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饥饿的驴子面对着两堆有同样诱惑力的干草,简直不能决定去吃哪一堆,结果它只有忍饥挨饿,直到死亡”。 这个驴的故事最先由巴黎大学的布里丹(Jean Buridan)提出,被用来验证无差异曲线在经济分析上的用途。这头不幸的驴子之所以忍饥挨饿直到死,首先,它是“完全理性的”,因为这两堆干草对它来说确实是无差异的,它吃其中任何一堆得到的效用将是完全相等的;其次,因为这两堆干草对于它来说是无差异的,这使得它无法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用来选择其中一堆干草的理由对另一堆同样适用,无差异导致了这头驴子的无法选择,最后在选择的左右为难中饿死。 从逻辑的角度看,的确存在第三种选择—饿死;但就价值标准而言,第三种选择在驴子显示的偏好顺序中显然要比另外两种选择(即选择其中任何一堆干草)排在后面。布里丹的结论是荒廖的,但并不是因为他的论证存在任何逻辑性错误,而在于他忽略了驴子会借助其它手段来打破僵局,作出选择,甚至这种选择是瞬间决定的。比如,现实中,人们碰到类似难题,所谓“鱼和能掌不能兼得”之时,就会向别人咨询、占卜、或者抛硬币随机选择。
|