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总供给持续超过总需求所引起的。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物价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克服物价长期下降趋势,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 1998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01年虽略有回升,但今年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再次出现负增长。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物价水平的持续走低,有深层因素。 生产能力过剩超过需求增长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是基本原因。物价总水平是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物价持续走低乃至出现负增长,是由于总供给持续超过总需求所引起的。导致总供求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总需求增长不够快,还是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或者,上述两种因素都存在。 通过分析,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其中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二者相比,主因不在需求,而在供给。这是因为,从近几年和当前各类需求的增长变化情况来看,我们很难得出总需求不足的结论。既然总需求的增长并不低,为什么会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甚至负增长呢?原因只能是,虽然需求水平增长不算慢,但供给方面生产能力的过剩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上对普通农产品和一般加工品的需求而言,生产供给量和生产能力都存在严重的过剩情况。以工业为例,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的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还难以有效压缩,加工制造业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 需求增长是宏观调控的结果需求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总需求的扩大和物价的回升。在看到制约物价回升的主要矛盾是供给方面的结构矛盾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总需求特别是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制约因素,既不利于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也制约了企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增长带动的边际消费效应在减弱。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民消费增长比较缓慢。今年以来,证券市场低迷,加之银行存款利息持续降低等原因,使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缩水,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 民营企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限制,民间投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的民间投资热情不高,上半年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9.4%,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1%的速度。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低于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今年以来,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的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滞后。 另外,我国企业当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企业对固定资产和设备的投入不能在税前抵扣,无形中加重了企业负担,抑制了企业进行更新改造的积极性。其结果,使产品更新换代滞后,供给和需求脱节严重,供给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导致价格水平持续下降。 解决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认识到当前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和基本原因,对于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十分重要:第一,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克服物价长期下降趋势,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效率不高:一是产品落后的国有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以削价的方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使陈旧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退出,竞争不能带来优胜劣汰;二是一些中小企业违法违规减少生产投入,以此降低生产成本,以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其后果,延长了结构调整、价格持续走低的时间。 第二,在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扩大需求的政策要注意不要损害破坏结构调整的环境,还要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推进,而不是形成新的结构矛盾。 根本上解决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需要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可在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一些短期措施,主要解决供给方面的问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低水平低生产能力,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的潜力,改善供求关系,遏制价格下降趋势,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一方面,企业进行设备投资要全额进入增值税税基缴纳增值税,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并增加贴息资金投入,扩大贴息范围,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另一方面,尽早放松对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另外,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因加入WTO所受的短期冲击,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整顿市场秩序,调节市场供给;利用世贸规则,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创造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进出口环境。 原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军扩,廖英敏,邓郁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