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91|回复: 0

[教学案例] 从经济学角度看“希望工程”的合理性

[复制链接]

807

主题

1201

帖子

40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37
发表于 2016-10-30 17: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是公共物品,理应由政府出资,似乎是通行全世界的不争的道理。那么“希望工程”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默许了政府的失职行为?教育体制的缺陷是否会因为这样的宽容而拖延整改?答案却不能简单地用是或非来概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的投资行为是有一定预期的,基本可以用成本-收益模式来解释。也就是说,如果对某一特定项目投资100元,10年后, 收益预期为150元(Y1);而同样的10年内,同样的100块钱在社会各行业投资回报的平均值是130元(Y0),Y1>Y0,那么人们会倾向于进行投资;反之,就不会投资该项目。
  现在用这个非常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政府与个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倾向。对政府而言,教育投资的预期是什么呢?是公民素质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犯罪率的下降,高技术含量人力资源的增长,最终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对个人及家庭而言,教育投资的预期又是什么呢?是可靠的工作保障,良好的社会地位,充实的个人生活所带来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满足感。假设这些都是可量化的,那么,政府教育投资收益GR与政府其他投资的平均收益GR0比较会决定政府的投资行为;个人教育投资收益PR与个人其他投资的平均收益PR0比较会决定个人的投资行为。 如果GR与PR相互独立,事情就很好办了。但是,事实是,GR与PR不仅关联密切,而且可以此消彼长。也就是说,人受过良好教育后所得到的收益和满足感是较稳定的,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却不易获得收益保证。用通俗的一个不很严密的比方来说,对中国政府,教育总是“失败”的--每一批学生中,小学升中学,好的上了学,失败的流向社会;高中升大学,好的上了学,失败的流向社会;大学读研究生,好的上了学,失败的流向社会;研究生出国,好的出去了,失败的流向社会。再来看看两个重要的参数GR0 与PR0,其中GR0是同时期内社会投资的平均收益,就是基建投资、企业贷款 (企业应与政府分开,但现在地方政府对企业还有很强的影响,因此划在内) 、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等在同期内带来的收益平均值。可见与教育的无形收益相比,地方政府有不少投资选择,GR0很高。
  反过来讲PR0,个人的投资渠道又有多少? 在调查居民储蓄倾向时,有70% 的家庭回答“存钱为孩子上大学”,其他的选择还有养老、炒股、买债券、买房,而与孩子有一个良好前途这样一个巨大的PR相比,剩下的投资平均收益PR0并不让人心动。PR>>PR0,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投资应当从民间找出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统计数据上的政府低投入同时存在的(现在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低于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国家3%的水平) 是独生子女们沉重的课外学习,也就是家庭给予的教育追加投资。
  有人说:“我捐助希望工程,是掏我的钱,给我不认识的人,何来预期收益啊?”对。所以,希望工程才建立1+1计划,加强捐助人与受助人的联系,分享受助人的PR。因为收益不光表现为物化,也体现为“做个好人”的心理满足上。这种联系越密,您愿为预期收益所付的投入就越大,所以给自个儿孩子舍得成千上万的,给人家孩子一年300人民币,还是亲疏有别的。而现在希望工程的最大捐款人是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对它而言,还有公共关系融洽、具备良好企业形象的无形资产收益。
[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微观经济学--温州大学精品课

GMT+8, 2025-1-15 21:56 , Processed in 0.1664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