觉就不太一样了,尽管也饿,但毕竟不像刚才那样迫切需要了。如果你的饭量是介于四到五个油饼之间,那么,当你吃完第四个油饼后,由于基本上已经吃饱,对油饼的需要已经不再迫切,第五个油饼就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了。由于油饼的价钱较贵,一般情况下,你是不会再买第五个了。这是因为你考虑到了自己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第五个油饼对你而言,边际成本已经超过了边际收益,那么理性的你自然会选择拒绝。
(2)效用最大化
    一点点奶茶的价格实际上和其他品牌的奶茶价格差不多,但为什么一点点的如此受欢迎?这与他们的服务有关。在同一水平的价格下,顾客在一点点享受的服务要优于其他品牌的奶茶店,花相同的价格享受更优质的服务,这能使顾客产生满足感。

四、个人感悟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了解现代经济学如何使用于日常生活。现代经济学向模型化发展的结果,使得其趣味性和通俗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国家,经济现象确实比发达国家更为复杂和具有过渡性特征,同时又缺少基础的研究数据,应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避免误区。经济学原理运用得当,能够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学会衡量事件本身的机会成本、效用等,这对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有所帮助。
                 
                                                                                      19国贸(专升本)1班  吴海苹  19230121145









作者: 邺徐安    时间: 2019-12-20 15:54
本帖最后由 邺徐安 于 2019-12-20 16:14 编辑

一、选取段落
小说情节(来自于第五章):

    “兽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吗?”亨利·斯皮尔曼一边问一边用叉子切着一块煎饼。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结束了在康奈尔大学的兽医学学习之后,一年多以前在费城开始了实习。
    “我不知道需求是否在增加。但是我真的很忙。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我能不能熬得下去。所以现在可以回家待几天真的是太棒了。不用面对那些生病的动物,动物园的人也不会打电话让我过去——真是一种奢侈呀。”
    “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斯皮尔曼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说。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
    布里奇和丈夫都为女儿的职业成就感到自豪。现在,进一所兽医学校比进一所医学院还难。事实上,如果他们的女儿当初进不了兽医学校的话,她就会成为一名医生的。但是她的本科成绩让康奈尔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都很乐意接受她。她想离家近点,因此很轻易地选择了康奈尔大学。
……
    “动物园打电话让你去?”她的爸爸问到,“人类医生很早就不上门服务了。都是顾客自己上门来找他们的。你为什么要跑去动物园的笼子里去给动物瞧病呢?”
    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立即意识到情况已经逆转了。她才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呢。“爸爸,为什么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呢?”
    亨利·斯皮尔曼有点畏缩了。他不习惯想出一些好的经济学观点来为自己解释,特别是在自己的家里。他很期待地看着女儿。“经济学?什么经济学原理使得兽医的行为与人类医生的行为不同呢?”
    “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听完这句,斯皮尔曼装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就像一个人刚听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双关语。布里奇和帕特丽夏都被他的表情逗乐了。斯皮尔曼也不想破坏她们的兴致。
    出于这个原因,他没有告诉她们他之所以做出那种夸张的表情是因为女儿犯了一个错误。她把“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他默默想着: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这是严重的过失,但是对于一个兽医这不算什么。斯皮尔曼对解释二者的区别很感兴趣,但是更吸引他的却是布里奇夹过来的第二块煎饼。在这两个选择之间,即使是爱好教育人的教授也不会犹豫的。

二、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被称为机会成本。

    论述:对于小说中,帕特丽夏在继续待在费城实习和回家休息几天之间权衡取舍,她认为回家放松几天有利于她提高之后的效率,从而使自身效用最大化所以她选择了回家待几天而不是继续待在费城实习;如果帕特丽夏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了待在费城实习,那么在费城实习所得到的工资报酬,工作经验都是现在帕特丽夏选择了回家休息的机会成本。
    小说中帕特丽夏的本科成绩让康奈尔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都很乐意接受她。她想离家近点,因此很轻易地选择了康奈尔大学。帕特丽夏在康奈尔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之前权衡取舍,由于她认为选择离家近的康奈尔大学从而获得的效用大于在密歇根州大学完成学业,促使她最终选择了康奈尔大学,用机会成本来权衡取舍,是经济个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

    需求与需求量: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可能有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而需求量则是指按照某种给定的交易价格,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量可以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将需求和需求量分别用坐标图表示,前者可描绘成一条线(如图1中的D线),后者则是需求线上的某一点,如图1中的A点或B点。需求的变化体现为整个需求线所出现的移动、旋转、弯曲等位置或形状上的改变,如图2中所示的需求线从D。到D1,或到D2,或到D3的变化。需求量变化则应体现为在同一条需求线上的点的移动,如图1中的A点到B点。
(, 下载次数: 123) (, 下载次数: 127)
    论述:小说中帕特丽夏说:“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在这里,帕特丽夏把需求和需求量搞混了,诊室里有大猩猩可能会影响人们带着宠物来找帕特丽夏看病的需求而不是需求量,需求定律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变动的起因:商品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整体平移。需求量变动的起因:其他因素(非价格因素)不变,商品自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变动。

    需求定律(需求量的变动):需求定律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线的移动(需求变动):如果某些因素改变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就会移动,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增加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我们称之为需求增加;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减少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称之为需求减少。
许多变量会使需求曲线移动,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量: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爱好、预期、买者数量。(注意区分需求曲线的移动与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需求定律就是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论述:小说中帕特里夏说如果她提高收费,会有更多的人找她给宠物看病。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为什么兽医的收费高了,需求量却会增加呢?
    小说中帕特丽夏从“需求变动”的方面出发,她认为人们更倾向于收费高的兽医,是因为人们认为收费高的兽医有更好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这里,消费者的嗜好影响了需求的变动,也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而亨利是从“需求量的变动”出发也就是需求定律,他认为在需求曲线上,价格的上升会引起消费者对兽医的需求量减少,这里,是沿着一条固定需求曲线的变动。

三、相应的例子
    关于机会成本和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例子:以我们专升本的同学为例,当我们大专毕业在即,我们面临参与工作还是专升本的权衡取舍,以结果看来,我们都认为专升本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大于大专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如果我们当时没有专升本而是参加了工作,那么参加工作所得到的工资报酬和工作经验等就是我们现在选择继续学业的机会成本。

    关于需求与需求量、需求定律、需求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的例子:前几天温州突然升温,当天温大C区的奶茶店蜜雪冰城前排队买冰淇凌的人比没有升温时多了好几倍,这就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商品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动,同学们的购买欲望由于天气而增加,这里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
另一个例子:奶茶店做促销时,原价要12元一杯的奶茶,现在只要8元一杯,当天买奶茶的同学人数比没做促销时多了好几倍,这就是需求量的变化,其他因素(非价格因素)不变,商品自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而奶茶店取消促销时,奶茶的价钱恢复为12元一杯,买奶茶的人数相比做促销时又减少了,这就是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时是需求量的变动。

四、感想认识
    大学里的所有学科中,没有一个学科能像经济学那样,能够充分地解释如此广泛的人类行为。心理学家可以解释变态行为,预测犯罪的精神变态者的反应。社会学家致力于解释大众文化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人类学家则关注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的神话。但是经济学所吸引斯皮尔曼的正是经济学家对个人日常经济生活的理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它还可以使我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它还将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致命的均衡》不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其中还蕴涵了许多经济学原理,作为一本推理小说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作为一本经济学入门读物,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益处颇多。
    有很多有趣的经济现象其实就蕴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又很少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这些现象,我认为虽然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去分析和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经济学问题的确有所不足,但是我们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在一步步探索经济学的奥秘的过程,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经济学的最佳方式!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52   叶璇璇










作者: Drl_E2cfV    时间: 2019-12-20 19:25
1、在买独木舟时,节省l %可能就是10条红色羽毛腰带;而山药呢,节省1 %只有1 10根红色腰带。所以,我们可以预测,一般的圣塔克鲁兹岛的岛民在购买独木舟时,会比购买山药时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更低的价格。由于独木舟比起山药来,要花去典型的美拉尼西亚人更多的收入,如果卖独木舟的人想以比他的竞争者相对高很多的价格卖给顾客,那么大多数顾客会继续去其他地方寻找一个更划算的交易。可卖山药的人却不一样。顾客更愿意不再去寻找更低的价格,因为从寻找另外的山药商人中节省下来的钱相对来说少多了。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17
2、该情节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人们的社会或经济生活中,要经常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权衡取舍,可能会有许多种选择。出于人的本能,人们总是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最大利益方面的选择。但是更多的时候,出于各个方面的考虑与限制,我们需要在各个选择之间做出权衡。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圣塔克鲁兹岛的岛民如果花费很多的时间在挑选更便宜的山药上,尽管最后能买到最便宜的山药,但是在这上面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是不划算的。但在挑选独木舟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去找更便宜的一个商家是划算的,因为独木舟的价值很高,经过比较挑选,省下的钱是比你花的时间成本多的。
3、刚上大学的时候,在开学前,我要准备给自己买一些大学生活的必需用品。在买沐浴露、洗发液、卫生纸等等价值不高的东西的时候,我直接选择在楼下的便利店完成了购物,尽管我知道我多走几家百货超市,总能选到最划算的一家。但是我明白,我在其中投入的时间成本和路费对于省下的这一点钱来说是不划算的。但是我在购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却走访了好几家数码城,并且也在网上进行比价。因为笔记本电脑的价值较高,经过仔细的挑选,或许能给我省下几百甚至上千的钱,这对于现在低收入的我来说,花上一天的时间去比较是值得的。
4、读完了《致命的均衡》,我明白了经济学能给我们另一个角度去看世界。最后案件凶手的反转也是亨利·斯皮尔曼通过经济学的原理发现的。亨利从院长的作品中看出了院长的数据作假,又联想到了被害者与院长之间因为这个作品存在的联系,所以判断出院长才是最后的凶手。这种推理手法让我叹为观止,加深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书中还有多出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地下商场和拍卖会。作者利用了消费者剩余的相关概念向我们解释了这些,还有机会成本等等。我觉得这是一本每一个经济学入门者必读的书,精彩至极!
5、19国贸专升本119230121111 邓瑞林



作者: wx_K88ohh8h    时间: 2019-12-20 21:36
一、情节
来自第十五章
1、一艘船怎么能够一直开下去。当这趟去往南安普顿横渡的总收益(旅客的船票钱和他们在船上的开销)大于横渡的运行费用(燃料费、事物供应费),库纳德就获利。这些运行费用为可变成本,而船的造价(船只折旧、债权人的利息等),这些为固定成本,不算进去。


2、达拉斯市中心的商店什么情况会关门大吉。营业额抵不上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存货的保管费。以上费用为可变成本,而债主们的利息为固定成本。这个利息即使关门也不会消失。
二、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为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以上情节反映了企业短期停止营业决策
停止营业是指由于当前的市场条件而在某个特定时期不生产任何东西的短期决策。如果企业停止营业,它就失去了出售自己产品的全部收益。同时,它节省了生产其产品的可变成本,但仍需支付固定成本。如果生产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企业就停止营业。即PAVC,停止营业。边际成本曲线决定了在任何一种价格时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因此它也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那部分。
三、例子
1、生意冷清的餐馆
即使许多桌子都空着,照常营业仍然有利可图。餐馆的固定成本为租金、厨房设备、桌子盘子等。在短期中这些为沉没成本。增加的食物价格和店员工资为可变成本。在做出是否在午餐时营业的决策时,餐馆老板只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当从吃午餐的顾客得到的收入少到不能弥补餐馆的可变成本时,老板才会在午餐时间关门。
2、淡季的小型高尔夫球场
由于不同的季节收入变动很大,高尔夫球场的经营者必须决定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关门。固定成本为购买土地和修建球场的成本,这与决策无关。只有在一年中收入大于可变成本的时间里,小型高尔夫球场才应开业经营。
3、亏损的航空公司
尽管航空公司有亏损,但这些航空公司仍继续出售机票并运送乘客。既然航空公司飞机飞行有亏损,为什么不停止经营。飞机的可变成本为燃料的成本和机务人员的工资,一架飞机这个固定成本在短期中为沉没成本。只要飞行的总收益大于这些可变成本,航空公司就应该继续经营。
四、感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经济学与我们息息相关,可以说经济学对我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例如: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等衡量指标与企业的供给决策都起着重要而相互关联的作用。在短期中,如果生产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企业就停止营业。在学习中,我发现经济学并没有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了我们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技巧。提高了我们自身认识社会现象本质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掌握经济规律的能力。
    19国贸专升本1班  华妮 19230121115




作者: wx_t6XzjoJW    时间: 2019-12-20 23:15
本帖最后由 wx_t6XzjoJW 于 2019-12-20 23:17 编辑

段落选自第十六章原文:...斯皮尔曼轻快地走着。让他感到有点意外的是,船上的生活节奏他非常喜欢。能够逃避电话、留言和信件,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经过上学期那些可怕的事情后,医生指示他要彻底地换一换环境。事实上,在他看来,海上的旅行生活过得太快了。但是他知道有些人不这样想。韦伯夫妇俩抱怨说他们也觉得有些幽闭恐惧症了;奥利弗·吴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海洋变得单调乏味了。
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基本内容:经济学家们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成本来做决策。
解析:从海洋变得单调乏味可见,最初他们对海上的生活还是比较喜欢的,可是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满意的感觉逐渐衰退,使得他们觉得生活的乏味,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了,从这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当海上的生活不能满足他们时,他们就会考虑其他的方式去利用他们的时间。
现实中的例子:就简单拿生活中的饮食举例吧,一个人去吃KFC,然后他买了一个汉堡、一杯可乐,当他吃完这些后,感觉还没吃饱,然后又点了一份鸡肉卷,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吃饱了,味道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了,然后就不吃了。可是一开始汉堡和可乐,他吃起来却是超级好吃的。这个例子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当鸡肉卷已经达不到他的预期效果时,他就考虑不去吃了。
原文:杀人并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我杀人只是迫不得已。无论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来看这件事情,我都别无选择。当然,我本希望,丹尼斯·戈森的死能够让这件事情有个了断。几个月前,他兴冲冲地来找我。说他对我那本有关...你知道的,亨利,早期在人类学方面的工作让我得到了一些赞誉,但是,我知道,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如果没有一部正真伟大的作品,没有一个...而且,当院长意味着权力——权力是我喜欢拥有的东西。
经济学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基本内容: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解析:院长因为他的一部作品数据虚假,为了不被戈森威胁,制造了一连串的杀人案,并将罪名误导至香农(戈森未婚妻)的头上,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赞誉和权力,通过这些残忍的方式,损人利己。他不仅违背了法律还违背了道德,这些受害者也就成了院长为了声誉和权力的机会成本。
现实中的例子:拿我们这些大三大四的同学举个例子,因为要准备还剩下一年的考研,所以时间大部分都是用来学习的,原来这些时间他们可以用来休闲娱乐,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或者活动,为了考研能取得好成绩,那些休闲娱乐的时间就是他们所放弃的。
感想:通读本书,感觉这本书如果是关于侦探小说,那么它的结局有点牵强,但是作为经济学方面的读物的话,给我带来最大的感想就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权衡取舍,有些人为了考研削减睡觉的时间晚睡早起,都在为了得到一件东西而放弃其他的东西,还在考虑着边际收益与成本,激励充斥着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贸易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此,要想学好经济学,就要留心生活的方方面面。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57 张家浩






作者: wx_k0T7B4uo    时间: 2019-12-20 23:32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 ”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基本内容及经济学原理
这一情节讲述了老斯皮尔曼和女儿就是否应该用更长的时间寻找更低价格的水果刀而引发的讨论,并且就花一天的时间选汽车与花一天的时间选水果刀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论述的经济学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在这个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老斯皮尔曼更愿意花一天的时间去选一辆好的车而不愿意花同样的时间挑选价格更低的水果刀,根本原因在于花同样的时间挑选一辆好的汽车带来的收益比花一天来挑选价格更低的水果刀所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并且老斯皮尔曼认为花一天的时间去挑一把刀得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为此耗费的成本。基于这样的思考,老斯皮尔曼愿意支付8.32美元买这把水果刀。
举例说明
人们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去买房,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花的时间付出的成本小于买到更好的房子带来的收益,这个取舍是正确的。但若是让人花同样的时间去寻找价格更低的盐,米,是不现实的。
感想
《致命的均衡》这本书采用悬疑侦探小说的形式来介绍经济学相关原理,既不会使文章看起来乏味无趣,又可以让读者实实在在的了解其中经济学的奥秘。文中发生的经济原理事件一般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如文中老斯皮尔曼所想的“经济学研究的是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总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并且值得思考的好书。

作者: wx_k0T7B4uo    时间: 2019-12-20 23:34
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 ”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基本内容及经济学原理
这一情节讲述了老斯皮尔曼和女儿就是否应该用更长的时间寻找更低价格的水果刀而引发的讨论,并且就花一天的时间选汽车与花一天的时间选水果刀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论述的经济学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在这个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老斯皮尔曼更愿意花一天的时间去选一辆好的车而不愿意花同样的时间挑选价格更低的水果刀,根本原因在于花同样的时间挑选一辆好的汽车带来的收益比花一天来挑选价格更低的水果刀所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并且老斯皮尔曼认为花一天的时间去挑一把刀得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为此耗费的成本。基于这样的思考,老斯皮尔曼愿意支付8.32美元买这把水果刀。
举例说明
人们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去买房,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花的时间付出的成本小于买到更好的房子带来的收益,这个取舍是正确的。但若是让人花同样的时间去寻找价格更低的盐,米,是不现实的。
感想
《致命的均衡》这本书采用悬疑侦探小说的形式来介绍经济学相关原理,既不会使文章看起来乏味无趣,又可以让读者实实在在的了解其中经济学的奥秘。文中发生的经济原理事件一般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如文中老斯皮尔曼所想的“经济学研究的是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总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并且值得思考的好书。
19国贸专升本1班     潘培云      19230121134

作者: Logichen    时间: 2019-12-21 15:05
一、        小说情节内容选取——《致命的均衡》第十章
院长说的“毫无意义”和“不合常理”令他无法忘却。自杀并不合乎斯皮尔曼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在学术方面,他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他们要么买得多点,要么买得少点。他们搬到这里来住,而不搬到那里。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工作。他们多花了一小时在工作中,这样,他们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闲时间。自从研究生开始,斯皮尔曼的信仰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伟大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卷首语——自然是没有飞跃的。在斯皮尔曼看来,自杀就是一种飞跃。从概念上,他意识到:当不被重视的人生效用对一个人来说是消极意义时,他就会选择自杀。但是,对于一个活下去在生活中就可以享受更多满足的年轻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很不理性的。
二、        情节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该段情节主要通过戈森的学术观点反应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从所选情节的红字部分可以得到以下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就行权衡取舍。文中通过买东西的多少,住所的选择,时间分配的选择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经济学原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过程中,通过所做决策比较考虑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放弃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放弃的东西。文中的例子是花在工作上的一小时时间需要牺牲一小时的休息时间。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是理性人在做出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文中通过戈森的自杀举动反应了他的不理性,活下去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满足的他却选择了自杀,也就是通过这个经济学原理让斯皮尔曼意识到作为理性人的戈森不可能因这个事情选择自杀,这个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最终凭借着丰富的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了正在的杀人凶手。
三、        现实中的例子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是考研的日子,我们可以通过考研的例子来体现这个经济学原理。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有的人选择了考研和考公务员,有的人选择了工作,有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这就构成了权衡取舍的条件,大家通过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利弊选择自己对的人生方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原来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这里也可以拿考研的例子来说,参加考研的同学放弃了自己平时休闲娱乐的时间去努力的看书,放弃了毕业直接工作所赚到的工资,但是他们作为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权衡利弊发现考研的好处要大于弊端,他们能拿到更好的学历,有更好的知识底蕴面对社会竞争,通过放弃一些东西来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这个原理我们其实也可以用考研去分析,但是我们换个例子分析下比较明了。比如说我们去爬山,爬到半途中发现自己口渴了但是我们没有带水,山上的小卖部的矿泉水要10块钱一瓶,对比山下的2元的矿泉水价格相差的有点大。但是实在是太口渴了,作为理性人的我们会考虑到边际量,这个时候山上的一瓶水的边际产量能值这10块钱。当我们喝完了一瓶水发现还是有点口渴,但比刚才好多了,也许我们会考虑的价格过高不会去买第二瓶水。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
四、        结论和自己的感想
看完了《致命的均衡》这本小说,我有着很大的感触,对经济学这门课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这个小说虽然是推理小说,但是其中全包含了很多的经济学原理。该小说是用插叙的手法,从第一章就开门见山的告诉了我们戈森的死亡,然后斯皮尔曼教授凭借着他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了真正的凶手,其破案的关键武器也就是我们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虽然这只是一篇小说,但我觉得可以作为学习经济学的引路人,用小说的故事情节能更好的抓住读者的心。
我觉得经济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艺术。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社会。他能让我们更精明的参与经济,更好的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正如曼昆教授所说,无论我们以后从事什么行业,在干什么事情,我们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作者: Logichen    时间: 2019-12-21 15:06
本帖最后由 Logichen 于 2019-12-21 15:14 编辑

一、 小说情节内容选取——《致命的均衡》第十章
  院长说的“毫无意义”和“不合常理”令他无法忘却。自杀并不合乎斯皮尔曼关于人类行为的模型。在学术方面,他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个人在做出选择前是要做出边际判断的。他们要么买得多点,要么买得少点。他们搬到这里来住,而不搬到那里。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工作。他们多花了一小时在工作中,这样,他们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闲时间。自从研究生开始,斯皮尔曼的信仰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伟大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卷首语——自然是没有飞跃的。在斯皮尔曼看来,自杀就是一种飞跃。从概念上,他意识到:当不被重视的人生效用对一个人来说是消极意义时,他就会选择自杀。但是,对于一个活下去在生活中就可以享受更多满足的年轻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很不理性的。
二丶 情节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该段情节主要通过戈森的学术观点反应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从所选情节的红字部分可以得到以下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就行权衡取舍。文中通过买东西的多少,住所的选择,时间分配的选择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经济学原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过程中,通过所做决策比较考虑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放弃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放弃的东西。文中的例子是花在工作上的一小时时间需要牺牲一小时的休息时间。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是理性人在做出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文中通过戈森的自杀举动反应了他的不理性,活下去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满足的他却选择了自杀,也就是通过这个经济学原理让斯皮尔曼意识到作为理性人的戈森不可能因这个事情选择自杀,这个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最终凭借着丰富的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了正在的杀人凶手。
三丶现实中的例子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是考研的日子,我们可以通过考研的例子来体现这个经济学原理。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有的人选择了考研和考公务员,有的人选择了工作,有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这就构成了权衡取舍的条件,大家通过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利弊选择自己对的人生方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原来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这里也可以拿考研的例子来说,参加考研的同学放弃了自己平时休闲娱乐的时间去努力的看书,放弃了毕业直接工作所赚到的工资,但是他们作为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权衡利弊发现考研的好处要大于弊端,他们能拿到更好的学历,有更好的知识底蕴面对社会竞争,通过放弃一些东西来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这个原理我们其实也可以用考研去分析,但是我们换个例子分析下比较明了。比如说我们去爬山,爬到半途中发现自己口渴了但是我们没有带水,山上的小卖部的矿泉水要10块钱一瓶,对比山下的2元的矿泉水价格相差的有点大。但是实在是太口渴了,作为理性人的我们会考虑到边际量,这个时候山上的一瓶水的边际产量能值这10块钱。当我们喝完了一瓶水发现还是有点口渴,但比刚才好多了,也许我们会考虑的价格过高不会去买第二瓶水。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
四丶结论和自己的感想
  看完了《致命的均衡》这本小说,我有着很大的感触,对经济学这门课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这个小说虽然是推理小说,但是其中全包含了很多的经济学原理。该小说是用插叙的手法,从第一章就开门见山的告诉了我们戈森的死亡,然后斯皮尔曼教授凭借着他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了真正的凶手,其破案的关键武器也就是我们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虽然这只是一篇小说,但我觉得可以作为学习经济学的引路人,用小说的故事情节能更好的抓住读者的心。
  我觉得经济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艺术。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社会。他能让我们更精明的参与经济,更好的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正如曼昆教授所说,无论我们以后从事什么行业,在干什么事情,我们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19国贸专升本1班  马嘉晨  19230121129











作者: 恰好    时间: 2019-12-21 18:55
本帖最后由 恰好 于 2019-12-21 19:06 编辑

1.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3章
  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2.经济学原理
        小说中“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3. 生活中的例子
        当初在选择考专升本还是工作时我就进行了一个取舍,这就是机会成本。我考进温大再读两年书,我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学历,但是我放弃了工作的机会,放弃了这两年的所能得到的工资。
4. 感想
      《致命的均衡》这本书包含了许多经济学的知识,值得一读。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所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学经济学可以让我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我们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我们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19国贸专升本1  周晶丹 19230121162









作者: Eileen    时间: 2019-12-21 18:59
本帖最后由 Eileen 于 2019-12-21 19:03 编辑

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我太走运了,”波可哈德回应道,“一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告诉我,他代表的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价80万美元。不会再多了。这样一来,交易几乎失败了。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但那对于我却意味着拿不到一点儿佣金了。”波可哈德笑了笑,看着斯皮尔曼。“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卖那么多钱。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你对此一定很不解。还是我错了,教授?”
二、经济学原理
      该情节主要讲了斯皮尔曼去购买邮票,店家与他谈论竞购一美分邮票的成功案例。这个案例中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有: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就像该情节中,店家购买邮票时在要价80万美元不拿佣金和要价低一点拿一些佣金中权衡取舍,最终决定要价80万美元,不拿佣金。
      原理二: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该情节中,店家决定要价80万美元,不拿佣金,而那些佣金就成了购买邮票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情节中那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在购买邮票上,思考是否再多花一些钱来购买邮票,那么也许他就能成功买到邮票了。
      原理四: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情节中店家愿意为这张邮票所付出的价格为80万美元,实际支付也是80万美元,因此他的消费者剩余为0。
三、实际案例
       就拿平时去商场买衣服为例,你看中了两件卫衣,一件黄色的,一件绿色的,都特别好看,它们的售价均为120元,然而你只打算购买其中一件,这时你就要在这两件卫衣中权衡取舍。权衡完后,你选择了购买黄色的卫衣,那么那件绿色的卫衣就成了你的机会成本。选择完后,你觉得120元一件卫衣太贵了,你愿意为它最多花100元钱,就跟店家讨价还价,最终店家愿意你用80元钱购买这件衣服,那么你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20元。再假如,突然来了另一个人,也对这件衣服特别感兴趣,店家又刚好只有一件了,而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件卫衣,这时你就要考虑是否愿意多花一些钱来购买它,这就是边际量。
四、感想与总结
      《致命的均衡》这本小说在情节曲折生动的凶杀奇案中将一些枯燥泛味的经济学原理结合日常生活穿插在里面,对于我一个学经济学的人来说,这本小说不仅能有阅读侦探小说乐趣,还能学习到经济学知识,并产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像权衡取舍、机会成本、边际量以及消费者剩余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也会讲到,但是像故事那样的讲述并且串联起来,能让人更深刻的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经济学小知识,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读物。

19国贸专升本1班   钟秋萍   19230121161





作者: 油鲤鲤    时间: 2019-12-22 13:22
一、小说情节--选自第三章
    要从事裁缝这个行当,你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的投入或接受什么专门训练。而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因为对父亲而言不存在经济成本。
    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斯皮尔曼先生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弄懂了这个现象之后,斯皮尔曼突然觉得很多其他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当法律的规定使租金达不到和市场供求关系相应的水平时,出租房子的人态度就会很粗鲁、很无理;二战期间的屠夫对待顾客会很粗暴无礼,因为那时候牛肉的价格受到了人为控制;那个时期,对销售同类商品的其他商人关注很少,这使得顾客大清早就排队等候在这些商店外,只有那些足够幸运的人才能买到尼龙针织品。在剑桥城的这些年里,斯皮尔曼经常光顾百老汇的一家加油站。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对他很客气,除了那段时间——那时,石油供应量在下降,而政府对油价的控制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这似乎也改变了加油站职员的脾气。很多顾客排着长队,尽管油价很高,他们却争着要掏钱加油。但是加油站职员的服务态度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当政府取消控制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去加油时,人们又可以看见彬彬有礼的职员了。
  在家庭范围里,市场供求平衡价格不会决定资源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配。因此,老斯皮尔曼乱发脾气不会付出任何代价。但是,在楼下,在他的裁缝店里,同样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父亲视环境的不同调整控制自己的脾气。而小斯皮尔曼也同样遵照了由此理论预测出的模式。今晚,为了招呼那个不速之客,亨利.斯皮尔曼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因此,他是不会开心的。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所有决策都面临着权衡取舍。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文中为了亨利.斯皮尔曼选择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招呼那个不速之客。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斯皮尔曼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3)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一旦市场供求平衡被打破,对待客户们的态度会截然不同。
(4)竞争市场
    竞争市场有时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它有两个特征: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文中父亲在店里待人和善,但是在家中对待家人却冷暴力,因为在家中没有人和他竞争,但是在市场上有人会竞争他的客户。
三、例子
(1)我们在专科时就面临着就业还是专升本的抉择,要么就此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要么专升本,继续攻读本科,研究生博士。
(2)那些游戏职业选手们选择退学而从事直播或者成为职业选手,就能每年赚上几百万甚至更多。他们很清楚,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
(3)小的时候,每次期末考前,父母总会说这次考到多少就会有奖励,而我们就会以此为目标,更加努力复习。
(4)就商务中心一楼的饰品店来说,就那么几家,价格几乎完全相同,吸引我们学生的就靠他们的礼貌和良好的服务。
四、感悟
    《致命的均衡》是将经济学原理和破案二者结合的一本小说,这本书运用了很多经济学原理,例如消费者剩余、供求定理,最后用效用最大化破了案。通过这本书,我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了解经济学如何适用于日常生活,如何用经济学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文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有哪个人不在计算呢?所有人都在计算。有的没那么精确,而有的精确些;但是所有的人都在计算。”对于当下作为学生的我们,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时间合理安排,做到效用最大化。


19国贸专升本一班    19230121135    潘周婷






作者: DEVIL    时间: 2019-12-22 20:10
本帖最后由 DEVIL 于 2019-12-28 21:51 编辑

一、选取章节
亨利·斯皮尔曼陪他的女儿(帕特丽夏·斯皮尔)去百货商场购买圣诞礼物,在帕特丽夏选购完后,亨利又让她带着自己去购买削皮刀。削皮刀将作为亨利送给太太的一个礼物,因为他早上看到他太太在切橘子时很费力,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亨利认为一把新的削皮刀可以节省时间,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他和他的太太拥有更多浪漫的时间。亨利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并表示要直接买下来。而他的女儿则认为如果再逛一逛,可能可以找到更好、价格更低的刀,但是亨利·斯皮尔曼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花费时间在找削皮刀上是不值得的,花费的时间价值大于可能找到的价格更低的削皮刀与已购买的刀的差价(寻找价格更低的刀的时间价值>>已挑好的刀与便宜刀的价格差)。这时,帕特丽夏·斯皮尔提出了一个问题,她问亨利:你说你要用星期一一整天来选购一部新车,既然你说过时间有价值,那你用一整天来选购一把削皮刀和选购一部新车,用的时间不是一样吗?亨利表示其女儿说的没错,但是花时间买到一部便宜的车比花时间买一把便宜的削皮刀,明显是买便宜的车节省更多的钱,所以花费一天的时间是值得的。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二、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1、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所以消费者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
2、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三、相应的例子解释原理
1、效用最大化:对于这个理论,我想在我毫不犹豫地买下30块的唇膏和再三考虑从哪里买980块的精华这两个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买30块的唇膏的时候,我想我再考虑从哪家店买都没什么区别,买过么多次唇膏,这一款差价大概就在5块以内,没必要在浪费时间去买最便宜的。而当我在买980块的精华的时候,有时候该品牌的天猫旗舰店会有优惠券和赠品,而实体店我可以用会员打折、积分、拿赠品,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要花时间去考虑,我到底要在哪里购买这一款精华。特别是在一些购物节,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网上旗舰店,活动力度都很大,所以我要花时间去计算,怎样才可以以最优惠的方式拿下这一精华。用我认为最优惠的方式买下精华比寻找更便宜的同款唇膏带给我的效用更大,毕竟购买精华省下的钱比唇膏多多了。
2、机会成本:今年的淘宝“双十一”活动,我为了可以拿到购物红包,参加了天猫推出的活动。每天都要花费时间做任务,然后还要拉好友盖楼(活动之一),为了盖更高的楼赢得挑战,要花时间和网友聊天,了解其楼层高度。每天都会和好友聊天了解最新情况,花费了很多时间,然后最后拿到的红包其实也不多,我的时间价值远远大于红包金额,然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拿来运动、看书,但我却花费在了做任务拿红包上面,而得到和付出还并没有成正比。


四、感想及结论
  这本小说可以说是来到这个学校后我看完的第一本书。说来惭愧,的确是一直沉迷于手机零散的信息中,一直没有去看几本完整的书。老师一开始布置这个作业后,我就打开了手机去看小说,但我就看了推送的第一篇的一半就结束了,觉得有些枯燥。后来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我仍然没有去看,直到有一天老师上课问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充当货币,全班都没有人答上来,老师又提到他推荐我们的小说里提到的、可作为货币的某一物品,我们仍然没有给予回答,这一刻我感到十分羞愧,虽然我现在已经知道了书中提到的是用羽毛充当货币。这本小说,我想说读着读着,还是很有趣的,一点也不枯燥。在我看完推送的六篇大章后,我对此越发有兴趣了,十分想知道幕后黑手,而且这本小说几乎每一章都包含了许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每个知识点或多或少都伴随着几个例子,这让我更好的理解原理。
  我选取章节中的知识点,效用最大化这一点也是本文破案的重要线索。但其实一开始读到关于用羽毛换取山药和独木舟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后来在读了几遍完结章后才意识到其中的隐藏着的违背经济学原理的物物交换。读完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看似平淡的生活,细细回味,实则充满着惊喜。


                                                        19国贸专升本1班   傅冰儿   19230121114








作者: 康康恩    时间: 2019-12-22 22:48
本帖最后由 康康恩 于 2019-12-22 22:52 编辑

一、内容概述(选自第六章)
      临近圣诞,斯皮尔曼教授和他的女儿来到了菲琳百货大厦,想借着这波购物热潮也买些心仪的东西。然而独自一人闲逛的斯皮尔曼教授却发现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还有那里的商品标价有点与众不同。这里的商品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这让他想起了在荷兰参加一个拍卖会的经历,与正常拍卖程序相反,没有拍卖人在有节奏地叫喊着价格。拍卖会上,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一个表盘上。表盘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价格。而且只有一根指针,这根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价格移动——直到会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人们都知道时间越往后,价格就越低越诱人,但是荷兰市民也知道如果等得太久,那么郁金香鳞茎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不会是他的了。当他决定离开这个商品廉价部时,又遇见了卡尔文·韦伯,由他口袋里的一支圆珠笔的价格联系到了消费者剩余心理,又和菲琳百货大厦出售廉价商品联系到了一起。虽然卡尔文·韦伯只花了50分就买到了这只圆珠笔,但在圆珠笔刚发明出来时居然卖到了18美元一支。但现在由于生产圆珠笔的厂商越来越多,没有人再愿意花18美元买它,为了书写方便,只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

二、经济学原理
    1.消费者剩余:指的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其实衡量的是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消费者正是因为这个原理,所以才会选择等待等待再等待,因为每一周的价格都会比上一周低,使得消费者剩余越来越多,感到自己越晚买就赚得就越多。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做出决策就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无论是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还是荷兰市民都知道,虽然等的越久价格越令人满意,但这同时也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虽然卡尔文·韦伯花了50美分买了一支圆珠笔,但他也不介意比花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来代替钢笔,因为圆珠笔写起来更方便。对于行为前做出的既定目标,一定有一个为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的成本范围,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


三、现实例子
     1.逛街时看中一条好看的围巾,对方开价100,但我最多只愿意花80元买下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7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那么这1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
     2.如果想买一辆新车那么就要减少在其他方面的开支,比如放弃在假期出国旅游,放弃去看一场想看很久的演唱会。但如果不买就享受不到新车带来的方便与舒适。
     3.小组研发一个新产品已经在上面投入了5000元,但由于竞争性产品的进入新产品预期销售减少为3000元,如果继续完成研发还需要1000元。人们会选择继续研发,因为边际收益3000元大于边际成本1000元,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


四、感想
      虽然《致命的均衡》是一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侦探小说,但内容却又蕴含着许多经济学知识。如果没有学习经济学基础这门课,我想读起这本书肯定还是有些费力。经济学之所以有它的魅力,正是因为他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一些看似很普通的现象。以及一些新术语,乍一看这些新术语似乎有一些神秘,但只要我们慢慢地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它们的价值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新的、有用的思考方式。《致命的均衡》的这本小说正是通过一个个故事情节,让我们更通俗易懂地读懂书本上老师教给我们的经济学知识。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63 周凯茜




作者: 清然    时间: 2019-12-23 19:10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十一章
1.‘实用性’,当然是指这些理论能够很好地预测结果,或者是对实践有一守的暗示作用。诚然,经济学家有时候仅凭空想来发展理论,这样的理论不可避免地会脱离实际。丹尼斯•戈森假定人是高度有理性的,做事情时会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效能。这并不表示他在阐述一种他认为是和实际相吻合的人性观点。只是,为了证明他的研究课题是切实可行的,他必须这样做。效用最大化是我们所总结出的最强有力的归纳和概括之一。它的实用性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证明了。
2.“一种产品,如果在一个不允许做产品广告的国家出售,而同样的产品则在允许做产品广告的一个相邻的国家出售,仅此不同,那么,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在后一个国家出售的价格会更低。广告是一种商业成本。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但是广告也让我们知道了其他的产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它告诉我们更多的信息,告诉我们现在市场上有什么东西出售,我们可以买到什么产品。”斯皮尔曼用食指指向天花板。他的学生们都清楚这个姿势——这表示他要做总结了。“广告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其造成的结果是产品的价格降低了,而不是增加了。”
3.“关于可乐有两件事情。我敢保证你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太普遍了。但是它们对效用理论有很大的暗示。第一件事情是: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节选二提到产品多了,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买什么东西,也可以选择买哪个品牌的产品。
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为了得到一样自己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样自己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人们要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人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取舍,比如在学生的时候,是去学习抛弃自己玩乐的时间还是去玩乐而抛弃自己学习的时间,出来工作之后,考虑自己生活开支分配的问题等等。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节选一提到“人是高度有理性的,做事情时会尽可能地发挥出效能”。
在可用的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
3.边际效益递减
节选三提到“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
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

三、现实案例
1.就我个人为例,我比较喜欢喝奶茶,几乎一天一杯,但是学校附近奶茶店很多,比如有古茗、一点点、新时沏等品牌,每次我都要纠结好久该去哪家店,而当我终于决定好之后,奶茶店里的奶茶种类又有很多,这是我又会纠结该喝哪种。
2.11月份的时候,温州还并不冷,穿短袖又很冷,所以我决定去买件卫衣,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我先是去各男装实体店,挑选我自己喜欢的卫衣,询问价格,然后去淘宝、京东上搜索相似商品,看下面的评价,对比衣服的款式、质量、价格等因素,然后再看看店铺有没有优惠券满减这些,通过计算、对比,选择适合的品牌和价位。
3.我之前有过一次,连续喝两杯奶茶,我室友去小吃街,在群里问我们需要带什么,我让他给我带杯奶茶,他一直没回我,我就以为他没看见,我就在吃饭的时候顺便买了一杯,结果我室友回来的时候给我又带了一杯,两杯都是大杯,我自己买的第一杯我喝着觉得很好喝很满足,但在吃完饭喝了一杯奶茶之后,我已经很撑了,再喝室友的那杯,觉得就是煎熬,完全喝不下去了。

四、个人感悟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传授了书本上的详细知识,也举了一些例子让我们加以理解,而《致命的均衡》一书通过细致的描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把我们每个人都代去到小说中,随着内容的延续发展,仿佛我们就是一个侦探一样进行推理,通过这一过程,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深入的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也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多多的学习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并积极的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践出真知,在做决策之前,要学会理性思考,如何使效用最大化。期望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和这本书的阅读,之后也多读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人生更加有意义。

五、19国贸专升本1班   蒋永飞    19230121120  


作者: Minusone    时间: 2019-12-23 21:45
1、我选取的情节来自于第3章。书中讲到一个叫做丹尼尔戈森的年轻人有急事要找亨利斯皮尔曼,且这个年轻人不愿意去亨利的办公室见他,而是在他家里等他。但是亨利斯皮尔曼却还在工作,他考虑到如果回去见他了,他的工作就要停下来了,且他也不确定是否应该见那个年轻人。但是亨利的妻子对亨利说:“你要是回来我会感激你的。你要不回来他是不会走的,而我想在帕蒂回来前去鼠尾草店买点东西。”就这样,亨利斯皮尔曼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式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很小。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已经承受不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弥补回这4个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小时时间。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客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尔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2、我所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基本内容: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现实世界中的例子:就我而言举个例子吧,我是专升本考上的温州大学,本来我如果不考专升本的话,我应该在去年就已经到社会上工作了。在这里我继续上大学的成本就不只是学费和生活费等支出而已,而应该把我如果不上大学去工作能赚到的工资等其他收入也算进去,这就是机会成本。在没接触这个经济学的机会成本之前,我可能也只会单纯地认为我上大学的成本就只是我这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已,但是在了解了机会成本之后,我就知道了我之前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4、感想:对于这本书而言,我真的觉得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内容,其实我这人不怎么喜欢看电子书,我会很没有耐心看完,但既然是老师要求的,我必然会认真看完哪怕自己没有啥耐心。老师你也在课上说过,这本书体现了很多经济学的东西,非常有用,所以我也牢记在心,要认真的把这本书从头到脚看完。对于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而言,可能我们大家都不难理解,但是实际生活中就很难运用到或者是想到机会成本。比如我们要开个店,恰恰这个店是我们自己买的不需要付租金,但是我们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不会把这个店面的租金算进去,这就会导致计算成本时出现误差,影响实际收益的大小。但是一旦学了经济学且把机会成本牢牢掌握的人,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无论怎么样,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定要善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学到了知识不会用相当于没学,善于运用各种知识才能方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5、19国贸专升本1班    斯铮强   19230121137

作者: wx_xB958m9X    时间: 2019-12-23 21:46
本帖最后由 wx_xB958m9X 于 2019-12-24 12:17 编辑

一、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这个年轻的经济学家宣称他正在测试的这一理论或是解释是很有价值的。这个理论是有关制止犯罪的。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在那些贿赂较少的市场,采购员的罪行容易被雇主发现。
  因此,雇主不必用高工资来确保职员对他们诚实。在戈森的理论中,他认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高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在奥利弗·吴看来,这个理论很可笑。二、经济学原理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致命的均衡里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描述的是如果雇主给了雇员一个较低的工资(惩罚),那么雇员会从别的途径(接受生产商的贿赂)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但是如果雇主给了雇员一个较高的工资(奖励),那么雇员的收入提高了,就不会接受贿赂。

二、经济学原理
原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经济学中,激励起着中心作业。
三、生活中的例子
1、就像一些服务平台向商户收取手续费一样。就拿饿了么来说,外卖商家需要向平台支付手续费,如果饿了么官方提高手续费,那么外卖商家就会减少每次订单的食物量,反之,如果饿了么降低手续费,那么商户就有更多的利润拿来回馈顾客,例如每个订单都赠送饮品,提高回头率。
2、当苹果的价格上涨,人们决定少吃苹果,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的工人摘苹果。
3、汽油价格上升时,人们更多的选择电动车或者少开汽车选择公交车或者地铁出行。
四、感想
看完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后,我对经济学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些,我明白了理解经济学的原理只是第一步,将原理结合到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激励不仅是正向的激励,还包括负向的激励。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或提高效益,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适当的正向激励。
在工作中,可以采用加薪等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励员工认真对待工作,点燃员工的激情,使他们做出积极的反应,增加公司的效益。


19国贸专升本1班 19230121139 王琼彬













作者: wx_m379VaVl    时间: 2019-12-24 12:03
、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6章
在《致命的均衡》第6章中第有一段提到了斯皮尔曼在菲林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研究人的日常经济生活,在那个商城里商品的标价有点与众不同。它是一个体系,也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人类的创造性、对最大效用和最大利润的追求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个价格体系就是地下商城的商品均是以打折出售的。但是其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商品的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城的所有商品起先都标有售价,但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城仅仅停留4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这时如果商品还未出售,根据商场政策这些商品将会被捐献至慈善机构。而且在地下商城售卖的商品并非是次品,这些商品原先都是摆在最时髦的商品部的货架上的。因此商品本身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经济学原理
消费者大多都希望商品价格降到最低的时候进行购买。这涉及到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经济原理。当商品价格降低时,人们的购买意愿则越强。商品的低价格对人们消费商品产生了激励作用。不过对于这种价格体系,消费者却发现虽然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你无法预知是否有其他消费者与你竞争购买,并在价格降低之前把它买走。这体现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经济原理与机会成本经济原理。当消费者想要以最低但价格去购买一件商品,往往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在价格还没降到最低价格之前,商品已经被其他消费者所购买,消费者为了得到最低价格的购入,而放弃了自己可能失去购买这个商品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能更早拥有商品的时间。而如果消费者为了避免有其他消费者的竞争,并且想更早拥有商品,则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来购买商品,也体现里消费者在价格与商品使用权之间做权衡取舍,也就是一种消费者决策。而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观,也体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消费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以及消费者个人偏好,来决定是否应该尽早购入或等待价格降至最低在购买。
、生活实例
正如我们学生都在纠结毕业后是继续读研还是选择工作,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的确,这主要都是根据个人。读研究生需要花费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专研学业,而所放弃的是更早步入社会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报酬。有些人则觉得两年的学业所换取更高的文凭比不上这两年所经历的社会经验与经济基础,于是这部人可能大概率就会选择去工作,而那些选择读研的人则认为学历提升是自我追求,并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大的优势,放弃这两年的短暂的社会经验与金钱是值得的。这也体现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考验与工作问题上的权衡取舍,机会成本以及理性人考虑边际量。都是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而有些学院的读研补贴政策待遇很好,则也会激励某些学生想要去读研而放弃去工作,这也体现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个人感想

我觉得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引人深思。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是根据自身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作出选择。而某种东西的成本就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会成本。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就是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则表明激励会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从而也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往往也起着中心作用。在我看来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这些经济学原理,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抉择的时候,如高考报考院校那样,选择了这个就要放弃另外一个。这也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往往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考虑在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所去放弃的那些东西是否值得,又或者在两个都喜爱的事物上做抉择,选择自己更加偏好那个事物。我们时常要想到,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都会放弃做另一件事情的时间成本。因此在我看来考虑时间成本是相当重要的,毕竟人的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希望在未来当自己在作出某些决策的时候多考虑到机会成本的问题,思考决策之后带来的后果,相信只要多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问题,定能考虑到事物的全方面,考虑的更加周全,从而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班级:19国贸(专升本)1班 学号:19230121144 姓名:吴高峰


作者: 执笔素宣挽梅香    时间: 2019-12-26 21:46
一、选取的段落——《致命的均衡》第二章
   她自己在心理学中的研究领域是很早以前从功利主义的根源分叉出来的。现在,没有哪个现代心理学家会相信人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功用。丹泽认为,功用就是对幸福、快乐、满足或一些类似感情的旧统称。这个术语是没有内容的。不论你做什么,你可能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用。
  你是亲吻你的丈夫还是欺骗他呢? 你是宠爱你的小狗还是斥责它呢? 你是买一辆新的劳斯莱斯还是开旧的雪佛兰呢? 这都没关系! 你所选择的是最能使你开心的。我们为什么说它最能使你开心呢? 因为那是你的选择呀。你为什么要选择它呢? 因为它能让你开心嘛。对于一个像丹泽这样的心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循环推理。它仅仅是一个不断重复的理论。经济学家仅仅指出了人们所做的是他们要做的

二、经济学原理
1、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第二章中指出:不论你做什么,你可能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用,然而在丹泽眼里,功用是对幸福、快乐、满足或者是类似感情的统称,所以也是一种激励,所谓的激励便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也是这种正激励影响这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都会对这样的激励做出反应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所谓的理性人是系统而有目的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第二章所诉:功用就是对幸福、快乐、满足或一些类似感情的旧统称。这个术语是没有内容的。不论你做什么,你可能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用。所以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所以在这段文字当中,边际收益是在丹泽眼中的功用大于所谓的边际成本,人们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最大的功用。
3、人们面前权衡取舍:正如第二章所诉:你是亲吻你的丈夫还是欺骗他呢? 你是宠爱你的小狗还是斥责它呢? 你是买一辆新的劳斯莱斯还是开旧的雪佛兰呢? 这都没关系! 你所选择的是最能使你开心的。意味着人们面临者权衡取舍,当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就是在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面临着权衡取舍
4、效率:最后所述的:你所选择的是最能使你开心的,这里的开心,便是所谓的效率,效率是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获得的最大的利益
三、生活中的例子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当我们去买冰淇淋的时候,发现冰淇淋的价格上升了,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激励下,会选择去买冰淇淋的替代品,对冰淇淋的物价上升做出一个反应,改变了我们的行为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当我们吃早餐的时候,理性人会只买能够让自己吃饱的馒头数量,因为他们考虑了其中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即再多吃一个馒头,会不会让自己因为这多吃的一个馒头而反胃,或者再多吃一个馒头会不会使得自己感到满足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会在懒惰与勤奋之间面临着权衡取舍,会考虑到整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然而生命是非常有限的,过去的那一段颓废的时光已经成为可怕的沉没成本(即发生在过去且不可挽回的成本,例如:时间)而不可挽回,如果余生还将继续懒惰下去,那么整个生命也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沉没成本,变为尘埃,故而其边际成本远远大于边际收益,其边际收益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权衡勤奋时,会考虑到这是绽放黑暗生命的一道光芒。所以人们往往会选择勤奋而努力工作
四、个人的感想
   对于这本书而言,我真的觉得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内容,其一定要善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学到了知识不会用相当于没学,善于运用各种知识才能方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感谢老师辛勤的付出,爱你么么哒

19国贸专升本1班 吴贤雷 19230121148


作者: future_mU48d    时间: 2019-12-26 22:02
一、选取的段落————《致命的均衡》第七章节
      “恭喜你呀,得到了那张英属圭亚那1 美分邮票。有天下午我开车过来,刚好看见它在展示柜台里。”亨利·斯皮尔曼对波可哈德说道。
      ”我太走运了,”波可哈德回应道,“一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告诉我,他代表的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价80万美元。不会再多了。这样一来,交易几乎失败了。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但那对于我却意味着拿不到一点儿佣金了。”波可哈德笑了笑,看着斯皮尔曼。“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卖那么多钱。“
       
      如果是以前我读到以上内容时,我会被震惊到了,为何一张一美分的英属圭亚那1 美分邮票可以卖到75万美元。明明面值是1美分,现实价格却到了75万美元。而在学习了一学期的经济学原理这门课后,我知道了其中的原理。一、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二、供与求的关系。三、支付意愿。四、沉没成本。
      首先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的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在我看来,第一,为何波可哈德愿意花费80美元去购买面值1美分的英属圭亚那邮票。从小说中可以了解到他也是一个收集邮票的爱好者,其次他也是个邮票商人。作为一个邮票收集爱好者,拥有过这一张面值1美分的英属圭亚那邮票,对于他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事。这对他来说事件值得骄傲的事,从他购买到这张邮票后就将它放在他的展示柜台中可以知晓,也是他愿意花费80万美元购买此邮票的一个原因之一。从文中可以知道,花费80万美元购买此邮票他并不能赚取中间的差价,反而有可能会为之花费额外的精力、财力、和时间。那为何还会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呢?显而易见。能够购买到这张邮票,可以让他在邮票商人脱颖而出,毕竟稀缺物资总是抢手的。从别的商人手中购得这张邮票无异于虎口夺食。能够得到这张邮票这件事可以增加他作为商人的名声,为他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是原因之二。以上就是两个主要的激励因素。
     第二、供与求的关系。从价值上来说,我们很容易通过他的面值知道英属圭亚那价值1美分。那么。如何可以卖到80万美元的天价呢,明明当时只要花一美分就可以得到的东西。稀缺性,毋庸置疑。英属圭亚那邮票在它发行是数量是相对而言比较充裕的,没了还可以继续制造。但是经过了时间的磨练,仍旧被完美保存的下来的英属圭亚那邮票是少之又少,更被说一部分是被邮票收藏家收藏了。这就导致了市面上流通的英属圭亚那邮票是属于凤毛麟角那一层次的。在这种情况下,供极限小于求,是导致该邮票可以卖到天价的原因之一。
     第三、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消费欲望不同,喜爱和偏好也各不相同。正如上述小说中提到的的:“他代表的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价80万美元。”那位新加坡收藏家报价为75万美元,他自信的认为这个价位已将到顶了,这是他把自己作为消费者,认为自己的支付意愿是75万美元。但是波可哈德却花费了80万美元购买了这张邮票。这是他充分使用了自己的支付意愿。
      第四、沉没成本。“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这是典型的沉没成本的例子。在商务谈判中,已经付出大把时间大把精力,并且已经准备投入75万美元购买此邮票。最后,却因为舍不得最后的几千美元而谈判失败。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喝奶茶,却喜欢喝最便宜的奶茶,因为边际效益递减,喝稍微贵的奶茶并不能增加我所需要的快感,所以我一直坚持着和最便宜的一种奶茶。
     综上所述,在人生中,处处存在着经济学原理,不论是排队,吃饭还是上厕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19国贸专升本1班 卢跃凡 19230121126

作者: wx_TCVE0VJ0    时间: 2019-12-29 23:04
一、选取段落——《致命的均衡》第九章
“维勒莉,我能试着用你手中的软饮料来向你解释你对经济学循环性的错误看法吗? ”
“很高兴能接受你的赐教。”
“关于可乐有两件事情。我敢保证你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们太普遍了。但是它们对效用理论有很大的暗示。第一件事情是:第1 口可乐比最后一口好喝。第1 瓶软饮料比第2 瓶好喝,当然,也比第10瓶好喝。”
“这我并不反对。”她说。
“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这就解释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当软饮料放在自动售货机里时,你弯下腰,只能得到你付了钱的那个易拉罐。现在让我来问问你这个问题。当你从自动售货机购买《纽约时报》时会怎么样呢? 你把硬币扔进去,然后整个一堆报纸都出来了。有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购买软饮料时没有购买报纸那么诚实。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这个结论就好像不对了。因为购买者经常都是同样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好打赌的人,我会把我的钱押在效用假设上。确切地说,报纸有一种极快速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旦你得到一份今天的报纸,它立刻就没有什么边际效用了。所以自动售货机没有必要依赖于你的诚实。你仅仅只会取走一份报纸,即使投入同样的硬币你可以得到一打报纸。这样,出售报纸的自动售货机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器。但是,出售软饮料的人需要一个复杂得多的机器。这样才能阻止你多得到一个易拉罐,除非你是付了钱的。这是因为你今天没有喝的软饮料可以明天再喝,甚至明年再喝。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二、经济学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
  《致命的均衡》中“所以,“当人们只是投入了一个易拉罐的钱时,他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去拿走所有能拿走的易拉罐。现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假设能比边际效用递减更能解释我们发放出售这些商品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科技手段。”
三、生活中的例子
  1. 你非常非常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会很有幸福感,吃第二个馒头,幸福感会有,但是会比吃第一个时的感觉少,吃第三四五个馒头时,幸福感会越来越增长得少,吃第十个馒头的时候,只会更痛苦了。
  2.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
四、感想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经营者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经营者要正确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力求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偏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其次,积极推进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由于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而当消费者持续购买一种商品时,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越低,甚至干脆不予理会。因此,企业要多进行产品的自主创新。

      

                                                                                         19国贸专升本1班  陈梦圆 19230121107



作者: Ke.A.    时间: 2019-12-30 13:22
本帖最后由 Ke.A. 于 2019-12-30 13:27 编辑

一、选取情节——《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的反应。“你很吃惊吗?不应该呀,帕蒂。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她一只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这半小时的时间来浪漫了。”
……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二、经济学原理
所选取情节中包含的经济原理有: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所有决策都面临权衡取舍,选择了一个目标时,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目标。
    在这个情节中,斯皮尔曼在削皮刀和手镯中进行权衡取舍,为了为妻子日后的工作节省时间,最终他选择买一件锋利的削皮刀而不是手镯;他也不再花另外的时间去寻找也许比这8.32美元更好更低价的削皮刀,这也是一种权衡取舍;他会选择花一天的时间来选购新车进行比较,而不是把这一天用来做别的事,这同样是一种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成本与收益。这就涉及到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所谓的机会成本也称作择一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所放弃的东西。
    在这个情节中,斯皮尔曼如果要买更加便宜的削皮刀,也就意味着他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而这花费更多的时间就是为了得到更便宜削皮刀的机会成本,但实际上他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他选择买8.32美元的削笔刀;同样,他花一天时间买到便宜的车节省的钱比用这些时间去创造的价值少,所以会选择用一天的时间来衡量车的价格。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其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边际决策有助于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济现象,因为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因此,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这个情节中,要买一个削皮刀,即使斯皮尔曼知道会有地方比这个地方8.32美元的削皮刀便宜,但是考虑到寻找更便宜的削皮刀所要花的时间价值远超过便宜的这些钱,因此他可以忍受100%的价格差异;而当要买一辆高价的汽车,斯皮尔曼则愿意花上一天的时间去比较挑选,原因是因为此时的询价是有利可图的,他知道这一天所花的时间价值远低于选择一辆物美价廉所省下来的钱。
与此同时,选取的这个情节还反映了“消费者剩余”,即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他们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三、生活例子
1. 在每个周末,如果我决定将自己周末的业余时间用于学习和娱乐时,我就面临权衡取舍,因为我要把这部分时间在娱乐和休息之间进行分配,如果我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意味着用于娱乐的时间越少;如果是用于娱乐的时间越多,那也就意味着用于学习的时间将越少。
2. 接下去,我们就会面临要考研还是要工作的选择,选择考研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去工作,而为考研不得不失去工作带来的收入等就是我们选择考研的机会成本;同样,选择工作,就意味着放弃考研,为工作不得不失去学历的提升等就是我们选择工作的机会成本。
3.当我饥肠辘辘时,急着去超市买吃的。假设去买烤肠,由于饿得厉害,当我吃第一根烤肠时,即使价钱贵一点,也不会挑剔什么,因为这时最饿,最需要,多花一点钱也愿意。而吃第二根烤肠时,感觉就不太一样了,尽管也饿,但毕竟不像刚才那样迫切需要了。如果我的饭量是介于四到五根烤肠之间,那么,当你吃完第四根烤肠后,由于基本上已经吃饱,对烤肠的需要已经不再迫切,第五根烤肠就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了。由于烤肠的价钱较贵,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再买第五个了。这是因为我考虑到了自己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第五根烤肠对你而言,边际成本已经超过了边际收益,那么理性的我自然会选择拒绝。
4.我买衣服时,我愿意为这件衣服所花的钱为200元,而当它的价格超出我的支付意愿时,我便不会购买,相反,如果它的价格在180元,则我会购买,为此我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为200-180=20元。
四、感悟
    《致命的均衡》是一本侦探小说和经济类读物相结合的小说,对于刚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不妨可以读一读,书里面有许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比如为什么价格被强制限制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下,卖面包的人态度就会如此粗俗恶劣?为什么那位父亲在店里对自己客户总是彬彬有礼,而回到家中就对妻子乱发脾气?本以为经济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但没想到也能变的如此有趣,这本书让我们在推理小说故事的情节同时也能够学习到许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比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像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等;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等,生活中的现象都能用经济学来解释,令人受益匪浅。

班级:19国贸(专升本)1班       姓名:冯思婷    学号:19230121112









作者: Ke.A.    时间: 2019-12-30 16:30
本帖最后由 Ke.A. 于 2019-12-30 16:31 编辑

一、选取的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六章节
    “我不是经常来的。但是每回我来这里,都会很受启发。今天我就发现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价格体系真是设计得别出心裁。它最大限度地索取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我在怀疑,作为一个英语教授,我在所领的薪水中,是否得到了很多的消费者剩余。”韦伯装出一副对他朋友的这一经济学论题很感兴趣的样子。
  “卡尔文,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你不同。就拿你衬衫衣袋里那支圆珠笔来说吧。你是多少钱买来的? ”
    韦伯低头看了看别在衣袋里的那支绿白相间的圆珠笔。“50美分。”他试探性地回答道。
    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
二、经济学理论
    1.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
    2.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
    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也减少。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三、现实举例
    1.上服装市场买衣服,在个体摊点、有些衣服标价每件120元,但实际上50元就可以买下来,但是有些人特别喜欢这件衣服,他愿意出100元甚至150元买下来,这里面就存在消费者剩余。
    2.去店里买口红,我只想买价格在200元左右的,当售货员给出高于200元价格时,我就不会购买,如果低于,则会购买。
    3.应季的水果都会比较便宜,比如现在的橘子都比较便宜,而草莓则很贵。
    4.众所周知的春晚,在刚开始举办的时候,是老百姓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来,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技术效果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大,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春晚的口碑评价越来越差,这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在其背后也有生理学的基础:反复接受某种刺激,反应神经就会越来越迟钝。第一届春晚使我们欢呼雀跃,但举办次数多了,由于刺激反应弱化,尽管节目本身的质量在整体提升,但人们对晚会节目的感觉却越来越差了。
四、感想
    《致命的均衡》虽然是一本侦探类小说,但同时生动地阐述了经济学知识,值得去读。此书引人入胜之处不在其剧情,而在于凸显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经济学教授通过博弈论解释商场的打折现象,通过边际理论解释为什么人们都爱吃自助餐,通过供求关系讨论了服务质量的问题。身边的“迷”一个又一个的被解开,使我感到了经济学巨大的力量。
                                                                      19国贸专升本1班   陈雨涵   19230121109



作者: wx_TCVE0VJ0    时间: 2019-12-30 16:33
一、选取的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六章节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二、经济学理论
    1.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即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2.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三、现实举例
    1. 你原来开了一个蛋糕店,每月可赚1万元。现在你觉得开个小餐馆好,预计每月可赚3万元,那么你就要放弃开蛋糕店所能赚的1万元利润,放弃的这1万元利润就是机会成本。
    2. 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3. 大米涨价了,人们还是会选择它,人们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说明它缺乏弹性;汽车降价,平时犹豫的人会借此机会购买,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说明它富有弹性。总体来说,从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来看,一般说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比非必需品小。
四、感想
  这本书将人物情节和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呈现了种种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学理论本身并不会给出所有问题的正确答案,但它为找到诸多重大问题的正确答案提供了关键要素,所以经济学不只是理论知识,它是实实在在可以运用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30121106   19国贸专升本1班     陈梦娴



作者: Ke.A.    时间: 2019-12-30 16:33
本帖最后由 Ke.A. 于 2019-12-30 16:39 编辑

一、情节选自《致命的均衡》第十二章
        斯皮尔曼读到的这种原始的货币是圣塔克鲁兹岛上整个货币制度赖以维系的基础。这种货币是由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一种个头不大的,猩红色的吃蜜鸟的羽毛做成的。人们用树液和树纤维把这些羽毛做成一条条的腰带。每条腰带都有准确的价值,这些价值用其他腰带的价值来表示。当然,每条腰带的价值取决于羽毛的质量。如果要做一笔大交易,岛上的居民就得带上大量长长的羽毛腰带。一想到这里,斯皮尔曼不禁咯咯笑起来。在他看来,羽毛腰带和现代的塑料信用卡的对比太明显了。而在二百多年前,在美国,一美元被定义为一定量的黄金和白银,这被认为比珍珠串珠进步了。那个时候,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通常使用珍珠串珠来交换商品的--那一串串的串珠是由彩色珠子组成的。而且,斯皮尔曼觉得如果在现代经济中取消美元钞票的话,现代的人会很快回到用实物来进行商品交换的。最好的例证就是在监狱中广泛使用香烟作为货币,而在军营中,战俘又成了货币。

二、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文:“如果要做一笔大交易,岛上的居民就得带上大量长长的羽毛腰带
解析:在权衡交易带来的利益与人们制作羽毛腰带并将羽毛腰带带来的成本之后,“大交易”带来的激励使得人们最后做出了“带上大量长长的羽毛腰带”的妥协。
原理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原文:“在他看来,羽毛腰带和现代的塑料信用卡的对比太明显了。而在二百多年前,在美国,一美元被定义为一定量的黄金和白银,这被认为比珍珠串珠进步了。
解析:在后文中提到无数经济学家在讲述货币的发展阶段时都会提起这个故事,克莱格更是会对边际效用理论之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的讲述感兴趣。从边际效用的角度来看,塑料信用卡的边际效用要远远小于羽毛腰带或者黄金白银珍珠的边际效用,且价值低廉易于携带与保存,因此现代的货币体系较之古代是进步的。

三、现实举例
1、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今年的猪肉从七月份开始价格逐步上涨,且涨幅凶猛,到年关价格已接近翻两三倍,传出了“秋冬轻奢单品”的称号。猪肉从15块钱/斤涨到25/斤时,老妈说每次去总是抢不到猪肉,人人都怕猪肉越来越贵想着这顿多吃一点;从25/斤到35/斤时,老妈买猪肉不那么匆忙了,这个价位的猪肉已经是普通老百姓觉得接受不了的,有一部分人放弃了;从35/斤到50/斤时,老妈很少去了说太贵了没人买了,绝大多数人选择用鸡鸭肉牛羊肉来代替昂贵的猪肉。当吃猪肉的成本上升,人们就会选择少吃肉或者用别的肉类来替代,以上的种种现象就是人们对激励做出的反应。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当我饥饿的时候我吃下的第一口面包是最解饿的,而在我已经填饱肚子之后,每一口面包的边际效用都在逐渐下降,在我已经完全吃饱后,我的面包还没吃完但我出于不浪费的心理硬逼自己吃完,这时候的每一口面包甚至会带来负效用。

四、心得与结论
经济学是给我带来很大惊喜的一门课程,我起先以为会是一段枯燥得满是理论与公式的旅程,但学下来却发现经济学灵活又有趣,像老师推荐的这本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小说我阅读的比较晚,有些惭愧,但自打开小说起所有内容我在一天之内就读完了,内容非常抓人,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都暗含着或剧情勾勒或人物交锋或经济学原理的隐晦表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从未想到把经济学套入生活,原来两者也可以贯通融会得如斯流畅和谐,那么以后不止在课本里学习经济学,生活本身也是经济学。

班级:19国贸(专升本)1班
姓名:陈云裳
学号:19230121110




作者: wx_TCVE0VJ0    时间: 2019-12-30 16:35
本帖最后由 wx_TCVE0VJ0 于 2019-12-30 16:37 编辑

一、选取的段落————《致命的均衡》第六章节
除了浮动的折扣外,菲琳百货大厦和传统的廉价商品部不一样。他们廉价出售商品不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差。恰恰相反,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商品原先都是摆放在上面楼层一些最时髦的商品部的货架上的。除此以外,你还经常可以发现其他的商品贴有美国一些最著名的百货大厦的标签。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斯皮尔曼立即想到这种困境跟他在荷兰参加一个拍卖会时所经历的一样。有一次,他在荷兰做系列演讲,主办方知道他对市场行为很感兴趣,于是就带他到阿斯米尔镇去参观郁金香鳞茎的拍卖会。让斯皮尔曼很吃惊的是荷兰的拍卖会跟常规的拍卖会不一样,它是反过来进行的。斯皮尔曼所熟悉的是新英格兰的乡下拍卖会。他和布里奇都很喜欢在暖和的周末下午去参加这样的拍卖会。拍卖人会从很低的价开始叫价——许多竞拍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喊价——但是价格会不断上涨,直到最后只有一个人出价了。
二、经济学理论
1.人们在选择商品时总会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
3.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消费水平等差异问题的存在,每个人都想要在最低点买到商品,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三、现实举例
1.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了,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这里面就存在面临权衡取舍。
2.双十一淘宝有活动,双十一前几天化妆品先付定金,在双十一当天满减,但我们不确定在双十一当天,它的价格是否会更低,以致我们无法确保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3.在拍卖会上,我们竞拍一个珠宝,当喊价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不会再加价是因为觉得这个珠宝的价值已经达到了我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四、感想
《致命的均衡》包含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语言不像一般经济学书那样比较乏味,反而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来我们讲述经济学的道理。上述的文段,主要讲的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所有的价格都是多变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商场促销以及各商家互相竞争、压价打折,这会使得我们犹豫不决。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往往很难买到“最低点”,最后会暗自后悔,这就是商家引诱顾客的目的,他们做到了索取消费者剩余。同时支付意愿随着价格下降,往往购买数量越多,这样商家的利益也将会得到最大化。这本书里面包含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需要我们去好好斟酌。
                                                                                                      19国贸专升本1班  陈奕汝 19230121108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