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来源:《逃离华为——中国领先公司职业经理人生存状态》,载于《经理人》2004年第4期;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情景1:
在深圳,华为公司新建的华为城分为生活区、科研开发区和生产厂房三个部分,均由来自美国、德国和香港的工程师规划和设计。这个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城为员工提供“比这个城市的其他人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待遇”。
华为是个创造神话的企业。她不仅创造超过20亿的年销售额,而且创造出一批敬业高效、贴着“华为创造”标签的华为人。3万名华为员工用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情,日复一日地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据猎头公司介绍,摩托罗拉和贝尔等外资企业要想挖华为的人很难,但华为要挖他们的人就容易多了。其中,钱是重要的因素。一名刚毕业的硕士生可拿到10万元的年薪;一位刚工作两年、本科毕业的技术或市场人员可派发8万股内部股票;对于一个总监级的员工(约占公司人数的2%),平均拥有300万的内部股票。华为的基本管理费用都比竞争对手——如中兴通讯要高。
总之,高薪和一个巨大的持股计划,使得华为员工都很关心公司的市场前景和发展,也使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企业的神话。
情景2:
考虑东非坦桑尼亚的经验。1964年,大部分工资收入者在大种植园工作。和非洲的普遍情况一样,大多数工人是移民,每年要从种植园回农村家乡几次。工人生产效率低,工资也不高。独立后,政府宣布种植园工人的工资提高3倍。种植园主预言这是一场灾难。因为这会使他们支付的劳动价格大幅上升而破产。但政府根据效率工资理论的预言是,高工资将引起高效率和稳定的劳动力。
结果政府的预言是正确的。例如,在效率工资政策之下,西沙尔麻(一种用作绳子和纤维的坚韧的白色纤维)的整个生产增加了4倍。其原因并非由于所得到的实物资本发生了变化,而是因种植园主雇用了更积极又更有技术的工人。但是,工资提高几年之后,坦桑尼亚西沙尔麻行业的就业从12.9万人减少到4.2万。这说明效率工资会增加失业。
案例评析:
在上述华为公司和东非坦桑尼亚的例证中可以看出,它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或收入水平)高于市场上的平均工资水平,其目的在于给工人以激励,而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它满足如下条件: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边际产品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此时,厂商使用的要素数量为最优要素数量。
根据上述厂商使用要素的一般原则,可得到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该需求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要素需求曲线反映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成反方向变化,并且当要素价格变化时,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也随之变化。回到上面的例子中,公司(或厂商)支付一个较高的工资,那么将会得到生产更有效率的工人,其创造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就更高。
第二,效率工资理论认为,效率工资的含义之一——雇主可通过增加工资得到更廉价的劳动。对此,马歇尔也曾经说过:“高工资的劳动一般说来是有效率的,因此不是昂贵劳动。”这是因为,通过提供效率工资:①可招收到高质素的工人;②工人会努力工作,从而效率会更高;③可减少偷懒,因为偷懒的风险太大;④工人的流动性小。
总之,效率工资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支付高工资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