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目前,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学教学的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结合现实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改的背景
(一)学科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结构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同时,它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从现实的教学来看,学生对经济学有较大的兴趣,但在学习中普遍反映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存在对学科理论理解的障碍。西方经济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在学科特点上既具有自然科学逻辑上的严密性,又具有社会科学思维上的开放性,其概念、原理、分析方法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并且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相差很大,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名字也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在其它国家均没有这种提法,在我国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由人大、北大、清华等几个学校的一些经济学教授提议命名的,而在此之前称之为“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如果从其名称的确立开始算起,那么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
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这门课的名字叫做“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或者把这门课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再早些的时候则称为“政治经济学”,其内容经过近两百年(从1848年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算起)的演化,理论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我国大学中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与西方国家大学中的此门课程大致相同,所以这门课程的特点可以说是个完全的“舶来品”,然而这一特征并不影响我们的使用,因为现代经济学“科学主义”的特点使得欧美国家的经济学几乎成了类似于数学、物理学的“科学”,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难度之大也使得西方国家几乎垄断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好采取“拿来主义”,用来借鉴并指导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并成为大学中最基本的经济学教科书。
(二)教材使用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大学里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采用西方原版或翻译版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等,此类为完全西方的版本,主要在少数重点大学里使用;
第二类,中国自己出版的教材,在大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宋承先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尹伯成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等,内容体系与上述第一类基本相同,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就是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改编,不同之处在于进行了整理,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并加上了适当的评论,但理论体系和内容与国外大学中的经济学教材基本相同;
第三类,国内一些学者所编的其他教材,内容或简或繁,或难或易,这类教材基本上算是对前两类教材的一个补充,在内容上或偏重点不同,或完善若干理论,或增加相关案例等。
以上所举的三类教材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实际上都是第一类,三类实为一类,这一类就是“西方的经济学”。
(三)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西方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不好,实际上它是我们经济学教学的必经之路。由于我国经济学学科发展不够成熟,所以只好采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这可以使我们更加地了解西方世界,也有利于快速地赶上西方国家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但这一课程也有着自己本身严重的缺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方国家自己也承认,目前的经济学只是“科学主义”的,却难以说是一门科学,在西方尚有大量不能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如边际定价理论等,是纯粹的黑板经济学,更何况是在与西方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中国;
第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发展得越来越精深复杂(如高微、高宏),而实用价值却不断下降,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与教学内容似乎纯粹是为了培养“经济科学家”,而“经济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了理论而理论;
第三,从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来看,这些理论名副其实,具有鲜明的“西方”特色,而缺乏中国特点,虽然这一点得到了补充与完善,如一些教材中加入了若干中国经济发展案例,但整体上说仍是“西方”为主,“中国”为辅。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但又披着科学的外衣;它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偏偏前面又加有“西方”两个字;中国经济创造了三十年奇迹,却又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这是目前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十年前,改革刚刚开始
,一切都在试探;二十年前,中国经济的元素企业还很弱小;十年前,中国经济已经较为强大,但仍在WTO门外徘徊;现在,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世界瞩目;十年后,人们预测它将形成一个超级大国的雏形,那么,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大学里的学生拿的是什么教材呢?还是“西方”经济学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那么我们未来的经济学教材应该是什么样子?主要给学生讲授哪些理论和知识?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教改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
以《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为参考,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整理,主要进行的工作是对原有理论部分加以阐述,内容进行调整合并,使基本理论得以保留,仍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使之符合中国经济学教学需求,增加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调整,使经济学理论体系更完善、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更易于理解,以此为指导思想,可以把整个经济学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总论部分。包括经济学发展史、发展现状、经济学流派等。
第二,微观部分。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基本原理与分析工具;消费、生产与分配;微观经济市场理论;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三,宏观部分。根据现有内容分成五个部分:宏观经济核算(即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现象;国际经济部分。
第四,中国经济部分。包括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等。
新教学体系与原有教学体系相比,增加了或增大了“总论部分”和“中国经济部分”的比重,目的是对经济学体系作更全面地了解和增加对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阐述。经过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新梳理后,课程名称可以调整为《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下列出主要内容纲要,重要的各节列出,其余细节省略。
第一篇总论部分。包括第一章经济学说史;第二章发展现状;第三章经济学流派。
第二篇微观部分。包括第四章基本原理与分析工具(第一节需求与供给,第二节弹性理论,第三节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第四节边际分析方法,第五节博弈论);第五章消费、生产与分配(第一节消费理论,第二节生产理论,第三节分配理论);第六章微观经济市场(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第二节完全垄断市场,第三节垄断竞争市场,第四节寡头市场);第七章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三篇宏观部分。包括第九章宏观经济核算(即国民收入核算);第十章宏观经济模型(第一节凯恩斯的NI-AE模型,第二节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IS-LM模型,第三节产品、货币与劳动力市场的AD-AS模型);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分析,第二节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操作);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现象(第一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二节经济周期,第三节经济增长);第十三章国际经济部分(第一节IS-LM-BP模型分析,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第三节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第四节国际经济协调或国际经济组织)。
第四篇中国经济部分。包括第十四章中国经济发展史;第十五章中国经济理论贡献;第十六章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