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微观经济学的从0到1

[复制链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6.4 扩展

基于“成本-收益-剩余”这一组概念,这里想提醒大家的另外一点。

厂商对于自己能以怎样的成本,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通常是非常清楚的;但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以及对每件商品对自己价值如何,往往是非常模糊的,甚至经常变化的。这个“不对称”便给所谓的“营销”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消费者的很多需求缥缈的,是可以创造和引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7. 交易为什么会发生?

基于“成本-收益-剩余”一组概念,我们首先来尝试回答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交易为什么会发生?我们用一个“胖虎到肯德基买甜筒”的例子来说明。

这里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即:胖虎是肯德基的最后一个顾客,除了胖虎,甜筒无法卖给别人;肯德基也是胖虎买甜筒唯一的去处,错过了就没有了。此外,再假设肯德基生产这个甜筒的成本是1块钱,胖虎因为吃甜筒得到的幸福感是10块钱。基于以上设定,肯德基和胖虎之间的交易能发生吗?

在不考虑其他约束下,比如我们假设胖虎已经到了肯德基里,答案是:能发生。因为:胖虎对甜筒的评价,大于肯德基提供甜筒的成本。这里,我们可以谨慎地总结出一项交易能够发生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评价,大于厂商提供商品的成本。


那么,如上图所示,假设双方以5元钱的价格成交。那么,肯德基就得到了4元的剩余,胖虎得到了5元的剩余。这里可以进一步抽象并总结的是:交易的本质,是对一块潜在总剩余的“激活”和“分割”——如果交易不发生,相应的总剩余就“耗散”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易不只是交换了价值(钱与货),也是创造了价值(双方得到的剩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8. 交易成本

刚才我说,“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厂商提供商品的成本”是一项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是因为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交易无法发生。交易成本,说的就是这个“其他原因”。

比如,虽然胖虎可能从交易中得到价值5元钱的剩余,但如果他需要花10块钱打车去肯德基,他还会去吗?不会,因为路费大于剩余。如果,胖虎不知道哪里有肯德基,需要花10块钱得到这个信息,他会去购买信息再去买甜筒吗?也不会。这里面的路费和信息费,就是最典型的交易成本。或者说,当你在一项交易中感到“麻烦”,这个“麻烦”对应的就是交易成本。

除了“麻烦”这第一类,交易成本还包括:第二类,“合同”;第三类,“制度成本”。我们在这里一并扩展一下。

第二类,所谓“合同”的交易成本,指的是在一项复杂的交易前后,因为讨价还价、监督合同执行、解决纠纷等而花掉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复杂的交易有很多,比如房屋出租(涉及各项财务和费用)、劳务合同(涉及各项制度和权责)等等。

其实,“合同”这类交易成本的背后,还有一个视角,那就是“信任”,借用到人际关系中,也有对应的意义。比如,在恋爱中双方虽然没有“合同”,但其实有着维系恋爱关系的基本共识:“我爱你,你也爱我。”但是,毕竟人心隔肚皮,没人能够穿越脂肪看到对方真实的想法(甚至有时对方自己都是糊涂的),这个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我爱你,你也爱我”这个让恋爱得以维系的共识,就不得不变成了“你相信我爱你,我也相信你爱我”——关键在于“信”。

那么,如何能让对方“信”呢?即便是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只要有一点恋爱经验便知道——“嘴上说的靠不住,还要看行动”——这句话用经济学的语言可以表述为:不要cheap talk,要用“承担成本的方式”表达偏好。那么,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为了让对方信自己爱他/她,所不得不承担的成本,正是交易成本!比如真正花时间、用心去陪伴对方,比如送给对方礼物让对方高兴,等等。

当然,彼此付出所谓“交易成本”的同时,也收获了恋爱的幸福感,这是除了“信”以外的更重要的收益,但客观而言,承担这些所谓的“交易成本”,也确实起到了“维护恋爱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最美好的爱情本应是无需任何条件就能彼此相信,只有通过巨大的交易成本才能维系的感情往往是不健康的,而且这种成本带来的效果往往是越来越弱的——就像病毒适应了药物一样。所以,感情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沟通,建立对彼此的信任,这里的例子是说,适时、适当地用承担成本的方式表达感情是必要的,但并非是充分的。

第三类,所谓“制度成本”的交易成本是说什么呢?

前面我们讲过,稀缺永远存在,哪怕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如果世界里有不止一个人,哪怕是两个,也会因为竞争而存在配置问题。于是,便需要一套机制来解决配置问题。而所谓的“制度成本”,就是为了运行这套机制,所不得不承担的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一个定义说:凡是一个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而制度的成本,又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的两类。

何为显性成本?粗略地讲,在我们现在的经济活动中,金融、法律部门,它们之所以存在,很大意义上是为了价格机制能够更好地运行。它们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的部门,但是必不可少的,维持这些部门运作所承担的成本,可以理解为价格机制的显性成本。这部分交易成本也跟“合同成本”有着重叠。而理解制度成本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隐性成本。

何为隐性成本?粗略地举几个例子。第一,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机制不足以解决配置问题,人们排队求购,那么,排队浪费的时间就是隐性成本;第二,在计划经济中,因为中央管理者信息有限,造成资源错配(没有把资源送到对它评价最高的人的手中),这也是隐性成本——比如把肉送到了寺庙,和尚不吃被扔掉,而馋嘴的人吃不到;第三,计划经济不能给企业家足够的创新动力,不能给劳动者足够的劳动激励,全社会消极怠工,这还是隐性成本。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谓隐性成本,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机制导致的,一种隐性的价值耗散。之前我们说,相对于非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有着较低的交易成本,也主要是说制度成本这一块。

因此,基于交易成本的概念,我们可以总结的有:

第一,在只有一个人的世界中,只有稀缺和优化,没有配置;在哪怕只存在两个人的世界中,有稀缺,有优化,也有配置,因而也必然存在配置机制和交易成本。无论是哪一类交易成本,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耗散。

第二,既然价格机制这么好,是不是所有配置问题都要用价格机制来解决?不是的,这取决于机制成本与机制收益的权衡——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社会往往会自然选择出“最经济”的机制来配置资源。比如,在原油市场上,选择价格机制;在教室座位的配置上,选择“先到先得”的非价格机制。

第三,除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厂商提供商品的成本”以外,交易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交易成本足够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的“价格”:一对一交易

前面谈了“交易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交易成本的概念,这里我们再看下一个问题:如果交易发生,它会以怎样的价格发生呢?哪些因素影响这个价格的高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给交易分成几种情况依次考虑:一对一交易,一对多交易和多对多交易。这里我们首先介绍一对一交易。


回顾刚才胖虎和肯德基的交易,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成交价在1元到10元之间,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得到了剩余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能预期的,只有价格一定会在这个区间上的某个点(也可以是端点)。

一个相似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了这个问题。实验中,心理学家随机找到两名被试者,做如下的游戏:给两人100元钱,但由A决定如何分配,由B决定是否同意并执行这个分配。如果B同意了,便按照A的提议分配;但如果B拒绝了,两人谁也不能得到钱。从实验结果来看,大部分情况下,双方都以50-50或60-40的分配拿到了钱,一些太过倾向A的方案则遭到了B的拒绝。

然而,在现实中这个心理机制并非总能起作用,因为具体情形往往比干净整洁的心理学实验复杂得多。我们并不知道,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最后价格会定在哪一点上,但对于讨价还价的能力,经济学上称为“议价能力”。一般而言,“对交易更不在意”或“对对方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方,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比如,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则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10. 交易的“价格” :一对多交易

现在让我们把胖虎和肯德基的例子稍微复杂化一点。假设,在肯德基和胖虎还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大雄来了,也想买甜筒,而大雄对甜筒的评价是8块钱。那么,这时甜筒最终会以怎样的价格卖给谁呢?


答案依然是胖虎。但成交价格的可能区间则成了8到10元。如上图所示,因为胖虎和大雄时间存在竞争,只有价格高于8块钱,大雄才会退出竞争。

从“一对一交易”到“一对多交易”的例子,我希望说明的是:决定价格,在“卖方成本到买方评价这个区间内”,具体位置的因素,议价能力,可能因为竞争的出现而发生改变。竞争更强的一方,其中每个个体都具有更弱的议价能力,因为他们中每个人对另一方的不可替代性都在本方的竞争中降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交易的“价格” :多对多交易

在“多对多交易”的情形中,我们假设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无穷多个。这时,再没有任何一位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个人都变成了“价格接受者”,那么价格将怎么形成呢?用经济学的话讲,叫“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协调了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并最终形成了价格”。为了把这个过程解释清楚,这里我们需要依次介绍如下几个问题:

11.1 钻石为什么比水贵——理解边际,初识供给与需求

11.2 边际效用

11.3 边际成本

11.4 理性人在边际处决策:个体需求与个体供给

11.5 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

11.6 市场均衡与看不见的手:“多对多交易的价格确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钻石为什么比水贵——理解边际,初识供给与需求

“钻石为什么比水贵?”这似乎是一个常见到不会引人思考原因的问题,但确实也难为了曾经不少经济学家,其中有比较主要的两派,观点的主要差异可简单称为“劳动价值论”和“主观效用价值论”。

顾名思义,持有劳动价值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的劳动,而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本质上是劳动与劳动之间的交换。比如,在原始社会中,猎得一只鹿的付出的劳动,相当于猎得三只兔子付出的劳动,那么,一只鹿就应该可以换得三只兔子。因此,钻石之所以比水贵,是因为钻石在生产的过程中,凝聚了比水更多的人类劳动,因而具有比水具有更高的价值。同时,价格在价值附近波动,钻石的价格比水的价格高,也就是自然的结果了。此外,持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看来,劳动价值论也应当作为财富分配的伦理依据。

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似合理,但也受到了质疑:如果凝结了劳动就有价值的话,如果一个人生产的商品完全不被人需要,甚至给其他人带来麻烦(比如在马路上挖坑),难道也是有价值的吗?这便引出了“价值来源”的另一种解释:主观(效用)价值论。

与劳动价值论相反,持有主观效用价值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购买者对它价值的认同程度,而与生产中是否凝聚、凝聚了多少人类劳动没有关系。对于同样的商品,因为它给不同人带来的效用不同,因而也就不具有客观一致的价值,这一理论也就被称为主观效用价值论。那么,从主观(效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钻石之所以拥有比水更高的价格,是因为钻石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效用,因而人们愿意用一个更高的价格购买它——在这里,愿意付出的价格,跟商品具有的价值是相等的。

对于这样的解释,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就说钻石具有比水更高的价值呢?水是生命之源,难道不应该比只能作为装饰品的钻石具有更高的价值吗?如果说因为观察到了钻石的价格更高,就说它比水具有更高的价值,那经济学理论岂不成了“套套逻辑”?简单说,就是我们不能用现象来解释现象,得用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针对上面的质疑,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假设你在沙漠中,已经一天多没喝水,就要渴死了。这时,一位灯神出现在你的面前说:“我可以给你一壶水,也可以给你一颗钻石,但你只能选择一个,你要哪个?”显然,为了维持生命,你一定会选水,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相比钻石,水可以给你带来更多效用,具有更高的价值。

注意,让“水具有比钻石更高的价值”的关键是什么?是“即将渴死”的状态。也就是说,一样商品带来效用的多少,取决于消费者“当前的状态”——这就是理解“边际”概念的关键。

以“边际效用”为例(之后我们还会提到“边际成本”),它的含义是:在当前状态的基础上,再多得到一单位商品,总效用的增加量。那么,从边际的角度来看,你之所以选择要水而不是钻石,是因为在当前的状态下水具有比钻石更高的边际效用。

让我们再假设另一个情景:凭借灯神给的一壶水,你喝饱了,不一会儿,走到了沙漠尽头,且眼见前方不远就是超市。这时,灯神再次出现在你面前说,“我可以给你一壶水,也可以给你一颗钻石,但你只能选择一个,你要哪个?”显然,这次你会选择钻石。因为在当前状态下,你已经不渴了,而且很快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水,钻石比水有更高的边际效用。

在以上这个钻石与水的例子中,我们首先依次介绍了劳动价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的两种观点,也指出了二者各自的不足。之后,基于“人们大多时候都不渴但缺少钻石”这一关键事实,结合“边际”的概念,我们会发现,因为钻石的边际效用比水高,所以人们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去购买钻石,这一定程度上(并非完整)导致了“钻石的价格比水高”的结果。但是,大家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里面其实是放弃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边际的角度结合和利用了“主观效用价值论”;第二,这其实还是从消费者对商品评价的角度,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解释的,而忽略了生产者和市场供给一侧。

然而,从生产者的角度,从市场供给的角度,“钻石比水贵”显然也是可以找到原因的——简单说,水可以比钻石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多得多的量,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得价格下降。换句话说,从生产者和供给侧的角度来说,钻石比水贵,是因为“物以稀为贵”。

至此,结合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我们解释了,钻石的价格为什么比水贵,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边际”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经济学中是怎么利用边际这个概念的,以及它和需求、供给还有什么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11.2 边际效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得到商品会带来幸福感,在经济学中我们称它为“效用”。一般而言,我们假设消费者的总效用,是随着获得商品总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增加是速度是越来越慢的。换句话说,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我们在下面两幅图里看看。


在第一幅图中,我们用货币来度量消费者的效用,那么,在这个纵轴的单位是“元”,横轴的单位是“个”的二维坐标系中,一条单调递增但增速渐缓的曲线,就代表着随商品总量变化,消费者总效用的变化。其中,增速渐缓,其实就意味着“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新增每一单位商品,让总效用的增加量逐渐减少。


在同样的坐标系下,我们再画一幅边际效用的图,显然,它是单调递减的。学过微积分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所谓的边际效用,从极限的角度看,其实就是消费者总效用对于消费量的导数。

“边际效用递减”其实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并不是说一定要这样,现实中也可能是递增的,甚至是“先递增、再递减、再递增”这种复杂的情形。而之所以这么假设,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为了简化研究;第二,对于大多数情形来说,这个假设是吻合,起码是不离谱的,比如我自己的一个体会,冰镇可乐总是前几口最好喝,喝到后来其实边际效用就不大了;第三,基于这个假设,经济学家构建了一套可证伪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现象,发现还挺好用,这就够了,至于假设到底对不对,其实也不那么重要,只要“好用”就可以了。不只是经济学,凡是科学都需要有假设,理论都建立在假设之上,最终我们关注的有两点——理论是否是可证伪的,以及,理论对于现象的解释力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1.3 边际成本

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相似的,对于生产者,也有总成本和边际成本。一般而言,我们假设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如上面两幅图所示,坐标系的纵轴单位是“元”,横轴单位是“个”。在这个的坐标系中,总成本随产量变化的曲线,被表示为一条递增且增速渐快的曲线。相应的,边际成本的含义是,每一单位新增产量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它是递增的,如第二幅图所示。

与“边际效用递减”一样,“边际成本递增”依然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现实中完全可能有着更复杂的情形。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这个假设的合理之处。

假设你是一个工厂的主人,有一台设备,设备上一共3个工位。这时,当你有一位工人时,每天可以生产20个产品,当你有2个工人时,每天可以生产40个产品,当你有3个工人时,每天可以生产60个产品。但是,当你有4个工人时,因为设备上只有三个工位,就需要轮班工作了,虽然平均来看大家的工作效率可能更高了,但一天下来,只能生产75个商品,毕竟有工位数量约束着。也就是说,第4个工人的“边际生产”是15个商品。继续往下,第5个、第6个工人带来的边际生产会越来越少,甚至会带来拥挤,这本质上都是由生产规模约束导致的。但是,工人的工资会因为在你这里边际生产下降就下降吗?不会的。第4、5、6个工人的工资跟前3个工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平均来看,由第4、5、6个工人带来的边际产出递减,对应的“边际成本”也就是上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63

帖子

10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4: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1.4 理性人在边际处决策:个体需求与个体供给

那么,基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这两个概念,我们再来看看,消费者和厂商会如何行为。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中,其中一条就是:理性人在边际处思考。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结合图来解释一下。

先看边际效用以及消费者的行为。


之前我们说过,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单调递减,而且,在“多对多交易”的情形中,我们假设有无数多个消费者,单个消费者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非常渺小,无论他购买多少,都不会影响价格,因此,我们假设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为一个固定值P。那么,消费者所面对的问题就变成了:给定商品价格P,决定自己的最优消费量。

那么这时,这个消费者会消费多少呢?如图所示,他会一直消费到Q1单位那么多——边际效用曲线和价格水平线的交点。因为,在那一单位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价格),而在那之前的每一单位消费,都是有剩余的,但这之后,再多消费一单位,就造成损失了——只有正好消费到Q1单位,消费者得到的剩余是最大的。最终,这个消费者得到的总剩余,就等于边际效用曲线、价格水平线以及纵轴,围起来的三角形的面积。


相应的,对于生产者来说,也因为它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太渺小了,面对的市场价格为一个固定值,也如上图所示,我们假设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为P,生产者会一直生产到Q2单位——边际成本曲线和价格水平线的交点。因为,在那一单位处,边际收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使得总剩余最大——之前的每一单位生产,都是有利润的,但在此之后,再多生产一单位,就造成损失了。最终,这个厂商得到的总剩余,就等于边际成本曲线、价格水平线以及纵轴,围起来的三角形的面积。

基于以上对消费者和厂商“最优消费量”和“最优产量”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

第一,在决策消费量或生产量时,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一单位、一单位地考虑的,只要“当前”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会再买或生产一单位产品,如此,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决策,就是所谓的“在边际处思考”。

第二,在多对多交易中,单个消费者和厂商都太渺小,价格对他们来说是固定的,最优消费量或产量,总是价格和边际效用/成本曲线交点对应的量。这也就意味着:边际效用曲线,其实就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其实就是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这两条线上的任意一点的横坐标,都是对应价格(纵坐标)下,最大化了总剩余的消费量/产量;另一方面,这两条线上的任意一点的纵坐标,都是对应消费量/产量下,消费者(生产者)愿意付出(接受)的价格的上限(下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GMT+8, 2024-11-26 17:29 , Processed in 0.1854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