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是柠檬吗?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鹿马不分的诡异,但事实上这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则小典故,而且是相当有趣的一段…… 1970年经济学者阿卡洛夫教授发表一篇论文《旧车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讨论旧车市场的特色。因为车主所卖的旧车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所以很清楚车子的性能,但买车的人多半不能判断车的好坏。所以,卖主和买主对车子拥有不同的资讯,也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资讯上的不对称”。而且,性能好的车通常没有人舍得卖,所以被送到二手车市场的多半是有问题的车,被称之为尝之令人龇牙咧嘴的“柠檬”。 既然买卖双方所拥有的资讯不同,而出现在旧车市场的又多半是柠檬。那么,即使有人想买车、有人想卖车,最后也可能谈不成买卖,从而市场里没有交易发生。 旧车市场的例子很深刻地反映出,“资讯”这个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关键性影响。这对当时被经济学者奉为圭臬的观念“市场里有人想买、有人想卖,就会有交易发生”,可以说是直接的冲击和挑战。因此,阿卡洛夫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也就成为经济学文献的经典之作。他也因此在200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 柠檬市场的特性除了学理探讨上的兴味之外,也使我们对日常生活有所启示。 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盛产樱桃,产品销售全美各州。樱桃有大有小,大的漂亮可口,价格比较高。因此,樱桃可以依大小先拣选,然后按规格分级出售。当然,樱桃也可以不拣,大小参差地“混合出售”。同时,拣樱桃要耗用人力物力,而且生手和熟手筛选的功力大不相同。所以,樱桃商自己会决定要不要费事拣樱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摸索,产地的樱桃商人变成两类:第一类商人完全不拣樱桃,樱桃全部“混合出售”;第二类商人一方面拣樱桃,一方面也会任某几批樱桃混合不拣。
分好等级的樱桃固然可以依等级在价格上有高低之分,可是那些“混合”的呢?既然卖樱桃的人知道这些樱桃的品质如何,而买樱桃的商人可能是身在数千里之外的纽约波士顿,因而买卖之间也有资讯上的不对称,那么这些樱桃会不会就像阿卡洛夫的“柠檬”一样,因为“混合”不分,所以被一视同仁,而只有“一种”价格呢? 可是,仔细想想,由第二类商人所卖的“混合”型樱桃事实上有点不同。既然这些商人可以拣而不拣,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看到这几批樱桃成色不佳,不值得拣。所以,同是“混合”型樱桃,第二类商人卖的“平均品质”很可能比第一类商人卖的“平均品质”来得差。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同是“混合出售”的樱桃,第二类商人卖的价格应该会比第一类商人卖的价格低。 两位美国经济学者针对1983年的1000多次交易资料加以分析,他们发现:同是“混合出售”的樱桃,第二类商人的价格“确实”比第一类商人的低。也就是说,在资讯不对等的情形下,只要根据这些“混合出售”的樱桃是来自于第一类或第二类商人的这个“讯号”,市场已经发展出一种机能来分辨樱桃的品质。因此,经过这么一番探讨,两位学者的结论是“樱桃不是柠檬”!乍听之下,这句话似乎有点荒谬,但是,如果了解背后的曲折,恐怕你现在也会微笑颔首吧! 对经济学者而言,“樱桃不是柠檬”的结论再一次地证明,市场机能可以经由供需交会时各擅所长、各取所需而区分出高低的威力。对一般消费者而言,这段典故的启示是,只要市场发挥作用,就可以从“价格”上来粗略地判断商品品质的好坏。而且,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每一个人事实上都可以试着成为一个(小)市场,培养自己的判断力,然后再斟酌取舍、自求多福。想一想,为什么你“总是”会去固定的水果摊、杂货店、医院、餐馆呢?是不是你也找到了一些“讯号”,也发展出一些判断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