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标题: 19市销个人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11-27 14:37
标题: 19市销个人作业
作业直接在此贴回贴提交。每人占一楼,不要重复发贴和回复。
个人作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选取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叙述该情节内容并注明来自于第几章。
2、说明选取的情节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论述该原理的基本内容。
3、从现实世界寻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5、注明个人班级学号姓名。
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这四个方面,但应该尽量从这四个方面来写。
作者: wx_HyT9Phfu 时间: 2019-12-16 12:54
本帖最后由 wx_HyT9Phfu 于 2019-12-16 13:19 编辑
1,戈森收集了这类职员工资的数据,并从中发现如果采购员所在企业是快速发展,并生产流行性和季节性产品的,那么比起那些受过培训和教育的、在更稳定的企业中工作的采购员,他们收入反而更多些。(第四章)2,该段内容体现了成本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放弃的东西,受教育与培训是需要企业为员工付出一定经济成本的,所以企业能给予员工的薪水会减少。
3,现实中很多企业会会给予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一些毕业生工资之外的补助金可能是几百元或一两千元不等,这其实就是在补偿这些应聘者因深造而浪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一个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选择深造,如果选择深造就失去了就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时间,这既是成本,但企业需要更高学历的人才,所以他们常常会选择通过补偿应聘者的成本来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4,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到一样东西必然要以失去一样东西为代价,失去的往往是时间。所以当作出选择时一定要计算因此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否值得,当面临多重选择时,要使时间成本所换来的各项收益最大化。但有时机会成本设计的东西太多,逐项计算不合实际,在评估中更应该注重那些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就像企业做的那样--给予应聘者更高的经济需求,这往往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一种报酬。每个个人每一天都在做时间与别的成本之间的计算,运营时间成本十分重要。
5,19市场营销 王家浩 19210140122
作者: wx_iIszH4Sh 时间: 2019-12-16 12:55
选取情节:多年来管理这个百货大厦的林肯·菲琳是个管理天才。他在很久以前就为他的这个坐落于波士顿市区的商厦里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与其他楼层使用的体系完全不同。在地下商场,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折扣是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地下商场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最低。
这时候,如果还有商品没有售出的话,根据菲琳百货大厦的政策,它们将被捐献给慈善机构。
——来自于《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这个情节中的折扣是一个关键词,我们暂且忽略它因系统化,可以预测而拥有的浮动性,可以得到一个关键信息,即此百货大厦因为给顾客的折扣而拥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简单来说,这就是经济学原理中的: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现在来看一看它的绝妙之处。折扣在变化,连续三周降低0.25的售价,实质上,它给予顾客的是三种不同的折扣激励,且幅度在加深。每件商品只在商场停留四周,如果还是滞仓,那么它们就会被捐至慈善机构,这也可以证明商场并没有损失,甚至通过另一种方法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原理中,激励带来的收益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刚才的情节中,我们不妨把直接收益看作折扣不分幅度而带来的初次利润,这就好比是Crown逛商场过程中看到了第一周打折的物品,因为降价而买了本来没有明确购买打算的商品。那么,间接受益就是随着折扣幅度的加深,在未来三周卖出的物品收入以及在不亏本情况下捐至慈善机构商品而得到的良好口碑。就像是Francis经过计算,将商品价格和自己的需求力度进行权衡后,选择在第三周购买了商品,或者说是他在付出了等待两周时间的机会成本后,在第三周买了商品,带来的收入。商场的管理者考虑到了Crown和Francis两位理性人可能会对折扣激励作出的反应而设置折扣,最终达到了增加收入的目的,可以说,他们两的反应至关重要。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德克士,肯德基等快餐店免费发放的优惠券,这其中也富含了我于上文所提到的这一原理。想想看现在有这一激励选择,只要你在花费10元原价的情况下购买了一个汉堡(这是你本来就会有的一个普遍打算,只局限于是否遵循这一选择),店员会送给你一个可以当场使用的优惠券,使你在增加5元的基础上购买一个小汉堡,而其中的制作成本是4元,原价6元。毫无疑问,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接受这一福利,它让你有了原本没有的购物需求,而快餐店在盈利的情况下多卖出了一个小汉堡,这样,即使在售卖单个物品盈利程度不及原价的情况下,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也会使总收入增高,况且就算以5元的价格卖出,也并不亏本。直接收益就是某人因为需要两个汉堡而去购买,这一激励提高的购买欲望,以10元原价购买得到的利润。间接收入就是售卖小汉堡得到的收入。
所以,我认为,适当的时候,一定幅度的激励或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巧妙作用,激励带给人们的远不止价格变化,更是心中满足感下聚集的幸福感,这很重要。利用好激励,关键在于对人们会做出的潜在反应的预判,盲目的激励可能会导致经济受损或者市场崩溃的窘境,要避免消费者因为信息不灵而一哄而上的举动,更要权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杜绝以金钱为主的不良行为,要合理利用激励,方能起到最大效果。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19 庞霄童
作者: wx_jU75SoGi 时间: 2019-12-17 15:19
本帖最后由 wx_jU75SoGi 于 2020-1-1 18:57 编辑
小说情节:帕特丽夏·斯皮尔在前一天夜里到了家,兽医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她好不容易才有了几天休息的时间。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在一起享受早餐。亨利·斯皮尔曼问到“兽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吗?”而女儿说她不知道需求是否增加,但她的确很忙。而作为经济学家的亨利·斯皮尔曼提出让她提高消费就能解决问题的建议。可帕特丽夏·斯皮尔却说她提高消费会有更多人来光顾的,因为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他们更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经济学侦探小说《致命的均衡》(三)第5章
在这一情节中,毫无疑问,帕特丽夏·斯皮尔的一番话显示出了她对于需求和需求量的错误理解。需求是指有意愿并有能力消费某种商品的欲望,是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集合。而需求量则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这时,我们还要引入经济学的又一定理——需求定理。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而在这个情节中帕特丽夏·斯皮尔面对利·斯皮尔曼提出让她提高消费就能解决问题的建议,她却说会增加顾客。这显然与我们的需求定理不符,价格上升,物品的需求量应该是下降的,人们不会因为一件更贵的东西而增加对它的购买。帕特丽夏·斯皮尔所说的应该是人们对于她提高价格后的兽医服务的需求增加,需求量事实上是减少的,所以说她将需求与需求量这两个概念搞错了。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现象叫虚荣效应,是指购买商品的时候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的现象。比如说一些高档奢侈品,比如香奈儿新出了一款限量款包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包包的价格被越炒越高,价格上涨,可有些人却越想买它,这就是导致了一个需求的上升。但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这款包包的价钱上涨,他们越来越难以负担起这款包包,需求量就会疯狂下降。这一情况与故事中所展现的情节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需求上涨指的就是那些想要购买这款包包的欲望上涨,需求量下降则是指想要购买包包的人数下降。从这一个例子中,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者不一定是同方向变化的,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要做出特殊的分析。
在生活中,一些奢侈品销售商抓住的就是这一虚荣效应。就算奢侈品再贵,都有一大堆人趋之若鹜。而且他们还很会饥饿营销,动不动搞几个全世界限量款,以此来吸引大量的奢侈品狂热者的疯狂购买行为。所以他们营销的是需求而不是需求量。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购买奢侈品的人数占的还是少数,,商品的变化情况还是遵循需求定理的。定理之所以成为定理必定是通过了许多次的实验研究所得出来的结论。需求量、需求、需求定理这三个概念我们要高清它的内部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们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来。商品的销售者也应理性正确分析价格变动对需求需求量的影响,从而做出最终的决策。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32 许梦滢
作者: wx_kI7mI5PS 时间: 2019-12-17 17:11
选取片段:《致命的均衡》第三章。老斯皮尔曼是个裁缝,面对每一位顾客时都彬彬有礼,温顺谦和,却在面对家人时,脾气变得暴躁而粗鲁。当法律的规定使租金达不到和市场供求关系相应的水平时,出租房子的人态度就会很粗鲁、很无理;二战期间的屠夫对待顾客会很粗暴无礼,因为那时候牛肉的价格受到了人为控制;那个时期,对销售同类商品的其他商人关注很少,这使得顾客大清早就排队等候在这些商店外,只有那些足够幸运的人才能买到尼龙针织品。在剑桥城的这些年里,斯皮尔曼经常光顾百老汇的一家加油站。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对他很客气,除了那段时间——那时,石油供应量在下降,而政府对油价的控制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这似乎也改变了加油站职员的脾气。很多顾客排着长队,尽管油价很高,他们却争着要掏钱加油。但是加油站职员的服务态度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当政府取消控制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去加油时,人们又可以看见彬彬有礼的职员了。
对于这一段,其实书中已经给了解释,老斯皮尔曼在面对顾客时,付出的每一份耐心,都是有回报的。换言之,便是他的每一份粗鲁与不耐心,随之而来的将会是顾客的恶感,经济利润的减少。而在家里,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老斯皮尔曼在家时的态度粗鲁,对他的利益影响微乎其微,导致他不必再像个演员一般去保持好脾气。
这展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老斯皮尔曼就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表现出了及其和善的一面,这便是激励的功效。以及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老斯皮尔曼也正是这么做着。
同样,当价格受到控制时的出租房子的人,屠夫,以及商店外大排长龙的人们,都是受到了价格激励的影响。加油站的服务员态度,也是同理可得。
市场价格有如无形之手,在调控着每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这就是激励。市场就是在不断的激励下运转的。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在球鞋市场上窥探一二。
目前可以说是球鞋市场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期,可以说,已经是一个人人炒鞋,人人贩鞋的时代了。一双成本不过60人民币左右的AJ1,在市场上能被炒作早四五千元,甚至上万元。不得不说,这是有些病态的,但其根源是什么呢?就是市场价格对人们虚荣心的刺激,这种激励效果形成一种正反馈,使球鞋价格一路飙升。首先,是球鞋商家的特意限量,不愿放大货,再而对鞋贩子刻意的纵容,比如某大钩子品牌,特意让二级市场炒去,这种激励手段使球鞋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给消费者心里注入一种优越的品牌形象。再者很多人就想借着球鞋这个涨势想发一笔,纷纷带着资金就进入球鞋市场了,开始囤货,压货,造成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以使价格飙升。这便是激励作用。
但是,球鞋毕竟只是个工业制品,它不同于名人画作,古董,金银珠宝,它是一种可以在生产流水线上无限生产的产品,这种现象只是一时的,就好比曾经的郁金香泡沫,商家想盈利,最终还是要放大货,最后惨的还是最后接盘的那群人,鞋市崩了,那些大集团没什么伤害,韭菜全被割了。
作为像我这样的一名消费者,就是要理性地面对市场,不要盲目的随大流,很多时候还是要着眼于自己需要什么。无数的企业虎视眈眈,都在运用的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通过激励来又引诱你购买他们的产品,消费者不能无限制的脑热,要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7 王哲科
作者: wx_RTiDW22q 时间: 2019-12-18 20:03
本帖最后由 wx_RTiDW22q 于 2019-12-18 20:08 编辑
小说情节: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在这一情节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原理,以及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这段情节中,斯皮尔曼对于是否去见丹尼斯·戈森,是否愿意在戈森身上花费时间的考虑和分析非常典型的表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当斯皮尔曼还未成名时,有一段时间他很乐意被打扰,因为那时候他被打扰付出的代价很小,总体来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而当他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时,随着社会地位以及收入的增加,他被打扰付出的代价变大了很多,把时间花费在一个低级别的教员身上,这时候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去见戈森的机会成本使斯皮尔曼不得不好好考虑。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比如说,今晚你妈妈叫你去外婆家,说外婆要送你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说奶奶给你买了一辆自行车,姐姐叫你吃肯德基去; 总共有3种可能 ,如果你选择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弃笔记本电脑和肯德基还有自行车;你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放弃自行车和肯德基,比较后两者,取价值大的自行车,所以你去外婆家获得笔记本电脑的机会成本就是一辆自行车。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会有不同的机会成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做同样的事也会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我们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带认识到这样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学会权衡取舍和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做一个理性的人。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5 王明普
作者: wx_ogT43khK 时间: 2019-12-20 14:41
小说情节:(一)这个年轻的经济学家宣称他正在测试的这一理论或是解释是很有价值的。这个理论是有关制止犯罪的。在一个很难监控采购员的工作技能和诚信度的市场中,理智的雇主会付给理智的职员,比如采购现成商品的职员,更高的工资。因为有时候,衣料的生产商可能会贿赂采购员。在贿赂的诱惑下,采购员可能会采购那些本不大合他们意的衣料。而雇主给出的高工资能确保采购员抵制贿赂的诱惑,使他们从雇主的利益出发,采购那些合意的货物。在那些贿赂较少的市场,采购员的罪行容易被雇主发现。因此,雇主不必用高工资来确保职员对他们的诚实。在戈森的理论中,他认为诚实的雇员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诚实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雇主给他们高工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诚实
(二)他快走近图书馆前门了。他应该偷本书走吗?其实下意识里,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偷书会付出什么代价呢?门口的管理员可能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这会很尴尬的。但是也不用考虑那么多。他如果跟管理员解释说他不是有意的,管理员会乐意接受的。毕竟吴教授从图书馆进进出出已经无数次了,被检查的几率不会超过50%。但是随后,他又担心自己会由于不良行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在他的成长的家庭里,偷窃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他的价值观还是旧世界的。如果违反了如此严重的禁忌,他会很自责,很懊恼的。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啊。然后,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他有些迷惑了。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继而,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当然,书中的知识是一大收获,可能还有阅读中的乐趣。------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在第三章的这两个小情节中,体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戈森的理论中,采购员在雇主提供的高工资和卖方提供的贿赂中进行选择,如果他选择了贿赂,他只会得到一时的利益,而如果他选择了雇主提供的高工资而放弃了卖方的贿赂,那么他便能保住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以及在雇主心里保住一个诚信的形象,因此戈森也认为是雇主提供的高工资让采购员变得忠诚诚信。那么在吴教授考不考虑偷书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具有风险的选择,他需要选择是否要去进行偷书,如果他偷了书,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被抓到并承受被抓到的尴尬,并且书还要被截回去,但是如果没有被抓到,那么他就可以享受书籍给他带来的乐趣,如果他不偷,什么事都没有,他也得不到从书中带来的乐趣,得到知识的成本就是承担被抓的风险,他需要考虑这个成本是否值得他去做这个行为。这两个案例都是”人面临权衡取舍"的一个体现。
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体现。比如说,一个独居的人他现在要去吃饭了,那么他就要选择他如何吃饭。他是要自己买菜自己洗菜,吃完之后自己洗碗呢,还是选择直接点外卖。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一个权衡取舍,他要分析这两者带来的利弊,谁的利大,谁的弊大。如果他自己下厨,那么他就要花时间去挑选新鲜的食材,回家之后便要洗菜以及如何做菜,吃完饭之后他还要自己洗碗,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但是自己下厨也能带来许多的益处,比方说健康,还有就是有些人可能喜欢自己下厨所带来的一个乐趣。而点外卖的话,他就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轻轻的点击几下便可享受的可口的美食,在食材送达之前,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去做工作或者玩会儿游戏,但他舍弃的就是无法在食物表面体现的不卫生。这就需要一个人做出决定,如果在他比较急迫的时候,或者说他现在正忙于别的事情的时候,那么点外卖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果他现在无所事事,有着大把时间,他便可以从自己下厨中得到健康和做饭做菜的乐趣。我们需要立足与我们自己的现实情况来做出一个对我们最有利的决定。那么其实在这几项事件中除了体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原理之外,还体现了”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这一原理,吴教授为了得到书中的乐趣和知识而放弃了自己有可能丢失的颜面,要点外卖的人,为了节省时间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放弃了自己下厨所带的卫生健康以及乐趣。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原理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当我们在面临权衡取舍时,我们就是在考虑是否要放弃为了得到这样东西的另一样的事物。
所以我从致命的均衡第三章这两个小情节所得到的体会和启示就是,我们在进行权衡取舍时,首先就是要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我们面对的事物的利弊情况与我们现在所处境地之间的关系,从而能让我们在这一事件或者事物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会让我们处于一个理性而非感性的状态去做出一个决定!
19市场营销19210140102蔡瀚慷
作者: wx_urtfFfl2 时间: 2019-12-20 21:56
1.情节:第7章----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在百货商场为妻子买削皮刀,在女儿的带领下他快速找到了要找的物品,并认为新的削皮刀可以节省妻子的时间成本,他知道这个削皮刀是含税的,并且价格偏高,但是他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成本获得更低的消费者剩余
2.经济学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3.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有两百个座位的飞机横跨美国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十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五百美元。人们很容易就此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五百美元。而事实上,一个理性的航空公司往往会通过考虑边际量而设法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把票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每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4.总结: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经济学家一般都是经济上的理性人。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理性决策的能力。
5.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9 吴秀娟
作者: wx_dIBzGakO 时间: 2019-12-20 22:06
情节:帕特丽夏拉着她爸爸,很熟练地穿过了拥挤的人群。她知道家用器皿摆在哪儿,因此她比那些不清楚的人的速度快多了。当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走的时候,他思索着:其实,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些。这又一次证明了信息的价值啊。斯皮尔曼意识到:帕特丽夏知道这个别人不容易找到的商品在哪儿,这就降低了他的搜寻成本。 ——《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理解:在这一段中斯皮尔曼购买家用器皿花费的成本,不仅有购买家用器皿所花费的价格同时也有找到家用器皿所花费的时间与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而斯皮尔曼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女儿由于有了更多信息,而花费了比别人更少的机会成本,很明显这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成本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提供方案的成本与收益。现实中人们就面临着很多经济成本的决策,农民选择种植蔬菜,便放弃了种植水果的收益,同时在他种菜时花费的还有劳动中的时间;我们在大学毕业后同样要在就业与考研中进行选择,考研便放弃了就业几年的工资与经验,而就业意味着自己放弃了自己获得更高竞争力与待遇的机会。
感想:所以说在我们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应该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机会成本最低的一项。作为选择的代价,任何决定都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存在即是合理,事实上从很多事物的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通过对机会成本的比较,能让我们在选择中做出更优的决定。机会成本无处不在,不仅表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小事上,而且表现在经济的宏观与微观、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上。而我们需要加深拓宽对这一认知的理解与运用,在生活中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6 王艺霏
作者: wx_sZBB4KyF 时间: 2019-12-21 19:41
情节: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经济学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即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该情节中,主人公丹戈森回家这一行为使他损失了四小时的工作时间。而在这期间,他可以写成新闻杂志的一篇专栏并从中获得可观收入,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戈森的机会成本。
例子:假设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卖出去可以赚五万,你也可以把它租给别人建停车场,每月收取租金
。你把它租出去的话,在租用期就不能再卖了,那卖地的五万就是你租地的机会成本。你把它卖掉的话,所有权不属于你了,就不能再租给别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卖地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有两件事可以选择,这两件事都可以给你带来效用。你选择了其中一件事,那么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感想: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在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势必要承受失去另一样东西的机会成本。这时候需要我们对机会成本进行比较,选择对自己损害较小的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机会成本的好处在于它的残缺,“水盈则溢月满亏,木秀林表风自摧。 盛名之下虚若谷,激流勇退载誉归”。正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才使得我们不断的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最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机会成本。总有一天,即使我们放弃了很多的东西但终会得到属于我们内心的那部分最大价值。
19市场营销金欣怡 19210140111
作者: wx_BA4x0V0W 时间: 2019-12-22 12:05
本帖最后由 wx_BA4x0V0W 于 2019-12-22 12:09 编辑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致命的均衡》第三章经济学原理: 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像著名律师这样的高收入者的机会成本高,他们的时间都很昂贵,为了享受假期的代价是很大的,他们需要放弃大量的金钱。
例子:在现实生活中, 富人出行时选择开车,普通人选择公交地铁,放弃开车。解释:对于富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开车是十分节省时间的。如果他们选择地铁或者是公交车的话,有可能在浪费的这段时间里,丢掉一份合约,所带来的损失即富人选择地铁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开车所花的钱远远高于省些时间赚来的钱,为了让机会成本最低,则应该选择地铁出行。上一年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学费、书籍、住房和由于没有工作而损失的工资等等的总和,这是大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在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所要放弃的东西。
感想:人在很多时候都会面临权衡取舍,并且免不了会失去,为了选择A就得放弃B,我们需要充分的考虑A和B到底哪一个对我们更重要。
19市销赖凯怡19210140113
作者: 蓝色涤纶上衣 时间: 2019-12-22 13:58
情节:当韦伯回答道用50美分买了圆珠笔,这个经济学家举起了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
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常的拍卖会中,你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你非常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竞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你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但是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竞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从这个小情节中我们可以较直观地看到经济学原理中的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比如说大学生开学买笔记本电脑时,虽然都知道华硕这个牌子的电脑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如A富甲一方,愿意支付8000的价格买这台电脑,而B觉得A不会骗他,愿意出7500来买,C则愿意出7000,D愿意出6800。那么假如实体店里现在只有一台电脑可卖,由四位买者竞价,最后胜出者肯定是A,当他以7800买到这台电脑时,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出的8000来,他还得到了200的“消费者剩余”。又比如说一个人看中一家店铺里的夹克,走进去询问价钱,此时商家报价会比他原来卖的价格稍高,因为这个客人此时已表现出有较多的消费者剩余,商家利用这一点让顾客消费。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评价不同,各自的评价可以作为对该商品的支付上限,如果卖家叫价高于买家评价,则交易不能发生。由于买家的评价不同,卖家以一样的价格把商品卖给不同的消费者时,消费者的实际支付和最高评价之间存在差值,此差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额外的赚到的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要在花钱中学会省钱,面对一口价可以试试一砍到底。虽说事实上付出是不会和收获对等的,但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的社会总福利会在交易中增长。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07 陈晓诗
作者: lucky 时间: 2019-12-22 14:31
1、选取情节:(第七章)亨利 斯皮尔曼带着女儿去选购削皮刀出现的对话:
“我看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很费劲地在切那些桔子。她用的那把削皮刀已经用了好多年了。我想给她买把锋利的新刀。”
“一把新的削皮刀,好时髦! 好浪漫呀! ”帕特丽夏开着父亲的玩笑。“一定要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还要系上漂亮的蝴蝶结。妈妈说不定会误以为这般大小的盒子里装的是一只手镯呢。特别是当它包装得很漂亮时。想像一下当她发现这是一把削皮刀时的高兴劲吧。”
“为了表示对亚当·斯密的敬重,我想不应该系蝴蝶结的。他为所有后来的经济学家制定了浪漫的标准。斯密说,‘我只爱我的书本。’从这个角度说,一把削皮刀要比一只手镯浪漫多了。”
2、反应原理:需求原理,人们的需求收到爱好的影响,决定个人需求的最明显因素是个人的爱好。
3、现实例子:通常情况下,女孩子都是对化妆品感兴趣的,如果一个女孩子过生日,那么在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中有口红和足球,那个女孩肯定会更偏好自己所收到的礼物是口红,而并非足球。
4、感想总结:个人的爱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因此不同的物品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符合个人偏好的东西通常来说价值会高一些,反之,价值则会低一些。
19市销 19210140101 班启龙
作者: wx_tBdju12B 时间: 2019-12-22 15:29
情节(1):韦伯低头看了看别在衣袋里的那支绿白相间的圆珠笔。“50美分。”他试探性地回答道。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眀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情节(2):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常的拍卖会中,你总是有最后一次机会去竞投你非常想要任何商品。如果其他竟投者不想要这件商品,你还可以在他们放弃后用较低的价钱得到它。这样,你的消费者剩余可能很多。但是菲琳百货大厦的地下商场就像荷兰的拍卖会。如果这里的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努力成为第一个去竟投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余。”----《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从这段情节中,主要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消费者剩余,而作者也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的何谓消费者剩余:在竟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该情节中,经济学家指出了韦伯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原本买一支钢笔的钱减去买一支圆珠笔的钱,尽管圆珠笔比它的成本高很多倍,但还是宁愿花这个钱去买一支圆珠笔,而不是一支昂贵的钢笔,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而往往人们以为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可正是如经济学者所说,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而他举出的另外一个拍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的人们想要消费者剩余和权衡取舍有一定关系,当人们想要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时,有可能会面临失去拍卖品的机会。而如果拍卖者对这件拍卖品势在必得,那么他就愿意放弃消费者剩余,选择拍卖品。
例子:当我们去市场想买一斤西红柿,当看见西红柿又红又大时,就会情不自禁的说:“这个西红柿很好,我今天特别想吃西红柿”,然而小贩看见就会心想:“这个人看中我的西红柿,我可以卖贵点给她”其实我们表现出对西红柿很满意时,这表明我们有很多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当我们问西红柿多少钱时,小贩会说2元一斤,其实是1元一斤的,因为我们表现出的消费者剩余较多,所以小贩故意抬高价格,虽然价格提高了,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划算的。这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剩余。
感想:消费者剩余其实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对商品是否划算,是否觉得自己赚到了,是根据我们自己主观意识上以及他人口中的价格,消费者剩余是一种主观感受,反映了一种商品的物超所值,物有所值,物所不值的不同价值判断,这可以为商品经营者根据消费者剩余对商品价格提供理论依据。
19市销金英宁 19210140112
作者: wx_W87kR0pP 时间: 2019-12-23 13:27
1.小说情节:第三章——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2. 体现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3.现实世界中的例子:我们知道,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4.自我感想: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但在现实中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考虑很多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例如亲情、友情、自由、尊严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19市销班 林佳敏 19210140114
作者: 土豆炖牛肉 时间: 2019-12-24 17:14
1.小说情节摘录
……并不常来,不过每次到这里我都觉得获益良多。比方说,今天我就想到,菲林地下楼层的特卖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体系,以便从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中最大限度地获利。」「消费者剩余?我怀疑英文系教授的薪水会有多少消费者剩余。」韦伯装作对老友的经济学专题演讲很感兴趣。
……那好,如果你还要在这里买点东西,记住,卡奈尔,不要让菲林百货大厦索取你过多的消费者剩余。你所要做的就是要有益点勇气,一点耐心,并且乐意冒着等会会失去某件商品的危险。说完这些,斯皮尔曼转过身,抓住移动的扶手,上到一楼去了。
(第6章,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2.结合所学
情节所反映的正是我们经济学原理第七章所讲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简单直观来讲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即: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一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产生原因我认为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 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3.现实案例
因为本人学市场营销专业出身,所以也就列举营销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以消费者剩余的角度进行分析中的消费者剩余。
我们可以参考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一些营销方案,在挖掘消费者剩余方面,它们两家店可谓是行家。
麦当劳和肯德基店内的商品定价十分昂贵,一个汉堡18元左右,一杯大可乐也要8元左右,大薯条10元左右,也就是说买一杯大可乐+一份大薯条+一个汉堡大约要36元左右。这时候,有支付能力的客户可能会直接点他们不在乎价格,但是精明一点的客户,会选择25元的中薯小可套餐,其实大可小可区别不大,大薯小薯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但是他们都觉得自己没有吃亏。
而还有一些支付能力只有15元左右的客户怎么办,他们就吃不到了吗?其实这样一份汉堡加薯条加可乐的成本只要10元,商家卖出后还是能有盈利,因此他们不会放弃这部分客户。肯德基和麦当劳发放了很多优惠券,这些廉价的优惠券可以让一份36元的食品仅需15元就可以购买,前提是他们需要收集到这些优惠券。
这些优惠券很简单,甚至复印店自己都可以复印,而且即便是复印了,肯德基麦当劳也会让你使用。那么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什么大费周章,不直接降价?因为,它们明白人需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利润的最大化也不是销量最大,而是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越少。
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定价体系里,36元,25元,15元吃到的东西是相似的,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其中,25元套餐里的可乐和薯条名义上要更小,吃得更少且没有更多搭配可以选择,套餐里是什么就吃什么。而15元这个级别的消费者除此之外,还要付出一些时间成本去收集优惠券,并在相应的时间里使用优惠券。
所以一个简简单单的优惠券,仔细思考看来不仅是消费者剩余还蕴含了很多很多我们本学期所学的经济学原理。
4.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消费者剩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不是消费者真正获得了一笔额外的财富。消费者心理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就是体现消费者满足感的“消费者剩余”。因此,当消费者以低于消费者价格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心里会很舒服,有一种划算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当这种便宜感很大、很强烈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可能再继续下去,直至购买到这种便宜感减弱、消失为止。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对价格变得便宜的商品自然多买的原因所在。
反之,当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结果是其感到吃亏时, 也就是失去了“消费者剩余”,从而失去了那种满足感。
5.个人信息
19级市场营销班
马旭尧
19210140117
作者: Ambition 时间: 2019-12-24 18:08
本帖最后由 Ambition 于 2019-12-30 18:01 编辑
一.情节选取------《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1)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2)这个经济学家举起食指,向上指向韦伯的脸。“对。但是当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圆珠笔并拥有生产专利权时,他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这你知道吗? 现在有很多人生产圆珠笔,所以不用花超过50美分你就可以买一支了。也许你不乐意用18美元来买一支圆珠笔,甚至就是16美元你也不愿意。但是我敢打赌,你为了书写方便,肯定乐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来买一支圆珠笔用来代替钢笔。而其中的区别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不要再犯消费者剩余的错误了,卡尔文。你到处都能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设计出菲琳百货大厦廉价商品部的人把这一概念很好地投入到了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
二.其中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情节(1)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a.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也减少。面对降价的商品,其供给量将会减少,而其需求量会大大增加,需求曲线随之向右移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因此,需求量增加有可能要面临价格上升的风险,商场的顾客一直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b.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买的太早的顾客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买的太晚的顾客也有可能要面临失去这种商品的风险。做出不同决定的两类顾客都有有得有失,印证了这一经济学原理
情节(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论述:在二战后,由于生产者的数量不多和圆珠笔的稀缺性,其价格较高,在那时人们的支付意愿也对应比较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商的增加,圆珠笔的价格降到50美分。为了书写方便,人们的支付意愿大于圆珠笔现在的实际价格,而小于二战后的圆珠笔价格。当人们的支付意愿小于商品的实际价格,人们将不会对其进行购买。所以,人们不愿意花18美元去购买圆珠笔,愿意花大于50美分去购买圆珠笔,人们将根据自身的支付意愿去购买圆珠笔。当人们的支付意愿大于商品价格时,人们将会得到消费者剩余,即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人们愿意花比50美分更多的钱购买圆珠笔,将会得到消费者剩余。
三.现实例子
1.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当在人们平时的购物过程中,心中会大致有一个其要购买商品的支付意愿来进行挑选商品。而当人们购买了商品后,就会得到消费者剩余,而这只是一个主观感受。
2.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包括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费等,也包括由于没有工作而损失的工资。而我们有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得到了学习知识的机会,而放弃了需要工作的机会。
四.感想
我们大学生,我们要做好权衡取舍,选择了做一件事就要心无旁骛,沉下心去钻研。在做任何一个决定时,都要最大可能地去分析其机会成本,将我们的决定做到利益最大化。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去选择,去做决定。经济学贯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将经济学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无限可能。
19市销吴佳伟 19210140128
作者: echo 时间: 2019-12-26 19:29
1.小说情节:《致命的均衡》第二章
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现实例子:上大学的成本计算。需要考虑上大学的住宿和饮食是否比其他地方花费高,若高的话,则这一部分高的时上大学的成本之一;还要考虑上大学你的时间成本,意味着放弃了上大学这几年时间去获得的收入。
4.认识和感想: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作决策时,要考虑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成本,重视机会成本。
19市场营销班 刘紫莹 19210140116
作者: wx_U3fCFfpZ 时间: 2019-12-26 19:39
本帖最后由 wx_U3fCFfpZ 于 2020-1-2 18:10 编辑
1.在第13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莫里森·贝尔感到很宽慰,因为这周不用他来开合用车。经验告诉他,塞吉威克太太也明白一路上会有类似的耽搁。他的妻子现在在地下室的洗衣房吧,他想。为了黛比的体操课,她会在最后关头找出一条干净的毛巾或是体操服。琼会带黛比去高中上体操课的,然后她会去教堂上她自己的健身课。家庭人员的这种分布会在上午十点改变。到那个时候,琼会带艾米莉去艺术学院上美术课,而黛比则会去上电脑课;至少,这个冬天就是这样的了。去年冬天,孩子们上的课是铃木小提琴、游泳和芭蕾。就贝尔来说,他的爸爸每个周六的早晨都要开着一辆牛奶车离家出去工作。在爸爸离开后,妈妈的整个上午都要用来烫衣服,清洗烤箱,为冰箱除霜,晾衣服,把水果和蔬菜装入罐中——而这些工作在科技的帮助下,已经提前为琼做好了:免烫的衣服,自动清洁的烤箱,无霜冰箱,电子干燥机和冷冻食品。在富裕的美国家庭中,仍然是家庭妇女的女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承担社会指挥家的角色了,以确保每个人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这一情节展现贝尔一家的日常生活。平淡之中见真趣,家庭成员的生活在科技的进步中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汽车、洗衣机、免烫的衣服,自动清洁的烤箱,无霜冰箱,电子干燥机和冷冻食品都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
2.这其中蕴藏着经济学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这一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各国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也有巨大差别。而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次要的。而这一情节中展现了随着美国经济水平发展,生产率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家庭妇女也因此获益。
3.现实中能说明这一经济学原理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机器优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其人民生活水平也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又如,由于生产率的进步,我国如今的生活水平较建国初期的生活水平增长了近千倍,在短短70年中创造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这两个例子可以分别解释经济学原理八的两块主要内容。
4.感想与总结:
在我看来,这一经济学原理概括的是整体的经济学运行情况。我们都很清楚,在一个国家中,贫富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情况,更不要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随着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许会有极少部分群体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滑。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无法被彻底摒除的。也就是说,如果着眼于局部,那么这一经济学原理不能称之为正确。但是就整体而言,这一原理又无疑是正确的。所以,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取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19市场营销班 毛宇杰19210140118
作者: sakai 时间: 2019-12-26 19:52
本帖最后由 sakai 于 2019-12-26 19:53 编辑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经济学有时候十分直白,比如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虽然非常好理解,但背后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却十分庞大,如果不进行深入学习,那么这些原理就会仅仅停留在字面层面。在我看来,人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的经济属性。这种属性在其他物种上几乎是找不到的。每个经济学的个体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这些个体的集体行为进行研究便形成了宏观经济学。但是经济学并不是完美的,它处在不停完善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并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有时候现有的经济学体系无法对一些经济之谜进行解释,就需要更新的理论来完善,甚至推翻之前的理论体系,就像对一个案件不断抽丝剥茧发现真相的侦探过程。
第二章中,丹尼斯戈森所研究的经济信息学在当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现在这门学科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信息作为一种有特殊经济内涵的社会信息,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经济信息学是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中有关的信息的科学,换句话讲,经济信息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信息,它研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的特征及其反映出来的种种规律。经济信息运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运动,经济信息是信息在经济运动和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运动和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其产生和涉及的信息的具体特征和规律可能是不同的,只有认真地分析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中信息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人类才能在其经济运动和经济活动的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或提供信息给商家作为分析样本,或利用信息进行选择优化,获取最大利益,自愿失业即是这门学科的运用实例。
斯皮尔曼在本书第八章中对于机会成本的理解使我印象最为深刻。这段内容通过以一个大学教授的心理矛盾分析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人的多面性和这些表面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甚至能解释很多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事例。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我们一定会失去一些东西,这也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的第二条,而且这个机会成本就是我们有可能会忽略的成本,比如我们目前在上大学,我们的成本并不仅限于现在我们的花销和时间的消耗,还有如果我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可以获得的报酬,但是我们权衡利弊之后依然选择在读大学,即因为我们明白大学的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眼界和职业知识的学习,让我们通过未来更高的收入来弥补我们目前读大学的成本(损失),这是大概率事件,因为高中毕业就去工作的人的平均工资是要小于读过大学的人。
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也是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因为经济学因人而生,每一个个体即是经济学的基础,虽然我们需要从中概括出大体上适用的理论,但我们对个体的研究才是经济学的基础,而对个体的研究最适宜的方法并不是经济学,而是心理学,用心理学可以解释一些不符合经济学所预测的情况。如果按照平常的逻辑,在这本书中我们是无法找到凶手的。如果忽略人的社会属性仅仅关注到人的经济属性,这桩案子将成为一桩悬案,因为没有人可以解释凶手的目的。嫁祸于人的手法比较高明,但是也留下了破绽,因为凶手只考虑到这个行为对他自己的的经济学意义,而且未婚妻替未婚夫报仇的心理合情合理,但却完全违背了对于未婚妻的经济学意义,也忽略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17财管2班 张亚楠16210411137
作者: 钟绿叔叔 时间: 2019-12-26 20:04
1. “我看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很费劲地在切那些桔子。她用的那把削皮刀已经用了好多年了。我想给她买把锋利的新刀。”
“一把新的削皮刀,好时髦! 好浪漫呀! ”帕特丽夏开着父亲的玩笑。“一定要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还要系上漂亮的蝴蝶结。妈妈说不定会误以为这般大小的盒子里装的是一只手镯呢。特别是当它包装得很漂亮时。想像一下当她发现这是一把削皮刀时的高兴劲吧。”
“为了表示对亚当·斯密的敬重,我想不应该系蝴蝶结的。他为所有后来的经济学家制定了浪漫的标准。斯密说,‘我只爱我的书本。’从这个角度说,一把削皮刀要比一只手镯浪漫多了。“
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的反应。“你很吃惊吗? 不应该呀,帕蒂。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的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 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 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小时
的时间来浪漫了。”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 ”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来源于小说第七章
2.第七章提到了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经济学博士对时间成本的内心估算与计较 ( 尤其是对可测度的机会成本或经济代价的估算) , 对效用最大化原则、搜寻成本和消费者剩余等基本概念出神入化的运用等, 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小说涉及到的经济学知识也相当丰富, 包括劳动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边际效用理论、需求供给和价格理论等诸多领域。这些理论巧妙的融合在一个故事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谓“均衡”。
时间成本顾名思义,就是你为了做一件事,会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换算成成本。对于每个人,生命是宝贵的,时间是无价的。所以当你面对抉择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两条道路的终点,还要估计一下分别走完两条道路所用的时间。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3.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大妈大爷非常热衷于在超市门口排长队,1小时2小时地等待,就为了抢特价的商品,而最终可以省下来的钱,可能也就是几十块钱(甚至更少),这样的事情放在退休老年人身上尚可理解,至少他们花了这个时间,真切地省下了钱。而如果是年轻人做这样的事,就是极大的浪费了——年轻人的时间价值远比这“退休老人的时间价值”高得多得多。这就好比是斯皮尔曼买削皮刀和买汽车的故事,削皮刀相对于汽车来说,价值低得多,那么面对这么一个相对低值的东西就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全挑选更加便宜的,因为有可能在寻找更加便宜的削皮刀花费的时间成本很高,不值得这么去做。但是汽车不同。在你进行货比三家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时,你所能省下一大笔钱。这个故事就是看这个时间成本花得有没有价值。
4. 综合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做最有价值的选择。有的人由于不知自己要什么,于是他们为了找到自己要的东西就开始不断尝试,拼命折腾。但是用排除法去一个一个的尝试,这并非是一件靠谱的事情,毕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成本;那么在时间成本上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呢,我读了小说已经学习了经济学原理的知识后有了这些启示:
尽量少做或者不做短收益半衰期的事情。收益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可以去做。这在选择无能的时候有很好的选择;也不用去做那种宏伟高大的事情,即便是去做那种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去做那就行,在执行无能的时候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17财管杨银环17211200240
作者: wx_FzPzk687 时间: 2019-12-26 20:53
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出处:第一章
戈森去去找斯皮尔曼去说明任职的事,被斯皮尔曼太太接待,在斯皮尔曼家等了几个小时,最后从学校赶来不情不愿的斯皮尔曼以不合规矩拒绝—出处:第二章
这两个片段都体现出了两大经济学原理:人们总是面临着权衡取舍;机会成本是人们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
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斯皮尔曼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而现在,斯皮尔曼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我们总是面临着很多权衡取舍,例如是先玩手机还是先学习,是去杭州的大学还是温州的大学,找工作还是考研,先买房子还是先买车,早餐吃煎饼还是肉夹馍…等等;而无论你选择了哪一个,你都要放弃另外一个,这就是为了那一个东西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权衡取舍,却又不全是为了利益,很多时候情感对权衡取舍的作用更大:比如我现在在玩和学习之间面临权衡取舍,因为学习能使我自己得到提高,而玩手机除了一时的快感之外什么都没获得,单单从利益方面来考虑,我应该选择去学习,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选择了玩。因为此时此刻情感的满足—快感使我放弃了我能提高的机会。因此,这种情感的干扰使我的效率降低了,因为除了利益,我还需要满足我的情感。但有时,陪伴家人也十分重要,我认为真正痛苦的不是在两个同质的方面权衡取舍,而是在情感的满足与自身利益之间的权衡取舍。现在很多人为未及时到父母跟前尽孝而后悔莫及,这正是亲情与金钱之间的权衡取舍,而这才是最令人感到纠结的。权衡取舍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特质,有人感性,那么情感大于利益,有人理性,则更多是出于利益、长远的考虑。他们在权衡取舍之间做了不同的选择,付出了不同的机会成本,当然最后导致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总结:经济学所能教我们的就是如何更好地作出权衡取舍,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对我这类感性的人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也可以通过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经济学原理使人们更好地权衡取舍。当社会对学习的奖励越大,人们放弃玩而去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当高学历者的薪酬更高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学习而不是去玩。
汪奕羽 19市销 19210140121
作者: 我会飞 时间: 2019-12-26 21:43
1.情节:
戈森所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在这个领域,搜寻信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寻找报酬更多的工作。搜寻,理所当然地就要花费时间,付出努力,克服搜寻中遇到的各种麻烦。但是戈森却发现了一个不是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正如戈森告诉学生们的那样,当他们出去找第一份工作时,就会发现老板们对同样的工作支付的薪水差别很大。这时候,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为什么呢? 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的工作比起上次的薪水可能会更高点。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致命的均衡》第一章
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原理的内容: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情节分析:文中的求职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都选择继续找工作。不过,在继续找工作这条路上他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找实行工资无差别制的公司,另一种是寻找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公司。而求职者更乐意寻找后者的原因是,在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公司中,员工在将来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更大。求职者们对概率较大这一激励因素作出了反应,从而更愿意找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
3.现实例子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双十二已经落下帷幕,但其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依旧值得我们思考。从前几年开始,淘宝推出了津贴制度。以今年为例,订单总价达到300元就能减30元,满600元减60元,以此类推。消费者在面对几张甚至几十张30元的购物津贴时,因为其可以直接抵扣,所以都会有把津贴用完的冲动。就算不把所拥有的所有津贴用完,也会东拼西凑地凑满300元,好使用一张津贴来抵扣30元。这里的购物津贴便是消费者面临的激励,只要订单总价满一定数额,便能减去相应数量的价钱,而如果订单总价低于300元,便得不到任何优惠。这种不凑满就吃亏的心理,也是激励带来的一种作用。
4.感想与总结
激励可以帮助我们为得到某样东西而努力奋斗,斗志满满;但是,万事都有两面性,激励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应该认清激励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不应被激励造成的假象所蒙骗。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03 曾怡雯
作者: wx_w1f2aII2 时间: 2019-12-26 22:48
本帖最后由 wx_w1f2aII2 于 2019-12-30 23:42 编辑
1.小说情节:他快走近图书馆前门了。他应该偷本书走吗? 其实下意识里,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偷书会付出什么代价呢? 门口的管理员可能会发现他偷书的行径,这会很尴尬的。但是也不用考虑得那么多。他如果跟管理员解释说他不是有意的,管理员会乐于接受的。毕竟吴教授从图书馆进进出出已经无数次了,被检查的几率不会超过50%。但是随后,他又担心自己会由于不良行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在他成长的家庭里,偷窃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他的价值观还是旧世界的。如果违反了如此严重的禁忌,他会很自责,很懊恼的。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 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啊。然后,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 他有些迷惑了。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
继而,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当然,书中的知识是一大收获,可能还有阅读中的乐趣。
但是,通过阅读图书馆里的藏书,他已经可以得到这些好处了啊。而且他是如此频繁地光临这个他最喜爱的“避风港”,所以对他而言,来这里也说不上麻烦。当然,他还可以把这本书卖了换点钱。但是盖有图书馆印章的书在市场上值不了几个钱呀。他想不出其他好处了。经过他的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吴教授心想戈森也不会偷书的。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 反映的经济学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小说中吴教授在面临着是否偷书的选择时,考虑了偷书要付出的边际成本:会有50%的被检查几率不、会面临良心的不安、回家路上的劳累以及收藏书花费的精力,考虑了选择偷书会得到的边际收益:可以达到获得知识的乐趣。考虑到边际收益远小于边际成本,吴教授选择了不偷书。
3. 现实案例:就拿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下午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通常有一些疲惫,会选择喝点咖啡来给自己提提神。瑞幸咖啡和星巴克是我们通常面临的选择。我们在选择时会考虑两种咖啡能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要付出的边际成本。
我们先从边际收益开始分析。瑞幸咖啡和星巴克都能给我们带来提神醒脑的收益,星巴克的口感会比瑞幸咖啡好并且星巴克是国际驰名品牌,会带来更大的心理上的满足所以购买星巴克的边际收益会比瑞幸咖啡高不少。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两者的边际成本。瑞幸咖啡在我们各个学区都有门店,而星巴克最近的门店是在商务中心,选择星巴克会付出更多的路费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瑞幸咖啡为了打开市场,发放了大量优惠券和进行很多促销活动;而星巴克由于有品牌溢价和原料成本较高加之处于商务中心需要支付更高的房租,所以售价约是瑞幸咖啡的两倍,无疑购买星巴克的边际成本要高得多。
我们再考虑自身的需求:买咖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午上课更加精神,所以瑞幸咖啡能满足我们的最主要的需求,并且买星巴克要付出的边际成本明显比得到的边际收益要小。所以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喝瑞幸咖啡来提神。偶尔喝星巴克带来更好的享受。
感想感悟:期末复习备考时,短时间的突击复习对我们期末分数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我们往往会被游戏所诱惑。所以我们要理性的考虑复习的边际收益和付出的边际成本。在期末好好复习备考,努力做出最优选择使自己的后悔值达到最低。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应该理性的考虑边际量。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经济学原理,到达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我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助力。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38 尹之懿
作者: wx_vnQx8GQS 时间: 2019-12-27 10:00
(1)选取情节:但是经济学所吸引斯皮尔曼的正是经济学家对个人日常经济生活的理解……比如自己的父亲,在自己的裁缝店里,父亲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当在家里时,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用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父亲做生意要和其他的裁缝店竞争,且竞争是很激烈的。从事裁缝,你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的投入或接受什么专门训练。而父亲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如果大家排队等候父亲做衣服,他可能会很粗鲁地或有差别地对待某些顾客。因为对父亲而言不存在经济成本。但是,市场决定了做一件衣服的价格。这时候,礼貌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招徕回头客。而另一方面,粗鲁的态度和糟糕的服务则会吓跑顾客。这样一来,斯皮尔曼先生付出的代价就将是收入的减少。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反应的经济学原理及基本内容:
1)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活中的个人;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老斯皮尔曼面临的是粗鲁糟糕的服务态度与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舍,很显然,老斯皮尔曼倾向于后者。
3)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老斯皮尔曼得到了高收入同样须放弃他的粗鲁糟糕的服务态度
4)供给与需求;老斯皮尔曼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使他致富显得太少了,但是却足够服务到大部分的顾客。
5)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同样市场决定了老斯皮尔曼做衣服的价格以及相应的“脾气成本”资源。
(3)现实事例:生活中我们到饭店吃饭,特别是请别人吃饭,差不多类型的菜肴在一些服务周到、环境优雅的饭店会比一般饭店的价格高很多,但你会发现这样的饭店门庭若市。比如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海底捞”的成功。这类店家成功的背后其实是对脾气粗鲁与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舍。
(4)结论总结:在这段章节中,很显然一个机会成本的权衡取舍是“脾气”,而“脾气”作为一种机会成本会引发成本、收益问题,深入分析三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对于一些经济学现象的理解以及寻找更好的经济学方法。
(5)于敬如 17财管2班 17210431145
作者: 一路向_jt2Uo 时间: 2019-12-27 16:11
1、情节:兽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吗? ”亨利•斯皮尔曼一边问一边用叉子切着一块煎饼。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结束了在康奈尔大学的兽医学学习之后,一年多以前在费城开始了实习。 “我不知道需求是否在增加。但是我真的很忙。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我能不能熬得下去。所以现在可以回家待几天真的是太棒了。不用面对那些生病的动物,动物园的人也不会打电话让我过去——真是一种奢侈呀。” “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斯皮尔曼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说。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2、反应的经济学原理及基本内容:人们面临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3、现实例子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在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了,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所带来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4、感想与总结
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环境管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因为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弃之不顾。然而,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因此,我们对经济学的学习要从认识生活中的权衡取舍开始。
5、17财管2 姚佳欢 17210120136
作者: wx_AxtEHhE0 时间: 2019-12-27 17:28
选取情节:(第四章)吴教授没理他。他的思绪又转向了边沁,转向了计算。一个功利主义者会辩解地说那辆蓝色轿车的司机做出加速的决定是通过权衡利弊了的。一方面是约会迟到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是可能被警察逮住并被判定违反交通规则。司机可能会因此被罚款。如果超速驾驶撞伤了人甚至撞死人,那么处罚会严厉得多的。
权衡了一下,司机选择了超速而不是遵守法规。因为纯利润超过了成本。吴教授意识到,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看上去好像是不理智的,但是通过分析,这恰恰是对成本一效益计算的理性反应。
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内容: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举例:我们爬山,爬到半山腰口渴了,有卖矿泉水的但价格是五元,山下才一元。但是因为实在太渴所以还是高价买了。说明这时候一瓶水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收益能值五元。当我们喝了一瓶,还是觉得有点渴,但比刚才好多了。考虑到价格高,决定忍一忍,不再买水了。这就是因为水解渴的边际收益递减到比五元的边际成本低了。
从这里看出,买水并不是主要因为价格的高低来买,而是根据每一瓶水带给我们的收益,当这个边际收益大于价格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购买。
感想:运用边际量方面的知识,我可以解释期末为什么大家都开始抓紧学习了。期末学习的边际收益是可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边际成本是投入的时间,放弃娱乐休息的时间。当期末学习的边际收益远高于平时学习时,即此时时间的机会成本高于平时,因此理性的人在期末都开始抓紧时间学习了。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通过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我们可以解释许多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或行为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放大镜和了解世界的工具,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理性地思考,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理性决策的能力。
19市销洪浩杰17211510109
作者: 喝奶 时间: 2019-12-27 19:32
(1) 选取情节 第二章
……
另一方面,戈森所有的工作都以这样一个假说作为前提:人们做一切事情时,头脑中仅有一个目标。而丹泽认为这个目标就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幸福。
……
丹泽想像不出来用戈森那如同电脑般机械的理性观点该如何解释这些天オ儿童的思想过程和他们日后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学经济的人,”她哼到,“又来了。这个算得上是社会科学家的人在作品中又提到了托尔斯坦·凡勃伦的快速对欢乐与痛苦快速运算。”她在想经济学家做出的讽刺结论不足以结束种种嘲讽呢。毕竟凡勃伦自己还是学经济的呢。她吃三明治,也喝完了可乐。
……
因为那是你的选择呀。你为什么要选择它呢?因为它能让你开心嘛。对于一个像丹泽这样的心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循环推理。它仅仅是一个不断重复的理论。经济学家仅仅指人们所做的是他们要的。
情节内容概括:丹泽教授,在审核候选人的名单时,看见了戈森,这个令她尴尬的名字。但是看完他介绍后,充满了对经济学家的各种偏见,最后投了戈森的反对票。
(2) 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经济学家认识到在大多数政策决策中都涉及权衡取舍。一项提高效率的政策可能会以损害平等为代价。一项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政策可能会损害当前一代人的利益。
在小说中,丹泽是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其中有句话提到“经济学家做出的讽刺结论不足以结束种种嘲讽” 我们可知经济学可以分为Economics as Science和Economics as Policy,丹泽提到的经济学家(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善世界),可能给决策者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议。一个认为所有政策决策都轻而易举的经济学家是不值得信任的经济学家。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戈森认为人们做一切事情时,头脑中仅有一个目标。在这里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我注意到丹泽认为这个目标是幸福,这个问题接下来会着重讨论。
(3) 感想
其实作为读者来说,这段情节总结起来是一个心理学家对一个经济学家的种种偏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大众对经济学家的偏见)。在这里,重点并非是讨论一些经济学原理,更多的是讨论关于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会从丹泽教授的几个“偏见”来表达我的看法。
一:丹泽认为这个目标就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幸福
首先我认为丹泽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虽然在教科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所谓的目标是什么,它可能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某个具体的目标。但是总的归结于幸福我觉得是合理的。经济学就是研究、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微观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但无论从那个方面,都是资源配置。
懂得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那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和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了。假如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景气,资源配置不合理,出现债务危机等等,就会引起经济危机,比如最典型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样的背景下,失业、资源大量闲置、生产力下降…人民怎么可能生活得好呢?这是从宏观方面来说。从微观方面,假如个人不具备分析经济形势的能力,不懂得合理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那他绝对没办法好好地生活,更不要说获得利润之类的…
相反,假如经济形势不错,一个国家的GDP持续稳定上升,人均收入提高,那国民的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幸福感也慢慢增强;对于个人,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上升,吃饱喝足,自然而然就产生精神方面的享乐…
二:丹泽认为经济学家无法解释思想过程和人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学家的经常性的错误判断。
丹泽的这个判断要从心理学家这个身份开始分析,丹泽专业研究的是天才儿童的心理行为,她的研究方式是不断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循环推理,是一个不断重复的理论,而经济学家认为人们行为的动机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得知,当经济学家作为科学家时,研究方法是和丹泽的研究方式类似,即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我们也可以得知,经济学家也会善于利用假设,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做出假设:假设可以使得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此外经济学家也经常因为做出错误的判断而饱受争议,也经常作出自相矛盾的结论。马云也发表过“不要轻易相信经济学家”之类的言论。世人总是崇拜成功者,可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确实没有成功与失败的评判标准,因为他们似乎一直说的不对,又似乎一直都能自圆其说,所以大家对经济学家的态度其实是很矛盾的,可以说是嘴上的嘲笑,和内心的崇拜交织,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就如马云,一边经常嘲笑经济学家,一边又养了一大群经济学家帮忙做企业的重大决策。
就但从我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据前面分析得知,观察和进一步的观察对于经济学家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假设经济学家都是观察者,他们所要分析的对象是被观察物体。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被观察的物体都是不断运动的,即使经济学家懂得并运用所有正确的原理,也会因为被观察物体的绝对运动,难以进行正确的预测。比如我拿股市作为一个例子,在交易的时段,股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人可以进行买卖,在不同的价位上挂单等待买者和卖者。作为经济学家,你不可能知道下一秒,什么样的人会在什么样的价格,买入多少手,也有可能上面挂着超级买盘卖盘,在下一秒被撤单。所以这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经济学家也难以预测股价的运行。
19市场营销 杨晨19210140134
作者: wx_Ps1U1sN4 时间: 2019-12-29 22:19
本帖最后由 wx_Ps1U1sN4 于 2019-12-29 22:21 编辑
1.小说情节
布里奇‘斯皮尔曼笑容可掬地穿梭在客人中间,手里端着一盘她早就准备好了的开胃小菜。她还向客人们提供了饮料。
“布里奇,请你务必告诉我这道美味小吃的食谱。”福斯特·贝瑞特跟着布里奇回了厨房,“真是美妙绝伦啊! ”
“福斯特,食谱很简单的。就是切碎的黄瓜、奶油干酪和欧芹。”
“我知道是这些东西。但关键是怎样调配这些东西的比例啊。”
“好的。我可以试着再做一次。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作为一个厨师,我几乎不称量原材料的,”
“巴黎的著名厨师都是这样的。”
“巴黎! 你也在朝思暮想着巴黎呀。没能去成那儿,真是遗憾呀。你也肯定知道吧,当我们的船停靠在南安普敦的时候,我们离美丽的巴黎是多么近呀。”索非亚·乌斯提诺夫走进了厨房,她想找点冰块加到饮料中。
布里奇摘下眼镜,从厨房灶台上的冰盒里取出了新鲜的冰块,加进了索非亚的饮料里。“你可以自己去巴黎呀! 不必和我们余下的人一起坐飞机回来的。”
“但是亲爱的,我要是离开那么久,我的娜塔莎怎么办呀? 她总是那么想念我。就算我离开一两天,她也会生闷气,不吃东西的。不,不,为了我的娜塔莎,就算是去巴黎,我也愿意牺牲。”
——《致命的均衡》第九章
2.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 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黃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3.例子:
日常生活经常会面临权衡取舍,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多数人的生活费是固定且难以满足我们全部欲望的。当我们把生活费投入到购物方面上时,相应的饮食、游戏充值、存款等方面的投入就会减少,如何分配生活费就是我们面临的权衡取舍。因此,如何合理分配生活费是大学生应该慎重思考的。
4.自我感想:
就如布里奇在将时间用于去巴黎还是陪伴娜塔莎中面临选择,生活中我们一样也离不开选择。理性的人权衡利弊谨慎做出选择,无畏的人随心做出选择,哪怕这个选择只能顺应一时的心理。学习“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不能教会我们如何去做出选择,但至少,告诉我们要了解我们面临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自己更想拥有的是什么,从而做出良好的决策。
19市销伍梦娇19210140130
作者: TeFuir 时间: 2019-12-30 22:39
例子: 但是,来哈佛工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他一些想网罗戈森的研究机构许诺给他更多的薪水。而且他还得知,在哈佛大学,一个助教留任和升职的机会是相当渺茫的。当某个高级教员的位置空缺时,哈佛总是遍地撒网,在全国范围内网罗相关研究领域里最顶尖的学者。即使是哈佛大学的一个低级别教员也要长期处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中。他要应对的不仅仅是自己在哈佛的同事,还有别处的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学者。戈森很清楚,他自己也是著名学者中的一分子。他认为其他的助教,无论是哈佛的还是其他地方的,在学术方面都不如他。而他发表的文章更足以使他在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许多经济学家把他们的试验模型设置为零成本信息。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是很有用的商品,就像钻床或是一罐玉米。谁拥有它,谁就能够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知识。经济学家推断说,和任何有用的东西一样,只要信息的价值远远超过获取它们的成本,人们就会大量收集信息。
戈森所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在这个领域,搜寻信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寻找报酬更多的工作。搜寻,理所当然地就要花费时间,付出努力,克服搜寻中遇到的各种麻烦。但是戈森却发现了一个不是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
正如戈森告诉学生们的那样,当他们出去找第一份工作时,就会发现老板们对同样的工作支付的薪水差别很大。这时候,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为什么呢? 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的工作比起上次的薪水可能会更高点。
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致命的均衡>第一章
原理:1.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反应的某种东西,通常为奖惩。该章中提到了哈佛大学以留任和升职或者成为高级教员的激励,使理性人通过比较来做出决策,即更努力地工作,在一个巨大的竞争压力中脱引而出,因为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同事,同时还有全世界的学者,同时,哈佛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网罗顶尖的学者,对外部的学者同样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要想进入哈佛大学,你就必须努力成为顶尖的学者,激励对这些人起着中心的作用。同时零成本信息也告诉我们,通过将人们想要的东西作为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的对这个激励的反应。
人们也面临权衡取舍。这也是为何戈森告诉他的学生们老板对同样的工作的待遇大有不同,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但可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因此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面临了权衡取舍,有的人为了快速就业而选择勉强就业,而有的人为了选择获得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而等待,这个决策也是他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的权衡取舍。
例子:现实中采取激励制度的企业有很多,其中也有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咖啡巨头星巴克,提起星巴克,人们一定会想起一个词语——“第三空间”,这由它的创始人兼CEO霍华德·舒尔茨提出的,“我们有一个憧憬:为咖啡馆创造迷人的气氛,吸引大家走进来,在繁忙生活中也能感受片刻浪漫和新奇。”销售的不仅是高质量的咖啡,优质的员工服务,销售的更是一种体验,独一无二的“星巴克体验”,一种星巴克的优质服务,为此,星巴克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最好的例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优厚的薪酬及独特的额外福利。二、股票期权激励——“豆股票”三、鼓励员工的出谋划策,哪怕是小主意。通过这些激励制度,星巴克的员工会以一种更好的服务态度投入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垄断了全球的咖啡行业,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星巴克通过一套好的激励制度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促成了星巴克在商务上的成功。同时,星巴克也注重对消费者的激励,采取星级制度,消费50元加一颗星,一定的星星可以获得免费饮品券,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这同样也促进了星巴克的成功。
自我感想: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因此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激励,市场要注重对消费者的激励。通过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因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所以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从而做出决策,因为激励而促进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激励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市场,政府都需要激励,通过激励也通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生活,需要激励。
19市场营销 郑行 19210140143
作者: wx_uO5RUOUG 时间: 2020-1-1 09:36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情节梗概:
斯皮尔曼接到电话后不情愿地回家了,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斯皮尔曼教授走向停车场的时候,有两个他的学生向他走来。他们是通过教授的穿着辨别出是他的。斯皮尔曼不仅穿着超大的外套,还开着一辆超级大的汽车——紫红色和樱桃色相间的,带有空调。教授轻松地开着车驶上了康科德大街。回到家,在车库里,灯光很昏暗,他看了那张纸片,那张纸片是卡尔文·韦伯写的。由于,它一直在挡风玻璃上,挡风玻璃上的湿气浸湿了那张纸片,使墨水都泛开了。回到家里,教授和戈森谈了谈,但是一得知是关于戈森升职的事情,斯皮尔曼教授便明确的拒绝了他。但是戈森并没有放弃,他继续试了一次,但是斯皮尔曼教授丝毫没有动摇。最后,斯皮尔曼教授只好把他强行请出了门。就这样,戈森的第一个方案失败了,但是他还有一张王牌,尽管他希望永远都不要使出那张王牌。
经济学原理: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书本上的解释)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百度百科上的解释)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你本来买了股票A,后来卖掉了,再买了股票B。结果你买股票B亏了5000元,而如果继续持有股票A可以赚2000元。这个时候机会成本=5000+2000=7000元。
(2)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自己的感想:
中国人常说,世上哪有后悔药。说的很精辟,让人回味无穷。任何一个没有选择和退路的行为都不应后悔,因为没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和退路,实际上就等于没有了成本。没有成本的事为什么不做呢?这个思想在经济学里非常重要。与“后悔药”的精神完全一致,在经济学家看来,对于任何行为和做法,我们其实是无法知道其成本的,除非我们能够知道它还有别的再选择的机会。这是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把成本与重新选择的机会挂钩,是懂得经济效率的关键。所谓有效率,其实就是不让任何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溜走。因为不同的人对时间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可以与一个不忙的人闲聊,但是千万不要和一个很忙的人拉家常,因为他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大学,是一个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做这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多少,要尽量的减少自己的机会成本,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19市销 詹玲峰 19210140140
作者: wx_BFziSId6 时间: 2020-1-1 11:38
1. 在小说的第三章,亨利·斯皮尔曼接到了他妻子的电话,他妻子告诉他丹尼斯·戈森在家里想见他。亨利·斯皮尔曼本来是不想回家的,因为回去之后这里的工作就要停下来了,不过他还是选择回家。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和效益。曾经有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但是对于现在高收入的他来说,这些被打扰对他产生的机会成本会很高。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小时的工作时间,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小时时间。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该情节反映了经济学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该情节中,在职业生涯那段时间的亨利·斯皮尔曼承受得起自己被打扰和分心,那时候也将产生应付被打扰的机会成本,可能是放弃自己原本用于工作的时间与精力,但是那时候的机会成本很小,对自己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不过现在斯皮尔曼有了高收入,他的时间也会变得非常宝贵,此时的他面对分心与打扰,那么他最后会损失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小时时间,而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此时他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斯皮尔曼选择回不回家都是面临着权衡取舍,选择了回家就等于放弃了一份可观收入。
3.现实世界中的例子:每个人都面临着权衡取舍,在去年暑假高考结束后的时间分配中,我也面临了权衡取舍。在七月份的一个月时间中我在做家教赚钱,而到了八月份,我开始考虑到底是出去旅行还是继续帮别人补习。如果去旅行,就等于我放弃了八月份工作带给自己的一笔不错的收益。但是如果我选择继续当家教,那我也失去了游玩放松、朋友聚会的时间。在最后的考虑下,我还是终止了我的工作,选择出去旅行。这就体现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我更愿意去享受暑假自在的生活,所以我放弃了赚钱,而放弃赚钱就是出去旅行的机会成本。或者平时生活中我们有一笔可支配的钱,我们也面临着是把它储蓄到银行还是用于投资这样一个权衡取舍,如果我们把钱放银行,那么用于投资产生的收益就是它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把钱用于投资,那么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将是它的机会成本。
4、感悟:机会成本这个原理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够不计后果贸然行事,在面对选择时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多分析一下我们每一种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只有我们认真权衡取舍后,我们才能拥有最好的选择,做出最满意的行动,获得最无悔的结果。
19市销叶静娴 19210140136
作者: wx_ABvM_evLDs 时间: 2020-1-1 13:01
1.情节:斯皮尔曼和女儿去菲林百货大厦购物,女儿提出两人分开逛后,斯皮尔曼来到地下商场,并遇到了卡尔文·韦伯。在与韦伯的交谈中他提到,他发现廉价商品部的价格体系设计别出心裁,最大限度地索取消费者剩余。购买者努力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但也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风险。 --第六章
2.原理:该情节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是消费者剩余,即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买者从一个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地下商场廉价商品部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顾客等待着价格的不断下降,希望从这些商品中得到自己感觉到的利益,但同时冒着彻底失去的风险。但是,如果顾客被某样商品深深吸引,他就可能放弃可以通过等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3.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体现消费者剩余的例子。如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情节设置很吸引你,口碑也不错,你愿意花费40元观看这部电影,而实际只需30元,这两者之间的10元之差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在一定程度上,你感觉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大,认为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你的消费欲望就越强烈。但即使电影票价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元,你也愿意购买,只是消费欲望没有那么强烈了而已。又如在私人店铺购买衣服时,你在与同伴的交谈中透露出对衣服色彩、款式的较高满意度,那么店家可能会利用你对这件衣服较大的消费者剩余适当地将价格提高,更大限度地得到你的消费者剩余,因为他知道你愿意为这件衣服支付的价格较高。
4.感想:现实中,消费者剩余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生产者在决定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形式等时,应该将消费者剩余作为衡量标准,预测消费者对于该产品的期望以及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消费者剩余,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在购买商品时,会依据以往经验、个人对商品的评价等得出个人估值。当卖者提出价格时,我们将这个价格与个人估值进行比较,感受到购买这种商品带来的利益时,会倾向于购买这种商品。但我们在日常购物过程中最好不要将自己心中衡量出的较大的消费者剩余现于表情、肢体上的满意,适当表现出一些不满意,也许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
19市销 叶佩峥 19210140137
作者: wx_kNg3WQnG 时间: 2020-1-1 13:57
情节梗概:当斯皮尔曼抱着成捆的书籍和文件走到他的办公室门口的时候,他的妻子给他打来了电话,丹尼斯·戈森非常急切地想要见他,但这时斯皮尔曼正非常繁忙。他为了去见戈森,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此时,他也明白了造成他父亲性格的原因。最后,斯皮尔曼不情愿地同意回家。他回了家,见到了戈森先生。戈森表明了他来见斯皮尔曼的原因:谈谈关于他升职的事情。但斯皮尔曼非常坚定的拒绝了戈森,并把戈森请出了前门。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基本内容:由于人们常常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东西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行动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
情节分析:当斯皮尔曼还没有现在那么出名是时,即使被打扰转移了注意力,也不会损失很多,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非常少。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又如他的父亲老斯皮尔曼,在自己的裁缝店里,老斯皮尔曼总是对顾客彬彬有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当父亲沿着楼梯爬到裁缝店上面的褐砂石房屋时,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彬彬有礼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在家庭范围里,市场供求平衡价格不会决定资源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配。因此,老斯皮尔曼乱发脾气不会付出任何代价。但是,在楼下,在他的裁缝店里,同样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父亲视环境的不同调整控制自己的脾气。在这个过程中,机会成本就得到了体现。对家人发火的机会成本小,对顾客发货的机会成本大,因此父亲在家里时脾气暴躁,而面对顾客时却彬彬有礼。
现实例子:我们在考虑是否要上大学时,我们的收益时丰富了知识且一生中拥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但上大学,把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论文,那么我们就不能将这四年的时间工作。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为了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收入就时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又如,今年高中毕业,有长达三个月的假期。我在这个假期里,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做了家教,挣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但花费这半个月做家教意味着我失去了半个月休闲、娱乐的时间,失去了自学ps的时间。
自我感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许多权衡取舍。机会成本或大或小,都是我们在面临选择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生的机会成本有时会很高,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想放弃有机会得到的东西。虽然现在才大一,但我能想到在毕业时我会面临权衡取舍:去企业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深造。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就需要比较二者的收益与机会成本。如果去了企业,可能有更多的晋升机会,有更多的工资能够改善生活。继续读研究生,我能够收获丰富的知识并且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这需要我们仔细地思考,谨慎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比较成本与收益的工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好好地运用机会成本的原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选择,让我们在面临权衡取舍时就不会迷失方向。
————19市场营销班 林扬 19210140115
作者: 胖雪怪_Q3h33 时间: 2020-1-1 19:33
本帖最后由 胖雪怪_Q3h33 于 2020-1-1 19:37 编辑
情节片段:《致命的均衡》第十一章
“乌斯提诺夫,让我们对丹尼斯·戈森公平些吧——对消费者公平些吧,”亨利·斯皮尔曼大声说道,“你可能并不关心清洁剂牌子和汽车牌子的区别吧。但是我猜,你肯定很重视化学课本上的区别,如果只有单一品种的狗,你是不会开心的——这一点,认识你的人都可以预测出来。如果那个唯一的品种是英国斗牛犬或约克夏犬,而不是波佐猎犬呢?
经济学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文中提到的现象是就“消费者的偏爱是不同“这个观点来进行论述的,而消费者偏爱是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优劣性所产生的主观的感觉或评价。商业企业要想吸引有差异的偏爱,就会大规模生产一种专门品牌的经济。
现实案例:如何让消费者形成一种偏爱,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广告的模式对产品进行宣传,形成消费者偏爱。比如为什么想买纯甄酸奶的消费者这么多?它的味道等产品本质上就是挺不错的,生产它的商家积极进行广告投放,在各大火热的综艺节目上、商业圈的广告牌上,你都会看到它的存在。另外还有一种新型的方式就是直播带货,一些厉害的博主通过亲身测试产品的好坏来吸引消费者来购买产品。在以上提到的方式带动下,产品间的竞争程度提高了,相应的产品的价格就降低了。在相同条件下,价格下降,需求增加,消费者剩余也随之增加。
感悟启示: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是不同的,生产商家应该将产品定制化专属化,明确自己的产品的定位,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将品牌推广出去。对给产品应不断多加创新改良,去升级它,包装好它,牢牢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被偏爱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到各项成本,慎重考虑,切勿因为一时的从众心理而不理智消费。
——19市场营销 项佳雪 19210140131
作者: wx_UmGKII3C 时间: 2020-1-1 22:41
1、小说情节:
(1)正如戈森告诉学生们的那样,当他们出去找第一份工作时,就会发现老板们对同样的工作支付的薪水差别很大。这时候,如果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将对自己非常有利。为什么呢? 因为求职者知道下次面试的工作比起上次的薪水可能会更高点。
老板们实行工资无差别制时,一个求职者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是要比实行工资差别制时小的。而在两种情况下,寻找工作付出的各种努力和支出是一样的。因此,求职者更乐意多花点时间去找那些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最容易在哪里出现呢? 戈森得出的结论是最可能出现在薪水全部公开出来的职业上。而他的统计数据表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选自《致命的均衡》楔子
(2)“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斯皮尔曼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说。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2、经济学原理: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在付出同等努力和支出的情况下,求职者在工作差别制下得到更高薪水的几率比在工资无差别制下要高,因此在面临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和实行工资无差别制的工作之间的权衡取舍时,求职者更倾向于选择实行工资差别制的工作。
在费城,一些人认为收费更高的兽医治病效果会更好,因此在面临钱财和治病效果的权衡取舍之间,他们更倾向于治病效果,而舍弃了钱财,所以他们乐意找收费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3、现实案例: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例如,孟子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鱼和熊掌之间,人们必须要进行权衡取舍选择其一。社会中还有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往往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4、感悟: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面临着权衡取舍,虽然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但是,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因此,我们对经济学的学习要从认识生活中的权衡取舍开始。
————19市场营销 方馨卓 19210140108
作者: 黑崽崽 时间: 2020-1-2 17:42
故事情节:“我太走运了,”波可哈德回应道,“一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告诉我,他代表的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价80万美元。不会再多了。这样一来,交易几乎失败了。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但那对于我却意味着拿不到一点儿佣金了。”波可哈德笑了笑,看着斯皮尔曼。“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卖那么多钱。”对于一张小小的邮票,它竟然能卖出几十万将近百万的价格,斯皮尔曼是这样解释的:“从大小和重量上来讲,它肯定是世界上最贵重的物品了。在市场上,一件物品的大小和它的价值没有丝毫联系。这只会让那些认为消耗在产品上的劳动决定了它的价值的人感到吃惊的。” 人们都习惯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用产品的成本来衡量它们的价格。但是这些邮票能引起你的顾客的兴趣,而它们的数量又是固定了的,所以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主观判断了。一张邮票值多少钱取决于某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的满意度。他们从邮票拥有中获得的乐趣就是他们知道他们有安全的投资以防止通货膨胀。一个顾客的满意度是来自于邮票的独特性还是来自于邮票不受价格上涨影响的程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呀。主观判断依然决定了他们乐意付多少钱呀。(第七章)
经济学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作为买者和卖着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着和卖者达到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波可哈德愿意出80万美金购买这张邮票是他对这张邮票的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称为支付意愿,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每个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想要的物品,并拒绝以高于其支付意愿的价格来买,而且,对以正好等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价格正好等于他对物品的评价,则他无论买这件物品还是把钱留下都同样满意。同时也会产生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现实例子:一张偶像演唱会的门票,票面的价格是固定的,但每个人对门票的支付意愿都不同,因为每个人对这个偶像的喜爱程度不同,对这个偶像越喜爱,支付意愿就会越高。如果买者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了门票,就会非常开心,因为这是物有所值的。如果买者发现价格高于支付意愿,就不会去购买这张门票。
个人感想:我们都习惯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用产品的成本来衡量物品的价格。但事实上,这个物品的价格应该是取决于我们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如果为这件物品付出的钱低于支付意愿,这其中就会产生消费者剩余,告诉我们,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我们的收获,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中不断增长。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仅仅用该产品的成本来衡量它的价值,而是看我们对它的支付意愿,从而理性消费,并增加我们生活的幸福感。
袁佳乐 19市销 19210140139
作者: 少女心 时间: 2020-1-2 17:50
1.片段来自第七章概述:斯皮尔曼父女在遇到有邮票商人波尔哈德花费80万美元购买了一张英属圭亚那1美分邮票后,波尔哈德对斯皮尔曼的询问对于这张制作成本廉价,图案内容简单,劳动成本不高的临时邮票却让那么多人花费那么多钱购买的原因。而斯皮尔曼的解释是:“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用产品的成本来衡量它们的价格。但是这些邮票能引起你的顾客的兴趣,而它们的数量又是固定了的,所以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主观判断了。一张邮票值多少钱取决于某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的满意度。但是我的一些顾客买邮票确实是作为一种投资,防止通货膨胀,而并没有从邮票的拥有中获得什么乐趣——和一个真正的集邮者不一样呀。他们从邮票拥有中获得的乐趣就是他们知道他们有安全的投资以防止通货膨胀。一个顾客的满意度是来自于邮票的独特性还是来自于邮票不受价格上涨影响的程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呀。主观判断依然决定了他们乐意付多少钱。”
2.原理: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物依稀为贵”由于这种邮票的的稀少加上邮票可以保值,防止通货膨胀的这种人为赋予的价值属性。所以人们对于这种稀有邮票的需求远远大于了邮票本身的数量,这让供远远的低于了需求价格上涨,又因为这种邮票因为是历史的产物,数量不会增加,而人们的需求不会减少,这使得邮票价格不会降低并可能持续上涨,供永远的小于求。
3.现实生活中:比如元代青花瓷一样可以在拍卖场上拍出上亿的成交价格。就是因为元代青花瓷的现存量少而人们对他的需求增加使得元青价格的不断上涨。或者也可以做出另外一种解释方法,前段时间星巴克发售了一把猫爪杯,由于前期的宣传效果良好,多数人们对其喜爱不止,而商家又对其进行了限量发售。广大群众争先恐后的购买,这也是供低于求,让它的价格远远高于了商品的原始价格。但也可以被理解成为是一种“饥饿营销的手段”。不过,当供求关系回到平衡时,价格也会回到平衡价格。
4. 思考: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或因为历史原因,或因为人为原因,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和他的发行数量的不均衡使得商品价格产生变化。供大于求商品价格降低,供小于求商品价格上涨。而邮票人们对其的需求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人们对邮票的自身喜爱;另一方面,邮票的小而轻便易于隐藏,部分邮票的稀少和他原本的历史价值可以成为人们防止通货膨胀的重要壁垒。正如斯皮尔曼所说的,人们是从邮票
中获得的乐趣和满意度而确定它的价格,有的人的乐趣在于对邮票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以及他背后的历史意义。一种其中的乐趣是取决于这种邮票他自身的属性,可以做到保值和防止通货膨胀从而获得的满意度而使他的价格增高。这也告诉了我们人们自身的满意度也是可以增加商品的价格的,这也验证了为什么现在衣服种类、数量已经那么多,其实足够所有人穿着,供大于求。却仍然有很多衣服价格还是很高,这也是因为人们对一件衣服的满意度:是否适合自己,符合自己的审美,它背后的品牌影响力或者对自己身份的象征,从而增加了这件衣服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价值有时候也不是由他的本身成本所决定的。
19市销 19210140135 杨雨晴
作者: 迁佚青. 时间: 2020-1-2 17:57
part 1:
“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度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 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锡,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小时的时间来浪漫了。”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督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夫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血部或是家用器四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那个年轻的营业员拿着斯皮尔曼要的商品回来了,他看上去还是一副焦头烂额的样子。“给您,先生——都包装好了。您可以带走了。”
——选取自《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part 2:
在该情节中,斯皮尔曼宁愿购买一把带税的削皮刀,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找价格更低的削皮刀,却愿意花一天的时间来挑选一部新车,这一点让帕特丽夏感到惊讶。
在这个章节的情节中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斯皮尔曼选择了花更多的钱来省去自己继续去逛街找更便宜的削皮刀的时间,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找更便宜的削皮刀上,在他看来,像削皮刀这种小物件,这种低价商品无法和他的时间作比较。但是在面对购买汽车这种高价商品的时候,他觉得花上一整天都是物有所值。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两者相比,在平均花费的时间内,寻找一部更便宜的汽车所节省的钱比找一个更便宜的削皮刀所节省的钱要多的多。
所以,斯皮尔曼愿意多花费几块钱来换取和妻子多30分钟的浪漫,花费一天的时间来换取一辆更低价的汽车。得到一样而放弃另一样。
part 3:
在生活中,自然也有许许多多的选择,最简单的一个校园内的例子就是:做交换生或者是留校。
选择做交换生的学生在交换期间会错过很多本部提供给学生的机会,他们为了出国做交换生所放弃的东西不仅仅是这些机会,还有就是在交换期间没有办法陪伴朋友,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得到学校的消息的,和必须要离开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和生活。
而作为选择留着本校的学生呢,则放弃了去国外学习体验不同的生活,交外国朋友,感受不一样的大学状态的机会。当然还失去了拓宽自己的眼界,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能力的机会。
part 4:
老话说得好,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一样。
每个人的成长路途,经历,遭遇,价值观都不一样,但是人类都是为自己考虑的,所以,在面临选择,做出自己的权衡取舍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分析之后做出最适合我们的决定。
part 5: 19市场营销 汤妩莹 19210140120
作者: wx_Smg0WlbN 时间: 2020-1-2 20:39
1:在该情节中:斯皮尔曼一家去百货大厦购物中,听到两位男士在为一件物品而争吵,从而介绍到该商厦地下商场的所有者是个管理天才,他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而这个价格体系的高明之处区别于其他楼层的是,地下商场的商品都是打折出售的,而且这个折扣是有浮动的,它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是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所有商品都会有最初的标价,但这些标价每周都会降低,且每件商品都只停留四周,越到最后商品价格就会越低。
——选取自《致命的均衡》第五章
2.该片段反应的经济学原理为: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该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作为买者与卖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斯密的重要洞察是,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起这些单个买者与卖者达到的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现实案例:由于前段时期国家实行保护绿水青山的措施,为保护国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小型养猪场的开设,家庭养猪场必须关停,甚至有些城市做到了‘无猪城’。而后中美贸易战拉开序幕,中国不在从美国进口猪肉,国内猪肉市场资源大量短缺。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供给大量减少,导致国内猪肉价格一路飙升,从十几一斤迅速涨到三十几一斤,甚至直逼牛羊肉的价格,人们纷纷喊话要吃不起猪肉,结果很多人选择了少吃肉,或者吃少量牛羊肉来代替,猪肉价格涨势趋停,且现已有下降趋势,猪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
4.个人感悟:在一般情况下,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的反应市场的供求,状况。当供给不变,需求增加时,商品价格会上升;需求不变,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一定程度上市场影响下,合理的降价会刺激人们购买的需求,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5. 19市场营销 张茜林 19210140141
作者: wx_l9LzW9J8 时间: 2020-1-2 21:14
1、小说情节:第五章中亨利·斯皮尔曼与女儿在餐桌上交谈,斯皮尔曼说如果兽医不想要太忙的话,只要将收费提高就行,而他女儿则认为如果提高收费,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因为有些人根据收费高低来选择兽医,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宠物看病。斯皮尔曼以经济学的“需求法则”解释,表明这种说法的错误,并且清楚女儿将“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
2、经济学原理:该情节反映了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莫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当某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减少对该种商品的购买,而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增加对该种商品的购买。
3、现实例子:比如说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决定少吃苹果,苹果园主决定雇用更多工人并多摘些苹果,以增加供给量,增加收入;比如当油价上升时,更多的人会选择不开私家车,而选择去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人们这种选择的变化就是对激励做出的反应。
4、个人感想:需求法则就是指需求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市场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相反,则上升。女儿想法的主体可能为资产阶级,资本家或许会选择收费高的宠物店,因为一般来说价值决定价格,而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但是社会的主体并非资产阶级,更多的是中产和穷人,因此,更多的人会将收费不同的宠物店进行比较,最后选择收费最少的一家,因为这样的话,消费者得到的东西相同但付出的机会成本最少。若提高收费,则去高收费兽医那的人减少,兽医自然不会太忙。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需求量指消费者在某一既定时期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是定性的指标,而需求量是量化指标。
19市场营销 章叶娇 19210140142
作者: 粥粥 时间: 2020-1-2 22:03
片段:“我不知道需求是否在增加。但是我真的很忙。
“如果你不想那么忙的话,”亨利·斯皮尔曼说,“这问题太好解决了。只要提高你的收费就行了。” “爸爸,如果我提高收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来光顾的。在费城,有些人根据收费的高低来选择兽医的。他们乐意去找收费最高的兽医给他们的宠物看病。”
“动物园打电话让你去? ”她的爸爸问到,“人类医生很早就不上门服务了。都是顾客自己上门来找他们的。你为什么要跑去动物园的笼子里去给动物瞧病呢? ” 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立即意识到情况已经逆转了。“爸爸,为什么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呢? ” 亨利·斯皮尔曼,他很期待地看着女儿。“经济学? 什么经济学原理使得兽医的行为与人类医生的行为不同呢? ” “需求法则。你经常说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法则。你能想像一下,如果我的候诊室坐着一只大猩猩,那么还有多少人会来我这里让我给他们的宠物看病呢? ”。女儿犯了一个错误。她把“需求”与“需求量”搞混了。他默默想着: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这是严重的过失,但是对于一个兽医这不算什么。斯皮尔曼对解释二者的区别很感兴趣,但是更吸引他的却是布里奇夹过来的第二块煎饼。在这两个选择之间,即使是爱好教育人的教授也不会犹豫的。
经济学原理:
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美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①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人们的偏好变化,选择价高的兽医就诊②投资变得引起的移动③振奋购买变得引起的移动④进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2、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提高价格却还要较多消费者选择消费的现象仅限于价格在宠物主人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内。
3、需求量:买家愿意并且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此处指人们选择的兽医治疗服务)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加。(此处不适用简单的需求定理,受其他因素影响)影响因素的其他因素:①爱好,人们偏向价格高的兽医,心理上认为其水平较高 ②买者的数量,人们受从众心理影响,随大流选择价格高的兽医,以此来进行随大流的消费,认为不易出错
现实案例:
1、中国消费者远赴日本买天价马桶盖和电饭煲,尽管日本产品质量好,但却是无意义的追风随大流购买高价产品,产品多数不符合中国生活标准水质,系统语言,而且平时保修存在不便利性。
2、打卡网红旅游圣地、吃网红小吃、买网红搭配······网红圣地、小吃、穿搭不是所有都无价值,但更多的是过多的网红产业总难免于疏漏管理,随着高质量的网红带动网红产业,一些漏网之鱼就会乘机大肆宣扬表里不如一的产品,甚至许多网红店铺的产品是三无产品。消费者随大流,掀起一阵网红打卡之风,而走红的网红产品也会因为突如其来的供不应求降质量提价钱,人们依旧高价买入中低质的产品。
感悟:在日常消费行为中,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切忌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要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19市场营销 周欣怡 19210140144
作者: 橘子清茶. 时间: 2020-1-2 23:25
1.情节选取:斯皮尔曼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这样,此次被打扰的成本将是新闻杂志上的一篇专栏。他本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的。用经济学的说法,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是丹尼斯·戈森到访的机会成本。
对于个体高收入者,这些机会成本会变得很高。正如斯皮尔曼经常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一个按小时收取高额费用的著名律师,你是不应该和他聊天谈论天气的,因为他的计时表在不停地计时收取费用。同理可得,比起那些机会成本低得多的公司法律秘书,这种律师可能很难舍得去享受假期。
——选自《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情节梗概:斯皮尔曼作为哈佛大学经济系知名人物,收入不断增加,面对戈森到访的打扰将会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
2.经济学原理:
(1)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做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了机会成本,而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又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斯皮尔曼回家的机会成本中隐性成本则是损失4小时的工作时间、做讲座专栏等工作的时间,显性成本是做专栏等工作获得的收入。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所做事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做决策。而斯皮尔曼回家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边际效用是较小的。
3.举例:
(1)在生活中购物时,我们常常会在线下实体店或是线上的网店之间做出决策。有时实体店的商品价格会偏高,我们会去挑选网店更加价格优惠、称心的商品。精挑细选下终于决定购买,认为节省了不少钱,但实际上也付出了相应的机会成本。这里的机会成本体现在网购所需要的邮费、该时间段本来用于做其他工作但用来仔细对比挑选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成本、逛网店所消耗的精力、货到后万一不满意形成心理落差进行退货等。在这里邮费的交易属于显性成本,而时间、经历、心理落差等都是隐性成本。
(2)夏天在景区旅游时,雪糕10元/根,是平时价格的3倍。这时你又渴又热,而此刻景区就这一家商店,出于生理需求你选择购买。一根雪糕吃下去后舒服了许多,但还是感到热,由于之前强烈的需求得到了部分满足,需求不再强烈,你决定这次不买了,此时就出现了边际变动,边际效用逐渐递减。因为第一次买雪糕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所以选择购买。由此可见,雪糕的最大效用决定了你需不需要购买。
4.感想:
古语“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要面临许多选择与决策,比如该选择上课还是去参加比赛,选择去图书馆看书还是参加社团活动,该考公还是考研等。这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各种事件的机会成本,透过显性成本看到隐性成本,做到机会成本最少并且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更倾向于心理因素,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当前所需要的是什么,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边际效用的最大化。学习并习惯用边际思考逻辑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经济问题。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46 朱梓宁
作者: 茜茜_rd4fn 时间: 2020-1-3 00:38
1.小说情节:亨利.斯皮尔曼只好不大情愿地同意回家去。这个个头不高,秃头的教授摘下角质架眼镜,用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水。他总是不能温文尔雅地应付这种干扰。但是这次是他自己选择回家去的。对于斯皮尔曼这样的经济学家来说,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就跟选择商品一样——都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曾经有段时间,他会很乐意被打扰。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那段时间,即使他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他也不会损失很多收入。因此,被打扰让他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的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 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4 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4 小时时间。
————《致命的均衡》第二章
2.反映的经济学原理:(1)原理内容: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2)情节分析:斯皮尔曼在做决策时在继续工作与回家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如果他回去,那作为高收入者的他去见戈森的机会成本很高,所以斯皮尔曼是不情愿回去的。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斯皮尔曼回去的车油钱是显性成本的一部分,如果此次斯皮尔曼的工作是写一篇新闻杂志上的专栏,那么从专栏中获取的可观收入就是他回去见戈森的隐性成本的一部分。
3.现实例子:如果你是企业的经营者,在有限资源下,企业可以生产帽子或者袜子,这时你就要面临权衡取舍,企业到底是生产帽子,还是袜子。你就会比较是生产帽子的机会成本更高一些,还是生产袜子的机会成本更高一些。若你选择让企业生产帽子,那么生产袜子所带来的收益会是生产帽子的就机会成本。还有当你走过冰激淋店时考虑是否要买冰激淋时,你会面临权衡取舍,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如果你选择不买的话,那你吃冰激淋的快乐心情会是你不买冰激淋的机会成本。
4.感想总结:生活中资源是稀缺的,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时,就要考虑机会成本,谁的机会成本最小就选择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在生活中我们要善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5. 19市场营销 陈茜 19210140106
作者: wx_nvmqInLE 时间: 2020-1-3 10:40
1、小说情节:他快走近图书馆前门了。他应该偷本书走吗?他担心自己会由于不良行为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在他成长的家庭里,偷窃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如果违反了如此严重的禁忌,他会很自责,很懊恼的。那么拿一本厚重的书回家的成本是什么呢? 他可不习惯干体力活啊。然后,他还估算了一下收藏这本书以及时不时给它掸去灰尘的成本。这个成本计算到哪儿终止呢? 他有些迷惑了。计算这成本的代价也太高了吧。继而,吴教授又开始计算他能得到的好处了。收获的似乎很少。当然,书中的知识是一大收获,可能还有阅读中的乐趣。但是,通过阅读图书馆里的藏书,他已经可以得到这些好处了啊。而且他是如此频繁地光临这个他最喜爱的“避风港”,所以对他而言,来这里也说不上麻烦。当然,他还可以把这本书卖了换点钱。但是盖有图书馆印章的书在市场上值不了几个钱呀。他想不出其他好处了。经过他的计算,偷书的成本明显超过了带来的好处。吴教授心想戈森也不会偷书的。 ——《致命的均衡》第四章
2、经济学原理:①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②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由于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情节中吴教授在面对是否偷书这一权衡取舍中,理性分析了偷书需要的成本(自责懊恼,体力活,掸去灰尘成本,……)和偷书带来的收益(在图书馆内同样可以得到满足的知识获取和阅读乐趣,在市场上价格低廉),将两者进行比较,发现偷书的成本大于收益,以及分析到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书所放弃的自尊,轻松,时间成本等等。最后做出了放弃偷书这一决策。
3、例子:女生永恒的主题——减肥。放弃美食,坚持运动会起到减肥的作用,它所带来的收益是拥有一个好的身材,健康,瘦下来的内心愉悦。它所带来的成本是时间消耗,体力消耗。比较减肥所带来的收益和所需要的成本,大多数人觉得收益大于成本,于是做出减肥这一决策。
4、总结:人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权衡取舍。在我们成长的阶段中,遇到的选择数不胜数,如何相对正确的选择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 在做决策时,我们不可随意,而是要用理性支配自我。通过比较某一行动方案带来的收益和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最后做出决策。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24 王璐璐
作者: 四里半路 时间: 2020-1-3 17:32
1.情节内容:
每个有经验的顾客都会发现,在这30天中,商品的价格每周都会降低。但是你无法预知的是:是否会有其他购物者也对这件商品虎视眈眈,并在价格降到最低前把它买走。在一定限度内,等待是受到鼓励的。但是在等待过程中,许多失望的顾客发现等待的同时也要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另一方面,买得太早就不得不放弃将来以更低价钱买入这件商品的可能性。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的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
情节来自《致命的均衡》第六章
这个情节中,作者描述了在菲琳百货大厦地下商场中,由于商品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且每件商品在商场里仅仅停留4周,所以当购买者看中一件他喜欢的商品时,何时购买能以低价买到又不会被他人截胡,成为一种学问。
2.选取情节所反映经济学原理及原理内容:
选取情节中,人们面临着何时买心仪商品的决策,其反映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是指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家庭、社会时,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情节中,当购买者担忧自己心仪的商品会被他人先买走时,他就不会等到最后一周再去购买,而是在前一两周就将商品买下。但同时,他也放弃了以更低的价格买此件商品的机会。
3.现实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例子。小到一个人在午饭时是选择吃鸡肉还是鸭肉或者吃其他的菜品填饱自己的胃,大到一个国家是选择将更多的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或者增加军队的开支,都属于在进行权衡取舍。
现在,我们经常喜欢在网上进行网购。我们会发现,网购平台上经常有商家会送一些优惠券,而我们是否要在优惠券到期前使用它们就是一个进行权衡取舍的过程。这时候,我们会对使用优惠券是否划算等因素进行分析,如果我们不在到期前使用,那么我们就错过了用便宜的价格将商品买下的机会,下次有需要时,将只能用高得多的价格才能买到;如果我们使用了这张优惠券,我们也要冒着买来商品发现自己并不十分需要,用了几次就放在家里“积灰”或是将其扔掉的风险。
4.结论总结:
我通过书中的这一情节,更加深了对“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原理的认识。人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会面临很多决策,只有通过一定的分析与考虑,了解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在进行权衡取舍时,我们也切勿感情用事,多利用理性的思维,可以让我们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决定。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45 周易
作者: 北冥有鱼 时间: 2020-1-4 18:34
1、情节内容:
而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明星人物之一了。但矛盾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承受得起这种打扰和分心了。公开演讲、在报刊媒体上发表特约专栏评论以及著作得销售让他挣了大量的钱。现在回家意味着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工作上要损失4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要补回这四小时的工作,又意味着他将失去做演讲、出专栏或是写书的四小时时间
————《致命的均衡》第三章
2、经济学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3、现实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情无时无刻都体现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这一经济学原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4、结论总结:
通过这一张的阅读使我更好地了解了“机会成本”地概念,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因此,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包含着经济学知识,只有我们擦亮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且积极地思考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到机会,走向成功!
19市场营销 19210140105 陈鹏飞
作者: JUNGLE 时间: 2020-1-4 18:43
情节:波可哈德对着斯皮尔曼,露出了半月形的笑容。“但是我必须告诉你,斯皮尔曼博士。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当那张邮票在德梅拉拉发行时,当地的邮政局长仅仅在来自伦敦的邮票卖完后,出于应急才印了一些临时邮票。他使用的是普通的类型,并从当地一家报纸上得到了一幅小船的设计图案。然后他加了一句拉丁引用语。为了预防造假,副局长又把他姓名的首字母加在了邮票上。就为了他们这点努力,人们要花那么多的钱来买这张邮票。这太让人惊讶了。你肯定也是这样认为的吧。”
“这只会让那些认为消耗在产品上的劳动决定了它的价值的人感到吃惊的。许多经济学家曾经相信这一点。但是事实上,你那张英属圭亚那邮票的市场价值本身就与这种观点相矛盾。”
“能告诉我原因吗,教授? 这样的话,当我告诉顾客这些小纸片的价值时,他们就不会那么吃惊了。”
“我能想像得出他们的惊讶,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用产品的成本来衡量它们的价格。但是这些邮票能引起你的顾客的兴趣,而它们的数量又是固定了的,所以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主观判断了。一张邮票值多少钱取决于某个人愿意付出多少钱来购买它。而钱的多少则取决于购买者从拥有这张邮票中获得了多少的满意度。” ——《致命的均衡》 第七章
体现的经济学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当买者决定需求多少时,他们盯着价格;当卖者决定供给多少时,他们也盯着价格。作为买者与卖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者与卖者达到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正如目前国内外潮流圈子中的“炒鞋”现象,炒鞋,这个行为主要是一个短期的市场行为或者说是故意限制了供应量以达到价格和生产成本关系脱节。因为供应无法满足需求而导致价格上涨,完全脱离生产成本对于售价的影响,这个情况下价格只和需求的强度有关,只要消费者能够承担得起这个价格就会一直上涨直至达到临界点。物以稀为贵,炒鞋的必备特性之一就是限量,联名款、潮流款、明星带货款等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又是限量发售,鞋市价格自然飙升。小说情节中的邮票就像是上述的鞋,当它充分引起了顾客的兴趣时,它的价格便取决于顾客的购买力了。从整体看,无论炒什么,都是投机行为。 当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收入、偏好、熟悉的场景和环境,导致他们偏好的投资标的会有所不同。炒鞋,因为鞋子是年轻人比较熟悉、容易估值、交易起来方便的一种东西。但总体而言,工业化的制成品无论用怎样的手段进行销售,仍然是批量化流水线产品,饥饿营销只能制造心理稀缺效应,不可能制造真正的价值稀缺性。因此,尽管有些鞋子因其独特性获得溢价,但继续交易中的大量涨价空间多半是基于情感扰动的泡沫价格,不能长久。用斯密的理论来说,最终这个价格绝大多数时候能够平衡卖者和买者所想要达到的结果。
19市销 柴宇栋 19210140104
作者: wx_zT6n9i9A 时间: 2020-1-4 21:03
第七章
他还没看见女儿就听见了她的声音。至少他觉得那个声音是他女儿的。直到女儿推开了那一群提着大包小包的、阻挡了他视线的顾客,他才确定真的是他女儿。“您没有等太久吧。我都不知道现在几点了。”
“没关系。事实上,我很高兴你来晚了,因为我自己也是刚到这儿的。我碰巧遇上了加尔文·韦伯——你还记得他吧,对吗? ——我们聊了一小会儿。我本想在商场里买点东西的,结果都没时间了。你知道在哪里能买到家用器皿吗? ”
“知道呀,我刚才下楼时才经过那里。”
“那你带我去吧,帕特丽夏。我想给你妈妈买点东西。”
帕特丽夏拉着她爸爸,很熟练地穿过了拥挤的人群。她知道家用器皿摆在哪儿,因此她比那些不清楚的人的速度快多了。
当亨利·斯皮尔曼跟着女儿走的时候,他思索着:其实,找一件商品所花费的时间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付钱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些。
这又一次证明了信息的价值啊。斯皮尔曼意识到:帕特丽夏知道这个别人不容易找到的商品在哪儿,这就降低了他的搜寻成本。
“您有什么需要的吗? ”一个营业员问道。他忙了一早上,已经焦头烂额了。
“我能看看你们的削皮刀吗? ”
这个营业员指了指:“它们在那边——墙边。”家用器皿部的东区摆放的是餐具。营业员把他领了过去。餐具的品种繁多。
小到用来挖瓜球的小勺子,大到卖肉店里切骨头和软骨的切肉刀。亨利·斯皮尔曼看上的是一件普通的器具。
“我看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很费劲地在切那些桔子。她用的那把削皮刀已经用了好多年了。我想给她买把锋利的新刀。”
“一把新的削皮刀,好时髦! 好浪漫呀! ”帕特丽夏开着父亲的玩笑。“一定要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还要系上漂亮的蝴蝶结。妈妈说不定会误以为这般大小的盒子里装的是一只手镯呢。特别是当它包装得很漂亮时。想像一下当她发现这是一把削皮刀时的高兴劲吧。”
“为了表示对亚当·斯密的敬重,我想不应该系蝴蝶结的。
他为所有后来的经济学家制定了浪漫的标准。斯密说,‘我只爱我的书本。’从这个角度说,一把削皮刀要比一只手镯浪漫多了。“
斯皮尔曼顽皮地看着女儿,注视着她的反应。“你很吃惊吗? 不应该呀,帕蒂。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而锋利的削皮刀却可以节省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妈妈今天早上切那些桔子花了多少时间? 一只手镯不会帮她切桔子切得快点。但是一把新的削皮刀却可以为她节省时间。平均每天得有5 分钟,一周可能就有半个小时。如果我送给她一只新手镯,而让她继续用旧的削皮刀,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半小时的时间来浪漫了。”
他果断地从营业员面前那各种各样的餐具中挑了一把削皮刀。“你能帮我用礼品包装纸包装一下吗? ”他把刀递给了营业员。斯皮尔曼瞥了一眼贴在刀上面的价格标签。“这把刀的价格是8 .32美元,含了税的,对吗? ”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手伸进了他的口袋。
“这把削皮刀的价格合理吗? 我想,你要是再逛逛,还可能会有更好的。”帕特丽夏·斯皮尔曼眉头一皱,询问道。
“如果我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选购削皮刀,我可能会找到比这把刀价格低得多的。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但是你也得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呀。买削皮刀可不是我理想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
“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经济学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为了或得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放弃另一件东西;那么做出的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两个事物中进行权衡取舍
(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做出的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但是多数情况下行动的成本是很难清楚地被看出的。
例子:(1)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去哪一个窗口吃什么食物,由于我们选择众多窗口中的一个我们就必须放弃其他剩余的窗口。
(2)在最想去的窗口时,我们如果想要获得食物就必须付出金钱成本才能交易得到想吃的食物。而其实在这个选择中我们付出的成本还有时间,还有情绪。
感悟: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出选择,而我们做作的选择都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19市销 19210140133 杨波
作者: Augenstern 时间: 2020-1-4 21:52
1.情节内容:“这和你今天早上在进城路上告诉我的可是矛盾的呀。” “我说……? ”
“你说星期一那一整天都要用来选购一部新车。”
“但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二者矛盾了呢? ”
“因为你说过时间是有价值的呀。我觉得,选购一部新车所花费的一天时间和选购一把削皮刀所花费的一天时间是一样多的呀。”
“帕蒂,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用心地去找了,最终找到了一部价格便宜的车,这样,我花的这些时间比起为了找到一把便宜得多的削皮刀所花的时间要值多了呀。选购完了之后,你再想想节省了多少钱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买一件高价商品——比如,一部汽车——而不是去买一件像削皮刀的低价商品。在选购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另一家汽车商店了。就跟我刚才决定不再去其他家用器皿部或是家用器皿店的原因一样——即使我知道,如果我继续选购的话,最终可能会找到价格更低的刀。” ——《致命的均衡》第七章
2.经济学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斯皮尔曼先生明白继续选购一定会有更便宜的削皮刀,但是这会发费更多的时间,而这时间并不值得花在这上面,这与花大把时间在选购价格更低的汽车上的收获并不成正比。
3.现实例子:那些大学里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上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所以他们通常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
人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钻石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人愿意为钻石支付的钱要远远高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
4.结论总结: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选择,通过分析和权衡取舍,最终会选择出一个最适合的。通过这章的学习,我知道了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分析,充分了解各种条件,比较分析,再做出决断。
19市场营销 王洁 19210140123
作者: Fine 时间: 2020-1-5 01:07
本帖最后由 Fine 于 2020-1-5 01:08 编辑
1.情节内容
斯皮尔曼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克莱格叙述说,在岛民的饮食中,山药是一种不经常吃的很便宜的食品。而独木舟则是大件商品。买一个独木舟要花去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我之所以知道丹顿·克莱格是凶手,是因为在圣塔克鲁兹岛上,山药价格的变化相对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小。山药的价格从4 条到5 条红色羽毛腰带不等,只是一条腰带的差异。而独木舟的价格是从780 条到1100条。那可是320 条红色羽毛腰带的差异——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而与之相比,山药的价格差异是25%。
但是如果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种价格差异应该是相反的。山药价格的变化相比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大。那是效用最大化原理可以预测的结果。“
果圣塔克鲁兹岛的岛民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他或是她会不停寻找更低的价格,直到寻找到的另一个更低的价格所节省下来的钱与这次寻找花费的成本等同时。到了那个时候,美拉尼西亚人,或者是其他人,都不会再去寻找另一个卖方了,而会从已经报出最低价的这个卖方那里买下这件商品。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去另一个村子寻找另外一个卖方节省下来的价格差异超过了寻找花费的成本,这个岛民在这趟搜寻中是有收获的。
而另一方面,如果可能的收获少于额外寻找的成本,那么美拉尼西亚人不再寻找反而会有所收获的。“
因此,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一原理不可避免地就会引出这样的预测:在圣塔克鲁兹岛上,山药的价格变化范围应该比独木舟的价格变化范围大。但是克莱格的数据表明的是什么呢? 刚好相反的形式。不是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有错误就是克莱格编造了他的数据。
————《致命的均衡》最终章
2.经济学原理:
最终章中,戈森在看了克莱格书中的数据后,怀疑他是个骗子。因为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而与之相比,山药的价格差异是25%。但是如果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这种价格差异应该是相反的。在买独木舟时,节省l %可能就是10条红色羽毛腰带;而山药呢,节省1 %只有1 /10根红色腰带。所以,我们可以预测,一般的圣塔克鲁兹岛的岛民在购买独木舟时,会比购买山药时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更低的价格。由于独木舟比起山药来,要花去典型的美拉尼西亚人更多的收入,如果卖独木舟的人想以比他的竞争者相对高很多的价格卖给顾客,那么大多数顾客会继续去其他地方寻找一个更划算的交易。可卖山药的人却不一样。顾客更愿意不再去寻找更低的价格,因为从寻找另外的山药商人中节省下来的钱相对来说少多了。所以独木舟与山药的价格反映了以下经济学原理:
①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②某种东西的成本是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做出的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利益。 机会成本:是为了的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③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边际变动—描述的是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信增量的调整。“边际“指的是“边缘”,边际变动数围绕你所做的事情的边缘进行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当且只有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3.现实例子:就像买一辆汽车和买一瓶矿泉水,汽车的价格是四五位数,而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只是个位数,假如他们的价格差异都在百分之二十,汽车会相差几万块,而矿泉水的价格只是相差了几毛钱,大多数人会为了省几万块而穿越城区,去另一个地方购买相对便宜的车,只要路上花费的时间金钱小于买车节省的几万块,而不会有人为了一瓶矿泉水穿越城区,去另一个地方买水,因为节省的钱远远小于路上所花费的钱。所以汽车的价格差异会比百分之二十更小,因为如果价高者不降低价格,那么永远是价低者赢得市场。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差异常常会高于百分之二十,比如五马街景区的一瓶农夫山泉要三块,而温州大学学生公寓只要两块,差异在百分之五十,但没有游客会在渴得要命的情况下穿越城区跑到温州大学学生公寓买一瓶农夫山泉,因为人们在面对权衡取舍是,考虑机会成本,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才会采取行动,但显然从五马街路费都不止那差异的一块钱,边际成本远大于边际收益。但人们喜欢在网站上比价,小到几块的零食,大到几十块的衣服,几百块的鞋,几千块的电器,网购的出现减小了人们在获取商品时付出的边际成本,因为只需几秒钟的时间,比价平台便会给出比对价格,所以价格低与价格高的物品都的价格差异都缩小了,但这同样也在论证上述的经济学原理。
4.结论总结: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经济学学习,我深刻地明白了三件事:
①.经济无处不在,资本无处不在。小到买一瓶水,大到国家政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经济。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我所在的世界。
②学习了经济学,我可以更精明的参与经济。生活中我们要做很多经济决策:怎么花钱和怎么存钱,学习了经济学我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做出决策。
③学习经济学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对经济学的理解有助于我履行公民职责与对社会做出贡献。不再是只会听从命令的人,而是会思考会做出改变的人。
19市场营销 韩梓豪 19210140109
作者: root 时间: 2020-1-5 22:28
小说情节,我没看也不想看(但我赞扬教授采取新教学方式)
经济学原理: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这本小说讲学习与小说结合很有新意,但他过时了。
对,他们过时了,旧时代的文字遗物,虽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他确实过时了,在现在网络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大势里。
特此声明,我无意针对或抨击任何人或事物,我只阐述一个我见到的客观事实和一些我的拙见。欢迎各位批评和讨论,思想与精神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
毫无疑问,大学里我的教材和教程是脱离时代的。现在哪怕只是一天不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都会感觉自己与时代脱节,更何况一本不会动的纸。我无法否认曼昆的经济学教材很有道理,但是他不全面,一本没有直击资本主义运行下的黑暗与金权社会的书,是不全面的。
在此,我想大家推荐几个B站UP主,他们用丰富的视听体验和经济学知识向社会宣传和讲解经济社会的运行,非常有趣深刻。(注:他们大多数是专业且顶尖的股市操盘手或深有研究的金融人士)
巫师财经
从他十几万粉丝开始我便一直关注他,现在他已经有几百万粉丝了。他以一个资深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视角严谨考证和思考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博弈,资本与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木三分且严谨可信。
推荐视屏:1杨幂的资本博弈之路(适合喜欢追星的人看)
2保时捷和大众的恶意并购(资本战争,适合男生看)
3血腥捕食的LV资本帝国(对于各项并购和利益交换与重组讲解优秀,想当老板就有必要看一看)
有不少大学教授以他的视屏为材料讲解经济学和资本主义。
经济研究室(B站UP主,以讲解理论为主,富有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擅长理论讲解,但难免有一点难以接受)
B站是一个全新企业,准确的说,他是一个文化圈子,极度包容与自由,准许所有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各种作品,视屏和体验,(这是新时代年轻人的努力与选择,这是传统企业所根本不具备的,它的发展模式虽然现在盈利困难,但我敢说这是新时代的娇儿)只要不犯法。这是当代大学应该有却没有的。中国所有企业都应该向B站学习。
B站以文化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必将胜利,爱奇艺,优酷此类以盈利为核心的企业必将被淘汰。
这对于温州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发展的企业来说有意义。毕竟现在,温州的企业要面对:土地成本高昂,劳动力从业意愿持续走低,业内竞争激烈的残酷环境。B站以文化为核心极度包容与自由的发展模式是值得借鉴的。那些为赚钱而赚钱的传统企业在现在不改变经营理念,那他们必将灭亡,这不需要预言,这是大势所趋,时代必然。
我对于经济学原理的一些思考:
人们将经济学原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经济,但原理的教条化和僵硬的特性又会反过来阻碍人对于经济的全面认知,所以我的经济学原理只有一条: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19市销黄啟广19210140110
欢迎光临 经济学原理 (http://wdjjlt.org/yl/)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