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19国贸个人作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6-21 19: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连载(五):布里奇·斯皮尔曼和帕特丽夏、亨利一起享受一顿新英格兰式早餐,正好聊到工作。亨利问帕特丽夏有关于兽医的实习。问她兽医的需求在增加吗,还说如果你不想这么忙可以提高收费,但帕特丽夏却说提高收费会有更多人光顾。后来又聊到帕特丽夏说经济学的需求法则让兽医的行为与人类医生不同。但亨利最后说女儿把“需求”和“需求量”这两者搞混了。
2、亨利一开始说如果不想这么忙可以提高收费,这有关的经济学原理就是需求法则,即需求定律,就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亨利认为如果帕特丽夏的兽医店价格上升,那么这家店的顾客势必会去寻找替代品也就是另一家更便宜的兽医来给他们的宠物看病。但是帕特丽夏认为价格提高,顾客会更多,我认为她是依据的是商品的分类,也就是说一开始帕特丽夏的兽医店对于上层阶级的人来说属于劣等品而不去消费,后来价格上升之后就转变为正常品了。在后面的讨论中,亨利认为的需求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动,需求增加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向右移动;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量变动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3、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买猪肉,如果仅仅因为当年猪肉市场不景气,猪肉价格上涨,导致你对猪肉的需求量下降,你不去买猪肉而改去购买它的替代品例如鸡肉什么的,这一变化体现的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也体现了需求定律,猪肉的价格上涨它的需求量会下降。而如果因为当年的鸡肉市场供应过剩,供过于求导致鸡肉价格下降,这使得的猪肉需求量下降体现的就是需求的变动,还有可能因为当年消费者收入下降导致猪肉需求量下降等都是体现的需求的变动。
4、其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经济学原理,每次逛超市都会涉及价格金钱,比如每次都会比对这次价格与以往价格,来决定到底现在买这样东西划不划算。还有现在的大学生问题也涉及需求定理。大学生人数增多,不少学校随便开设专业科目,导致某些大学专业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明显,或者采用比较传统老套的方式教学,导致大学生质量较低,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由于在校学生较多,学校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毕业后大学生供给大幅增加,而对大学生的需求却没有需求上涨的幅度大,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工资普遍较低。所以大学生的专业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
5、19国贸陆阮婷 19210120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6-21 2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19国际经济与贸易  19210120128  卢燕天
阅读了经济学侦探小说《致命的均衡》(八)第9章与第10章。这两章从在斯皮尔曼夫妇家举办的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聚会展开。聚会本身的意义很简单但是参加聚会的人们都不简单。就像是游戏“剧本杀”一样,这场聚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完成的事。亨利想给哈佛院长丹顿一个惊喜,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布里奇希望到来的每一个客人都能开心,也在这种东道主的轻松氛围下让读者知道了莫里森与吴教授的恩怨;索菲亚是一个善于交际的化学家,在他与福斯特的对话中读者知道了化学系不为人知的秘密;梅丽莎原是想在聚会上看到自己的未婚夫——丹尼斯,但碰巧将聚会中最敏感的话题——候选人晋升——带了出来;克里斯托夫本是一位为了增强惊喜感的工具人,但是由于他对梅丽莎有好感在第10章梅丽莎与丹尼斯的矛盾中再次出现;维勒莉是第一个与丹顿院长搭话的人,这次对话丹顿的首先表达了对候选人晋升的重视,另维勒莉作为丹尼斯的暗恋对象也在第10章中出现。亨利在丹顿来到聚会之前曾发表过一次简短的演讲,在演讲中隐晦地提到了伦纳德这位不在场的系主任,并发表了他不喜欢伦纳德这样善于精神统治,喜欢独揽大权的上司。最后我个人认为这两章重点在候选人晋升与索菲亚所说的化学系秘密这两件事上。候选人晋升是一件关乎候选人命运的大事。化学系秘密指:1.教员不会去鉴定学生的实验是否伪造因为鉴定所需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都太高;2.科学家伪造数据是为了是自己提出的假说被证明正确,这样才能获得名誉;3.教授通常会让学生帮助自己做实验,学生为了节省时间成本会换用方法或伪造数据。在第10章中,丹尼斯发现了一位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的一位委员伪造实验数据。那位委员为了不暴露此事用候选人晋升的事情来做交易,答应丹尼斯只要他不暴露就在候选人晋升的事上投他一票。丹尼斯想把这件事告诉其他委员却都吃了闭门羹,原因竟是候选人晋升会之前候选人与委员之间不可以见面。候选人晋升与化学系秘密这两件事最终扯到了一起,这讽刺性地说出了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这一阶层中存在的黑暗交易。在第10章结尾作者抛出疑问:那位与丹尼斯做交易的人是哪位委员?首先排除伦纳德和亨利是因为他们在“丹尼斯想把这件事告诉其他委员”的名单中出现过;吴教授、贝尔夫妇、卡尔文、福斯特从事的是不需要做实验的院系,排除;维勒莉暗恋着丹尼斯没必要做这个交易,排除。最后可以得出只有索菲亚·乌斯提诺夫符合条件。
阅读完这个小故事,我想起了这篇小说的标题《致命的均衡》。均衡在经济学中是指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都供需相等。这在经济学中是一种向往但很难达到的现象。把它运用到人际关系中,”价格“就像是人们达成的某一个协定,协定或好或坏但总归双方都满意;“商品”指得是双方所能为对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供需相等”就是指双方都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协定成立。在丹尼斯与某一个委员的这件事中,双方都抓住了对方想要的“商品”,并且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即丹尼斯替委员保密,委员为丹尼斯投票。站在正义的角度看,双方的协定是非正义的,但知道这份协议的人数仅有三个(丹尼斯、委员、梅丽莎)并且都不会恶意曝光这份协定。所以所谓均衡,若是参与的人数不多,达成的均衡就有可能不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在人际关系中是这样,在经济学中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0-6-24 11: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郁可盈 于 2020-6-24 19:26 编辑

《致命的均衡》小说情节:第17章。
1 .小说情节概括
克莱格才是真正的是杀人凶手。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向索菲亚·乌斯提诺夫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从红色羽毛、猪、山药和独木舟中能够推断出克莱格伪造数据。从经济学的价格变化和效用最大化原则来看,克莱格所标注的圣塔克鲁兹岛上的各种商品价格不符合岛民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由此断定克莱格因数据造假被察而谋划杀人。
2. 我的理解
这个推论反映了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时的心理倾向,即追求效用最大化。克莱格叙述说,在岛民的饮食中,山药是一种不经常吃的便宜食品即需求弹性小,而独木舟则是大件昂贵商品即需求弹性大,两者之间的价格和价值差异巨大。并且,在岛上,山药的价格变化相对于独木舟价格的变化要小——独木舟的价格差异是41%,山药的价格差异是25%,如果要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效用,则山药的价格变化理应大于独木舟。故此岛民很有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跑更远的路去寻找更低价格的大件高价商品独木舟而不是为了低价购买山药而进行多余的行动。由此判定克莱格的数据存在造假现象。
效用最大化原则:当消费者最为满足的时候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对若干消费品的选择,在达到每一种消费品的单位货币支付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实现最大总效用,即称之为效用最大化原则。
简单阐述:消费者购买商品。应使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效用相等。对于消费者,同样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 的边际效用时,理性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这意味着总效用会增加,直到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才能获得最大效用。
3. 现实例子
父母在选择购买房子时,为了改善家庭住宿环境以及方便孩子上学等原因,他们会花很多天时间去寻找好的地段、开发商等,如果花时间、跑远路可以争取到更低的价格,那么他们就愿意花费这些成本,为自己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为了一个小件商品比如帐篷,我们则不会选择花更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去寻找更低的价格。两者相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在减少帐篷等非必要物品的购买时,增加房子等必要物品的购买,可以让我们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甚至更高。
4. 个人感想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最大效用,消费者会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俩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俩商品的价格之比。所以,作为消费者,当我们在手头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当利用好效用最大化原则,对比选择出能够带给我们最大效用的某类商品而减少能带来更低效用量增加的商品,这既可以帮助我们节约财产,也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的效用最大化。
19国贸 19210120149 郁可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0-6-24 16: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oan 于 2020-7-1 16:35 编辑



19国贸 19210120147 杨周琼
选自连载(五)第六章
(一)小说情节概括
斯皮尔曼和帕特丽夏一起开车前往菲琳百货大厦购物,斯皮尔曼无意中发现了百货大厦下面的地下商场,他发觉了这个商场里不同于其他楼层的商品出售的价格体系。所有商品都是打折出售,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折扣,而是每周降价25%,每件商品都只停留四周,还未售出的便捐献给慈善机构。斯皮尔曼由此联想到了他在荷兰参加的一次拍卖会,也有着同样的价格体系。接着他便遇到了韦伯,两人开始了关于消费者剩余这一经济学论题的讨论,斯皮尔曼通过韦伯身上的圆珠笔和菲琳百货的价格策略向他解释了消费者剩余。
(二)我的理解
在30天内,每周商品的价格都会降低,但是顾客无法预知是否有其他人对商品虎视眈眈,因此顾客会因为买的太早而失去将来价格更低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因为等得太久而失去了心仪的商品。商场的经营者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灵活地投入到了实践当中。顾客通常会将自己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最后自己实际支付的价格进行比较,在这中间的差价自然是越大越好,那么这个差额便是消费者剩余。若是顾客致力于追求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而一直等待着商品价格降到自己满意的一个位置,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冒着失去这件商品的风险,但若是顾客深深地被商品吸引,那么他可能会忽略消费者剩余,而成为第一个购买商品的人。同样,在荷兰的拍卖会上,将价格标在时钟上,通过指针有规律的向较低价格移动,来进行竞拍,直到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了大钟,而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竞投到了这件商品。竞拍者会处于等得太久和拍的太早的分界线上,若是竞拍者过于追求更低的价格,则有可能会失去拍品,而被他人抢先一步;若是想要确保拍下拍品,则竞拍者相对而言会以较高价格拍得。这其中的差额也是消费者剩余的体现。最后,斯皮尔曼向韦伯解释了他身上的那只圆珠笔。如今用不超过50美分的钱就可以买到一只圆珠笔,但是为了书写方便,人们会愿意用超过50美分的钱去购买一支圆珠笔来代替钢笔。这是因为圆珠笔比钢笔更加方便,由此在消费者心中愿意为圆珠笔支付的最高价格也就越高。其中也是消费者剩余所导致的区别。
这个情节反映出了消费者剩余这一经济学原理。
概念: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简单阐述: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每一单位该商品的支付意愿也是递减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但是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实际的市场价格来支付的,于是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便是消费者剩余。
(三)举例说明
一位消费者非常想观看一部电影,愿意以50元的价格去购买一张电影票,但是实际购买过程中,他发现电影票只需要40元一张,比他内心最高愿意支付的价格低10元,那么这其中10元的差额便是消费者剩余,在他的内心感觉中,他会认为购买到这一张电影票是值得的。
(四)个人感想
消费者剩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融入的概念。这一概念也作为了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的工具。对于自身,我们的内心的最高愿意支付价格和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差额越大,也就是消费者剩余越多,我们内心的愉悦感会越多,而这种愉悦感也是维持交易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够过度的追求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而是也应该有合适的限度,若是一味的执着于这个数值,谨小慎微,那么失去商品的风险也会越大,最后会导致内心的落差越来越严重。对于商家,一些经营者会善于利用顾客的心理,例如,顾客对一个产品表现的越有兴趣,他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也就越高,那么商家便会哄抬价格,使消费者自以为获得了较多的消费者剩余,但实际上并没有。因此我们在交易过程中要学会辨别,防止出现商家见风使舵的这种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0-6-24 16: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10120125国贸刘源
1、来自连载九,小说第11章。
亨利·斯皮尔曼先生在职称和终身制评定委员会会议上,面对来丹泽等教授运用的循环论证和功利主义存在意义时,指正了他们的学科偏见,并举例了可乐、报纸售货机的例子论证反驳:“你别急着应和我的观点。因为它是错的。更确切地说,除非我很仔细地说明了时间段,不然这一说法就是错的。你在一小时内喝的第10瓶可乐,确实是没第1瓶好喝;但是,对于你在一个月中喝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喝的第1 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100 听易拉罐储存在家里,而且按照一定的速度来喝它们的话,每个易拉罐给你的口感是相同的。”
2、我的理解:可乐第1口比第2口好喝,第一瓶比第2瓶好喝,也比第10瓶好喝。在我们的认知中,这仿佛很正确,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问题都不没那么简单,但这个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你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停的持续喝可乐内,如果你在一个大范围时间间断地喝,在这个长度时间单位中喝到的第10瓶可乐,就不会比你的第1瓶难喝了,所以如果你买了一瓶可乐了,储存在家里,按照一定的速度和时间来喝的话,每一瓶可乐给你的口感是一样的。
这便是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实际举例:情侣刚刚在一起的时候很甜蜜,恨不得每分每秒在一起,可是随着时间越久,这种甜蜜感或者激情会逐渐消退,逐渐递减。而如果分开一段时间又在一起,甜蜜值会回到恋爱初始阶段。这也是我们俗语当中所谓的“小别胜新婚”的原理。
4、个人认知:在实际生活或者说具体到恋爱时,我们需要把握。情感和物质的投入。如果在一项人事物中持续不间断的投入感情、物质,那么反馈给自身效果,情感,可能会远不如间断性的投入。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注重把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去帮助自己尝试让自己达到利益情感的最大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20-6-25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选取并叙述小说中的某一个情节内容。
第六章
这本书通过几个经济学外其他科系(数学、化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教授对哈佛大学晋升候选人丹尼斯·戈森在研究中使用的模型和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穿插了许多经济学有关的概念。其中第六章中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定价策略:百货公司底层促销使用荷兰拍卖式的销售定价。讲的是商厦的地下商场制定了一个价格体系:商品都以打折出售,但是降价并不是简单地对价目表上的价格实行一成不变的折扣,而是浮动的、系统化的、可以预测的:所有商品最初都标有售价,但是这些价格每周都会降低25%。每件商品仅仅停留4 周,到了最后,价格就会降到最低。这使得商场每年的购物风暴喧嚣声只增不减。
2、谈谈你对这个情节的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原理并简单阐述这一原理。
在竞争的经济中,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就是马歇尔所谓的消费者剩余。在商场中,人类对最大效用的追求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地下商场的价格体系最大限度的索取了“消费者剩余”。顾客总是处于买得太早和等得太久的分界线上,即花的钱多和抢购不到的分界线上,这会促使买家在反复衡量后作出兼顾效用与主观福利的选择。
3、现实世界的相应例子。
厂商为赚取消费者剩余,通常会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或者在狂欢购物节中将原价提高,给消费者产生以低于原价的优惠价格购买的主观福利感,并毫不犹豫的下单。其中,咸鱼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消费者在淘宝京东等网站下单时,会注意到部分买家将自己穿过几次或者仅仅试穿过的衣物介于不太合身等原因以低于入手价的价格在闲鱼平台售出,部分买者在此以低价买到了几乎全新同时又是自己心仪的物品。这里原价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买者打算以此价格入手),咸鱼价格为实际价格,消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
4、自己的感想、或对原理的认识、或自己得出的结论总结。
这本书让我想起在课堂上,讲到第三章消费者选择这一节,第一次听到老师向我们解释“消费者剩余”,定义中影射了“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的说法,给我的感觉就与“效用”一词相类似,觉得有些“虚无”“抽象”。经济学不应该是一种科学吗?当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假若有人让我自己谈论“消费者剩余”,我会(按照课本的定义)解释为,是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值,是你主观上感受到的福利(这其实是一种消费者视角)。但看到书中管理者将这一概念精准的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实践中去,尽可能多的将消费者剩余赚取(这里转换成了生产者视角),鲜活的例子,还是有被震撼到。借这次机遇,我查阅了些资料,好像解答了我的疑惑:任何理论都需要发展,马克思在工业革命时代研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随着技术和生产力的飞跃进步已经不再单纯地依附于简单劳动(公式推导),而是更为虚拟化和信息化了,现代经济学的主流特征是解释,是实证,而不是规范。这就像物理学中使用的真空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当然很少存在,但是人们却可以借助这一极端情况下的假设条件,顺利地推导出重力加速度的公式,并对生活中的落体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即使加上了空气阻力,仍然没有改变有重量的物体会从天上加速降落这一在真空条件下得出的结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也是这样,在理论推导过程中使用的假设条件可能过于简单到不符合人们的常识判断,也没有使用包罗各种可能性的面面俱到的模型,但是却能得出能够解释甚至预测正常情况下人们的经济行为。同时,经济学理论是可以证伪的,经济规律也像自然定律一样,可以用数据和事实进行检验,并不断加以修正。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了解现代经济学如何使用于日常生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发生的经济现象,并对即将发生的经济问题作出正确的预测。无论如何,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的科学。
5、19国贸 19210120146 薛婷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0-6-25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国贸 19210120134 沈佳辉
1小说情节:小说第七章里,亨利·斯皮尔曼和女儿帕特丽夏来到商场购物。购买削皮刀时,他在女儿的带领下迅速找到了一家店铺,并没有挑选,直接选择了距离自己最近的削皮刀,女儿觉得这件商品的价格不是很合理,应该挑选价格更低的削皮刀。但斯皮尔曼解释他认为时间也属于一种成本,相同的时间如果用在找店铺或者挑选上,会带来少量益处,但如果用到选购新车上,会省下更多的钱,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高价商品上。
2我的理解:通过这个事件展示了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用来表示稀缺性和选择的关系,它的定义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可以表示相同的要素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在这个情节中,时间成本是一种有限的要素。斯皮尔曼可以将其投入到搜寻店铺以及挑选削皮刀的过程里,来追求低价商品的最大利益,但他表示更愿意把时间成本投入到挑选像车这类的高价商品中,可以更好利用有限的成本,获得更多利益。如果花时间挑选削皮刀,机会成本是挑选汽车的获利,相反,如果挑选汽车,机会成本是挑削皮刀的获利,显然后者机会成本更少,总体获得的利益更多。
3现实例子:有两支股票,投入相同金额,第一支的收益为200元,同期第二支的收益为100元,如果把全部金额投入第一支股票,那么100元就是机会成本,那么总收益是100元,如果只投入第二支股票,机会成本就是200元,就亏损了100元。
4认识:我的感想是,如果想获得更大报酬,不仅要看投入的成本,也要关注机会成本,说明要关注各个方面,考虑周全,并经过不同的假设,才能得出最小机会成本的的结论。在投入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有限资源使得利润最大。这个经济学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现实生活,我们拥有的资源还有时间、精力等,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投入到人际、娱乐或是学习当中。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必然造成另一项活动的投入较少,造成一些机会成本过高,使得总体收益不高。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成本最小不仅仅是要看投入的量,还要考虑不同途径,不同方面的结果,得出最高的收益,这在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在生活中也显示出它的意义,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各项我们拥有的资源的分配,才能使机会成本最小,总收益最大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6-26 14: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1.小说情节出自连载(6)第7章:讲述了亨利·斯皮尔曼买在商场让女儿带他去卖削皮刀的情节,他认为找一件商品比看见一件商品就买所花的时间多的多。女儿让他用精致礼盒包装病系上蝴蝶结,但他说浪漫需要花费时间而削皮刀会节省时间。
2.这情节亨利经过比较之后选择等着女儿带领他去卖家具器皿的地方,体现了时间成本原理,引用亚当·斯密的话‘我只爱我的书本’让知道在哪儿的人带他去比自己去找所付出的时间成本是较低的。蝴蝶结也是同样的道理,浪漫是花时间的,而削皮刀是省时间的,两者一对比削皮刀是最好的选择。
3.我们平时逛街一般都是不知道自己买什么就去,如果出门前可以明确自己此行的目的并做好规划,这比毫无目的的瞎逛省了更多时间。
4.我认为在做事情之前要考虑清楚成本问题。如何在多个选择中选出一个或几个使自己受益最大的选项是生活必备技能。人生都在折腾,其中大部分折腾都是无效的折腾,甚至是负面的折腾,这就关系到与时间挂钩的绩效问题。在时间管理上,就要分清哪些对绩效有益哪些无益,从而把人力,物力放在有效的上。
19国贸 哈提古丽 19210120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6-26 14: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yc 于 2020-6-26 14:55 编辑

18建筑 18211530120 舒怡晨
1.小说情节:出自第六章 斯皮尔曼听到两个年轻人对于抢夺同一件商品以及要不要在现在购买这件商品发出了争吵,斯皮尔曼了解了百货大厦的价格体系,价格体系十分特殊,地下商场所卖的东西都是较为优质的,价格是每周下降25%的,直到卖完,所以顾客在等待降价的过程中也要冒着失去这件衣服的风险。
2.理解:价格和购买量是成负相关的,,正因为价格的下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买,这反映了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也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这样的价格体系,最大限度地索取了消费者剩余,如果这里地购买者太过努力去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他也将冒着彻底失去这件商品的危险,如果一个人被这件商品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去购买的人,从而放弃通过等待可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同时,厂商的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受到市场欢迎的产品会让更多人放弃消费者剩余,同时,这些已经从商厦里下架的商品也可以利润最大化。
3.例子:例如我们去逛百货商场中的服装店,大多是没有明码标价的,当你表达出对一件衣服的喜爱的时候,老板就会认为你有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会给你报更高的价格,在你的内心感知中,这件商品是值得这个价格的,这个价格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他的价值,你用这个价格买下了这件价格,店家就把利益更大化了,赚取了其中你的消费者剩余。
4.认识: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反映了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时所感受到的福利,所以作为一名消费者,不要选择冲动消费,可以通过等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消费是商品和时间结合产生效用的过程,商品不是产生效用的唯一源泉,消费时间--消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也参与了效用创造.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是消费时间的价值.重视消费时间的价值,理解消费时间的性质能更深入地解释和研究消费者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0-6-27 21: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国贸 袁鑫 19210120150
1、连载(六)第七章 :“恭喜你呀,得到了那张英属圭亚那1 美分邮票。有天下午我开车过来,刚好看见它在展示柜台里。”亨利·斯皮尔曼对波可哈德说道。
  “我太走运了,”波可哈德回应道,“一位来自荷兰的中间人告诉我,他代表的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指示他出的价格是75万美元。这位中间人相当自信地说这价格够高的了。而我要价80万美元。不会再多了。这样一来,交易几乎失败了。在这种高价面前,人们都讨厌因为区区几千元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但那对于我却意味着拿不到一点儿佣金了。”波可哈德笑了笑,看着斯皮尔曼。“这样一张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卖那么多钱。
2、理解:这反映出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悖论,价格不反应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他的边际效用。
3、例子:水是生命之源,但是钻石比水贵,人们愿意为钻石支付的钱要远高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即物品产生的额外收益。反过来,边际利益又取决于一个人拥有
多少这种物品。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微不足道,因为水太多了。于此相反,并没有一个人需要用钻石来维持生存,但由于钻石太少,人们认为增加一单位钻石的边际利益是很大的。”
4、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多利用边际效应的原理来充分利用,对于商品我们不仅要注意它的价值也要注重它的使用价值,两者充分利用才能发挥无穷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GMT+8, 2024-11-26 14:32 , Processed in 0.1806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