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生产中只要有一种投入不足,其他要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以农业为例,在土地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收益都会递减。一方面,固定土地上的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另一方面,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固定土地上的边际产出越来越少。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人均产出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这往往被用于解释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困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农业的产出很低,是我国穷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因而有限土地上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 如果把固定土地上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接近于零的那些劳动力称之为剩余劳动力,那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呢?主要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实现的。 在20世纪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据统计, 1978~1992年期间,乡镇企业共吸收7,500多万农村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在农村內部就业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会离开土地,告別家乡,加入流动大军的行列。可以说,90年代以来“农民工”向城市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內,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序曲。有人估计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到2050年才能最终完成。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城市化水平,那么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然而,过去2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目前64%的人还在农村住着。未来的20年中至少有5亿人口要进城,此间我国的城市人口要翻番。而城市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要求很大空间和传统要素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